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及其功能
(一)注意的特征
注意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第一步。信息必须出现在注意的范围内,再得到注意的集中,这样才会被大脑所加工。简单的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当我们在从事某项任务时,我们的心理活动总会选择并集中在某一对象上。
1.注意的选择性
注意的选择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例如,一个人在联欢晚会上看节目,他的心理活动(意识)选择了舞台上的演员的动作、表情、台词、服饰等,而忽略了在座的其他观众。对于前者,他的印象很深刻,而对于后者,却只能留下非常模糊的印象。因此,注意的选择性表明了心理活动(意识)进行的停靠点,选择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注意的选择性有两种表现形式:有意选择和无意选择。无论是哪种选择形式,都反映出在有限时间内,人对刺激的有意识反映能力是有限的。
2.注意的集中性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当心理活动(意识)选择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例如,一个人在学写毛笔字时,他的注意高度集中在字体的笔画和自己的如何动腕、运笔等书写动作上,与此无关的其他人和物,便被排除在他的意识中心之外。注意的集中性表明了心理活动(意识)在一定对象上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注意越集中,心理活动(意识)的强度或紧张度就越高。注意的集中性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刺激。“聚精会神”可表明这种情况。二是就同一种心理活动而言,它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维持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深入下去。“注视”和“倾听”可表明这种情形。
当人的注意高度集中时,注意选择的范围就缩小。这时候,他对自己周围的一切就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从这个意识上说,注意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是密不可分的。
(二)注意的功能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因为它没有特定的反映内容。注意是与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相伴而行的。当我们在说“注意脚下,有小石块”时,是由于习惯,把“看”字省掉了,其实际意义是“注意看脚下,有小石块”。而当我们在解题,老师告诉我们要集中注意时,实际上,老师是要我们注意回忆、注意思考等。所以,注意不属于心理过程,通常心理学家是把注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即心理活动一种积极状态。这种积极状态具有以下功能:
1.选择的功能
周围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刺激,在具体的情境中,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对人们都是有用的。有的刺激对人很重要,有的对人不那么重要,有的毫无意义,有的则会干扰当前正在进行的活动。人们要正常地生活和工作,就需要选择有用的信息,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注意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由于有了注意的存在,我们可以从当前刺激中选择出有用的感知的对象,从保存在头脑中的大量记忆中选择与当前活动有关的回忆的对象,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出思考的对象,这些对象因为受到了注意而进入了我们的意识,从而将它们与那些无关的信息区分开来,使得心理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2.维持的功能
当我们选择了某种感知信息、某些记忆内容后,它们还必须继续保留在意识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这项任务也是由注意来完成的。当注意选择并集中在一定对象之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进行。在持续期间,被选定的对象或信息处于意识的中心,非常清晰,人们容易对它们作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如果没有注意的这项功能,选择出的信息将会很快从意识中消失,这样是完不成人们活动的任务的。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无论是短期的行为和活动,还是长远的目标,都只有在注意状态下才能对它们进行调节和监督。在具体的活动上,因为有了注意,人们才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避免失误,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在长远的目标上,也只有自我的注意,才使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与目标相比较,然后加以反馈,如果行为与目标一致,就维持这种行为,如果行为与目标不一致,则相应的调节自己的行为。这样,在不断监督、反馈、调节的循环中逐渐向目标接近。
二、注意的种类
有时候我们是带着一定的目的来注意某事物的,并且需要付出意志的努力来维持;而有的时候我们是自然而然地注意某件事物的,并且不需要付出任何意志的努力。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将注意分成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以及衍生出的有意后注意三种。
(一)无意注意
又称为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我们正在教室里专心听讲,突然教室外传来悠扬悦耳的歌声,这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视线往窗外看去,并很自然地注意到外面发生的事情或人物。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注意是没有任何目的的,事先我们没有作任何准备,在注意的过程中也没有带着明确的任务。而且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种注意中,人的积极性水平较低。无意注意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初级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
