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读历史破解人性弱点全集
45016600000006

第6章 非常秘密(5)

花蕊夫人最爱牡丹花和红栀子花,于是孟昶命官民人家大量种植牡丹,并说:洛阳牡丹甲天下,今后必使成都牡丹甲洛阳。他不惜派人前往各地花高价选购优良品种,在宫中开辟“牡丹苑”,孟昶除与花蕊夫人日夜到花园赏花,更召集群臣,开筵欣赏牡丹。那红栀子花据说是道士申天师所献,只有两粒种子,它开起花来,其色斑红,其瓣六出,清香袭人。由于难得,便有人模仿那花的样式画在团扇上,竟相习成风。每当芙蓉盛开,沿城四十里远近,都如铺了锦绣一般,时近中秋,后主命驾往游浣花溪,罗列水嬉,一片莺莺燕燕。

后来,孟昶日日饮宴,实在觉得烦腻了,无论端上来什么东西都吃不下去。花蕊夫人便别出心裁,用净白羊头,以红姜煮之,紧紧卷起,用石头镇压,以酒淹之,使酒味入骨,然后切如纸薄,把来进御,风味无穷,号称“绯羊首”,又叫“酒骨糟”。孟昶遇着月旦,必用素食,因为他喜欢吃薯药,花蕊夫人就投其所好,将薯药切片,莲粉拌匀,加用五味,清香扑鼻,味酥而脆,又洁白如银,望之如月。宫中称为“月一盘”。这两样食品后来就成了孟昶最喜欢吃的东西。

孟昶最怕热。每遇炎暑天气,便觉喘息不定,难于就枕,于是在摩河池上,建筑水晶宫殿,作为避暑的地方,用楠木为柱,沉香作栋,珊瑚嵌窗,碧玉为户,四周墙壁,不用砖石,用数丈开阔的琉璃镶嵌。殿内罗帐锦被,奢华无比。从此,孟昶与花蕊夫人夜夜在此逍遥。

就在二人醉生梦死之时。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取代后周而君临天下,国号宋。他命令忠武节度使王全斌率军六万向蜀地进攻。花蕊夫人屡次劝孟昶励精图治,孟昶总认为蜀地山川险阻,不足为虑。

结果,人数占下风的宋军人人奋勇,十四万守成都的蜀兵一溃千里,孟昶没有办法,只好自缚出城请降。投降之后,孟昶带着家眷前往梁朝见宋太祖。赵匡胤久闻花蕊夫人艳绝尘寰,为睹芳容,他封孟昶为秦国公,封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赏赐了孟昶及其家人许多东西,就是为了能在他们来宫中谢恩之时见到花蕊夫人。这一见,可就一发不可收拾,宋太祖当即迷上了千娇百媚的花蕊夫人。

七天以后,孟昶暴死,许多人认为是被赵匡胤毒杀的。太祖听到孟昶已死,辍朝五日,素服发丧,赠布帛千匹,葬费尽由官给,追封为楚王。孟昶已死,太祖再没有什么顾虑,在孟家再次进宫谢恩的时候,就把花蕊夫人留在宫中侍宴,花蕊夫人在这时候,身不由己,只得从命。太祖要她即席吟诗,花蕊夫人就吟出了一首绝唱千古的名句: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宋太祖本也是个英雄人物,也深深明白成王败寇的道理。这时,他有感于花蕊夫人的故国之思,更加倾慕地,携花蕊夫人同入寝宫,不久封为贵妃。自此太祖每日退朝必到花蕊夫人那里,饮酒听曲,倍加宠爱。

但花蕊夫人并没有忘记与孟昶的夫妻之情,她本与孟昶相处十分恩爱,自从孟昶暴病身亡,她被太祖威逼入宫,虽然宠冠六宫,心里却总也抛不下孟昶昔日的恩情,于是就经常偷偷地朝拜他的画像。有一次正巧被宋太祖看见。问她画像上是谁,她只好说是俗传的送子仙。从此以后,宫中各妃嫔也都供起了仙像。

