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不可太懦弱,处世不可太偏执。有方有圆,才是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
人生在世,尊与卑、贵与贱、退与进、得与失等等都在方圆之间。其智者则有骨有肉,有曲有伸,内方外圆,中直不曲,从而以谋处世,以智做人。既顺乎潮流,又不违本意。效法天地,顺其方,随其圆。做人理当如此。
1.功高不骄,徐达功臣庙位排第一
“指挥皆上将,谈笑半儒生”的徐达,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一个农家,儿时曾与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在其戎马一生中,有勇有谋,用兵持重,为明朝的创建和中国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将帅才,深得朱元璋宠爱。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人,却从不居功自傲。徐达每年春天挂帅出征,暮冬之际还朝。回来后立即将帅印交还,回到家里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按理说,这样一位儿时与朱元璋一起放过牛的至交,且战功赫赫,甚至朱元璋还将自己的次女许配给他,完全可以“享清福”。朱元璋也在私下对他说:“徐达兄建立了盖世奇功,从未好好休息过,我就把过去的旧宅邸赐给你,让你好好享几年清福吧。”朱元璋的这些旧邸,是其登基前当吴王时居住的府邸,可徐达就是不肯接受。万分无奈的朱元璋请徐达到这些府邸饮酒,将其灌醉,然后蒙上被子,亲自将其抬到床上睡下。徐达半夜酒醒问周围的人自己住的是什么地方,内侍说:“这是旧内。”徐达大吃一惊,连忙跳下床,俯在地上自呼死罪。朱元璋见其如此谦恭,心里十分高兴,命有关部门在此旧邸前修建一所宅第,门前立一牌场,并亲书“大功”二字。
徐达功高不骄,还体现在他好学不倦、严于律己上。放牛出身的徐达,少年无读书机会,但他十分好学,虚心求教,每次出征都携带大量书籍,一有时间便仔细研读,掌握了渊博的军事理论。因此每每临阵指挥,莫不料敌如神,进退有据,且每战必胜,令人心服。
身为统帅的徐达,还能处处与士兵同甘共苦。遇到军粮不济,士兵未饱,他也不饮不食;扎营未定,他也不进帐休息;士卒伤残有病,他亲自慰问,给药治疗。如遇上士卒牺牲,他更是重视而筹棺木葬之。将士对他无不既感激,又尊敬。
本来可以声色犬马的徐达,却平生无声色酒赌之好,“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所疵,昭明乎日月。”朱元璋赐与他一块沙洲,由于正处于农民水路必经之地,家臣以此擅谋其利,徐达知道后,立即将此地上缴官府,“其无私欲,持大节类如此。”
1385年,徐达病逝于南京。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追封为中山王,并将其肖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开国功臣第一”。
评析
徐达能不居功自傲,充分反映了他个人良好的修养,也显示了他处世的谋略。每个皇权的确定,无不依仗文臣武将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徐达深深懂得,历代皇帝总是在政权到手后,视功臣为最大威胁,千方百计收回权力。徐达十分清楚此时“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如果居功自傲,无异于引火烧身。所以,徐达“夹着尾巴做人”,既是个人良好品行的体现,更是保全自己的良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徐达的处世术不亚于范蠡和张良等前辈。
2.思不出位,李责力巧妙应高宋
思不出位,要求说话办事不要超越自己的名分和地位,该说该做什么,不该说不该做什么,都以自己的职责为限,谨慎稳重,这是处世精明老练的表现之一。
李责力是唐代初年的大将,原名徐世责力,参加过瓦岗军,失败后投奔唐朝,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改单名责力。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李责力任司空,为人机巧,行事谨慎。
高宗李治想立太子,由于王皇后没有儿子,武则天却有,便向大臣们征求意见。
尚书右仆射褚遂良提议说:“王皇后是世家之女,是先帝为陛下娶的,先帝临终前拉住陛下的手对大臣们说:‘我的好儿子好媳妇,现在托付给你们了。’陛下听到过这话,至今如在耳畔,没有听说王皇后有什么过错,怎么能轻易将她废除了呢?陛下如果一定要变更皇后,恳请好好选择天下的望族,何必要选武氏呢?武氏曾经跟随过先帝,这是众所周知的,天下众人的耳目,怎么能遮挡得住呢?”
