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一生要懂得的心理健康全集
45017100000028

第28章 孤独恐惧的心理:在孤独中创造奇迹(1)

在孤独中创造奔向超人的境地

世上很多伟大的生物都是孤独的,比如老虎、狮子,比如苍鹰、巨雕,比如诗人、思想家。一位诗人说甚至连驴子也是孤独而崇高的。当我们面对驴子无比深邃的眼睛时,我们只有惭愧,是作为人类的惭愧,我们永远无法猜透驴子的思想,而它却冷默地注视着人类的一举一动。老虎为什么独啸山林,苍鹰为什么独击长空,伟大的哲学家为什么又多是独身(叔本华、尼采等)?孤独者不因外在而改变内心,不因内心而改变恒远。

孤傲是孤独的一种,它在人的气质表现中往往可以成就一个人的本能。事实上正是如此,狮子、老虎虽然被请进动物园,关进铁笼子,但孤独的本性却改变不了,大型动物中的高贵者有这样的本性,而人类中也有这种孤傲的人。伟大的人类哲学家总是对自己的生活不加理会,甚至放弃家庭生活(拥有家庭也形同虚设),却对整个人类生活的意义,对宇宙万象进行不停地追问。

孤独成就了悲剧哲学家尼采。“我的时间尚未来到,有些人要死后才出生。”尼采在孤寂中仍能掌握他的自信而留下这样的豪言壮语。正如叔本华所言:“我不配我的时代,也可以说这个时代不配我。”德国哲学家尼采的狂傲如同叔本华,也正如这两句话后隐含的两位哲学家都是孤独的。

果然,尼采有先见之明,当他1900年辞世,死亡的脚步刚踏进20世纪的门槛,半个世纪的历史就跌入了他思潮的震撼之中。1888年,声名卓著的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在哥本哈根首次讲授尼采,从此他的声名便像烈火一般地传播开来,报章杂志争论着他的影响,讨论他和当代思潮与闻人的关系——叔本华的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瓦格纳的音乐、齐克果的实存概念、希特勒的政权、基督教、心理分析、现代德国诗坛、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存在哲学……有关尼采的论说,成千上万的书涌现于世。尤其是希特勒把尼采的整套著作作为贺礼送给墨索里尼时,尼采的声名高峰叠起,但也被曲解到最极至。

不管怎么说,追捧也好,曲解也好,误解也好,生前饱受冷漠的尼采,死后却一直被热供着。尼采的思想,可以说是他性格和经验的产物,尤其是其孤傲的性格更是起到了主要作用。

尼采1844年10月15日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洛肯镇。4岁时,父亲患脑软症去世。丧父后,尼采在其母亲的怀抱中离开了故乡迁往南堡,这时围绕在他周身的都是女人——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外在的世界,在战火中喘息,而尼采却生活在一片祥和平静的气氛中。除了天生的孤独性格因素之外,童年生活环境的影响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尼采出生于宗教家庭,据说祖先七代都是教师,其父亲也是,一家人都是基督教徒。

可是奇特的是:一、尼采生于宗教的气氛中,日后却成为举世闻名的反基督教的人,有名的句子包括:上帝死了;二、尼采在女人的周围和养育中长大,后来却成为顽强的反女性主义者。

我们来看一下尼采性格形成的过程。进入中学以后,尼采除了智力的发展有着惊人的进步外,音乐和诗歌成为他的感情生活的两条出路。1864年,尼采进入波恩大学以后,开始研究神学与语言学,但一学期后,便不再继续学习神学了。经过一段对于权威的反抗,他的性情由狂放不羁又转向孤独。尼采深感那种纵情的生活、人群中的喧嚣只是带来内心的空虚而已,于是重返往日的孤独。

1865年,尼采来到莱比锡大学,几年时间,有两大因素形成了尼采的个性,这便是叔本华的哲学和瓦格纳的音乐。尤其是叔本华那种独抱孤怀的人格感动了尼采,加上自己本身固有的孤独性格,尼采的孤傲个性终于形成了。

