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心理学
44996000000050

第50章 智力概述

一、智力的界定

智力(intelli gence)一词虽在心理学上备受重视,而且智力测验的编制和应用,迄今也已有近年的历史,然而,智力一词的含义看起来是人人皆知的,实际上却很难提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性的定义。最早给智力下定义的是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L.W.S tern,1871-1933),他认为智力是个体以思维活动来适应新情景的一种潜力。十九世纪末,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B inet,1857-1911)提出,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是衡量智慧的标志。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或个性特点,是偏重于认识方面的特点,是和气质、性格不同的。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方面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感知记忆能力,特别是观察力;抽象概括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尽管各种观点不尽相同,但是方向却是一致的。纵览历来心理学家对智力一词所下的定义,可以分为两个取向:其一是概念性定义(concep tual defini-tion),只对智力一词作抽象式的或概括性的描述。比如以上提到的各种观点: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智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其二是操作性定义(opera tional defini tion),指采用具体性或操作性方法或程序来界定智力。比如:智力是根据智力测验所测定的能力。智力的操作性定义,是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回答“智力指的是什么?”的难题。但如从智力测验编制的观点看,操作性定义缺少理论上的价值。操作性定义不能指出智力是什么,人们就不能选择适当的试题来编制智力测验。无法编制智力测验,又怎能按测验结果评定智力高低呢?

总之,智力被普遍认为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

二、智力与能力

在心理学上,能力这个术语经常与智力发生混淆。能力的涵义实际上很笼统,它在多个方面都有所表现,它可以表现在肢体或动作方面的能力,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即交际的能力,表现在处理事物方面的才能等等。总的说来,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能力具有两层涵义,首先它指个体现在实际“所能为者”,其次它又指个体将来“可能为者”。个体“所能为者”是指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加上后天环境中努力学习的结果。一个人“可能为者”是指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它不是指已经发展出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个体在各种条件适宜下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

人的能力种类很多,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对能力进行分类。如按照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照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按照在活动中产生的结果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可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又称普通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证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地掌握知识。一般能力和认识活动紧密地联系着。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都是一般能力。一般能力的综合体就是通常说的智力。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一般认为: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是特殊能力,一个人可以具有多种特殊能力,但其中有一两种特殊能力占优势。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密切地联系着。一般能力是各种特殊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般能力的发展,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各种活动中,特殊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共同起作用。

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操作能力指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劳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被认为是操作能力。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紧密地联系着。认知能力中必然有操作能力,操作能力中也一定有认知能力。社交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都被认为是社交能力。在社交能力中包含有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3.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指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例如,成年人学画、习字时的临摹,儿童模仿父母的说话、表情等等。美国心理学家班都拉(Bandura)认为,模仿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创造能力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在创造能力中,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智力概念的拓展——情绪智力

(一)情绪智力的提出

由于传统智力在理论和测量上都局限于认知能力,无法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对个体的学业成绩、事业成功、人际关系等的预测能力有限,于是人们就想在智力范围之外寻找与个体成功有密切关系的东西,试图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来解决传统智力所面临的困境,这些努力最终导致了情绪智力这个新概念的产生。情绪智力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拉维(P.S alovey)和梅耶(J.Mayer)在禀承加德纳(H.G ardner)多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对加德纳提出的自我审视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做了拓展而提出来的。

塞拉维和梅耶的“情绪智力”一词提出后5年,才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流行的词语,这归功于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G oleman)。1995年,哈佛大学教授兼纽约时报记者戈尔曼出版了《情感智商》一书。该书一问世,就在全球引起轰动,目前已有20多个版本。该书论述了情感智力的内涵、生理机制、对成功的影响、情感教育等内容,形成了情感智力的理论体系:(1)戈尔曼接受了塞拉维和梅耶的观点,详细阐述了情感智力的五个方面:认识自身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和人际关系管理,并论述了情绪智力与智力的区别。(2)用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说明情绪智力的生理机制及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认为情绪智力对个人的成败得失起着关键性作用,他认为:

“自我情感的认知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是智能的一部分。”

(二)传统智力与情绪智力的关系

通过对传统智力固有缺陷及情绪智力产生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智力与情绪智力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对概念。从情绪智力产生的原因和过程来看,情绪智力是对传统智力内涵的扩大,是传统智力的下位概念。尽管塞拉维、梅耶和戈尔曼都未给出情绪智力的明确定义,但通过对他们理论观点的分析,可以认为情绪智力是指顺利地从事情绪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是一种情绪体验能力,如知觉、审视、辨别、理解、调控情绪的能力。