韩瑗、来济也上书李治,力主不选武则天,但高宗听不进去。
后来,高宗问李责力的看法,李责力生性乖巧,心想这个关键时刻超越自己本分发表意见,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废立皇后成功与否,都与性命有关。同意废除王皇后,要是不成功,就将得罪王皇后,不同意废除王皇后,如果武则天被选中,无疑是自投罗网。
李责力左思右想,含糊其辞地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有什么必要问外人呢?”
高宗听了这话便下定决心,将褚遂良降职为潭州都督,马上废除王皇后和肖淑妃,下令将武则天立为皇后。
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任用大臣许敬宗排斥打击不同意拥立她为皇后的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一批人,或者被贬逐,或者被诛杀。李责力却因为应付巧妙,避免了祸及自身,并且受到重用,负责审理长孙无忌等人的案子。
评析
李责力可说是精明老练之辈,他的一句“这是陛下的家事”,堪称绝佳妙语,包容量极大,在不卑不亢的情况下将“球”踢了回去。
精明老练同投机取巧、阿谀奉承是两回事。在事情微妙棘手之时,只有高智商者才能巧妙应付,或者为避免引火烧身,或者为留有回旋余地,或者为摆脱纠葛纷争。
人世间,官场上,竞争中,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弄权逞威、明争暗斗的事经常发生,如同家常便饭。敢于仗义直言,不怕同恶势力抗争,精神固然可敬,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作这种无谓的牺牲,并不可取。明知是以卵击石,倒不妨退避三舍,保存实力,待机再图发展。
君子不在其位,便不谋其政。越权插手,越俎代庖,饶舌多嘴,不是招人忌恨,便是招惹是非。这种人与仗义直言者又不同,他们因超越名分地位而引火烧身,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洞明世事,体察人情,随机应变是思不出位的前提;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是思不出位的保证。恰当地运用这一谋略,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不受无谓的伤害。
3.避实就虚,苏秦巧妙应高宗
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纵横家苏秦游说秦惠文王失败后,身上穿着破旧的衣服,脚上穿着破草鞋,肩上挑着担子,十分狼狈地徒步回到自己的故乡洛阳。他不顾兄嫂和妻子的嘲笑,关起门来勤奋读书,困倦时便以锥刺股,一年之后,学业有成,苏秦又开始了他的游说活动。
此次出行,苏秦的目的是要使燕、赵、韩、魏、楚、齐六国缔结联盟,共同对付秦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合纵摈秦”之策。苏秦首先北上说服了燕文侯,燕文侯十分高兴地对苏秦说:“我的国家是个小国,力量薄弱,西边受到强秦的威胁,南边又靠近秦国和赵国,齐、赵两国都是强国,现在您以合纵摈秦之策来开导我,让燕国参加合纵以安定燕国,我愿意率领全国百姓听从您的安排。”
燕文侯死后,燕易王即位,齐国趁燕国办丧事之机向燕国发动进攻,夺取了燕国的十个城池。苏秦得知此事,便为了燕国去游说齐威王,齐威王以上宾的礼节接见了苏秦。苏秦首先向齐王跪拜两次,祝贺齐国夺取了燕国的十座城池,紧接着又仰面朝天,为齐国吊丧。齐王非常震惊,按戈倒退了几步对苏秦说:“你这个人先是庆贺,后又吊丧,究竟是何居心?”