作为哲学家,尼采是非常成功的,《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著作及他的思想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1990年8月25日,他死于威玛,在他出殡时,挽联上写着“你的名字在后人心中是神圣的”。关于这一点,孤傲的尼采在其自传《瞧,这个人》中早就写道:我很怕将来有一天会有人称我为神圣的;你可猜得到为何我要在死前出这本书,就是要防止别人对我的恶作剧;我不希望成为神圣的人,甚至于宁可做个怪物——也许我就是一个怪物。

尼采就是因为其孤独的性格,才创造出了他的哲学,从而达到了他的超人的境地。

从孤独和寂寞中受益

坚强勇敢的人,往往在孤独与寂寞中受益无穷,获得灵感和力量,创作出杰出的精神财富。在孤独中,心灵爆发出激情,激情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在寂寞中,灵魂通过自我沟通和反思,存积了更大的能量。但是,一个人是否真能从孤独和寂寞中受益,主要取决于他自己的气质、心态、品德和情操。心胸宽广,意志坚定的人,孤独只会使他纯净的心灵更加纯净;而狭隘自闭的人在孤独中可能变成一块顽石。

孤独既可以成为伟大灵魂的呵护者,也可能成为软弱者的杀手。

波伊提乌在狱中写完了《哲学的慰藉》,格老秀斯也是在囚禁的日子里完成了《圣马修诠释》,这部作品被公认为圣经批判文学中的点睛之作。布坎南曾被监禁在葡萄牙一个修道院的小屋里,在那里,他创作出优美的《圣歌释义》。意大利爱国僧侣康帕内拉,被诬为叛国罪,关在那不勒斯一个地牢中长达27年之久。在那里,他虽然见不到阳光,心里却被更神圣的光芒照亮着,这光芒引导他创作出了《太阳之城》,后来,这部作品被译成欧洲各国语言,多次再版。罗利在伦敦塔的13年囚禁生活中一直孜孜不倦地创作《世界史》,这个主题所包涵的内容太广博了,他只能在有生之年里完成前五卷。路德也没有虚度狱中光阴,在瓦尔特城堡中,他夜以继日地投入《圣经》的翻译工作,同时还完成了许多著名的论文和宣传小册子,在后来的日子里,这些作品使他蜚声整个德国。

班扬之所以能创作出《天路历程》这样的不朽之作,或多或少归功于监狱中的日子。他不断激励自己,虽然身体失去了自由,他的灵魂却开始更为积极地思考和冥想。严格地说,班扬的获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终结。他的《天路历程》、《罪魁蒙恩记》和《圣战》等作品都是在狱中完成的。班扬被捕后,被投进贝德福郡监狱,除短暂的几次保释外,他在牢里待了将近12年之久。1675年,班扬再次被捕入狱,此次刑期为6个月。一般人认为《天路历程》的第一部就是在这段刑期内续写完成的,但他早在1672年获释之前就在狱中完成这部作品的大半部分。所以我们说,如果没有后来的这段囚禁生活,我们也许就看不到那部被麦考利誉为“世界上最精美的寓言故事”的作品了。

在班扬的时代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监狱作家”。当时,所有的政治团体,一朝大权在握,就把反对者们投进监狱。班扬主要是在查理二世当权时被囚禁的。此前的查理一世王朝,以及克伦威尔统治的共和国时代,也同样有不计其数的杰出人物,在狱中完成了传世之作。例如,在查理一世时代,杰出的“囚犯”包括约翰·埃利奥特爵士、汉普登、塞尔登、普莱思(最为多产的一位监狱作家)等等。在囚禁于伦敦塔的岁月里,埃利奥特撰写了许多著名的论文和文章,其中,《个人拥有的最高权力》无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诗人乔治·威瑟同样在查理一世当权时被捕入狱,被关押在马夏尔西监狱的时候,他创作了著名的《国王的讽刺》。在复辟时期,他再次入狱,被关押在纽盖特监狱,接着又转到伦敦塔,很多人认为他最终死在那儿。克伦威尔的共和国时期,同样有出色的“监狱作家”出现。威廉·戴夫南特爵士由于对旧时代的忠诚被囚禁在考斯古堡中,在那里,他孜孜不倦地创作了浪漫英雄主义史诗《贡迪伯特公爵》,而且,据说正是弥尔顿从中斡旋,多方求情,才保住了他的性命。不过后来,他偿还了这个人情债,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他挽救了弥尔顿的生命。洛夫莱斯,这位英国诗人和军人,是一个狂热的保王分子,因此被囚禁,直到最后交纳了数目惊人的保释金,才得以从盖特豪斯获释。

