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外智谋文学故事(上)
45012800000004

第4章 固权:深谋远虑

谋权为其掌权,掌权希望固权。

无论古今,权力更替如生老病死,都是其自然规律。希冀权力平安伴随自己终身,何其难也。但也有人做得到,他们的固权之谋显然已是炉火纯青;或以欲擒故纵而整饬内政,或以善窥上意而得宠弄权,或随风转舵,察颜观色,或自掩其才,好恶由人。

固权不可用强逞一时之快,不可退让求一刻之安。须恩威并施,须韬光养晦,须左右逢源,须天地人和。有此之谋,权力与你如影相随,安如磐石。

1.欲擒故纵,晋悼公整饬内政图霸业

晋厉公从鄢陵回来后,打算铲除周围的所有大夫,另立宠信之人于左右。这便激起了近臣们的不满。公元前573年春季,栾书和荀偃派程滑杀了晋厉公。随后,又派荀、士鲂到周王室的京城迎接公子周回来作君主。

公子周当时才14岁,虽然很年轻,但却很有政治头脑。他有一位哥哥,是个白痴,连豆子和麦子都分不清。因此,他知道肯定不会立其哥哥为国君,国君之位,非他莫属。但是,他却装出一副很不情愿当君主的样子。当晋国大夫们到清原去欢迎他时,他当即对大夫们说:“我并没有想到要做国君,现在既然到了这一步,恐怕也是天意的安排。人们要求拥立国君,就是为了让他发号施令。如果立他为君而又不听从他的命令,那么要他有什么用呢?你们诸位今天要想立我也可以,不想立我也可以,恭敬而又听从君命,那就是神灵所赐的福气了。”接着,他要求众大夫当场表明态度。大夫们都表示听从他的命令。于是,公子周在武公庙里接受了群臣的朝贺,正式当上了国君,即晋悼公。

晋悼公一上台,便开始整饬内政。任命魏相、士舫、魏赵武为卿,荀家、荀会、栾书、韩无忌为公族大夫,让他们教育卿的子弟知道恭敬、节俭、孝顺、友爱。任命士渥为太傅,负责修订士会制定的兵法,任命贾辛为司空,负责修订士会制定的法令。由弁纠驾车,掌马之官也归他管辖,让他教育御者要懂得礼仪。荀宾担任车右,所有的车右都归他管理,让他教育勇士们要及时效力。各军主帅和副帅没有固定的御者,设有专门军官统管此事。任命祁奚为中军尉,羊舌赤为副职,任命魏绛为司马,张老为侯奄之官。任命铎遏寇为上军尉,籍偃为司马,让他训练步兵和车兵,做到步调一致,听从命令。任命程郑为乘马御之官,六种马官归他管辖,让他教育马官懂得礼仪。

由于悼公在即位之前向群臣打了招呼,同时,任命的也都是才能称职、德行称佳的人,从而上下一心,得到民众的拥护,为悼公“复霸”打下了基础。

评析

晋悼公犹抱琵琶半遮面,运用半推半就的谋略,其用意有二:一是试探一下众大夫是不是真正拥戴他,如果并非真心,也好及时刹车,免得以后不好下台;二是以此计套牢群臣,既然是你们大家拥戴我当国君的,并且表示愿意听从我的命令,那么,我上台后,就要服从我的命令,唯命是从而不得违抗。悼公的这一谋略,作为当权者,无论是今天哪个行业、哪个领域的掌权领导,都可以引以为鉴而用于巩固自己的当权地位。

2.随风转舵,改朝换代始终走红

叔孙通以制定了朝见帝王的礼仪而大受汉高祖刘邦的赏识,成为西汉开国初期一位引人注目的角色,《汉书》还专门给他立了一篇传记。

其实,他的崭露头角开始于秦朝,早在秦始皇时期,他便以博士的头衔为秦王朝效力了。秦始皇在搞焚书坑儒,坑的就是这些有博士头衔的人,当时坑的人数多达四百六十余人,而叔孙通居然能幸免于难,真不知他用的什么手段讨好了秦始皇。

到了秦二世时代,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二世皇帝召来了一帮博士儒生询问对策:“南方有一些戌卒攻城夺地,你们看该怎么办呀!”