花蕊夫人后来因政治纷争而触怒了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在一次打猎中被赵光义一箭射死。也有人说,她是忍辱负重,和宋太祖假意周旋,一直在找机会想刺杀宋太祖,最后因为图谋败露而被杀了。

魏忠贤成为“九千九百岁”

明代一向以宦官乱政闻名,而魏忠贤是这些太监中最著名的一个。在他气焰最嚣张的时候,一些无耻的官员竟然公开的称呼他为“九千九百岁”,只比“万岁”少了一点。那时候,全国各地都建满了他的生祠,他的塑像被当做神一样供奉,他的干儿义孙遍布天下。他究竟是如何成为这“九千九百岁”的呢?

魏忠贤原名进忠,是直隶河间府隶宁县人。他从小就是乡里的一个有名的无赖,鸡鸣狗盗,胡作非为,而且阴狠狡诈,睚眦必报。他平生最得意的有两件事,一个是千杯不醉,一个是弓马娴熟。他整天只顾吃喝玩乐,不事生产,原本父母为他娶妻冯氏,生了一个女儿,可是后来因为他实在不成气,妻子毅然与他离了婚,从此他孤家寡人一个,更是无牵无挂地逍遥自在了。有一次,他和人赌博输了钱,被人满街追着讨债,他实在没有办法,又觉得这样下去也混不出什么名堂,就一咬牙举刀阉割了自己,找了个门路入宫做了太监。

入宫以后,魏忠贤极力巴结讨好在东宫小有权力的太监魏朝,跟魏朝拜了把兄弟,借着魏朝的推荐,成了太子的长子朱由校身边的管膳太监。他巧于逢迎,想方设法从各处找来美食、玩物供给朱由校母子,以博取他们的欢心。在宫中一段时间,他也观察出朱由校的奶妈客氏深得朱由校的喜爱,日后定能发达。所以他又尽力地去讨好客氏,客氏也喜欢这个新来太监的豪气与果敢,两个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本来客氏和魏朝是宫中公认的一对“夫妻”,这时魏忠贤硬是横刀夺爱,把客氏抢了过来。魏朝见他如此忘恩负义,顿时被气炸了肺,两个人大吵了起来,一直吵到已经做了皇帝的朱由校面前。小皇帝也觉得十分为难,就命人找来客氏,问他究竟喜欢哪个人。客氏选择了魏忠贤,于是皇帝就宣布客氏和魏忠贤是合法的夫妻。魏朝气得要命,可是皇帝发了话,他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怪自己以前瞎了眼。后来魏忠贤掌握了大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假传圣旨,把他贬到凤阳去看守皇陵,然后又派人在半路上就把他偷偷杀了。

再说朱由校即位当了皇帝,他把自己喜爱的客氏封为“奉圣夫人”,又因为客氏极力推荐魏忠贤,所以他让魏忠贤掌管了太监机构中权力最大的司礼监。魏忠贤本是目不识丁,却替皇帝担起了批改奏折的秉笔之责。后来魏忠贤又掌握了太监组成的特务机构——东厂,更是极尽迫害忠良、排斥异己之能事。

