那么,“厄尔尼诺”给人类带来哪些灾难呢?每当“厄尔尼诺”降临,南美洲西海岸海域的海水温度会迅速升高,生活在这一海域的冷水性浮游生物和各种鱼类大量死亡,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以鱼为食的各种海鸟,也因缺少食物而大批饿死;死鱼、死鸟漂浮在海面,腐烂后,使海水变得腥臭难闻,而引起大面积的海洋污染;同时,又会导致疟疾、霍乱等疾病的大规模暴发。沿海地区的气候出现反常,炎热地区温度骤降,寒冷地区温度骤升;多雨地区出现干旱,干旱地区则连日暴雨。更为严重的是,它还会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异常,表现为旱灾增多、洪水频发、暴风雨肆虐、酷热难当等。
近些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多次干扰人类的正常生活,最震惊世界的一次可算1997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了。1997年,我国华北、东北广大地区,出现了50年来罕见的持续高温闷热天气,气温连续半月徘徊在37℃左右。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少雨,旱情急剧发展,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达3.2亿亩。与此同时,广东省的某些地区的短时降雨量却达到百年一遇的最高值,个别地区因为高强度降雨引发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在世界其他地方,一场近20年来最严重的暴风、雨、雪侵入了南美洲的智利、阿根廷,使得智利从北到南,形成了一个长达1300多千米的受灾区。热浪还大举袭击了亚欧大陆的其他地方。总之,这一次“厄尔尼诺”给欧洲、亚洲、拉美、澳洲及非洲的许多国家造成2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达300多亿美元。
赤潮是怎么回事呢?
赤潮是海洋受到污染后所产生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它的直接原因是由海水中有机物和营养盐过多而引起的。它主要发生在近海海域的富营养化现象的水域中。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海洋,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一些浮游生物甚至暴发性繁殖,大量消耗了水体中的溶解氧量,造成水质恶化,成为赤潮,使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通俗地说,引起赤潮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海水污染。因为人类在近海区域活动多,海洋污染日趋严重,赤潮发生的次数也随之逐年增加。
一旦在海域内发生赤潮,会给在海洋中生活的其他生物、给海洋环境乃至生活在这一海域沿岸的居民造成严重危害。高度密集的赤潮生物能将鱼、贝类的呼吸器官堵塞,造成大批鱼和贝类的死亡。这些被赤潮毒死的鱼或贝类在海水中能继续分泌毒素,又危害了其他海洋生物的生长。赤潮生物的残骸在海水中氧化分解,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局部海区的海水发臭,恶化海洋环境。如果人食用了被赤潮污染的鱼或贝,还能造成死亡呢。因此,防止赤潮的发生是许多海洋科学家十分关注的课题。人们都形容赤潮是海洋生物的杀手,因为赤潮的频繁出现,会使海区的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甚至会造成许多生物物种的灭绝。
赤潮不仅能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使海中浮游生物死亡殆尽,使游动能力强的鱼虾改变繁殖场所,海水养殖绝收.海水变色发臭,危害水产、海洋生物资源,同样也危及人类的健康。人如果吃了受赤潮污染的海产品或在赤潮海域内游泳也会中毒甚至死亡。比如,食用了赤潮海域的鱼虾贝类等水产品,就可导致人体中毒事件。1986年,我国福建东山县的居民因吃了赤潮发生区的“菲律宾蛤仔”,就曾造成136人绿甲藻中毒、1人死亡的悲剧。
渤海的污染状况如何?
在中国四大海区中,渤海三面环陆,一面临海,海岸线总长为3784千米,总面积7.7万平方千米,号称是中国的“鱼仓”、“盐仓”和“油仓”。可是今日,由于渤海海水受到日益严重的污染,渤海的生态系统正面临生死关头。据1995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渤海每年要承受污水28亿吨,污物70多万吨,承受着全国污水排海量的13和全国沿海来自陆地污染物的近一半。此外,作为中国第二大产油区,渤海几乎每年都要发生多起溢油事件,原油、柴油等泄漏不断给大海和依托大海而存在的滨海旅游及水产养殖带来沉重打击。中国海洋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结果也表明:由于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使整个渤海生态系统退化,水产资源衰竭。可以说,渤海现在正因为蒙受污染而濒临生死关头,再不拯救渤海环境,后果不堪设想。
渤海的环境恶化表现在许多方面:一些近岸海域的污染已经超过了海水的自净能力,达到了临界点。由于渤海海水受污染严重,在渤海近岸的海湾和河口,出现了无大型生物区和地区性生物的灭绝。20世纪90年代以来,渤海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优势种群基本消失。大型鱼类资源基本破坏殆尽,小型鱼虾资源严重衰退。1997年的监测资料显示,渤海无机氯超标率为60%;无机磷超标率为68%;油类为63%。渤海海区生态系统正在失去平衡。在渤海生态系统中,经济鱼类持续减少,有的濒危,有的绝迹。随着物种的消失和食物链的断裂,海区整个生态系统逐渐走向解体。当整个生态系统破坏到不可逆转的程度,渤海海域就无法恢复生产能力了,这就意味着它已经死亡。
赤潮发生最频繁的地方在哪里?