有三十余名博士纷纷进言道:“臣民不允许聚众闹事,聚众闹事就是造反,就是不可饶恕的死罪,请陛下立即发兵击讨!”

偏偏秦二世采取驼鸟政策,不肯承认老百姓会起兵反对他,一听这话脸色都变了,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叔孙通明白了秦二世的心思,立刻上前说道:“他们说的都不对。现在天下一家,郡县的城墙、关卡早已摧毁,兵器也早已收缴销熔,向天下百姓表示永远不再用武。而且上有英明的国君,下有严格的法令,官吏们人人恪尽职守,四方百姓心向朝廷,怎么会有造反的人?南方那些戌卒不过是些鼠窃狗盗的小偷小摸,何足挂齿,当地的官员早已将他们拘捕杀戮,根本不必大惊小怪!”

他这番话果然讨得秦二世的欢心,结果,那些说是造反的博士们都被送交司法部门审讯,而叔孙通却得到了二十匹布帛,一身衣服的赏赐,并将他的官职升了一级。

等到叔孙通返回住所,那些博士们责问他道:“你怎么那么会巴结讨好?”

叔孙通说:“你们太不聪明了,我也险些不免于虎口!”

其实,他已清楚地看出了秦国即将灭亡的形势,当夜便逃出秦都咸阳,投奔陈胜、吴广的队伍去了。陈胜、吴广失败以后,他先后又归顺过项梁、义帝、项羽,最后项羽失败,他投降了刘邦。

刘邦这个人不喜欢读书人,叔孙通为了迎合刘邦,脱掉了自己儒生的服装,特意换上一身刘邦故乡通行的短衣短衫,果然赢得了刘邦的好感。

当他投降刘邦时,有一百多名学生随他而来,可他并不向刘邦推荐,而他所推荐的,全是一些不怕死、敢拼命的壮士,学生们不免有了怨言:“我们追随先生多年,又同先生一起降汉,先生不推荐我们,专推荐一些善于拿刀动剑的人物,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

叔孙通说:“刘邦现在正是打江山的时候,自然需要一些能够冲锋陷阵的人,你们能打仗吗?你们别着急,且耐心等待,我不会忘了你们!”

当刘邦当上皇帝以后,那些故旧部下全不懂得一点君臣大礼,有时在朝堂上,也争功斗能,饮酒狂呼,甚至拔剑相向,刘邦显得很不耐烦,这一点让叔孙通看出来了,他便趁机建议制定一套大臣朝见皇帝的礼仪。刘邦自然同意。

这样一来,他的那班弟子都派上了用场,同时他还特地到礼仪之邦的鲁地,去征召一批懂得朝廷大典的人。有两个读书人不愿意来,当面指责他道:“你踏上仕途以来,前前后后服侍了十几个主子,都是以阿谀奉承而得到贵宠。现在天下刚刚安定下来,百姓死者还没得到安葬,伤者还未得到治疗,国家百废待兴,你却一门心思去搞那远不是当务之急的礼仪。你的作为完全不符合古人设置礼仪的初衷,我不会跟你一块去的,你赶快走开,别玷污我!”

叔孙通一点也不生气,反而讥笑道:“真是一个腐儒,完全不懂得适应时局的变化!”

由于他的那一套礼仪极大地提高了皇帝的尊严,使得刘邦十分开心,高兴地说:“我今日才体验到当皇帝的尊贵了!”