苏秦不慌不忙地回答说:“人们在饥饿的时候,所以不吃毒药附子,是因为它虽然暂时可以吃饱肚子,终竟还会死去,这同饥饿而死,同样都是令人痛苦的。现在燕国虽然弱小,却是强秦的女婿,燕易王的妻子正是秦惠文王的女儿,大王贪图燕国的十座城池,却和强秦结下了深仇。您的这些作法,是想促使燕国成为进攻齐国的先锋,使强秦作为燕国的后盾,把天下最精锐的秦兵招来进攻齐国,这恰恰如同是吃了毒药附子一样。”
齐王听了,非常恐惧,问苏秦说:“如此说来,那该怎么办呢?”苏秦回答说:“圣人处理事情,就是要‘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大王如能听取我的建议,不如归还燕国的十座城池,谦恭地向秦国谢罪,秦王知道大王是因为秦国的缘故才归还燕国的十座城池,一定会感激大王;燕国不费吹灰之力而收回了十座城池,也一定会感激大王,这就是摈弃深仇而建立厚谊的办法。如果秦国和燕国都侍奉齐国,大王发出的号令,天下诸侯各国谁敢不服从?这种作法,就是使您以空洞的言词去顺从秦国,并以退还燕国十座城池换取了号令天下的成果,这也正是称霸天下的事业,转祸为福,转败为功的事业,大王您为什么不赶快去做呢?”
齐王听了,高兴万分,马上将燕国的十座城池奉还,并赠送黄金一千斤给燕国的王后,向燕国表示歉意。苏秦离开时,齐王一踏上不断叩头,表示愿意与燕国结为兄弟之国,并且向秦国表示谢罪。
当苏秦离燕使齐时,有些大臣因嫉妒苏秦,便在燕王面前说苏秦的坏话,挑拨苏秦与燕王的关系。他们对燕王说:“苏秦是天下最不可相信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国君主的身份甘居于区区苏秦之下,在朝廷上尊崇他,这是在向天下显示燕国的君臣与小人为伍。”
燕王听信了谗言,当苏秦从齐国回来后,燕王不但不表彰苏秦收回燕国十座城池,使齐国向燕国请求修好之功,反而疏远苏秦,不再任用苏秦为官。
苏秦见自己对燕国的忠信举动,得不到燕王的赏识,反而遭到燕王的冷落,知道是有人在燕王面前中伤于他,便面见燕王说:“我原是东周洛阳的一个鄙陋之人,当初步行数千里来拜见您的时候没有一点儿功劳,您却亲自到郊外来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当官做事。如今,我作为您的使者,从齐国索回燕国的十座城池,使处境危险的燕国获得了安定,而您却不相信我,这一定是有人在大王面前中伤我,我的忠信之举却深深得罪了大王身边的人。可见,讲忠信是有罪过的。”
燕王说:“讲忠信又有什么罪过呢?”苏秦回答说:“大王有所不知,臣请求允许我向您报告一件因忠信而获罪的事。我的邻居有一个人到远方去作官,他的妻子难忍寂寞,与别人私通。当得知丈夫快要回家时,和她私通的那个人非常担心,坐卧不安,那位妻子却说:‘您不必害怕,我已经准备好药酒等着他了。’过了两天,她的丈夫回来了,她指使小妾将药酒送给她的丈夫。小妾知道那是一杯毒酒,如果献上去,就要毒死自己的男主人;而讲实话,男主人就会驱逐自己的女主人。于是,她假装摔倒,把酒洒在地上。男主人大怒,扬鞭痛打了她一顿。她故意摔倒把毒酒洒掉,对上救活了男主人,对下保住了女主人。她的忠心达到了这种地步,竟然免不了一顿鞭打,她就是因为忠信而获得罪的人。我的事,不幸正像那个弃酒的小妾一样。我忠心侍奉大王,出使齐国,伸张了燕国的大义并且有益于燕国,如今,竟然获罪。我担心,以后侍奉大王的人,恐怕没有人再对大王讲忠信了。况且,我游说齐王,如说不出打动齐王的那番话,即使有尧、舜那样的智慧,也不能索回被齐国侵占的那十座城池。”
燕王听罢,知道错怪了苏秦,连忙向苏秦表示歉意,仍旧像以往那样重用苏秦。
评析
苏秦之智在于,当燕王听信谗言,疏远他时,他既不动怒,也不以直言向燕王谏诤,而是以巧妙的比喻,向燕王叙述忠而见嫌,忠而获罪的事例,使得燕王幡然悔悟。