1.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环境中出现的高强度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们不由自主的注意。比如,天空中的雷鸣、闪电,小摊上臭豆腐的气味,被人狠很的撞了一下,等等,这些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对无意注意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的相对强度,即刺激物强度与周围物体强度的对比。一个强烈的刺激,如果出现在有其他强烈刺激的环境中,有可能不会引起人的注意;但一个弱的刺激,如果周围环境中没有其他的刺激,那么也有可能会引起人的注意。例如,在嘈杂的闹市中,我们呼唤朋友的声音可能并不会引起他的注意;而在夜深人静的晚上,房间内时钟的滴答声、电脑主机内风扇转动的声音、甚至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引起我们的注意。
(2)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刺激物在强度上的对比关系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影响我们的无意注意的原因。除此之外,刺激物之间在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以及活动和静止等方面的对比关系也是吸引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对比越明显,差异就越大,就越能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我们常说的“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的情形就是对比十分鲜明的,其中的“鹤”、“红”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3)刺激物的新异性。所谓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异乎寻常的特性。它是相对于个人的经验而言的。例如,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小孩儿,从小就没有见过山野中的野果,如果他们来到了农村,第一次看到藤蔓上那红红的野果,他们会很自然地对这些野果产生注意。刺激物的新异性可分为绝对新异性和相对新异性。前者指该刺激在我们的经验中从未有过;后者指该刺激物在我们经验中有些熟悉但又感到新奇。绝对新异性和相对新异性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但在注意的维持上,则是相对新异性更能维持较长的时间。因为如果我们对新异刺激物毫不理解,它们对我们来说是绝对新异的,虽然这样可以引起一时的注意,但终究会因为对它们一无所知而失去对它的兴趣,注意消失。但如果我们对刺激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它们身上又有我们所不知的东西存在,这种适度的新异性会引发我们进一步想要了解它们的欲望,因而维持的注意也更为长久。
2.人本身的状态
(1)需要和兴趣。如果一件事物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兴趣,那么它很容易成为无意注意对象。回想一下,炎热的夏季,自己在街上走着,渐渐感到很口渴,这时你的反应是什么?可能你很注意路旁的饮料广告、卖饮料的店铺。同样,兴趣也有类似的作用。在市面上出售的新发行的邮票会自然而然的吸引一个喜欢集邮的人的注意。
(2)情绪和过去经验。当我们高兴或沮丧的时候,我们是如何注意周围事物或者他人的呢?在高兴的时候,我们会注意到天是那么的蓝,即使不幸是在下雨,我们也会注意到水珠是那么的晶莹剔透。在沮丧的时候,我们会注意到似乎人们对自己不加理睬了。其实,这正是情绪影响了我们的注意的选择方向,使自己对世界的观察蒙上了一层色彩。过去的经验也会影响注意的指向,人们在看报的时候注意的信息往往是不同的,以往知识经验的不同是其原因之一。
(二)有意注意
又称为随意注意,指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当我们在背英文单词的时候,因为认识到背单词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我们便自觉、主动地将心理过程集中指向英文单词上,积极地调用自己的各种感官,通过听、说、看、写,来记忆单词。这时,无论单词这种刺激是否强烈、是否新异、是否有趣,我们都必须集中注意。而往往我们在记忆单词时,会受到环境因素或自身因素的干扰,如窗外传来的恼人的噪音、自己对背单词感到枯燥了,那么,我们会通过意志努力,使注意力坚持在要记忆的单词上。有意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在种系发展上,有意注意出现得较晚,是人类独有的注意形式。
有意注意相对无意注意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人们必须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下列条件将有助于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
(1)在从事某项活动时要加深对活动的理解。对于一项活动,如果我们对它的意义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那么我们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对完成此项活动相关的一切就越能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
(2)要清楚地了解活动的具体任务。在认识到活动的意义之后,如果能清楚地意识到活动的具体任务,这样才能组织自己的行为将自己的注意集中于所要完成的活动。我们常说的做事没有计划性,其实就是在说没有明确活动的具体任务,因而不易于组织自己行为、集中注意于活动上。
(3)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在从事任务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因为任务的枯燥或外界的干扰而使得将注意维持在此项任务上存在困难,这时,如果我们对自己进行提醒或自我命令会有效地组织注意。
(4)在进行智力活动时把智力活动和外部的实际动作结合起来,有助于保持注意,更稳定地区分出注意的对象。这也是运用多种官能进行活动的作用。
(5)排除外界的干扰,创造习惯的工作条件。古时“孟母择邻”就是讲述一位母亲为了排除外界环境对孩子读书的干扰而三次搬家的故事。因为外界干扰会影响注意的坚持,所以在从事某项任务时,我们应设法采取措施,排除与完成该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
