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外智谋文学故事(上)
45012800000009

第9章 虚战:以阴胜阳

两军作战,如果我军实力薄弱,就要善于伪装成兵力强盛的模样,示俘于敌,迷惑对手,使敌人摸不清底细,不敢轻率进攻我军,我军可免遭损失,保存兵力。虚战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敌人不敢同我军交战,那是我们善于伪装,使敌人无法确认主攻目标。这是战场中常用的作战谋略。

1.布疑惑敌,李孝恭顺水放船

河间王李孝恭,是唐高祖李渊堂兄的儿子。高祖攻克京城长安,拜李孝恭为左光禄大夫,不久又任命他为山南道招慰大使。他颇善用智,到了巴、蜀两地,以礼招抚,有三十多个州相继降附。击败并俘获朱粲之后,众将都说:“这是个吃人肉的贼寇,害人极多,请把他活埋。”李孝恭劝阻众将说:“从此处往东,都是贼寇控制区,他们若听说处死了朱粲,谁还肯来投降呢?”李孝恭将捉到的人全都赦免不杀,因此,劝降公文所至的州县,官吏相继投降。

武德二年(619年),高祖授予李孝恭信州总管。当时萧铣占据江陵,李孝恭向高祖献平定萧铣的计策,高祖很赞赏并采纳了他的计策。

武德三年(620年),李孝恭进爵为王。信州改名为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县东),李孝恭仍任该州总管。李孝恭命令部下大规模地建造战船,演习水战,以便在条件具备时谋取萧铣。李孝恭召集巴(治所在今四川重庆)、蜀(治所在今四川成都)两郡行政长官的子弟,量才而用,授给官职,把他们安排在自己部下,表面上是提拔他们,实际上是把他们当作人质。

不久,朝廷任命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统领水军、陆军的12个总管,从硖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出发,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县)进军,攻打江陵的水城。攻破江陵水城之后,李孝恭命令把所缴获的船只散放在长江中,任其顺水漂流而下。众将都说:“敌人得到这些船,必定取来使用。我们为什么把这些船抛弃?这不是帮助敌人了吗?”李孝恭说:“不是这样。萧铣所管辖的地域,南到岭外(五岭以南),东到洞庭湖。如果我们攻城未克,敌人的援兵又到,我们就是腹背受敌,进退无路。到那时,即使有船只又有什么用呢?现在萧铣所辖的沿江的州镇,忽见战船乱纷纷地顺流而下,必定认为萧铣已经战败,不敢冒然进兵。他们派人往来侦察情况,一耽搁就是十天、半月,用这种方法拖延敌人救兵到来的时间,到那时,我们必定已打败萧铣了。”果然不出李孝恭所料,萧铣的救兵到了巴陵(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岳阳),见到战船纷乱地顺水漂流而下,果然深怀疑虑,不敢轻易进兵。当时萧铣已经处在与外界隔绝的境地,不得已而出城投降。

高祖闻讯,非常高兴,拜李孝恭为荆州大总管,派画工给他画像,送回京城长安让高祖看,以解思念之情。

评析

布疑惑敌,首先要知道对方的企图,再顺着对方的企图将计就计,布下疑阵,才能牵制对方,取得预期效果。如不能则慎用之,以免玩火自焚。

2.兵以诈主,纳尔逊大胜法西联军

9月2日,维尔纳夫进入加的斯的消息传到伦敦。纳尔逊预感到一场大战即将爆发。因此,他一面向海军部呈送了求战报告,一面安排了后事。他吩咐家人把霍尔威舰长送给他的棺木准备好,并刻上了他决心为国捐躯的誓词。海军部同意的批文很快就下来了,纳尔逊随即起程前往他的旗舰“胜利”号。9月28日,纳尔逊到达加的斯海域与科林伍德会合,并接管了舰队指挥权。为了不让维尔纳夫知道他已回来,他命令不悬旗,不鸣炮,直布罗陀也不刊登有关新闻。纳尔逊悄声无息地返回到了自己的舰队并受到官兵们的热烈欢迎。第二天,他把所有舰长都召到“胜利”号旗舰的军官舱中,向他们透露了他已考虑很久的作战方案。他所提出的纵队直角穿插,近战歼敌的新战术使所有舰长兴奋不己,异口同声地称赞纳尔逊给予他们一个新奇、特殊而又简单的赢得胜利的秘诀。10月9日,纳尔逊正式下达了作战命令。他重申:在未来的决战中,舰长们可随机行事,尽量接近敌人,实施决战,即使没有信号也可以采取行动,只要如此就必然会赢得胜利。在作战命令的最后一条,他特别提到必须将每一个阵亡官兵及其家属名字尽快报告他,以便能使这些殉职官兵的遗属得到抚恤和照顾。

