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心理学
44996000000007

第7章 心理学研究的几种取向

对心理现象这一复杂的问题,在进行研究时,不能局限于从一个范型来考察。心理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使用不同的概念框架及相关的研究模式,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学范式。例如:意识心理学不同于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不同于格式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不同于人本主义心理学。

一、意识心理学研究取向

这一取向上,心理学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阵营。第一阵营以冯特、艾宾浩斯、格奥尔格·缪勒等人为代表,这一阵营的心理学家主张研究意识的内容及成分,被人们称为内容心理学。另一阵营则以布伦塔诺、斯顿夫、厄棱费尔、麦农、威塔塞克等为代表,他们主张研究意识机能。两大阵营的心理学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意动与内容之争。争论发生之初,双方各执己见,形成了一种僵局。为打破这种僵局,符茨堡学派采取了折中的办法来调和双方的矛盾,提出了“二重心理学”的主张。这场争论在以后以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的对立为延续。

在意识研究取向上,具体说来,冯特探讨意识的内容,试图把意识分析成各种心理元素;布伦塔诺研究意识的“活动”;詹姆士则把意识作为一种“流动”来探讨,强调意识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铁钦纳把意识结构的分析作为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机能主义则继承和发展了詹姆士的基本观点,反对意识结构的分析而主张意识机能的探讨,重视意识的适应价值。在意识取向上,尽管各自观点不同,立场各异,但其探讨的对象都离不开意识的范围。这是意识研究取向的显著特征。

二、行为主义取向

行为主义取向大致上可分为三代。从1913~1930年行为主义以华生为代表,被称之为早期行为主义。它坚持心理学只能研究行为而非意识,强调以绝对客观的而绝非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学。其特点为:客观主义,以刺激和反应的术语解释行为,强调联结学习、外周论,环境决定论。早期的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除了华生之外,还包括梅耶、魏斯、霍尔特、亨特、拉施里等人。从1930~1960年约30年期间,新一代的行为主义者出现了。行为主义从早期行为主义发展到新行为主义,既是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影响的结果,也反映了行为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他们在坚持华生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方面没有分歧,但对华生那种极端简单化的观点和方法或多或少存有异议,于是展开了自己的研究,试图加以改进、弥补,或者干脆转向不同的方向。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古斯里、托尔曼、赫尔及斯金纳等。新行为主义主要特征为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允许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内部动因进行推测;以操作主义观点解释中介变量。从20世纪60年代到如今则为第三代行为主义,也称新的新行为主义。它们给予认知、思维等心理因素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以足够的重视,把认知、思维看成是积极、主动的过程,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因此,第三代行为主义的研究表现了一些更加共同的特点。第一,大胆地使用以往被传统行为主义所摒弃和拒绝的心理学概念,探索认知、思维、意象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类有机体主要是对环境的认知表征物,而不是对环境本身作出反应,大多数外部影响是通过中介的认知过程而对行为产生作用的。第二,强调行为和认知的结合。一方面,人类的行为是以认知为中介的,可以通过人的思维、信念和期待等认知过程预测人类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来改变人类的行为;另一个方面,通过行为的改变也可改变人的信念、期待等认知过程。第三,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第三代行为主义认为,除了在某种强迫压力下,当面临各种冲突的影响时,人们表现出强有力的自我导向。由于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使得人们可通过自为的结果对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影响。第四,强调心理过程的积极与主动性。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则把心理过程看成是积极的、主动的,强调要把行为主义同建构论结合起来。重视以往经由学习而获得的认知规则在对环境信息作出反应过程中的作用。第五,坚持客观主义的态度。第三代行为主义的最终目的还在于说明人的行为。并且他们没有背离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仍然严格遵循行为主义的客观化的基本原则。

总的来讲,行为取向的主要论点是,个体一切行为的产生与改变,都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强化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中起了重要作用。就强化的方式而言,有直接强化、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行为主义的所有理论和应用均是建立在严格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人的大部分行为通过学习而获得;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习得的不良或不适应行为,也可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在现代心理学主题中,行为取向主要偏重在学习、动机、社会行为以及行为异常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三、精神分析取向

精神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由犹太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由于其在心理学研究上独特的取向,因此,成为了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流派。精神分析与其他心理学流派迥然不同,它是从精神病的治疗实践发展起来,并非从实验室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被称为非学院派心理学。精神分析从精神疾病的分析和治疗的实践出发,建构了心理和人格的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最初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而现在它也变成了一门科学的名称——潜意识心理过程的科学”。同时,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被称为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哲学观,构成现代西方的一种主要的社会思潮。

精神分析的发展一直是在矛盾的斗争中进行的。这些矛盾斗争,首先体现在精神分析运动的理论研究的分歧上,弗洛伊德本人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使得前期理论与后期理论就有很大差别;其次也体现在心理治疗的严重分歧上。因此精神分析经常发生派别内部的分裂与重新组合。弗洛伊德的弟子们由于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存在着日益严重的分歧,先后与他分道扬镳。阿德勒发展并建立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荣格也形成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最初流行于德语国家,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随着人才的转移,大批精神分析学家聚集美国,因此,精神分析运动的中心自然从欧洲转到了美国。在美国新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哈特曼和艾里克森等人对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行修正和扩充,从弗洛伊德重视本我转向重视自我,建立了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派;霍妮、弗洛姆和美国的沙利文等人则从社会和文化方面扩充弗洛伊德的理论,形成了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这两派之间为谁代表着正统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方向而对峙,构成了精神分析发展的主要线索。