除了威瑟和班扬,查理二世还曾将巴克斯特、哈林顿(《大洋共和国》作者)、佩恩等人关押在监狱中。而他们则不约而同地用勤奋的写作来慰藉狱中生活。巴克斯特在金本奇监狱中撰写了《生命与时间》中最精彩的篇章,佩恩在伦敦狱中创作了《没有磨难,何来荣耀》。在女王安娜统治时期,普赖尔被诬告为叛国罪,并经历了两年的囚禁生活,其间,他写出了传世之作《阿尔玛》(即《灵魂历程》)。

从那个时期以后,英国杰出的政治犯人,在人数上有所减少。其中最出色的当数笛福,他曾三次被戴上颈手枷游街示众,又在监狱中度过了生命中大部分的时光,《鲁滨逊漂流记》,以及大量的政论小册子,都是在狱中完成的。在那里,他还撰写了著名的《颈手枷赞美诗》,并帮助出版社校对了自己的大部分作品。斯摩莱特因诽谤罪被捕,在狱中完成了《兰斯洛特·格里夫斯漫游记》。说到近代英国的“监狱作家”,最著名的就是詹姆斯·蒙哥马利,他被囚禁在约克堡的时候,完成了自己诗集的第一卷;另外还有宪章派的托马斯·库珀,他的《自杀以涤罪》就是被关押在斯塔福德监狱时写成的。西尔维奥·佩利科是近代意大利最杰出的“监狱作家”。他在奥地利度过了10年的囚禁生活,其中的8年,他被关押在摩拉维亚的施皮尔博格古堡中,并在那里撰写了动人的《回忆录》。对那有限的生存空间以及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的细心观察,构成了他仅有的素材来源,甚至连偶然到来的监狱长的女儿,都没有逃过他的眼睛。就是凭着这些在别人眼里很可笑的“素材”,西尔维奥展开了充分的遐想,勾画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赞美了人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卡金斯基,这位使匈牙利文学死灰复燃的大师和伟大先驱,曾在比尤达、布伦、库夫施泰因,以及蒙卡克斯等地的地牢中,先后度过了7年的囚徒生活。其间,他撰写了《狱中生活日记》,并翻译了斯特恩的作品《情感之旅》。科苏特在两年的监狱生活中苦学英语,以至于后来可以阅读原版的莎士比亚作品。

米开朗基罗的性格孤独

一个具有伟大的成就者,最明显的标志是对事业的信心坚定不移,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有何改变,他的初衷与希望决不会有丝毫的改变。在米开朗基罗年轻时代,酷爱学习使他陷入了绝对的孤独。在旁人眼里,他孤芳自赏,生性怪僻,疯疯癫癫。不论何时,社交活动总使他感到腻烦。他没有朋友,只和几位学术的人士来往。他生平只爱过一个女人——著名的德·贝斯凯尔侯爵夫人维多利阿·柯罗娜,但那也无非是种柏拉图式的恋爱。确实,他自己就善于把人的形象理想化,而毋须借用别人的理想。能证实这—点的是:这个人虽然很少作过仅仅是赏心悦目的美术作品,可是不论在什么地方见到了这种美,他都会对之倾注满腔的热情。一头美丽的山羊,一片美丽的风景,一座美丽的山,一片美丽的树林,一条好看的狗,无不引得他出神入迷。就像以前人们诽谤苏格拉底的爱情一样,人们对他爱美的天性也散布了不少流言蜚语。