纳尔逊不愧为一个优秀的指挥者。

优秀的指挥者,常能给士兵带来胜利的希望,给部队必胜的信心。因而他本人就是一种鼓舞的力量。优秀的指挥者,能够科学地分析形势,向部下讲清胜利的前途,提出进击的目标方法,这样就可以扫除笼罩在官兵脑海里的阴霾,增添取胜的勇气;优秀的指挥者,在士兵即将奔赴疆场之际,总是以慈父的心肠爱兵励士,并使他们感到后事无挂、虽死犹荣……

1805年10月20日上午,纳尔逊发现了维尔纳夫的舰队,为了引蛇出洞,纳尔逊除了派遣一艘巡洋舰严密监视外,未采取其它行动。此时,纳尔逊巳对原定作战方案作了些调整。由于33艘舰船中有6艘战列舰在为一个运输船队护航未归队,他就取消了预备队,进攻敌旗舰的任务由他亲自率领的第一编队完成。第二编队由科林伍德率领,任务不变。

第二天拂晓,法西联合舰队33艘排列成战斗队形,驶抵西班牙特拉法尔加海域。纳尔逊不动声色,一直静观事态的发展,直到6时10分才下令舰队开始行动,“成两列纵队依次前进”。12分钟后,纳尔逊发出备战的信号,整个舰队缓慢地向法西联合舰队逼近。两个小时后,维尔纳夫看出战斗迫在眉睫,遂发出转变航向的命令,企图返回加的斯,但是已经晚了。这个庸将在最后一分钟改变了原计划行动,犯了兵家之大忌,使其整个舰队陷入了混乱。一直到战斗打响,法西联合舰队仍然没有全部完成战斗队列。

11时45分,纳尔逊认为攻击的时机到了,于是在旗舰上发出了他的著名信号:“英国期待着每个军人尽其职责!”所有的英舰立即升旗答复,全军斗志昂扬,热血沸腾。

科林伍德编队首先投入战斗。然而,科林伍德的编队并未保持预想的队形,攻击进行得相当混乱。科林伍德的旗舰“王权”号有一段时间不得不经受7艘敌舰的猛烈攻击,但它仍然突破了法舰“奋激”号和西班牙“圣安娜”号的防线,并重创了“圣安娜”号。不久,紧随其后的另外8艘英舰完成穿插,切断了法西联合舰队前后的联系。双方战舰交织在一起。一场激烈的近战开始了。战斗中,科林伍德编队受到很大损失,“主权”号失去控制后幸被救出,死伤惨重。但英军水兵训练有素,英勇顽强;火炮射速快,命中率高,并充分发挥了两舷火炮可以同时射击的优势,给法西联合舰队的后卫以沉重打击。下午3点钟,当科林伍德的最后一艘军舰投入作战时,整个战斗已接近尾声。10艘敌军舰投降,1般沉没,只有4艘逃脱,其中有一艘载着身负重伤奄奄一息的西班牙主将格拉维拉。

纳尔逊编队投入战斗较晚。他的编队一直与敌前锋编队保待着一定距离并排行驶。12点15分,纳尔逊率先头的3艘战列舰突然向右转舵,插入敌前锋编队和中央编队的结合部。纳尔逊的新式战列舰装备了许多适于近战的大口径近程炮,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纳尔逊率舰迅速抵近敌舰。法国人也不示弱,以凶猛的炮火回击英国人的进攻。最激烈的战斗在这里爆发了。

纳尔逊的“胜利”号像往常一样,在主桅上悬挂着几面引人注目的司令旗。由于目标明显,它成了敌人炮击的主要目标。12时57分,纳尔逊终于发现一艘双层甲板舰的前桅上悬挂着法西联合舰队司令维尔纳夫的将旗,它就是“布森陶尔”号。狭路相锋,勇者胜。纳尔逊立即直插敌旗舰,许多炮弹穿过“布森陶尔”号的舷窗在舰体内爆炸,使该舰损失惨重。于此同时,纳尔逊的其他各舰正按照他的命令,各自为战。午后2时零5分,在另外3艘英舰的夹击下,维尔纳夫终于坚持不住,命令“布森陶尔”号下旗投降。

