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读历史破解人性弱点全集
45016600000019

第19章 高傲自大(1)

周亚夫受冤而死

周亚夫是西汉文景时期的名将。他的父亲周勃也大大有名,在吕后死后,打灭诸吕的行动中立下了大功,就连当时任丞相的陈平都承认在这件事情上,自己的功劳不如周勃大,因此想把自己的丞相之位让给周勃来做。

周亚夫起初当河南太守,未曾封侯。传说当时著名的观相者许负给他相面,说:“你三年以后能够封侯。封侯之后八年会成为将相,秉持国政,贵极人臣,当世不二。在以后九年,你就会饿死。”周亚夫根本不相信这些话,笑着说:“我的哥哥已经承袭了我父亲的爵位,如果他不幸早逝,也是由他的儿子来承袭,我又怎么会封侯呢?更何况既然你预言我会位及人臣,贵不可言,又为什么会说我饿死呢?请你给我解释解释。”许负看他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话,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过了三年,周亚夫的哥哥绛侯周胜之因为犯罪而被处死,文帝下令要选择周勃之子中最贤能的人,结果大臣们都推举周亚夫,于是周亚夫真的被封为绛侯,应验了许负当年的预言。

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边塞。周亚夫受命带兵在前线。他治军严谨,一丝不苟,就是皇帝亲自来了,他也要求军中的士兵必须严守自己的命令,毫不松懈。文帝视察回来后,还因此称赞他是“真将军”。以至于文帝临死时,还告戒太子刘启说:“如果国家有紧急的大事,周亚夫可以相信,尽管派他去带兵。”这些话,太子刘启一直深深记在心里,始终没有忘掉,并且最终依靠周亚夫平定了诸侯王的叛乱。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个诸侯王国发动武装叛乱。吴王刘濞亲自领兵20万来犯,北渡淮河,会合楚军。先向梁国进击,又派奇兵到崤、函之间埋伏起来,伺机行动。周亚夫以中尉的身份代行太尉的职务,奉命率领大军东进,反击吴楚叛军。他拟了个先予后取、避实击虚的策略,前后三个月,就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

汉军凯旋回朝后,朝廷就重新设置太尉官,正式任命周亚夫为太尉。过了五年,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二月,周亚夫被升任为丞相,深受皇帝的器重,完全应验了当初许负的预言。只是这时,周亚夫正处于志得意满之中,根本没有时间去细细思量许负接下去的预言。

正是周亚夫任丞相时,麻烦来了。景帝想要废掉太子,但是遭到了周亚夫的强烈反对,君臣为此而发生争执,景帝最终也没有能够达到目的。从此以后,景帝就开始疏远了周亚夫。

在平定七国之乱时,周亚夫和梁王刘武之间发生了嫌隙,梁王从此怀恨在心。以后,刘武每次进京朝见,都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

这时景帝的生母窦太后提议要封景帝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她对景帝说:皇后之兄王信可以封侯。景帝感到很为难地说:“当初先帝并没有封太后的亲属为侯,是我即位以后才封他们为侯,现在我即位不久,实在不能封王信为侯。”窦太后说:“君主应按当时的情况办事。我的哥哥窦长君活着的时候竟然不能封侯,死后,其子窦彭祖反而得到侯爵。我为此事深感遗憾!”她说到这里,用命令的口吻说:“皇帝赶快封王信为侯吧!”景帝答道:“这件事我得与丞相商量商量。”后来,景帝与周亚夫商议这件事。果然不出所料,周亚夫坚决表示反对,认为不能违反高祖刘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的禁令。他明确地表示不同意封王信为侯。景帝听了默然不语,也因此一直没有封王信为侯。因为这件事,窦太后也记恨在心。后来,匈奴有一些人来投降汉朝,景帝打算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后来的人。周亚夫却说:“他们背叛了自己的君主来投降陛下,陛下现在却要封他们为侯,以后又怎么能责备那些不守节者的臣子呢?”景帝这次很坚决,直接否定了周亚夫的意见,封那些来降的人为侯。周亚夫因为皇帝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感到很不高兴,因而称病在家闲居。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失去了皇帝欢心的周亚夫终于被罢免了丞相的职务。