传统智力与情绪智力二者的关系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正如戈尔曼所说:“智商与情商各自独立,而非对立矛盾。”传统智力与情绪智力的这种互补性表现在:(1)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必须同时依赖于上述两种智力,尽管后者在个体成功中所起的作用更大。(2)传统智力是培养情绪智力的基础。(3)情绪智力反过来又促进传统智力因素的发展。只有当一个人的智力因素与情绪智力同步发展,处于动态平衡时,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才大。综上所述,情绪智力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智力概念的突破与革新,它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作用,学校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传统智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

四、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在人的一生中,智力水平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一般来说,智力的发展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即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从出生到15岁左右,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增长,之后以负加速方式增长,增长逐渐减慢。一般在18到25岁之间,智力的发展达到高峰。在成人期,智力表现为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保持期,可持续到60岁左右。进入老年阶段(60岁以后),智力的发展表现出迅速下降现象,进人衰退期。

(二)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人的智力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国心理测量学家布朗(Brown,1976)指出:“一个人的智力测验分数是他的遗传特性、测量前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以及测验时情境的函数。”个体的智力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从双生子纵向追踪研究的结果,研究者得出了双生子儿童在2到15岁不同年龄间智力测验分数上的相关。

不同年龄儿童在智力测验分数间的相关是有规律可循的。不同年龄间智商的相关系数随年龄间距的增加而明显减小。例如,2岁和3岁之间的智商相关为0.74,但在2岁和7岁时智商间的相关减少到0.54,在2岁和15岁之间智商的相关只有0.47。也就是说,两次测验时间间隔越长,智商间的预测力越低。同时,儿童第一次测验时年龄越小,预测力越低。测验分数在短期内具有较高的预见性。一个人在8、9岁时的智商分数可以较好地预测他们在15岁时的智商(相关分别为0.78和0.80)。大量的研究获得了类似的结果。

婴儿早期智力测验的预测性较低。一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婴儿期的某些能力尚未发展起来,智力尚未分化所致。对婴儿的测量主要集中在感知运动能力方面,而对较大儿童的测量偏重于言语能力和计算推理能力等方面。这两方面的能力有所不同,也是造成相关较低的一个原因。

(三)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1.智力的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是指,由于人们在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生长环境和所接受教育等方面都不相同,人和人之间在智力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智力的个别差异可以表现在智力发展的水平、智力的结构和发展早晚三个方面。

首先,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形式。在一个代表性广泛的人群中,有接近一半的人智商在90到110之间,而智力发展水平非常优秀者和智力落后者在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其次,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由于智力不是一个单一的心理品质,它可以分解成许多基本成分,用单一的智商分数,是不足以表明智力的特点的。例如,有的人记忆力好;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擅长逻辑推理,但缺乏音乐才能;也有人很擅长音乐,却在数字计算方面表现得差。个体智力的差异多种多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量上的差异。近年来,随着有关智力的理论发展、多元智能的提出,传统智商测验的用途已经受到了怀疑。

第三,人的智力发展存在早晚差异。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有些人稳定发展,这是大多数人的发展模式;有一些人表现出早熟,在很小的时候就崭露头角,但在成人以后智力平平;也有些人前期发展很慢,但大器晚成,后来居上,得到了高水平的发展。

2.智力的团体差异

智力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个体与个体之间,而且还表现在团体与团体之间,最明显的是性别差异。大量的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总的智商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别。尽管近期的一些研究指出男女在智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量也是比较小的。男性和女性在智力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特殊能力方面,如空间能力、数学能力、言语能力上的差异。男性在空间能力上具有一定优势,这种优势的显示具有一定的年龄特征,其发展趋势表现为随年龄增长而差异加大。女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数学能力优于男生,但青春期以后,这种优势被男生所占有,并且男生一直把这种优势保持到老年。女性在言语能力上具有较大的优势,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被诊断为具有阅读障碍。

除了性别之间存在一定的智力差异之外,不同职业、种族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着差别。限于篇幅,在此不做详细介绍。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用于衡量智力发展水平的工具——智力测验。

四、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人们的智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异的存在的呢?影响人的智力的因素很多。一方面智力受个人先天的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来自父母及家族的遗传,另一方面,智力也受个人的后天因素的影响,这主要包括家庭的环境、结交的伙伴、学校教育等。这些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智力的发展过程与水平差异。

遗传和环境对人的智力都有重要的影响,这两方面的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决定了智力的不同方面,共同决定这个体的智力发展进程。遗传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它决定了智力发展的可能范围(最高、最低水平限度);而环境因素则决定了智力将落到这一范围的哪一点,即决定了智力发展的具体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