“英国期待着每个军人尽其职责”的信念使纳尔逊在整个战斗中,置生死于度外。尽管弹雨横飞,硝烟弥漫,但他为了激励自己的官兵,始终坚持在舰面指挥。他身着常礼服,左胸佩带着他的4枚勋章。舰上的医生、牧师和他的随员,几次劝他更衣以免被敌舰枪手发现,但他都坚决地拒绝了。他说:“我在战斗中赢得了它们,也要在战斗中与它们同命运,”

战争死神一直在纳尔逊身边缠绕。下午1时15分。一名法国步枪手从战舰的后桅顶上发现了纳尔逊,接着一发子弹准确地射中了纳尔逊的左肩。弹丸穿透他的左肩肩章,射入胸部。他不愿让官兵们看到自己受伤,就用手巾掩盖着自己的脸和勋章。人们马上把他抬到舱下抢救。纳尔逊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吩咐了后事,并坚持要医生去照顾其他伤员。他强忍剧痛使脸上保持着往常那样的神色,并不时要求人们报告战况。每当舱面传来士兵们击中敌舰的欢呼声,他的眉宇间就展露出缕缕快意。下午4时30分纳尔逊停止了呼吸。他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感谢上帝,我已经尽到了我的职责!”此时,法西联合舰队前卫编队的反扑刚好被粉碎,炮声终于停下来了。

夜幕将临时,海上大风骤起,一连刮了4天,海战中负伤的法西舰船多数都沉没了,只有4艘幸免于难。英国舰队却经受了海战和风暴的考验,未损失一艘军舰。据战后统计,在整个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英军阵亡449人,伤1214人,法西联合舰队的33艘战列舰中,有12艘被英军俘获,8艘被摧毁,13艘逃脱,阵亡4395人,伤2538人。

费富在《现代欧洲史》一书中写道:“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取得的不仅是海上最伟大的胜利,而旦也是整个革命战争时期,在陆上和海上所取得的所有胜利中最著名和最伟大的一次胜利。”特拉法尔加海战是帆船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也是整个19世纪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这次海战以英国舰队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由于法国海军主力在这次海战中被歼,拿破仑想要占领英国本上的计划也就彻底被粉碎了。这次海战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从此完全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并使这种海上优势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智慧的花朵开放在对抗的激流中,而谋略的创造则往往需要一个平静的心境。经过冥思苦想,纳尔逊大胆地提出了一个与传统战术大相径庭的新战术。他预料,在不久的将来,他所面对的可能是一支依照传统作战队形排列的、在数量上略占优势的法国舰队。为了力求全歼对方,他决定将自己的舰队分为三个编队。一个编队由他亲自率领突击敌舰队中央,切断其前后联系,以近战打乱敌队形,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另一编队由科林伍德率领突击敌后卫,这主要是因为,帆船掉头极为困难,在敌前卫掉头驶援前,将可以赢得一段极为宝贵的时间;还有一个是预备队,它将在发现敌旗舰后,才发起进攻,一举打垮其指挥机关,使敌人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最后逐个歼灭被分割的敌军舰船。

评析

成功地运用诈谋,可给自己争取时间,寻找敌人弱点,突然出击,以少胜多。

然而,运用诈谋,没有一定的规范,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虚中有实,以战胜敌人为最终目的。纳尔逊大胜特拉法尔加海线,就是运用了这种战术。为了不丧失战场上稍纵即逝的机会,纳尔逊还要求各个舰长应充分发挥勇敢顽强、主动进攻、敢于近战的精神,在不破坏总体意图的前提下,在攻击方式上享有极大的自由。

3.刚柔互动,英军重创隆美尔

蒙哥马利作为部队的一名高级指挥官,首次全面表现他的指挥天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战役——阿拉曼之战。在这次战役中,他成功地指挥了英第八集团军打败了被誉为“沙漠之狐”的德国元帅——隆美尔指挥的“非洲军团”,扭转了“二战”开始以来英军在战场上屡遭失败的不利局面。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德军在各条战线上均有突出的进展。按照希特勒的战略构想。他打算尽快在印度洋海岸与日本人会师。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德军极想占领具有大量军需储备的北非及中东地区,1941年初,意大利在北非战场上连连失败,希特勒应墨索里尼的请求,指派雄心勃勃的隆美尔带领两个师增援北非战场。