于是叔孙通加官晋级,一次便得到五百金的赐赏,成为朝廷近臣,一直到汉惠帝还恩宠不衰。

评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叔孙通能历经两朝四帝而独善其身,独得其宠,证明这颗树在风中老而弥坚,颇具谋略。随风转舵只此一招足以让后人折服。其实能够如此是极不容易的,随风先要望风、观风、辨风、听风。无智者则对风向不可能准确预测并跟随。转舵则要及时、适时,力道和走向都恰到好处,无谋者肯定不可能驾熟就轻。随风转舵是保身安命的良策,是用权固权的良谋。

3.善窥上意,封伦得宠两朝弄权

封伦本来是隋朝的大臣,隋朝立国不久,随文帝命令宰相杨素负责修建宫殿,杨素任命封伦为土木监,将整个工程全交给他主持,他不惜民力,穷奢极侈,将一所宫殿修得豪华无比。那个一向以节俭自我标榜的隋文帝一见不由大怒,骂道:“杨素这老东西存心不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将宫殿修建得这么华丽,这不是让老百姓骂我吗?”

杨素害怕因这件事而丢了乌纱帽,忙向封伦商量对策,封伦却胸有成竹地安慰杨素道:“宰相别着急,等皇后一来,必定会对你大加褒奖。”

第二天,杨素被召入新宫殿,皇后独孤氏果然夸赞他道:“宰相知道我们夫妻年纪大了,也没什么开心的事了,所以下工夫将这所宫殿装饰了一番,这种孝心真令我感动!”

封伦的话果然应验了。杨素对他料事如神很觉惊异,从宫里回来后便问他:“你怎么会估计到这一点?”

封伦不慌不忙地说:“皇上自然是天性节俭,所以一见这宫殿便会发脾气,可他事事处处总听皇后的,皇后是个妇道人家,什么事都贪图个华贵漂亮,只要皇后一喜欢,皇帝的意见也必然会改变,所以我估计不会出问题。”

杨素也算得上是个老谋深算的人物了,对此也不能不叹服道:“揣摩之才,不是我所能比得上的!”从此对封伦另眼看待,并多次指着宰相的交椅说:“封郎必定会占据我这个位置!”

可还没等封伦爬上宰相的位,隋朝便灭亡了,他归顺了唐朝,他又要揣摩新的主子了。有一次,他随唐高祖李渊出游,途经秦始皇的墓地,这座连绵数十里、地上地下建筑极为宏伟,墓中随葬珍宝极为丰富的著名陵园,经过楚汉战争之后,破坏殆尽,只剩下了残砖碎瓦。李渊不禁十分感慨,对封伦说:“古代帝王,耗尽百姓国家的人力财力,大肆营建陵园,有什么益处!”

封伦一听这话,明白了李渊是不赞同厚葬的了;这个曾以建筑穷奢极侈而自鸣得意的家伙立刻便换了一副面孔,迎合地说:“上行下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气。自秦汉两朝帝王实行厚葬,朝中百官、黎民百姓竞相仿效。古代坟墓,凡是里面埋藏有众多珍宝的,都很快被人盗掘。若是人死而无知,厚葬全都是白白地浪费;若人死而有知,被人挖掘,难道不痛心吗?”

李渊称赞他说得太好了,对他说:“从今以后,自上至下,全都实行薄葬!”

评析

权力不是永恒的,随着历史的变迁,环境的变化,朝代的更替,任何人想使权力终生陪伴自己,都需要动一番脑筋、施展一番谋略的,善窥上意不失为一种固权之谋。沉浮在权力场上又处于被人统治的地位,就不能有自己的思考自由,发言自由及行动自由,就要察颜观色,喜悲由人,这样才能讨得上峰的青睐,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4.自掩其美,不要表扬自己

曹丕当了皇帝以后,对他的兄弟们十分刻薄,防范也十分严密,虽然这些兄弟都被封为“王”,也都是徒有其名。他们全都被打发到远离首都的封地,不许随便回到首都来;每个人手下只有百十名老兵作为守卫,使他们无法凭借武力作乱;还派了官员来监督他们,有点小错就被上报朝廷,遭到谴责。这些兄弟虽然贵为潢天贵胃,实际上连个平民百姓也不如。

只有北海王曹衮,这人谨慎,勤奋好学,没有任何过错。那些监督他的官员说:“我们奉皇帝的命令来监督大王的行动,有过错的就应当举奏,有善行也应该据实报告。”于是联名写了份报告,称赞曹衮的美好品德。

曹衮一听到这个消息,吓得大惊失色,指责官员们说:“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任何人都应该如此的,而你们却报告了朝廷,这岂不是给我增加麻烦吗?如果我真的有什么好品德,朝廷自然会知道,你们这样联名上书,只怕要适得其反了!”