过了不久,景帝在宫中召见周亚夫,赏赐饮食。席上放了一大块没有切开的肉,又没有放筷子。周亚夫心里不满,就叫主管筵席的去取筷子。景帝看着发笑,说:“这不是没有给你的筷子吗?”周亚夫向景帝免冠称谢。景帝说:“起来吧。”周亚夫快步出宫,不告而别。景帝两眼直盯着他出去,说:“他如此含恨在心,终究不是我这年轻君主的臣子。”

时过不久,周亚夫的儿子从王官那里购买了五百具甲盾,准备将来父亲死后作殉葬品之用。因为他苛待雇工,不给工钱,了解实情的雇工知道,这是私买皇帝的器具,就上书告发了周亚夫的儿子。这件事也牵连到周亚夫。景帝看了告发之书,就交给官吏查究。官吏按照告发书中所列罪状审问周亚夫,周亚夫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所以也无从回答。景帝却因此大为恼怒,把周亚夫交给执法官廷尉处治。廷尉责问周亚夫说:“侯爷为什么想造反呢?”周亚夫说:“我所买的器具,只是葬器而已,又怎么说是谋反呢?”廷尉官说:“你即使在活着的时候不谋反,恐怕也准备死后在地下谋反吧?”这可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于是,这些严酷的官吏更加紧了对周亚夫的威逼。起初,官吏去逮捕周亚夫时,周亚夫本来就打算自杀,但是被他的夫人制止了,所以没有死成,就被廷尉捉了去。现在他知道自己在这些酷吏手中是活不了的,于是自己绝食五天,最后吐血而死。他的封国也被废除了。一代名将周亚夫就这样含冤屈死在监狱里。

昏庸无能的虢国国君

只爱听奉承话,听不进批评意见,顽固按照自己的想法,独断独行,不采纳他人的意见,一味执迷不悟的人,后果将是十分可悲的。

虢国的国君平日里只爱听好话,听不得反面的意见,在他的身边围满了只会阿谀奉承而不会治国的小人,直至有一天虢国终于亡国。那一群误国之臣也一个个作鸟兽散,没有一个人愿意顾及国君的,虢国的国君总算侥幸地跟着一个车夫逃了出来。

车夫驾着马车,载着虢国国君逃到荒郊野外,国君又渴又饿垂头丧气,车夫赶紧取过车上的食品袋,送上清酒、肉脯和干粮,让国君吃喝。国君感到奇怪,车夫哪来的这些食物呢?于是他在吃饱喝足后,便擦擦嘴问车夫:“你从哪里弄来这些东西呢?”

车夫回答说:“我事先准备好的。”

国君又问:“你为什么会事先做好这些准备呢?”

车夫回答说:“我是专替大王您做的准备,以便在逃亡的路上好充饥、解渴呀。”

国君不高兴地又问:“你知道我会有逃亡的这一天吗?”

车夫回答说:“是的,我估计迟早会有这一天。”

国君生气了,不满地说:“既然这样,为什么过去不早点告诉我?”

车夫说:“您只喜欢听奉承的话。如果是提意见的话,哪怕再有道理您也不爱听。我要给您提意见,您一定听不进去,说不定还会把我处死。要是那样,您今天便会连一个跟随的人也没有,更不用说谁来给您吃的喝的了。”

国君听到这里,气愤至极,紫涨着脸指着车夫大声吼叫。

车夫见状,知道这个昏君真是无可救药,死到临头还不知悔改。于是连忙谢罪说:“大王息怒,是我说错了。”

两人都不说话,马车走了一程,国君又开口问道:“你说,我到底为什么会亡国而逃呢?”

车夫这次只好改口说:“是因为大王您太仁慈贤明了。”

国君很感兴趣地接着问:“为什么仁慈贤明的国君不能在家享受快乐,过安定的日子,却要逃亡在外呢?”