(三)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存在着区别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联系。这主要表现在人们在从事一件工作时往往是这两种注意都会参加的。另外,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活动中可以互相转化。有种注意的特殊形式——有意后注意,是指人在刚开始从事一件工作时,由于对它不熟悉、不感兴趣,所以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将注意维持在上面,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对它熟悉了、感兴趣了,这时维持注意就容易得多了。事实上,这就是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
三、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称为注意广度。注意广度的一种形式是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在明朗的夏夜里,当我们抬头仰望夜空中那点点繁星,我们很难立刻得知有多少颗星星。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家用速示器在0.1秒的时间内呈现彼此不相联系的数字、图形、字母或汉字,研究结果表明,成人注意的平均广度是:黑色圆点8~9个,外文字母4~6个,几何图形3~4个,汉字3~4个。
注意广度的另一种形式是感知在时间上分布的刺激物的广度。例如我们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需要练习听力,这实际上就涉及到注意在时间上的广度问题。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得出:刺激物数量越多,呈现速度越快,判断的错误越多,而且越倾向于低估,这种倾向对于视觉刺激物来说更加明显(Taubman,1950)。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来自下列两个方面:
1.知觉对象的特点
知觉同一类对象,但如果具体对象的特点有异,那么注意的范围也会有所不同。想象一下,在你面前有一些外文字母,分为两类,一类是组成词的字母,另一类是孤立的字母,那么,你会对那类字母的注意范围大呢?应该是组成词的那类字母。一般地说,知觉对象越集中,排列的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在知觉对象相同的条件下,如果人的活动任务不同或知识经验不同,注意的范围也会不同。如果向你呈现一些图形,要求你说出有多少个,并且不同形状的各有几个,这样的任务就比单纯的要求你说出有多少个图形困难得多,这时,你所能知觉到的图形的数量也要少得多。这是活动任务影响了注意范围的情形。如果让你分别听一句中文句子和一句英文句子,你对中文句子的注意范围就比对英文句子的注意范围要大得多。这就是知识经验影响了注意范围的情形。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它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只有保持一定的注意稳定性,才能保证知识的有效吸收;外科大夫只有保持长久的注意稳定性,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职员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注意稳定性,才能完成自己的工作。可以说,没有注意的稳定性,人们就难以完成任何任务。
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特点,以及个人自身积极性有关。复杂、变化、活动的对象比单调、静止的对象更能引起人们长久的、稳定的注意;如果人对所从事的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持积极的态度,那么他对该活动的注意就比对没有兴趣、态度消极的活动的注意要稳定、持久。
常常,要使注意持久地集中在一个对象上,是很困难的。我们会时而觉得小方框是突出来的,时而觉得小方框是凹下去的。像这种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注意的起伏在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活动中总是要发生的,只要我们的注意不离开当前活动总的任务,那么这种起伏是没有消极作用的。
对于注意起伏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意见认为,注意起伏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地下降;另一种意见认为,有机体的一系列机能活动都具有节律性,如呼吸、血压等,注意的起伏是由机体这种节律性活动引起的。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例如,学生一边听歌曲,一边写作业;联欢晚会上,书法家双手同时写字,等等。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必须每一种活动是象当熟悉的,其中一种是自动化了的或部分自动化了的。这样,人对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了的活动,不需要更多的注意,而把注意主要集中在较不熟悉的活动上,才使得同时从事几种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另外,注意的分配也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有关。一般来说,把注意同时分配在几种动作技能上比较容易,而把注意同时分配在几种智力活动上就困难得多。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例如,在复习考试的时候,我们安排了前一个小时读英语,后一个小时做数学题。我们读完了英语,就把注意转移到了做题上。这就是注意的转移。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主要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原来注意的强度。如果原来注意的强度越大,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越慢;反之,注意的转移就比较容易、快速。二是新注意的对象的特点。如果新注意对象愈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反之,就越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