苏秦的语言说理性强,层层深入,使人信而不疑,难以回驳。他在向燕王叙述小妾弃酒,忠而获罪的事例之前,首先大谈忠信,并且表白自己对燕王的忠心,他为了燕国不辞辛苦往东游说齐国,到齐后大力宣扬燕国和秦国的威风,陈述齐攻燕,夺燕十城的恶果及归还燕国十城之利,以利害关系深深地打动了齐王,使得燕国不费一兵一卒便索回了失去的十座城池,摆脱了危险的处境,又使齐国主动与燕国修好。然后,他话锋急转,以小妾忠于主人,故意弃酒而遭鞭打的巧妙比喻来讽谏燕王,一番话说得燕王不能不信服,不能不幡然悔悟,从而痛击了有人对他的诋毁,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与地位。
苏秦以机变善谋处世,以雄辩的语言打动高高在上的君王,遂使自己位居六国众臣之首,声名远播四海,其处世之谋,常令后人景仰。
4.撑人台面,蒋介石善以“合影”
施恩惠蒋介石生性老奸巨滑,在人际交往中,他不失时机地利用自己的影响与其下属及别人合影,以笼络人心,这也正是蒋介石处世的谋略所在。
1907年,蒋介石东渡日本,入振武学校学习军事。不久,就由他的浙江同乡陈其美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在此期间,他曾给他的表兄单维则寄过一张照片,还在上面题了一首小诗:“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诗虽平平,但却表现出他当时还是个热血青年,在其民族意识有所觉醒的时刻,正在急切地表白自己的志向和抱负。这可算是题诗明志吧。
随着蒋介石地位的提高,他的照片也有了更多的用场。还在北伐之前,蒋介石就开始踌躇满志地网罗天下名士,以备他建立“大业”所用。1926年春天,邵力子奉广州国民党中央之命到上海联络报界人士,宣传国民党的主张。蒋介石乘机委托邵力子把自己亲笔签名的照片转赠陈布雷,并同时转达他对这位报界才子的钦敬之情。
陈布雷当时是上海《商报》的主笔。他才思敏捷,运笔如神,所写的社论、短评以其犀利的风格著称于上海报林,他曾因在政治上倾向于孙中山在广州的国民党,言论过于激烈而吃了租界工总局中的官司,此事更使他的名声大震。
蒋介石不仅佩服陈布雷的胆识和才气,还特别看重他是浙江同乡,所以着意延揽。
在一次上海报界名流的宴会上,陈布雷接过了邵力子转来的蒋氏照片,既见其“人”,又领其意。此后又接到蒋介石约他相见的口信,终于在这一年年底奔赴南昌,会晤了这位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此后一气跟随了他二十多年,直到1948年自杀才算了结,而两人交往的开端,却是那张小照片。
蒋介石靠黄埔军校起家,深知维系校长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要,因而从不放过任何“培养”和笼络学生的机会,其中送照片也是不可忽略的小节目。
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在浮图关成立了中央训练团。他自兼团长,举办各种训练班,其中以党政训练班最为重要。其训练内容除军事训练外还有政治训练,主要是对当时抗日战争的形势、以及国民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作较系统的讲述,并重点灌输“效忠领袖”的思想。
为期一个月训练中最重要的一节是蒋介石到团接见受训人员,一批十多人,谈话十几分钟。结业时还分赠每个学员一张蒋介石的照片,上款写着“某某同志惠存”,下款是“蒋中正赠”,并盖有私章。赠送这张照片,既可给学员造成深受宠幸之感,又可使其能以“天子门生”到处炫耀,而更重要的则是时刻牢记要为“领袖”尽力忠心效劳。
与上面所说的相比,曾奉蒋介石之命在抗战期间公开投敌的唐生明手中的蒋氏照片则有着更加不同寻常的来历。