车夫说:“除了大王您是个贤明的人之外,其他所有的国君都不是好人,他们嫉妒您,才造成您逃亡在外的。”

国君听了,心里舒服极了,一边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一边美滋滋地自言自语说:“唉,难道贤明的君主就该如此受苦吗?”他头脑里一片昏昏沉沉,十分困乏地枕着车夫的腿睡着了。

这时,车夫总算是彻底看清了这个昏庸无能的虢国的国君,他觉得跟随这个人太不值得。于是车夫慢慢从国君头下抽出自己的腿,换一块石头给他枕上,然后离开国君,头也不回地走了。

最后,这位亡国之君死在了荒郊野外,被野兽吃掉了。

诸葛恪因傲身败

固执狂傲是人生进取的一大天敌,而且许多原本具有非凡才能的人都栽倒在这一陷阱之中。

诸葛恪是三国时吴国大臣诸葛瑾的儿子,蜀国丞相诸葛亮的侄子。他自幼聪慧过人,很有才名,特别是他的随机应变的辩才,颇得孙权的欢心和信任。

一次孙权宴集群臣,他想让众人高兴一下,便想了一个恶作剧,命人牵一头驴到庭院,众人一看,驴脖子上挂着“诸葛子瑜”的牌子,子瑜是诸葛瑾的字。诸葛瑾感到受到了戏弄,拉长了脸,恰似驴脸,众人不免哄堂大笑。其实,三国时人好学驴叫,这种恶作剧也不算过分。这时诸葛恪跪在孙权面前,请求加上两个字,得到允许后,他添写了“之驴”二字,这样,就成了“诸葛子瑜之驴”了。这一改使举座皆笑,孙权也顺水推舟,把驴奖给了诸葛恪。

不久,孙权宴请蜀国使者费祎,在请客前预先告诉部下说:“使者来吃饭的时候,你们只管低头吃不要抬头。”费祎来赴宴了,孙权吃到中途放下筷子不吃,而群臣仍在低头进食。费祎见这样,就带嘲谑的口气吟诵:“凤凰回旋而飞,麒麟停止吃食,只有驴骡无知,仍是低头咀嚼。”诸葛恪答道:“种植梧桐之树,为了等待凤凰,何方飞来燕雀,自称凤凰飞翔?何不弹射一弓,叫他飞还故乡!”孙权听了大笑不已,对他更加器重。

然而,知子莫若父,诸葛瑾却感到儿子那闪烁的才华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他知道儿子恃才傲物,必兴败端,并经常为此忧郁。

不久,吴国重臣陆逊病故,孙权任命诸葛恪为大将军,掌握军事大权。七年后,孙权病故,遗诏诸葛恪辅国,此时,他已处于吴国最重要的地位。这时,魏国利用吴主新丧,举国哀痛之机,兴兵伐吴。诸葛恪亲率大军迎击魏军于东兴,结果,大败魏军。他因为这次功绩而声望扶摇直上,深得人心。当时人们一看到诸葛恪出远行,就群集在他周围送行,为此,诸葛恪非常得意。

沉浸在胜利中的诸葛恪,认为魏国不堪一击,准备出兵伐魏。但是,这次出战,遭到了吴国大臣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吴国屡次用兵,军队疲劳,不能久战,且魏国强大,不能取胜。急于求成的诸葛恪认为凭他的才干,足以扫平中原,统一宇内,不顾众人反对,下了全国总动员令。

骄兵必败。诸葛恪率20万大军包围魏的新城,两个月也没有攻下。其间,士卒困乏,又值天气炎热,军中瘟疫流行,士兵多数病倒。部下天天报告士兵病倒的情况,但诸葛恪却认为是胡说八道,甚至将报告者斩首。以20万大军,攻一小城而不下,诸葛恪感到大伤体面,常常满面怒色申斥部下,当然这也挽救不了败局。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下令撤退。撤退之时,伤病士兵东倒西歪堵住道路,或倒在沟里,或被敌人俘虏。到处是呻吟、哭救之声,惨不忍睹。而诸葛恪却是衣冠整齐,仪仗威严,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气。随军众将,心中暗自愤恨。

这个战败的结局,使诸葛恪大失人心,并且处在朝廷内外的严厉批评声中。控制近卫军的武卫将军孙峻看到诸葛恪的失败,燃起了夺权的野心。他强迫皇帝孙亮设宴招待诸葛恪,暗中伏下刀斧手,在席间杀了诸葛恪,并灭其家族。诸葛瑾的担忧,竟成为事实。

