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对一类事物的特性和事物之间的有规律性联系的反映。借助思维,人的认识能够从个别透视一般,从现象看到本质,从偶然洞察必然,从现有的事物推测其过去,预见其未来。
一、思维的基本问题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和感觉、知觉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感觉、知觉只能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的事物;思维则能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例如,通过感觉和知觉,我们只能感知形形色色的具体的笔(铅笔、钢笔、毛笔、蜡笔等等);通过思维,我们就能把所有的笔的本质属性(写字的工具)概括出来。通过感觉、知觉,我们只能感知到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通过思维,我们则能揭示这种现象的规律性是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总之,思维和感知觉是不同的,具有几个重要的特征。
1.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是概括性。思维之所以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关系,主要来自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即思维是概括性的反映。抽象过程,就是在思想上区别某种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和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从而舍弃后者并抽取出前者。概括过程,则是在思想上将某种事物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或特征结合起来;把分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推广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例如,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我的智慧变成了一种把大量个别事实化为一般规律的机制。”把事实“化”为现象的一般规律的“智慧”过程正是思维的概括过程。
2.思维的间接性
感觉和知觉只能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思维总是通过某种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这就是思维的间接反映。例如,早晨起来,推开窗户,看见对门屋顶是湿淋淋的,于是便推想到“昨夜下雨了”。这时,人并没有直接感知到下雨,而是通过其他事物为媒介(屋顶潮湿),用间接的方法推断出来的。间接反映的结果,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但不论正确与否,思维都是一种间接的反映过程。
3.思维的逻辑性
逻辑,主要是指思维的规律。思维的逻辑性就是指思维过程中有一定形式、方法,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着的。思维的逻辑性,可以来自客观现实变化的规律性,也可以来自于人类主观的规定性,它反映出思维的运行很多时候是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
4.思维的层次性
思维可以由不同的个体而表现出不同的水平,使思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思维的层次性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划分,比较典型的划分是从思维品质的高低来划分思维的层次,区分出不同个体的不同思维水平。思维的品质包括五个方面,主要是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不同的个体在这五个方面的每个思维品质上处于不同的层次,如,有的人思维深刻性比较好,有的人思维的敏捷性比较好。五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就反映了个体思维的整体水平,如,有的个体不仅思维敏捷性比较好,而且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都比较好;有的个体可能只是某几个方面比较好,其他思维品质比较差;有的个体可能思维品质的五个方面都比较差。因此,个体在思维的品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层次性。
总之,感觉和知觉只能使我们觉知当前的具体事物,因而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思维则不然,它以感性材料和非感性材料为媒介,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种种事物,也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进程。例如,人不能直接感知电磁场的存在,但根据铁屑在电磁铁的周围以磁力线形式的分布,便间接地认识了电磁场的存在;人不能直接感知天体运行的规律,但根据对各种天体的观察,能间接地认识天体运行的规律,准确地推算出日蚀、月蚀发生的时间,制定出未来许多年的历书。
(二)思维的种类
1.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的抽象程度来划分,可把思维区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又称为动作思维,是指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其特点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的问题。具体形象思维是以心象为材料(成分)进行的思维,简称为形象思维。例如,在动手重新布置房间前,我们想象着:电视机应摆在哪里,写字台应摆在哪里,书柜应摆在哪里,墙壁的某处应张贴什么画……在思想上考虑着如何布置室内摆设的蓝图。抽象逻辑思维是指在实践活动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例如,我们对“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政权”、“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包含哪些内容”等问题的思考,就是抽象思维,这种思维是借助于语词、符号来思考的,因而也称之为语词逻辑思维。
上述三种思维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人们很少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思维来解决问题。儿童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先发展起来,抽象逻辑思维较晚发展。成人中哪一种思维占优势并不表明思维发展水平的差异。修理工人、工程师主要运用的是直观动作思维,但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并不亚于主要运用具体形象思维的作家、诗人、艺术家,也不亚于擅长抽象逻辑思维的哲学家、数学家等。
2.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聚合式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方案)的思维。发散式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表现在:聚合式思维不过是把提供的各种信息重新加以组织,找出人们已知的一个答案。而在发散式思维活动中,我们根据问题所提供的信息,探索着几个可能的答案,同时又很难肯定其中哪一个答案是“最正确的”。