他慷慨大度,他分赠掉了大量自己的作品。他说过:“不管我多么有钱,我的生活始终过得如同穷人一样。”他从来不想那一切构成一个庸人生活含义的东西。他吝惜的唯有他的精力。

在进行重大的创作期间,他常常和衣而睡,免得花去穿衣束带的时间。他睡眠很少,而且经常半夜起床,抓起雕刀或铅笔记下他的构思。每逢那种时日,他的一日三餐仅是几片面包而已。清晨他把面包揣在怀里,以后在梯子上一边工作,一边啃面包充饥。只要有一个旁人在场,就能完全扰乱他的情绪。他必须有一种与世隔绝之感,方能得心应手地工作。为身边琐事而忙碌,对于他来说简直是种折磨。尽管在认为值得耗费精力的大事上,他果断而有魄力,可是在小事上,他却羞赧不前,例如他就从来不愿出面举行一次晚宴。

在他塑造的成千上万的人物形象之间,没有一个被他遗忘过。他说,不经预先回忆一下,他是否已经用过这个形象,他是绝对不动手勾画草图的。因此,在他笔下,从不见重复。尽管在生活的一切方面他是那样地温善、随和,可是在艺术上他是难以想象的多疑和苛求。他亲手为自己制造锯子、雕刀,不论什么细微末节,他都不拜托别人。

每当他在一件雕像中发现有错,他就放弃整个作品,转而另雕—块石头。由于他往往不能把自己的宏伟构思付之实现,甚至在他的天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他所完成的雕像也是为数不多的。

有一次,一刹那之间他失去了耐心,竟把一座几乎竣工的巨大群像打得粉碎,这是一座《哀悼基督》的雕像。

一天,红衣主教法尔耐兹在斗兽场附近碰见了这位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在雪地里行走,主教停下车子,问道:“在这样的鬼天气,这样的高龄,你还出门上哪里去?”“上学院去。”他回答说,“想再努一把力,学点东西。”米开朗基罗的门徒,骑士利翁纳曾把他的肖像刻在一块纪念碑上。当他征询米开朗基罗的意见,问他想在阴面刻上什么的时候,米开朗基罗请他刻上一个由一条狗引路的盲人,并加上如下的题辞:我将以你的道路去启示有罪之人,于是不贞洁的心灵都将皈依于你。

无人喝彩的人最寂寞

人在社会上,都需要别人的重视和肯定。一个人如果得不到别人的喝彩,那的确是件痛苦的事。在生活中,我们不要忘了友善地赞美别人。有一位犹太教的长老,酷爱打高尔夫球。

在一个安息日,他很想去挥杆,但是教里有规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须休息,什么事都不能做。

可是这位长老手痒得很,非常想玩两杆。等了一会儿,他终于忍不住,决定偷偷去高尔夫球场,心里想着我就打九个洞,打九个洞就好了。由于安息日犹太教徒都不会出门,球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因此长老觉得不会有人知道他违反教规。

然而,当长老在打第二洞时,却被天使发现了。天使生气地把长老打球的事告诉给了上帝,说这个长老不守教义,居然在安息日出门打高尔夫球。上帝听了,就跟天使说他会好好惩罚这个长老。

第三个洞开始,长老打出超完美的成绩,几乎都是一杆进洞。长老兴奋莫名,到打第七个洞时,天使又跑去找上帝说:“您不是要惩罚长老吗?为何还不见有惩罚?”上帝说:“我已经在惩罚他了。”

直到打完第九个洞,长老都是一杆进洞。因为打得实在是太过瘾了。于是长老决定再打九个洞。那个天使又去找上帝,说:“到底您说的惩罚在哪里?为什么我看不到他受到惩罚呢?”上帝只是笑而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