隆美尔是希特勒非常器重的战将。他跟随希特勒多年,天资聪明,胸有谋略,作战经验丰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就屡建战功。“二战”以来在欧洲战场上更是锋芒毕露,锐不可当。他所指挥的第7装甲师,采用闪电战所向披靡,获得了“魔鬼之师”的绰号。1941年初,隆美尔来到利比亚前线,在他指挥下,德意军队很快扭转了战场上的不利局势。他利用英国调整兵力的机会,连连发起攻击。4月8日攻占德尔纳,10日包围了托卡鲁克,10月15日攻占了埃及西部边境上的塞卢姆。仅数月就使英军的所有战果丧失殆尽。此时的隆美尔名声大噪,被人称为“沙漠之狐”。1942年初,地中海形势又发生了变化,德军夺得了制海权,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可以直接从海上得到大量军事援助。1月21日非洲军团再次发起攻击,一举击溃英军前沿阵地,28日占领了班加西,2月7日抵达加扎拉,6月21日攻占重要军港达托卡鲁克,再次获得大量军需物资。接着隆美尔挥戈挺进埃及,6月28日占领麦特鲁港,7月抵达阿拉曼地区。

1942年7月1日,一直遭受隆美尔非洲军团攻击的英国第八集团军,自北非沙漠撤至距尼罗河三角洲100公里的阿拉曼一线,虽然全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仍面临全线溃败的危险。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正在华盛顿与罗斯福总统会谈,闻讯大为震惊。自英军参战以来,尽管英军遭受过多次打击,但从未像这次这样使他坐立不安。他看到,如果德军再次突破防线,冲入埃及,推进到苏伊士运河,然后打通伊朗、巴基斯坦,俄国人的南翼就会受到威胁,意大利和德国的舰队就可以自由出入红海,控制南非航线,渗入印度洋。这样一来,就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德国与日本的会师了。8月4日丘吉尔飞抵开罗,解除了第八集团军奥金莱克的指挥权,任命蒙哥马利为该军团司令,并指令亚历山大将军为中东战场总指挥。他命令,要不惜任何代价打败隆美尔的非洲军团。

8月13日蒙哥马利飞抵开罗,建议亚历山大组建一支机动后备军以利全线反击。8月15日他前往沙漠前线接管第8集团军司令部。撤消了原第8集团军准备撤退的一切命令,同时解除了一批意志软弱的指挥官的职务。他命令部队,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准撤退一步;他号召指战员,“向敌人进攻,歼灭他们”。为了打有把握之仗,蒙哥马利认真研究了隆美尔的一贯战术,他发现隆美尔惯用的手法是先让英军坦克打头阵发动攻击,而他则把坦克集结于后方。他先以反坦克火力打垮英军坦克后,才把其装甲部队投入战斗,这样就达到了先以柔克刚再以刚制柔的战略效果。蒙哥马利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一方面命令部队加强防御工事,另一方面积极准备空中力量,打击和破坏德军装甲部队。他命令前沿阵地,只要发现德军坦克企图突破就给以痛击,英军还配备了许多新式反坦克武器。这样,蒙哥马利根据对各种情报的分析和研究以及对隆美尔进攻可能性的判断,有针对性地布设了阵地,决心给“沙漠之狐”以重创。

8月31日,趾高气扬的隆美尔开始攻击了。德军前面的部队开始排雷,以期能使坦克长驱直人。蒙哥马利事先就看清了德军的企图,他首先命令皇家空军对德军坦克施行破坏性轰炸,而后对排雷步兵进行了密集扫射。德军很快陷入了死亡的陷阱。第21装甲师师长阵亡,“非洲军”军长负伤。隆美尔被迫修改计划,推迟了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的进军,转而把阿拉姆勒法地区作为直接的攻击目标,在这一狭窄的战线上,隆美尔投入了第65、21装甲师及第19和第20军的全军人马。尽管突破了英军的两道布雷区,前进了7里,但却被第三道布雷区挡住,使大部分坦克陷入沙滩之中,结果遭到了英军炮火和空军的轰击。黄昏时,遭受重创的德军被迫撤退。