唐生明是唐生智的弟弟。唐生智在北伐时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湖南省主席,抗战初期任南京卫戍司令。1930年中原大战时,他曾与汪精卫一起发动过反蒋运动。抗战后他与蒋介石之间也有矛盾。唐生明由于他大哥的原因也参加过汪精卫、李宗仁等人在广西的反蒋活动。所以,派他投汪,容易取得日伪的信任。同时,唐生明又是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好朋友。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关系,他才被戴笠和蒋介石看中去承担一项特殊的“重要使命”,即以不满于大后方的艰苦生活为借口,公开去敌占区上海,先以住家为名,再逐步运用过去的人事关系公开和汉奸们来往,取得其信任后,再相机开展特务活动:其一,要设法掩护和营救在上海和南京的军统特务;其二,要转达蒋介石对投敌的大小汉奸的“宽大政策”,并进行联络;其三,要尽一切力量发展“忠义救国军”,打击新四军。
得知了这些任务内容,唐生明心中暗暗吃惊:到日本人鼻子底下搞特工,担着生命危险不说,还要背着“投敌”的恶名,将来蒋介石万一翻脸不认人,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可又不敢不受命,便推托说还要和他大哥和母亲商量一下再说。可他话音刚落,蒋介石就抢着说:“我会和孟潇(唐生智的别号)兄说明,这没问题。老伯母方面,我和夫人可以送一张照片,让她放心。”
两天后,蒋介石约唐生明和戴笠去他的官邸吃晚饭,席间,送给唐生明一张他与宋美龄的合照,上面亲笔写着“唐老伯母惠存”,下署“蒋中正、宋美龄”和年月日。回到家里,唐生明把照片交给母亲,而这位老夫人对此根本不感兴趣,就是不愿意让儿子去上海,经过再三劝慰,才算让儿子出了家门。唐生明把那张照片当作护身符一样看待,整个抗战期间,都存放在他母亲的身边。
唐生明经上海到南京后,果然取得了汪精卫等人的信任,被委为伪军事委员会委员、伪江苏省保安司令等职。1941年,汪伪特工发现了唐生明与重庆的联系,将唐逮捕。后来由于日本人也想利用唐与重庆进行联系,作拉拢蒋介石的工作,才又将唐释放,这倒使唐的身份和活动更公开了。
唐生明可说是“圆满”地完成了蒋介石和戴笠交给他的任务,但他依然不敢对那张“护身符”有丝毫的怠慢。日本一投降,他就从母亲那里取出了那张照片,端端正正地高挂在自己家的客厅中央。
此后一段时间,他常常望着这张“符”来抚平自己忐忑不安的心境:他亲眼看到过去对蒋介石立过功的大汉奸一个个被杀掉,不由不担心自己的处境,因他知道的蒋、汪、日之间勾结的内幕太多、太具体,怕也闹个被“灭口”的下场。凑巧的是戴笠这时又摔死了,他的“奉命”行事又少了见证人。加之当初投敌时,为了显得逼真,还用唐生智的名义请求通缉过他。后来,在他的一再坚持下,总算是由政府发了一道命令,公布取消过去对他的通缉,又任命当了蒋记国防部的中将部员。至此,他才彻底地松了一口气。
就在唐生明担惊受怕的时候,蒋介石却在忙着给那些握有兵权投靠过日伪的汉奸们吃宽心丸,将他们再度收归门下,以扩大其反共力量。1946年春天,蒋介石偕宋美龄到新乡视察,召集驻在豫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二十多人,其中包括著名的汉奸庞炳勋、孙殿英等,除设宴招待、“慰勉”一番之外,还一起照了集体像。随后,蒋介石又坐在那里让每个人轮流站在他的旁边合拍一张,以示恩宠。庞炳勋、孙殿英等大喜过望,把他们与蒋氏的合照放大印出,分送给部属、亲友,以示炫耀。他们明白,蒋介石作出这种姿态,是表示不再与他们计较前事,便安心地打共产党去了,这正是蒋介石的目的所在。
评析
蒋介石的这招着实了得,细想想身在高位之人,要安抚下人如此容易。有些人的骨头就是那么“贱”,受到某个大人物的垂青,便自觉脸上很风光,在人前很有面子,似乎如此一来,自己的身价也便跟着提高了。心里对大人物,感激涕零,没有不誓死效忠的道理。
蒋介石深知,以自己的身份,只要肯放下架子,对某个下属给个面子,即可笼络其心。能达到这种境界,足以看出蒋介石高深的处世谋略,正是这一个别人看似小之平常的合影,蒋介石却把它作为自己处世为职的大手段,使自己在当时各种矛盾形势下笼络人心,达到自己的目的。蒋介石的“合影”谋略,对于今天的老板们是否有些借鉴启迪之意义呢?