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对这种状况非常担忧。都察院的左都御史杨涟写了一道严辞弹劾魏忠贤24条大罪的奏折上奏给熹宗皇帝,希望小皇帝严惩客、魏。可是魏忠贤事前就听说了这个消息,他知道这个杨涟是先帝信任的大臣,而且对熹宗登基有护佑之功,因此心中也有些害怕。他想小皇帝最听客氏的话,就赶紧把客氏找来,两个人一起赶到皇帝的寝宫中去。这时朱由校刚刚午睡起来,脑子还没明白过来呢,就见他最亲近的两个人并排跪在床前,痛哭流涕,觉得十分奇怪,连忙问他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魏忠贤赶忙说自己受了奸人陷害,外廷有人编造了一大堆谎言诬陷他,想离间他和皇帝的关系。客氏也在旁边添油加醋地说魏忠贤一向忠诚不二,所做的事都是为皇帝出力,不想却因为深受皇帝信任而遭人嫉恨排挤,请皇帝一定要严惩那个在外廷造谣的大臣。魏忠贤又虚情假意地说,自己愿意辞去东厂的职务,以避免他人的猜疑。朱由校看着这两个把自己从小带大,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自己的两个人,又怎么可能真的忍心处置他们呢?他劝两人擦干眼泪,不必担心,还答应他们一定会严责那个造谣的官员。第二天一上朝,果然就见御史杨涟上殿奏事,奏折中说的都是魏忠贤的罪恶。熹宗连听都没仔细听,不但没有责问魏忠贤一句,反而还严厉斥责杨涟胆大妄言。皇帝如此不明事理地袒护魏忠贤,使朝中的大臣们都感到十分愤怒,继杨涟之后上书弹劾魏忠贤的人接连不断,不到两天,上书的大臣就多达100多个。可是魏忠贤知道自己已经控制住了小皇帝,所以一点也不担心,反正不管言辞多么激烈的奏折,熹宗是一件不会看的,还把这件事交给他全权处理。这时他可完全不怕了,反过来要向这些指责自己的人施手段进行报复了。他先后抓了许多正直的大臣,把他们关进东厂的监狱里,用严刑酷法折磨他们,许多大臣都在狱中含冤而死。

魏忠贤打击了这些反对自己的人后变得更加不可一世了。他在全国各地派出骑校去秘密探访,谁反对自己,说了自己的坏话,就把他抓来严刑处置。一时之间,全国人心慌慌,谁也不敢再开口说话了。一些无耻的大臣则都倒向客、魏,什么五虎、五彪、十孩儿、四十孙等等,都聚集在魏忠贤和客氏的邪恶旗帜下,形成了为害极大的“阉党”集团。全国各地都遍布了魏忠贤的爪牙。许多地方上的官员为了巴结他竞相为他建造生祠,到熹宗末年,魏忠贤的生神祠已经遍布天下。魏忠贤一朝大权在手,横行天下,号称“九千岁”仍觉不够,非要呼为“九千九百岁”才觉得满意。北京城里的老百姓私下里都说,大明朝的皇帝早已经不姓朱了,魏忠贤才是真正的皇帝!

曹操为什么整毛介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卖官鬻爵,贿赂公行;群雄四起,军阀割据,人民苦不堪言;然而,却出了个廉洁无私、力倡俭朴、帮助曹操统一北方的谋臣,他就是被称为“清公”的毛介。

毛介年轻的时候做过县吏,那时就以清廉公正著称于世。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拥兵入京,专擅朝政,使朝廷处在一片混乱之中。毛介为了躲避战乱,就离开了京城。

后来,曹操占据兖州,大力招揽贤才。毛介被聘为治中从事,帮助曹操筹谋献策,深受曹操的青睐。针对当时曹操的力量还不够强大的局势,毛介洞察时局,向曹操分析说:“如今天下四分五裂,皇帝颠沛流离;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无法生产,饥寒交迫,离乡背井。国家没有一年的存粮,老百姓没有安居的保障。这种局面是难以长久的。只有奉行仁义的军队,才能取得胜利;只有拥有丰富的财源,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接着他又提出了两条卓有远见的良策。一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就是遵奉天子,把傀儡皇帝汉献帝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取得政治上的有利地位,借用朝廷的名义向那些不法之臣发号施令,号召天下,讨伐异己。二是‘修耕植,蓄军资’。也就是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安定人民生活,充实军备物资。”毛介最后满怀信心地说:“如果能够做到这两条,就一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成就霸王之业。”毛介的精辟分析,对曹操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改变了曹操的命运。他果然听从了毛介的建议,亲自到洛阳朝见汉献帝,并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从此控制了东汉朝政,占据了政治上的优势。曹操还广募民众,在许昌实行屯田。结果,当年收获粮食百万斛,解决了燃眉之急。曹操尝到了甜头,于是下令各州郡都设置田官,负责屯田事宜,大力推广民屯和军屯。几年后就出现了仓库丰实,百姓殷富的局面。在军饷兵员充足的情况下,曹操经过了一系列的战斗,终于统一了北方地区。可以说,毛介的筹谋对曹操势力的发展和北方的统一,是起了巨大作用的。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被任命为丞相。他提拔毛介为丞相府的东曹掾,负责人事管理工作,与尚书崔琰一起负责官吏的选拔、考核与任免。由于他们自身清廉,俭率天下,因而所选任的官员,也都是清廉正直的人才。他们二人选任的原则是既要有真才实学,又必须廉洁俭朴,尤其注重敦厚务实与谦逊和睦的人才。对于那些华而不实,只会空谈的浮华虚伪之辈,一概不用;对于那些结党营私,投机取巧的人,坚决摒弃;对于现任官吏,长期无政绩,或利用职权营私舞弊、贪赃枉法者,一律罢黜。