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现象。我国海洋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发现。从1993年至1997年我国已观察到的赤潮中,东海共发生132次,黄渤海共发生72次,南海为61次,其中东海近年来每年都要发生赤潮在19次以上。因此,赤潮在我国东海发生的频率最高。那么,为什么赤潮在我国东海发生频率最高呢?海洋环境专家根据海水富营养化容易引发赤潮的规律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携带着大量的富营养物质流入东海是造成这一海域赤潮多发的主要原因。此外,不同盐度的海水形成的锋面是引发赤潮的另一个原因,由于台湾暖流北上或外海海水在浙江沿海形成的锋面,也会使东海多发生赤潮。
赤潮的出现与海区有直接的关系。在海水流动较为缓慢、海水较浅、风力较小、水温较高的沿岸、港湾等海域,海水容易富营养化,为某些海洋浮游生物的快速大量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甚至可以使某些浮游生物独霸一方。因为这些生物的大量快速繁殖使海水中氧气急剧下降,致使其他浮游生物死亡、腐败,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并进一步加剧其他浮游生物及鱼虾的死亡,造成了恶性循环。据专家分析,可分泌大量毒素造成赤潮的浮游生物在我国沿海有63种,最多的有甲藻类32种、硅藻类24种、蓝藻3种及原生动物1种,人们统称它们为赤潮生物。
赤潮多发生什么季节呢?
什么季节赤潮的发生频率高?实际监测结果告诉我们,赤潮多发生在春夏温暖季节。而且还多发生在雨过天晴、风和日丽、海流缓慢、水温较高的时段内。这是由于雨后的河流把陆地的大量营养物质(碳、氮、磷、硅等)冲入大海,充足的阳光可加速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其大量繁殖,而海流缓慢又使其不易消散,这就使赤潮容易形成。因此,这一时段应特别加强监测,以便及早采取防御措施。如养殖场可以采用边人工增氧,边提前捕获以减少损失。
原来,胸怀无比宽阔的大海,也有被“激怒”或被“逼迫”的不得不向人们发出警告的时候。赤潮便是大海向人类发出的警告。那么,是人们的哪些行为将大海激怒得“面红耳赤”呢?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们对农作物施以超量的化肥、农药等,它们积累在土壤中,并随着江河排泄入海;二是工业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被大量注入海中;三是沿海地区的过度海水养殖,过多的残饵腐败污染了海水。这些因素都会使海水中的各类物质,其中包括大量矿物质和有机物不断增加。
为什么粤港海域的赤潮会肆虐?
1998年的3月~4月,一场来势凶猛、规模空前、肆虐粤港海域长达一个月之久的“红魔”——赤潮袭击了香港和广东,给粤港两地的海水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这次赤潮自3月中旬开始,在香港、深圳、珠海、惠东、阳江等海域相继爆发,所到之处鱼尸满目,臭气冲天,香港的26个养殖区竟有24个遭劫。据统计,赤潮给粤港两地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5亿元之多,其中广东近5000万元!肆虐粤港海域的赤潮缘何而起呢?专家们一致认为,影响粤港海域的赤潮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罪魁祸首就是米氏裸甲藻(香港称:“螺沟藻”)和鳍甲藻,其爆发性增殖刺激鱼类分泌或产生粘液,堵住了鱼鳃,妨碍了鱼类呼吸,导致鱼类窒息死亡。同时,上述藻类又消耗了水中的大量的氧气,造成鱼类缺氧而死。
粤港海域是赤潮的多发区。据记载,1980年至1990年间,珠江口至大亚湾一带共发生赤潮22次,进入90年代以来,赤潮发生更加频繁,有的海域,一年内发生赤潮达4次之多。但他们大多面积较小,且持续时间不长,因此均未引起太多的关注。1997年10月在饶平县柘林镇海域发生的赤潮。一下子便夺走6000多万元的财富,人们这才开始有所警醒。1998年又爆发了规模空前的赤潮。那么,为什么赤潮频繁光顾粤港海域,并且越来越严重呢?一个肯定的原因就是海水污染。据统计,每年注入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污水相当于1000个奥林匹克游泳池的体积。广东的生活污水排放量从1992年的13亿吨增加到1997年的29亿吨,而经过处理的不足10%。随着工业的日益发展,污水排放量增加,污水中大量的氯、磷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直接刺激海藻的疯狂增殖。另外,大量滩涂围垦使海洋地质环境遭到破坏也为赤潮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网箱养殖对形成赤潮有什么影响吗?