5.深藏不露,戴高乐趋计笼人心
1944年盟军实现诺曼底登陆后,由马克·克拉克将军指挥的第五集团军驻扎在意大利。
在此期间,夏尔·戴高乐来到意大利与克拉克会晤。译员是克拉克将军的副官阿·沃尔特斯,此人后来在里根政府中担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沃尔特斯当时觉得很奇怪,因为戴高乐将军在伦敦居住已有四年之久,他猜测戴高乐英语一定说得很好,为什么还要译员呢?这时,有人拿来一份很流行的美国杂志给沃尔特斯看。上面有介绍戴高乐将军本人情况的长篇文章,提到他虽然在伦敦居住很久,但并不会说英语,这才驱散了聚在沃尔特斯心头的疑云。戴高乐到达后,与克拉克将军在篷车里举行了会谈。
会谈的主题是,把拨归克拉克将军指挥的法国军团调去参加即将开始的法国南部的登陆作战。沃尔特斯把戴高乐将军的话译成英语,把克拉克将军的话译成法语。有时,克拉克将军用“不”字来回答问题。遇此情况,截高乐总是问沃尔特斯,克拉克在说什么?这种情况和其他迹象很快证实了沃尔特斯的想法:戴高乐将军既不会说英语,也听不懂英语。于是,沃尔特斯胆子大起来。他把戴高乐的话译成英语时,开始加进一些自己的话。例如,有时他说:“戴高乐将军说他不能这样做;但我认为,如果您再坚持一下,他会同意的。”或者说:“他说他同意,但我认为他对这件事并不十分热情。”会谈结束,戴高乐将军起身告辞。他转过身来,用流利的,但有些外国腔的英语对克拉克将军说:“克拉克将军,我们的谈话很有益,很有意义。我们下次会面,会是在解放了的法国土地上。这是我衷心希望的,而且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沃尔特斯立即意识到,戴高乐显然听懂了他说的一切插话。沃尔特斯不禁惶恐之至。他全身紧靠着篷车壁,给戴高乐让路。戴转向他,面带一丝微笑,拍了拍他的肩膀,用英语说:“沃尔特斯,你的工作很出色。”
这是他们的首次见面,后来他们曾多次相遇。他们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评析
深藏不露需要表演才能,瞎子吃汤圆,心里有数。拿出来表演的,不过是为了愚人耳目。宗旨只有一个,就是掩藏真实目的,要求逼真,使旁观者深信不疑。
深藏不露有时是因时机不成熟,需耐心等待,有时是为了让对手充分表演,完全彻底地暴露出他的全部招数,然后抓住其要害予以打击,有时是为了麻痹对手,使他骄傲轻敌,趁其不备而攻杀之。戴高乐的深藏不露则表现的是一个热爱母语的爱国者,在人际交往中留有一手的政治家,这种深藏不露,有利于保护自己,看清别人。
所以,在我们的为人处世中,不要盲目地以善待人,要看清对方的本质,以免被邪恶所害。为了不遭对方打击,应当给自己也留一手,不要将自己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