9月1日,德军的坦克部队再次向英第22装甲旅进攻,在遭到重大伤亡之后被迫撤退。下午的进攻又被隐蔽在工事里的第十装甲师痛击。这时蒙哥马利集中兵力,收紧了对非洲军团的坦克部队及炮兵的包围圈。夜幕降临后,英军出动了大量夜航轰炸机实施了无间歇的长时间轰炸。隆美尔再也支撑不住了,被迫转入战略防御。蒙哥马利决定在阿拉曼一线对敌实施大规模的歼灭性进攻。

为了牵制住德军主力,不使其溜掉,蒙哥马利较长时间没有发动攻击。他坚持不打无把握之仗,他认为第八集团军的将士们虽重创了德军,但整个军团的士气还需认真整顿,他选定了在下一个上弦月之夜对敌发动总攻。在这期间,蒙哥马利施展了一系列惑敌行动,使隆美尔错误地判断了局势,以为英军要从南部发起突击,于是将德军主力集中到南部阵地。蒙哥马利决定分三路同时出击,主攻部位在德军北部阵地。由第三军担任主攻任务,目的是突破其防线,打开两条通道。南路有两路进攻地点,由第13军担任佯攻,吸引德军主要装甲部队。蒙哥马利一改传统打法,采用了一种新的沙漠战术,即“粉碎性程序”。进攻初期,先从空中和地面发起大规模的轰炸和炮击,以此打垮德军炮兵阵地,继而再打击步兵部队阵地,最后投入强大的装甲群,将德军装甲部队与非装甲部队切断,分而歼之。

10月23日晚9时40分,总攻开始了。整个英军在阿拉曼防线上的一千门大炮同时向德军阵地开火,德军大炮遭到重创。接着炮火转向德军前沿阵地,随后英第30军向敌人发起猛攻。上午5点30分,英军进攻的第一阶段目标基本实现,打通了两条走廊。英军坦克顺利通过了布雷区,发起了猛攻。按照蒙哥马利的部署,一支支部队接连不断地出击。战场上人山人海、飞机、大炮、坦克群一齐扑向德军阵地。尽管德意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终因损失惨重,不得不边打边撤。11月初,英军的装甲部队巳经冲入被撕开的德军阵地缺口,并以扇形展开,对分割的德军形成了包围态势。为了避免被全歼,隆美尔决定把部队撤至富卡一线。然而,11月3日,希特勒下了一道命令:形势要求你们死守阿拉曼阵地到一兵一卒。不准后退,哪怕1毫米也不准退,不胜利,毋宁死!”隆美尔知道这是一道让部队无辜送死的荒唐命令,然而,他服从了。非洲军团司令冯·托马将军愤然表示:“我不能忍受希特勒的这道命令!”随后他将仅剩的30辆坦克及非洲军团残部向西撤去。隆美尔对此眼开眼闭,听之任之,隆美尔自知大势已去。战场上堆积着被焚毁的坦克,残破的装甲车,炸毁的大炮,整个沙漠成了曾不可一世的非洲军团的葬身之地。经过十二天激战,轴心国部队终于全线溃退了。蒙哥马利实现了他战前动员令的预想,“我们将彻底击溃隆美尔和他的军队,并把他们一举逐出非洲”。

阿拉曼战役胜利了!这次战役不仅使德意军队遭受到了近6万人、350辆坦克及数百门大炮的重大损失,而且他征服了所向披靡、不可一世的“沙漠之狐”——隆美尔。就整个战争的趋势来说,阿拉曼战役是西线盟军对德宣战以来的转折点。丘吉尔指出:“在阿拉曼战役之前我们是战无不败;在阿拉曼战役之后我们是战无不胜。”

蒙哥马利由于战功显赫被晋升为上将,获巴思骑士勋章,还被封为阿拉曼子爵。

评析

在阿拉曼战役中,性情急躁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多次催促刚上任的蒙哥马利发动反攻,蒙哥马利却置首相的意见而不理。尽管丘吉尔对蒙哥马利表示不满,他仍是坚持认为,第8集团军多次受挫,士气不振,同隆美尔作战非同小可。隆美尔一路势如破竹,又富有沙漠作战的经验,英军刚站住脚跟便匆忙进攻会导致严重后果。蒙哥马利正是排除了一切干扰,认真地分析了隆美尔的沙漠战术,有计划地对第8集团军进行了全面整顿,并制定了先以柔克刚再以刚制柔的战略战术和周密的作战方案,在作好充分准备的条件下才对隆美尔发起了反击,从而一举成功的。即使是丘吉尔也最终不得不承认蒙哥马利的作法是正确的。