以诸葛恪的才干,确实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但骄傲却使他自掘坟墓。

曹操骄矜失西川

曹操一辈子都在搜罗人才,却因自己一时的骄矜之态而助了他人一臂之力,实在可惜。

三国初期,盘踞汉中地区的汉宁太守张鲁,打算夺取西川,扩大势力,好登上“汉宁王”的宝座。益州牧刘璋急派别驾张松到许都向曹操求援。张松走时,除携带一批准备献给曹操的金银珍宝以外,还暗地藏了一幅西川的地形详图。由于刘璋糊涂而又懦弱,当时川中的有识之士都感到群雄竞争的形势下,刘璋绝对不能保住西川,因此不少人都有另投靠山的打算。张松借出使的机会,带着这幅极有价值的军事地图,就是有这种打算。

张松一行到了许都,住在驿馆里,等了三天才得到接见的通知,心中很有些不高兴。而且丞相府的上下侍从都公开索贿,才肯引见,这使得张松更加摇头。曹操傲慢地接受了张松的拜见礼节,然后责问:“你的主人刘璋,为什么这几年都不来进贡?”张松巧妙地解释:“因为道路艰难,贼寇又多,常常拦路抢劫,不能通行。”曹操大声呵斥说:“我已扫清中原地区,哪里还有什么贼寇!分明是捏造借口。”

张松是西川有名的人物,生得头尖额翘,鼻低齿露,身长虽还不满五尺,但嗓音洪亮,说话有如铜钟之声。他读书很多,有超人的见解,以富有胆识闻名。自来许都后,张松发现曹操那样慢待,心中早已不快,今天又见曹操这般蛮横,便断了投奔的念头,决心教训他一番。曹操刚讲完话,张松嘿嘿一笑说:“目前江南还有孙权,北方存在张鲁,西面站着刘备,他们中间拥有军队最少的也有十余万人,这能太平吗?”

这一段抢白顿时使曹操窘得说不出话来。曹操一开始见到张松,觉得他个子小,面孔怪,猥猥琐琐,已有五分不喜欢,现在又发现他言语冲撞,让人很不高兴,于是一甩袖子,起身转进后堂去了。

曹操左右的人纷纷责怪张松无礼,不该这样顶撞。张松冷笑一声说:“我们西川可惜没有会说奉承讨好言辞之人!”这句话不打紧,立即召来一声大喝:“你们西川人不会奉承讨好,难道我们就有这样的人吗?”张松转眼一看,这人生得单眉细眼,貌白神清,原来是丞相门下的掌库主簿杨修。张松听说过他是朝廷太尉杨彪的儿子,博学善辩,不觉有心难他一难。杨修也一向自命不凡,发现张松不是一般人物,就邀请张松到旁边书院里会上一会。

两人坐定后,杨修略作寒暄说:“出川的道路崎岖,先生远来一定很辛苦。”

张松表示:“奉主人的命令办事,虽赴汤蹈火,也不能推却啊!”

杨修存心考考张松的知识,询问说:“川中的风土民情怎样?”

张松察觉对方的用意,便故作卖弄地回答:“川中原是西方的二郡,古时称为益州。锦江的道路险峻,剑阁的地势雄壮。周围280条道路,3万多里。人烟稠密,到处听得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市场繁荣,抬头看得到四通八达的街巷。土地肥沃,没有什么水旱灾害。人民富裕,文化生活十分发达。加之物产堆积如山,是任何地方都比不上的啊!”

杨修接着又询问一句:“川中的人才怎么样?”

张松越加得意地说:“西川历史上出现过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名将马援、‘医圣’张仲景和著名阴阳家严君平。其他出类拔萃的人才,数也数不完!”

杨修逼近一句:“那么当今刘璋手下,像你这样的人还有几个?”

张松一耸肩说:“文武全才、有智有勇、为人忠义慷慨的,有几百人之多。像我这样无能的,更是车载斗量,难以计算了。”

杨修又问一句:“先生现在担任什么职务?”

张松谦虚地回答说:“滥充一名别驾,很不称职。”并迅速反问:“敢问杨先生在朝廷里担任什么职务?”

杨修回答说:“在丞相府里担任一名主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