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司管理的6支标杆
44997500000015

第15章 中外企业文化中的“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与以“标准员工”为本

很多国内企业都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标准的说法是:“客户满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首先要有满意的员工,这些满意的员工才能服务好客户,才能有满意的客户,满意的客户给企业带来长久而丰厚的收益。企业的发展才是长久的。”这样服务客户的企业,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有些企业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诺基亚的广告上说:“科技以人为本,诺基亚。”但往往企业在宣讲企业文化时,不能讲解透彻,很多员工对“以人为本”这个理念的认识产生偏差,甚至发出这样的感慨:

“我是公司的老员工了,已经做了两年,干工作也是尽心尽力,销售业绩还可以。为什么其他销售代表,待遇比我高?为什么新进入公司的,提升机会比我多?为什么一有了问题,出了状况,承担责任的总是我,这哪里是什么‘以人为本’,我怎么没觉得?纯粹是骗人!”

这些抱怨放下不提,其中有很多个人的情绪,有一个真实故事可能更说明问题。不久前某企业一次内部培训是在深圳郊区的一个酒店里举行。两天以后,培训结束。返回深圳的时候,一个学员找到培训助理,说:“我刚刚发现自己的边防证过期了,您看怎么办,帮帮忙,下午我就要回湖南了,六点的火车。”

培训助理说:“这个我帮不了,我在培训通知上已经说了,要带齐自己的证件,尤其是身份证和边防证,现在出了状况,来找我,我也没有办法。”

学员说:“哦,是这样。您看,能不能让公司送一张边防证过来呢?以前客户大会时就送过很多次。”

培训助理说:“来接我们的车已经出发了,我不可能让公司另外出车,为你送边防证。这超出了我的权限,即便车队肯送,送到这里最少也要40分钟,你是要这30个人等你40分钟?”

学员:“我可以自己走,跟另外一辆车走,我到总部还有事情要办。”

培训助理说:“我还是没有办法,你自己想办法吧。”

于是,这个学员走开了,离开时,他在嘟囔:“企业文化讲要以人为本,我的边防证出了问题,没人管。真是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哪里有什么企业文化!”

实际上,也不怪这个员工对“以人为本”产生抱怨,是企业没有把这个理念讲解清楚。

首先,我是员工,员工不是我:

员工和我个人是一个宏观和微观的概念区别,你是员工,但员工不是你。企业讲究“以人为本”,是以全体员工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或是以“核心层和骨干层”为企业的根本,并没有说要以你这个具体的员工为根本。所以企业在宏观上强调“以人为本”和你个人觉得没有受到满意的照顾,这两者并不矛盾。

就单单说员工这个概念,不同企业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的企业认为是全体的员工,有的企业认为是企业中的某些员工。其实“以人为本”中的员工是个标准员工的概念,标准员工是老板心目中希望找到的员工,或企业中老板赏识的员工,这些员工才是企业的根本。公司制定的政策、策略是以这些标准员工为根本,满足他们的需求是公司的愿望。实际上公司制定了一个政策,就会发现,有些员工的需求超过了标准员工的需求,公司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就想:“这是个什么公司,我的付出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报,我的需求没有满足。”有的员工的需求比标准员工少,他们就想:“这个公司真笨,我不努力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得到了奖励。”

因此企业里面,只有少数的标准员工是满意的。我们看到的现象是,总监不满意、经理不满意、基层员工也不满意,而正是这些不满意,才使得所有的人努力,向老板要求的标准员工看齐,才能促使企业发展。

因此在企业里,要有这样的心态:我们都是员工,但可能不是标准员工,所以你可能不是公司的本,更不要以为是“以你为本”。安心工作,并努力成为标准员工,不要抱怨“以人为本”,因为对于标准员工来说它是对的。

其次,标准员工是不断变化的:

标准员工是老板心目中的理想员工和现实管理中的骨干员工,但是这个概念是在不断变化的。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老板必然一方面引进更加专业的员工,另一方面希望老员工不断成长。所以企业中,标准员工的“标准”也是不断变化的,今天你是企业的标准员工,明天就可能不是了。所以你可能有时候感觉企业很温暖,确实是“以人为本”;有时候感到企业很冷酷,但所有的时候,老板都在宣传“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本的原因就在这。