4.隔岸观火,蒋介石临危隐退

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广州国民政府于1927年1月北迁武汉,史称武汉国民政府,以汪精卫为国民政府主席,自称为正统的国民政府;同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南京另立了一个国民政府,以蒋介石为总司令,胡汉民为国民政府主席。南京政府否认武汉政府的合法地位,武汉政府的汪精卫则以国民政府主席的名义宣布撤消蒋介石的总司令职务,武汉方面准备组织“东征军”讨伐南京政府,逼蒋下台。南京政府内部的新桂系对蒋介石也十分不满,同样逼蒋下台,在内外交困之下,蒋介石决定下野。

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离开南京到上海。14日,蒋介石在上海发表了他的“辞职宣言”,同日回到老家奉化溪口。

蒋介石的下野,并不意味着他退出政治舞台,对蒋来说,下野是他采用的是以退为进,隔岸观火的政治谋略。他要避开汪精卫派、西山会议派对他的攻击和新桂系对他的逼迫。他要等待时机,静观三大派的明争暗斗,在适当的时候东山再起。

当时在国民党内部有四派:一是西山会议派;二是汪精卫派;三是蒋介石派;四是以李宗仁为首的新桂系。蒋介石不辞职,其他三派都反对他,现在蒋介石激流勇退,处于超然的地位,三派就会火并,蒋介石就可以坐山观虎斗,隔岸观火,等待三派闹得不可开交时,再以公正者的面目出现,来收拾残局。

以后发展的事实是:蒋介石下野后,武汉方面不再“东征”。西山会议派、汪精卫派南京政府暂时“统一”起来。9月份,三方协商在南京成立了一个32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作为中央临时机构,行使中央职权。汪精卫本想逼蒋下台后,自己独揽大权,结果,由于新桂系和西山会议派联合起来对付汪精卫,使得他的正统地位被否决,汪精卫只当了特别委员会中的一名委员。

没有得到权力,汪精卫十分气愤,9月18日成立特委会,21日他就跑回武汉,与拥有重兵的唐生智合作成立了武汉政治分会。南京政府令汪取消武汉政治分会,服从统一,武汉方面置之不理。于是,双方交兵,李宗仁的新桂系打败了唐生智的军队,占领了武汉。

看到双方交兵火并,蒋介石非常高兴,火已烧起来,但他认为还不够大,还不是他出山的时机,于是就到日本去了。

汪精卫看到唐生智失败,就跑到了广州,又成立了一个广州政府。

11月10日,蒋介石从日本回国。

处在危难中的汪精卫,在蒋介石回国的第二天,就在广州发表演说,表示愿意同蒋介石合作。从逼蒋下台到与蒋合作,汪精卫的如意算盘就是利用蒋介石对付李宗仁的新桂系。

桂系怕汪、蒋联合,也积极向蒋介石伸出友好之手,建议南京政府、广州政府与蒋介石三方在上海举行会议。

由于蒋介石下野,造成国民党内部混乱,张作霖向北方的冯玉祥、阎锡山发动攻势,冯、阎压力很大,都呼吁请蒋尽快复职。

这样,蒋介石一下子成了各方面势力都需要的“大好人”,除西山会议派不买他的帐以外,国内各派都讨好他。无形中西山会议派被孤立了起来,于是,蒋介石就一手策划了整倒西山会议派的行动。

11月22日,南京举行“庆祝讨唐大会”,会上有人发表“打倒西山会议派”的演说。会后游行,队伍行至复成桥时,枪声大作,死10人,伤20余人,凶手逃走,事后各地发起反对“一一·二二惨案”运动,指控此次惨案是江苏省党部常委、西山会议派葛建时制造的。要求惩办凶手葛建时,发起了对“西山会议派”的“征讨”。

事实上,这起惨案是由蒋介石指使陈果夫一手制造的。

经过这个事件,西山会议派处于受审的地位,失去了一切发言权。

在蒋介石下野的这段时间里,汪精卫派倒了,西山会议派倒了,只剩下了桂系。

12月3日,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的预备会在上海召开,桂系南京政府、汪系广州政府和西山会议派参加。三派吵吵嚷嚷,闹得不可开交,桂系指责汪精卫,汪精卫为了保护自己就首先提出:“惟有请预备会议即日催促蒋介石同志继续执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权,才是解决党务、政务、军事问题的当务之急”。李宗仁急忙向报界发表声明,称汪精卫拥蒋反蒋反复无常,而他自己则一贯拥蒋。

