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诞生
大约在公元前565年的一天,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人人喜气洋洋,奔走相告,原来净饭国王在五十多岁时喜得太子。净饭王早年与天臂城觉长者之女摩耶结婚,夫妇二人恩爱和好,却一直没有生育儿子。如今夫妻喜得贵子,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太子姓乔答摩,取名为悉达多,他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悉达多后来回忆其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时说:“我举止文雅,生活非常奢华,接受过极其谨慎的培养。”父亲为他建造了供夏季、冬季和雨季三个不同季节居住的宫殿,宫中美女如云,极尽人间之奢靡。作为王位的继承人,悉达多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和严格的武艺训练。
但是这位众望所归的太子却放弃了炙手可热的王位,而最终选择了出家求道。
有一天,他乘坐马车出游,沿途看见步履维艰的老者,呻吟喘息的病人,以及布满愁云惨雾的出殡行列……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最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的一切苦痛,都缘于生命的降临。为了解除人类的苦难,悉达多王子决定离家出走。在28岁那年的一个晚上,他悄悄地告别了正在酣睡中的妻儿,毫不留恋地跨上骏马,离开了红尘中的家庭。
他认为现世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爱欲和妄念。如果人们能够摒除情欲和妄想,就可卸下痛苦的重担,从生死问题中得到解脱。然而,究竟如何才能摈弃欲念的羁绊呢?
为了寻找答案,他访遍了当时的能人贤士,结果依然令他失望。于是,他开始过起隐居生活来独立思索。
此后的6年,悉达多王子在山林中严格地苦修——抛弃一切安乐,甚至绝食以致羸弱不堪。然而有一天,他发现,这种苦修只能克制生理上的欲望,却不能驾驭人类的心灵,于是绝望的王子开始向离婆罗捺斯不远的伽耶走去。到了那里,他看见一棵菩提树,于是就在地上铺了吉祥草,面向东方盘膝而坐。他双手合十,对天起誓道:“我若不能大彻大悟,宁可粉身碎骨,也不从这个座位上起来。”
据说,王子在那棵菩提树下冥思苦想了49天,终于在某一天晚上,他觉得心里豁然开朗,自以为悟出了正道,决心在世间传播他的教义。摩揭陀国王得知悉达多大彻大悟,便请他在恒河边婆罗捺斯附近的“鹿苑”传教。
从此,35岁的悉达多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教生涯。他广收门徒,上自国王、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有一年返回故乡,他还收了自己年幼的儿子做弟子。弟子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当时,印度人有一个传统信念,认为每隔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就有一个通晓世界真谛的觉悟者即“佛陀”(简称“佛”)降生,把智慧带到人间。于是释迦牟尼的信徒又称他为佛,把他所创立的教义叫做佛教。
释迦牟尼死后,佛教仍因其众多信徒的开拓而被推广。因为这个宗教教人积极处世的方法及道理,容易被一般人所了解接受。它不仅在印度本土日益发展,而且很快地从印度、锡兰,经由缅甸、西藏传播到中国、日本以至整个亚洲,对这些地区的民族文化思想,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如今,佛教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信徒现已超过一亿。
他废除了血腥的法律,他颁布了减负的法令,他与人民一起写下雅典繁荣昌盛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