2.把员工尊为“博士”——惠普的企业文化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提高质量有多种措施,培养人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惠普公司之所以能在对手如林的商场中以产品的质量取胜,关键在于公司的创始人惠尔特和普克德在吸引、留住人才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这两位老总是富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他们发现企业的后劲在于人才;企业无法估量的资本是人才,知识可以称得上是企业的无形财富,成为构成企业文化的不可缺少的要素。惠普公司是微电子企业,身处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最多最快,因此对人才和知识的渴求显得更加迫切。

惠尔特和普克德把惠普公司的全体员工都当作“博士”来看待,认为每个员工的尊严和价值是“惠普方式”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确信“不论男女大家都想有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好工作,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大家都会把工作做好”。正因为对每个员工都很看重,所以惠普公司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位员工一经聘用,绝不轻易辞退。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其他公司是难以做到的。

为了培育人才,员工的培训被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在美国,没有哪一个企业里的工程师能像惠普公司那样有如此之多的机会到名牌大学去进修深造,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学费、路费和住宿补贴全部由公司承担。与此同时,公司每年都要举办多种培训班,组织员工学习和提高。惠普公司每年还要到高等院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当面考评,择优录用。惠尔特在新产品的开发上采用密集型策略;由于拥有众多的优秀员工,惠普充分发挥本公司的技术特长,在现有的骨干技术和骨干产品上进行系列开发。每年惠普公司要拿出其销售收入的8%~10%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员工培训,如此之大的资金投入在美国企业中也是不多的。

3.清溢精神——“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人是决定一切的因素,一个人的物质能量是有限的,如果用力方向错误或发挥不充分就更有问题,人力资源的调节器在心灵之中。所以,清溢公司把清溢文化的宗旨放在启动人的思想上。清溢公司陈总认为,精神力量源自于社会及企业文化,员工心智的改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质量之功在质量之外,人的责任心和能力是做出高品质的关键,而责任心和能力发挥的主导因素是人的价值取向。因此清溢公司企业文化的功能是调整心向,提升心力。

清溢公司在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重视精神塑造。从老总到全体员工,都把企业的经营理念与员工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在清溢企业文化中:

首先是建立信念,让员工的人生追求上升到正确的人生观,实现由小气(为个人)、中气(为团队)到大气(为民族)的转变。面对一些只为赚钱的员工,陈扬菊经常联系实际对他们进行人生意义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目标,把打工的思想变成干事业的思想,把物质利益的追求与精神升华结合起来。他的理念是“集众愿为大公”,把员工发展的欲望转化成推动公司发展的动力,通过满足市场的外需推动满足员工内需的实现,再用满意的员工去赢得更多满意的客户。

其次是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清溢公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成立了清溢培训中心,每个员工的培训计划一目了然地挂在墙上,员工把这里称为“黄埔军校”。陈总认为这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国际一些知名公司每年培训只有40小时,但清溢人年均都超过90小时。在培训中让员工们学习技术,学习理论,心态和能力都得到提升。此外,每年公司都外派十几名员工到国外学习。员工们都看到,清溢公司是在为年轻人创造着明天,为他们的未来创造着条件。人才的成长迅速改变了国内无处培训,国外拒绝培训的困境,清溢人迅速抢占了海外大量的市场份额,超过了美国具有30年经验的同类企业。

第三营造人才成长的环境。在清溢,企业文化无所不在,事事处处渗透,通过清溢通道上“零缺陷漫画选登”到“八大员工操作法”,从办公室里“员工语录”到走廊里张贴的“工作法则”,让员工感受着心智文化的氛围,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场和向心力。通过各种交流研讨会、竞赛、培训、互动等形式,形成一种全员参与学习,参与管理的制度。员工六大权利,在“三公”(公开、公正、公平)机制下得到落实。清溢管理层对员工从思想上、生活上细致入微的关怀,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到员工心田,催化员工信仰形成,陶冶出企业的集体性格。公司对后进的员工不是排斥,而是给予鼓励关怀,一名被辞退的青年员工,在社会上闯荡后又要求回来,陈总并没有拒绝他,而是热心地给他帮助,这名员工夺得零缺陷金牌,通过竞选,还被提升为助理工程师。春节时,陈总带领家人与员工一起吃年饭,公司给每个员工家里寄上员工优秀表现单、公司慰问信和一件礼品,定期寄出清溢报。那些远在外地农村的清溢员工的家人收到公司寄来的丝棉被,在全村人的赞叹和羡慕中,读着贺年信,都为自己的亲人能在这样的公司工作和进步感到自豪,更加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

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清溢精神,使得清溢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