这样一来,天下的士大夫无不以清廉俭朴的节操自勉。即使是朝中的显官宠臣,也不敢妄为,出门乘坐的车子和平时穿的衣服款式都不敢过度奢华和超越制度的规定。东汉末年以来竞相奢靡的风气为之一变。

毛介选任官吏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即使亲朋显贵,也决不为说情所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丕趁着曹操西征马超、韩遂不在朝中的机会,亲自到毛介的官邸,请他给自己的几个亲戚眷属安排较好的职位。面对权臣无理的要求,毛介不卑不亢地回答说:“老臣因为平素忠于职守才幸免于别人的指责,如今你所说的这几个人还不够升迁的资格,请你原谅,我是不敢奉命任职的。”

后来,曹操被封为魏王,毛介也被提升为尚书仆射,仍然主管官吏的选任工作。当时,曹操在立谁为王太子上犹豫不决。长子曹丕是众望所归,可是,曹操特别宠爱文思敏捷的四子曹植。由于他迟迟不立太子,致使外界盛传曹操可能要废长立幼,曹丕忧心忡忡。毛介也十分忧虑,他向曹操密谏说:“废立太子,历来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前不久袁绍因嫡庶不分,导致袁谭、袁尚兄弟相攻,结果覆宗灭国。此事不可不慎,切不可废嫡立庶,酿成骨肉相残的内乱。再说太子不立人心动荡,还请三思,早立为是。”曹操对此表示同意,不久便立曹丕为嗣。

毛介身居高官显位,掌握着用人大权,但从未以权谋私。他对自己要求很严,常常布衣素食;所得俸禄与赏赐,大都抚育了兄长的遗孤,周济了同族的贫苦人。为官数十年,家无余财。他廉洁无私,朝野无不敬慕。

毛介一生始终忠心耿耿地为曹操服务,出谋划策。但是后来他却无端地遭到了曹操的怀疑,差一点做了冤死鬼。此时曹操已近花甲之年,失去了当年用人不疑的气度,猜疑之心越来越重。一些朝臣因稍有不慎便遭到杀身之祸。毛介的好友崔琰官至尚书,一向谨慎从事,朝野称赞。不料被仇人诬告,曹操在不加详察的情况下,就听信谗言,认定崔琰心怀叵测,将他逮捕下狱,然后又迫使崔琰自杀。毛介和崔琰同朝共事多年,互为知己。崔琰死后,他深为悲痛,心中郁闷不乐。生性猜疑的曹操开始怀疑他的言行。于是,又有小人乘机在曹操面前告发毛介心怀怨恨。曹操又未加调查,就大发雷霆,认为毛介恶意攻击朝廷,下令将毛介逮捕入狱。后来由于大臣桓阶、和洽的拼死相救,曹操才免毛介一死。毛介被革职罢官,闲居家中数年后,在忧愤中与世长辞。

司马迁为何被处以宫刑

司马迁,字子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撰写的史学巨著《史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学领域的一座丰碑,而且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是西汉时候夏阳人,因为得罪了汉武帝而遭受宫刑,后来忍辱负重,终于写成了流芳百世的史家巨著——《史记》。那么,司马迁到底为什么会被处以宫刑,遭受这种奇耻大辱呢?他最终又是怎么死的呢?这些问题在历史上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

首先,我们来谈谈司马迁为什么遭受了宫刑?这就要牵扯到汉代名将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