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又是紧密联系的,两者都是问题解决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形式,在问题解决中需要密切配合。例如,当我们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时产生的许多联想,作出种种假设,这是发散式思维;通过调查检验,并一一放弃这些假设,最后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这又是聚合式思维。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把思维区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常规思维就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例如,学生运用已学会的数学知识解同一类型题的思维。这种思维缺乏独创性,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的过程,不会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创造思维是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人们通常把创造性思维和发明、发现、创造、革新、写作、绘画、作曲等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直觉思维就是一种创造思维。科学家在发明创造时常常要用到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就是在头脑中突然出现的直接领悟的思维。
(三)思维的心智操作
思维之所以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是由于它能对进入头脑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这种加工就是运用心智操作。思维的心智操作主要有判断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以及推理等。
1.判断
所谓判断,就是人脑凭借语言的作用,反映事物的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其实,人脑经过判断的过程所达到的结果,亦即所产生的思想形式也叫做“判断”。所以,判断既包括判断过程又包括判断所产生的结果。
人们的头脑判断的过程,就是对客观事物获得某种肯定性或否定性认识的过程,人们不是肯定某事物的价值,就是否定某事物的价值。判断和语句是不可分割的,人们所说出的每一个语句就是一个判断。语句的主谓语都是由词来组成的,而每一个词又代表着一个概念。所以,判断也就是人在头脑中肯定或否定某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的过程,是人在头脑中对已形成的概念所进行的一种分析与综合的过程。人们通过判断既可以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意见,又可以确定事物的情况和关系,既可以表现一个人的认识,又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意向和情感。有的人遇事当机立断,有的却优柔寡断,这就表明人的判断的独立性和机敏性是不同的,其主要取决于进行判断所依据的有关知识经验和独立判断的习惯技能等因素。
2.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要进行这样的心智操作就需要运用记忆中储存的知识形成一个分析标准,用这个标准去进行分析。例如,对一篇课文可以从思想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从艺术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与分析相对应的是综合,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在综合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来综合,如果不顾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任意将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结起来,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
3.比较和分类
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心智操作。比较的客观基础是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比较既可以进行空间上的比较,也可以进行时间上的比较。空间上的比较是对同时并存的事物进行比较,这有助于我们辨别不同的事物。时间上的比较是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比较,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在思维活动时,这两种比较往往是结合使用的。例如,教师要了解某个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可以在同一时期内用他的学习成绩与其他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空间上的比较),也可用这学期和上学期的成绩进行比较(时间上的比较)。只有把这两种比较结合起来,教师才可能全面了解该生的状况。
分类是在思想上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心智操作。分类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即必须根据对象的某种属性或关系来进行。客观上,事物有多种属性,有多种联系,因而分类的标准也是多方面的。主观上,由于思维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不同,人们对分类标准的掌握也有差异。如,幼儿和小学生往往根据事物明显的外部特征或它们的用途进行分类,他们不认为鸡和鸭可以归入鸟类,因为在外形上,鸡、鸭和飞鸟有很大的差异。
4.抽象、概括和具体化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各种对象或现象之间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并把这些共同属性和其他属性分离开来的心智操作。概括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各种对象或观念之间的共同属性结合起来,联系起来的心智操作。例如,我们对各种鸟进行比较以后,抽取出“有羽毛”、“有翅膀”、“卵生”、“是动物”这些共同属性,并把这些属性和其他属性(如短翅的、长翅的、各种不同颜色的等等)分离开来,这是抽象。同时,我们把这些共同属性结合起来,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到“鸟是有羽毛有翅膀的卵生的动物”,这就是概括。
同抽象相反的心智操作是具体化。具体化是把抽象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对象上的心智操作。例如,用举例说明定律、规律,用一般原理来解答习题,做实验作业等。一般认识具体化可以使人更好地理解一般的东西,从而使一般的认识不断扩大、丰富和深入。因此,具体化有助于掌握理论知识。
5.推理
所谓推理,就是人们在头脑中根据已有的判断,经过第二信号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的作用,引出新的判断的过程。人在推理的过程中所根据的已有的判断,叫做“前提”;人在头脑中经过推理过程所引出的新判断,叫做“结论”。
推理一般都是由相当复杂的语句来进行的,每一个语句又都表达着一个判断。所以,推理本质上就是人脑凭借语言的作用,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来引出新判断的过程,其实,很多判断都是推理的结果。因此,可以说,推理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形式。随着推理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积累,人们的推理过程就趋向于简洁,这样就会加快思维的速度。影响推理的因素首先是前提,如果前提是错误的、不合理的,那么结论必然是错误和不合理的,此外,还有一些心理因素,如“气氛的效果”和“情绪的偏见”等。
在思维活动中,各种心智操作——判断、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推理等,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借助于这些心智操作的不同组合,我们才能不断地认识世界,提出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