他曾对儿子说:“与其因受到宠爱而遭受灾祸,不如贫贱而无灾无难。”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并让妃妾们亲自动手纺线织布,如同平民之家一样,因此他得以保全性命。

评析

隋炀帝写过一首《燕歌行》,命大臣们和作,大臣们都故意让他一筹,王胄偏偏要逞才,所和《燕歌行》超过了炀帝的原作,其中“庭草无人随意绿”一句尤为有名,这自然也招起了隋炀帝的妒意,后来王胄被诛时,炀帝幸灾乐祸地问:“你还能吟出‘庭草无人随意绿’那样的诗句吗?”

唐朝的刘希夷,写过一首《代悲白头翁》,其中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甚为其舅父宋之问所喜爱,要求割爱让给自己,刘希夷不肯,硬是被宋之问用土囊活活压死。

才高从来是遭忌的,自掩其才便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全的固权谋略。因为,土堆于岸,水必湍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出于众,人必诽之。

5.调虎离山,武三思排除异己

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他凭借武则天的关系,当上了特进和太子宾客。武则天经常到他家中去,对他十分宠信,大加赏赐。

武则天病重时,大臣张柬之等人诛杀了武则天宠信的张氏兄弟,拥立唐中宗李显复位,张柬之当上了宰相,武三思对此极为不满。有人劝张柬之诛杀武三思,但他没有同意。

中宗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深得武则天和中宗信任的上官婉儿与武三思私通。中宗复位后,韦皇后干预朝政,上官婉儿向韦皇后推荐了武三思,使他受到重用,参与朝政,张柬之受到他的制约。

张柬之发现武三思有野心,多次劝中宗诛杀武氏,中宗不但没有采纳,反而提拔了武三思,并委以重任。

武三思一旦大权在握,就一心想除掉自己的政敌。他多次同韦皇后一起向中宗进谗言,说张柬之和敬晖等五个大臣居功专权,对朝廷政治十分不利,不如将这五个人封为王,罢免他们的官职,这样既夺了他们的权,又使外人觉得皇上善待功臣。

于是,中宗将中书令张柬之封为汉阳王,敬晖封为平阳王,另外三人也封王,免去官职,大权集中在武三思一人手中。

但武三思仍不甘心,又密谋放逐五人。他暗中派人罗列韦皇后的丑行,张榜贴在天津桥,要求中宗废黜韦皇后。中宗见榜后非常气愤,命令御史大夫李承嘉处理这件事。李承嘉是武三思的同谋,他借机向中宗诬告说这事是张柬之等五人干的,他们名义上要求废黜韦皇后,实际上是想篡权。

中宗听后怒不可遏,下令将五人放逐。张柬之被流放到广东罗定,敬晖被流放到海南琼山,其他三人都流放到了边远地方,他们十六岁以上的子女也遭到流放。

肃清了政敌之后,武三思在朝廷中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评析

虎为兽中之王,山林中的主宰,但只有在山林中,它才会威风八面,不可一世,一旦虎落平原,离开山林,天下就不是它的了。调虎出山只要略施小计,便可以谋将它骗出山来:设法激怒它,设法引诱它,还可以设法蒙骗它。凤凰落架不如鸡,虎落平原遭犬欺。一旦离开山林,虎便不成为虎了,有可能付出血的或生命的代价。调虎之人便可为所欲为了。武三思就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