近些年来,由于海水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海水高效养殖海产品发展速度很快,也确实满足了人们喜食海鲜的愿望。但是在海水养殖上也隐含着另一个层面,由于网箱养殖缺乏科学性又是赤潮发生的另一重要原因。网箱越密,赤潮发生率越高,仅广东的饶平县柘林镇一带海湾,就密布着近两万个海水养殖网箱,大量饵料残渣及鱼类粪便沉积海底,有的地方竟厚达一两米,每当海水泛起时,这些海底沉积物就成为海底生物的“高级营养品”了。
怎样警惕长江口上发生赤潮?
1998年和1999年,长江都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水。而洪水过后,海洋环境学家竞提出要警惕长江口地区海域出现赤潮。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警惕呢?原来,长江长时间的特大洪水势必会携带高氮、磷的陆地污泥浊水汇聚长江口,使该区域的富营养化问题加剧。而且,长江口地区海域本身的营养盐已经过剩。我国专家曾对该海域营养盐状况进行过监测,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该海域氯的含量比20世纪60年代增加了6倍。另外,洪水过后的高温天气也为赤潮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渤海发生赤潮的是怎么回事呢?
1998年渤海发生的赤潮是继1998年3至4月粤港赤潮之后,海洋再次向人们敲响的海洋环境警钟。面积约7.8万平方千米的渤海是我国受污染最为严重的海域,其根本原因在于陆地污染物的转移和渤海的开发利用还基本处于无序、无度状态,每年排入渤海的污水达28亿吨,污染物占全国海洋接纳污染物的一半。如此大量的污染物质在此聚集,再有相应的日照和水温条件,怎么能避免赤潮发生呢?专家们呼吁,渤海的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建议将其治理纳入国家计划,从法规建设、管理体制、投入基金等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1998年,在渤海海域发生了面积最大的一次赤潮,面积达到3000平方千米。9月18日和19日,中国海监飞机在渤海锦州湾东部海域上空执行巡航监视任务时,发现大面积海水水色异常,颜色为褐红色或棕红色,呈条带、片状分布。海洋执法监察部门组织力量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和分析。根据现场调查、海监飞机的跟踪监视以及卫星遥感图像分析,国家海洋局确认这次水色异常现象就是赤潮。这次赤潮发展很快,从9月18日发现到9月底,面积从2000平方千米发展到3000平方千米,快速向渤海中部发展。赤潮距海岸最近距离仅有8海里。对赤潮海区水样样品进行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造成赤潮的主要生物是叉状角藻,已经占整个浮游植物群落的99.95%,另一种赤潮生物是倒卵形鳍藻。叉状角藻耗氧量大,容易引起海洋生物死亡。倒卵形鳍藻虽然数量较少却可以通过在贝类体内的蓄积产生毒性,对人体构成威胁。
赤潮的发生可以预测吗?
对于赤潮的研究,人们已经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时至今日,引起赤潮的原因尚未完全弄清楚。赤潮发生的机理,以及赤潮与各种海洋环境要素的关系,仍然是科学家们正在深入研究的课题。比如说,现在普遍认为,赤潮与海洋污染有密切关系。但是,人们在远离海岸的大洋深处也发现过赤潮,这是为什么呢?难道除了海区富营养化能引起赤潮外,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再如,人们还发现,暴雨过后,海水表层盐度迅速降低,也能刺激赤潮生物的大量急剧繁殖,这又是为什么?正因为人们无法完全弄清楚赤潮生成的内在机理和发生规律,所以至今也无法准确预报哪些海区内有发生赤潮灾害的可能性。
现在,赤潮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新的灾害,它正日益严重地恶化着海洋环境,破坏着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平衡、危害沿海的旅游业和水产养殖业。而且还有人因误食被有毒赤潮生物污染的海产品中毒,甚至死亡。那么,当赤潮发生后,有没有办法迅速消除它的影响呢?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在赤潮产生后迅速地消除赤潮,而只能在“防”字上下工夫。要防止赤潮的产生,就必须大力加强海洋环境的管理,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控制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的排海量,避免或减少赤潮的产生,否则由赤潮造成的损失和危害还会更大。
为什么北极的冰与南极的冰融化造成的危害不一样呢?
北极和南极都属极地寒冷带。北极是海洋,而南极则是大陆。虽然北极与南极都是冰雪覆盖,但北冰洋的冰层与南极的冰层有着很大的区别。南极的冰层是堆积在高耸的陆地上。南极的冰层融化或者裂开进入海洋,将会使全世界的海平面上升许多英尺。但北冰洋则不然,它的冰层融化,不会产生如此结果,这是因为水面上的冰所排开的水体积几乎与它融化后的水体积相等。举例来说,当一块漂浮在杯中的冰融化时,水平面并不升高。
所以说,假如南极的冰雪融化,将对世界上造成的危害是最大的,而北极由于原先就处于水的海洋上,它的冰再融化也不会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