精神分析理论主要观点认为:人类和动物的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受潜意识过程支配的,对人而言是由人类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所支配。人类总是不断地与控制人类本能冲动和欲望的社会力量相对抗;个体心理的发展本质体现了性本能的发展过程;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反映出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行动原则各不相同,所以存在无法避免的冲突,三者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个体往往产生焦虑,导致神经症和人格异常。

精神分析认为本我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好像是一个巨大的深渊,一口充满沸腾刺激的大锅,本我纯粹依照快乐原则追求本能能量的释放和紧张的解除,不考虑时间、地点,不考虑用什么方式、方法进行活动,而是趋向于立刻寻求满足,以发泄原始冲动。它不知道进行价值判断,也不知道什么是不好的、邪恶的和不道德的。因此,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主要成分包括饥、渴、性等,其中以性本能为主。弗洛伊德认为,有机体受到外界刺激,会促使欲望增加,从而引起紧张和不安。这就需要降低紧张状态,否则将体验不愉快的紧张状态。

儿童出生后只有本我,直到本我和环境相互作用时,人的自我才发展起来。个体在与周围现实世界相接触、相交往,以适当的手段来满足需要、解除紧张过程中,自我才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形成有意识的结构部分。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自我既要满足本我的即刻要求,又要按客观的要求行事。自我所代表的是理性,本我所代表的是情欲。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可见,自我的力量来自本我。自我是用来帮助本我并力图使本我得到满足的。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自我包括执行的自我和监督的自我两个部分,其中监督自我即超我。在活动中,超我遵循至善原则。在功能上,自我还不能完全控制本我的冲动,还需要超我的帮助,超我监督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本能冲动。超我的监督作用是由自我理想和良心实现的。自我理想采用奖励的方式形成,在儿童的发展中,当儿童的行为符合父母的道德标准时,父母就给予奖励,从而就会形成儿童的自我理想。良心是通过惩罚的方式形成的,当儿童的心目中与父母所鄙弃的道德观念相一致时,当这些观念或行为出现时,父母就要给予惩罚,从而使儿童在心灵上受到责备,而形成良心。自我理想和良心是完成超我对自我的监督功能的两个主要方面。自我理想规定了自我应该做什么,是自我为善的标准;良心规定了自我不该作什么,是自我为恶的标准。

四、认知取向

认知心理学作为一种体系,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产生的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也包括以认识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各种心理学流派和理论。因此,认知取向包括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论:广义泛指对一般认知历程的解释,狭义仅指对信息处理行为的解释。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既包括了以知觉和思维的研究而著称的格式塔学派,也包括了具有强烈的认知倾向并且把知觉研究中的整体原则应用于个体和社会领域的拓扑心理学,还包括主要探讨儿童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皮亚杰学派;狭义的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主要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探索人的认识过程,代表着当前认知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认为:首先,心理学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进行研究,把心理活动的不同水平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心理活动的最高层次思维策略与计算机程序相比;心理活动的初级加工程序与计算机语言相比;心理活动的生理过程与计算机的硬件相比。认知心理学主要是研究高级层次的思维策略与初级信息加工的关系,把人的认知过程和计算机进行功能比较,用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语言来模拟人的思维策略和初级信息加工过程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

其次,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具有的智能,也是个物理符号系统,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物理符号系统,具有人工智能的基本条件,并且鉴于人和计算机都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所以能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心理活动。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应具有输入、输出、存储、复制、建立符号结构、条件性迁移六种功能。任何一个具有输入、输出、存储、复制、建立符号结构、条件性迁移六种功能的系统就能表现出智能。因此,人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都是一种符号操作系统。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就是用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中的基本规律来解释人类复杂的行为现象。

再次,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心是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主动寻找信息、接受信息,进行信息编码,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强调认知中的结构优势效应,研究也强调人的认知过程受情绪、动机等因素的影响,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

认知心理学采用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的方式,在方法上出现了突破,使得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出现了明显的特征。在现代心理学的主题中,认知取向主要偏重在学习、智力发展、情绪和心理治疗等各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高举着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潜意识的性本能决定论的大旗,以心理学第三势力的名义登上了心理学的历史舞台,成为当代西方一种颇有势力的心理学派别。它以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使自己成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取向。作为一场运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由各种复杂的观点和态度、许多不同的立场和信念的人组成,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倡导以人性本善及天赋潜力的观念,解释在正常的环境下,个体自我实现的心理历程。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一切人类,也包括一切其他有生命的有机体,都具有求生、发展和增强自身的天赋需要。一切生物的内驱力都可纳入实现趋向之中,因为有机体如果要维系他们正常发展的话,就必须得到满足。尽管障碍重重,但这种“生命的延伸”仍会顽强地延续发展下去。若能有一个适宜的环境,一个人将有能力指导自己,调整自己的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良好的主观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