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通过了蒋介石复职的决议。并决定,1928年1月在南京召开的二届四中全会,公推蒋介石筹备。就这样,蒋介石又登上了政治舞台。

汪精卫为蒋介石上台出了力,但蒋介石并不领情,而以好意“劝告”逼迫他离开上海,汪精卫没办法,只得亡命法国,这是汪精卫万万没有想到的。

蒋介石在关键时刻以退为进,使国内三派互相拆台,甚至动武,而他自己则坐收渔人之利,不仅使他重新登上政治舞台,而且赶走了汪精卫,可以说老谋深算,狠毒狡猾。

评析

蒋介石的隔岸观火之计在运用上:一是坐观敌方因内部冲突而出现的相互攻击和残杀的混乱局面,然后选择有利时机,对敌人实施毁灭性的打击;二是坐待汪精卫和李宗仁、唐生智的内部出现矛盾和冲突,利用一方消灭另一方,然后消灭或收复剩下的一方。隔岸观火在运用上的核心是充分利用敌方内部的一切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用计者必须非常熟悉敌方内部的情况,并对其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5.声东击西,曹操解白马之围

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准备南渡黄河进攻许都,消灭曹操,派上将颜良为先锋率军攻打驻在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

当时,袁绍已吞并了公孙瓒,拥有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四州的地盘和数十万军队,势力强大。

曹操手下的将领听说袁绍要来攻打许都的消息后,都认为难以抵挡。曹操却说:

“我了解袁绍这个人,志向大而才智低,外表强而胆量小,嫉妒刻薄而缺乏威严,兵士多而部署不明,将领骄横而政令不一。所以,他的土地虽然广大,粮食虽然丰富,却正好用来奉送给我们。”

话是这样说,但军情来报,白马已被颜良军队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一旦白马失守,形势将极为不利。所以,曹操决定先解白马之围。

谋士荀攸对曹操说:

“现在我们兵力不如袁绍,如果直接去救白马,必然敌他不过。所以,应当分散他的兵力。”

曹操说:

“先生说得对!但是,怎么来分散他的兵力呢?”

荀攸说:

“丞相可率军西去延津,声称要渡过黄河攻打袁绍的后方,这样,袁绍必然会分兵来同我军对抗。然后我们派出轻骑部队突然回救白马,打他个措手不及,颜良的军队就可以被攻破了。”

曹操听后大喜,立即采纳了荀攸的计谋。挥师西进延津,一路虚张声势。袁绍听说曹操西进渡河,果然也率领大军到延津阻截,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

曹操见袁绍已经中计,便率领轻骑部队日夜兼程回救白马。到离白马还有十多里的地方,颜良才知道,一时惊慌失措,匆忙迎战。

那时,刘备刚被曹操打败,关羽为寻找刘备,也为了保护刘备的二位夫人,暂且投降在曹操军中,曹操派他与张辽做前锋。关羽一马当先与颜良对阵,曹操在山头上观看。只见那关羽奋然跃上嘶风赤兔马,倒提着青龙偃月刀,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敌阵。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手起刀落,竟然斩于万马军中。袁军没了首领,顿时大乱,曹军乘势掩杀,白马之围就这样被迅速解除了。

评析

佯装渡延津,其实救白马;声称击东,其实击西。这就是声东击西之计。

说起来,暗渡陈仓不也正是这样一种声东击西吗?只不过是一种特例罢了。

声东击西的实质还是在于以假隐真,使敌人产生错觉,从而出其不意,攻击不备。

所以,保守机密,不让对方看出自己的意图是施行此计最关键的一点。不然的话,被敌人识破,在你“击西”的地方张开口袋等着,那你就不是“击西”,而是送货上门,自投罗网了。

其次是要行动迅速,让“西”边的敌人措手不及,让“东”边的敌人来不及回救,这样才能速战速快,一举成功。否则,“西”边的敌人尚未击垮,“东”边的敌人又闻讯赶来,那就不仅要前功尽弃,恐怕还会有难以脱身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