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会教孩子吗3:习惯与性格是培养出来的
44981400000006

第6章 帮孩子播下好性格的种子

不少年轻的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天生一副坏脾气,其实,孩子坏性格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父母教育不当或生活环境不良所造成的,不应责怪孩子。儿童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可塑性很强,父母应多加注意,及时帮孩子播下好性格的种子。

28

让孩子拥有健康的性格

父母箴言

如果孩子从一出生就能得到较好的看护和喂养,他就会觉得很有安全感,否则就会产生怀疑感;从孩子开始爬行到五岁这段时期,孩子会表现出主动探索周围世界和凡事都要自己去做的倾向,父母应对这种倾向加以保护,以便发展孩子主动和自主的性格。

有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命运就在他的性格中。一个人一生是否有作为,是否成功,是否幸福,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往往是性格,而不是智力。

美国某心理学家及其助手所做的一项长期追踪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从25万儿童中选出1500名智力较好的儿童,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30年后这些孩子有的成了社会名流、专家、学者,而有的则穷困潦倒、乞讨街头。

在“性格决定一生”、“性格造就成败”等观念盛行的今天,父母们都很关注这样的问题:孩子的性格是在哪个年龄阶段形成的?为什么有的孩子性格“很好”,而有的孩子性格却“很坏”?这些性格又是怎样形成的?这些关于人自身的问题也是心理学家们孜孜不倦研究的课题。

实际上,我们生活中一般意义上所讲的性格,就是心理学概念中的人格,指的是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物所表现出的较稳定的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前五个阶段是孩子逐步成长的阶段,对父母培养孩子健康的性格会有一定的帮助。

1.第一阶段:婴儿期(0—1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最为软弱,非常需要成人的照顾,对成人依赖最大。如果父母能够爱抚婴儿,并且有规律地照料婴儿,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理需要,婴儿就能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基本的信任感,并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得到安全感;相反,如果婴儿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不能一贯、规律的满足,他们就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并从生理需要混乱的满足中产生最初的不安全感。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孩子就会形成“希望”的品质,长大后性格多倾向于乐观、信任、活跃等积极的人格特征;反之,孩子就会形成惧怕感,长大后性格往往倾向于悲观、多疑、抑郁、烦躁等消极的人格特征。

这一阶段婴儿所产生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也是以后各个阶段人格顺利发展的起点。所以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应适当地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不宜过分满足和过分剥夺;同时,在满足程度和方式上要尽可能保持一致性、一贯性,不能随意转变,即使变化也要渐进地、有规律地进行,以便婴儿能够适应。

2.第二阶段:幼儿期(1—3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学会了走动、推拉、说话等活动,也学会了把握和放开,尤其是自身身体的控制和大小便排泄,从而使儿童介入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相互冲突的危机中。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限制适当,给予孩子一定自由,孩子就会建立起自主性和自我控制的意识;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限制、批评甚至惩罚过多,孩子就会感到羞怯,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了积极的解决,孩子就会形成“意志”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坚强、独立、克制、自律等;反之,孩子就会形成羞怯感,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意志薄弱、依附、随意、敷衍等消极的特征。太过纵容,孩子成年易形成肮脏、浪费、无秩序等生活习惯;限制太严,孩子则易形成清洁、吝啬、忍耐等强迫性特点。

儿童自主性和自控性的形成,使其性格中自我意识、自我调控能力、适应社会化要求的能力增强,对于个人今后对社会组织和个人理想之间关系的态度及处理产生重要影响,对个体的社会化及未来的秩序和法制生活做好了准备。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必须理智而耐心,适度控制的同时给予一定的自由,并施以科学的训练,及时矫正不良行为。

3.第三阶段:学前期(4—6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身体活动更为灵巧,语言更为精练,口语表达能力增强。更重要的是,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尤其是表象性思维发展得最快,想象力极为生动丰富,孩子已开始了创造性的思维,开始了对未来事情的规划。

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富于幻想,喜欢童话故事、拟人化的游戏及活动,并倾向于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解释周围的世界。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励孩子的主动行为和想象力,孩子就会获得积极的自主性,使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如果父母经常限制孩子的主动行为,讥笑孩子不切实际的幻想,孩子就会丧失主动性,变得无所适从,并且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和内疚。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孩子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自动自发、计划性、目的性、果断等积极的人格特质;反之,孩子成年后的性格则倾向于不思进取、无计划性、优柔寡断等消极的人格特质。

艾里克森认为,一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在本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因此,父母要鼓励和肯定孩子主动性和想象力的充分发挥。

游戏是适合此时期儿童性格发展的最好形式,应该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通过各种游戏,不但孩子的运动器官能得到发展,而且其认知和社会交往的能力也能有效增强;同时,游戏还能帮助孩子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应积极组织并引导孩子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另外,这一阶段也是孩子产生恋母(恋父)情结的特殊时期。因此父母一定要正确对待亲子关系,母亲要有意削弱自己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性,父母要注意自己性别角色的正确扮演,给孩子树立榜样,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孩子与异性同伴交往,建立完整的性别概念。

4.第四阶段:学龄期(7—12岁)

这一阶段的孩子大都在上小学,其主要社会生活环境由家庭转移到了学校,活动范围扩大了许多。学习成为孩子的主要活动,并不断促使孩子产生勤奋感。如果不能发展这种勤奋,孩子就会对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缺乏信心,从而产生自卑感。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了积极的解决,孩子就会形成“能力”的品质;反之,就会形成无能。

勤奋感的形成,对孩子成年后的社会工作和生活影响很大,将来孩子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和习惯,都可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

这一阶段孩子性格的发展相对平静,父母应教育孩子勤奋读书,参加社会活动,尝试在各个感兴趣的领域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才能,同时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5.第五阶段:青年期(13—18岁)

这一阶段的孩子必须思考他已掌握的各种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孩子就能获得自我同一性,否则就会产生角色混乱,即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产生消极同一性,即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孩子就会形成“忠诚”的品质;反之,孩子就会形成不确定性。

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标志着个体人格的成熟,只有建立了积极的同一性,才能顺利地度过青春期,也才能顺利地解决成年后三个阶段(结婚、立业、晚年)的性格发展任务。

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了性格的塑造过程,并且对成人后的性格及心理都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也为父母敲响了警钟,必须从一出生就开始注意孩子性格的塑造问题,并积极建立起正常的亲子关系,满足孩子身心发展的各项需要。每一位明眼的父母都会明白:良好的性格及心理素质的发展,将比单纯的让孩子多认几个字、多背一些英语单词重要得多!

29

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

父母箴言

人的性格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一旦形成也会相对的稳定下来。一般来说,三岁的孩子在性格上已有了明显的个体差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改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此,孩子的性格主要取决于父母的养育方式。

世界上每个人的相貌各不相同,其性格也是千差万别。那么什么样的性格才是好性格呢?一般来说,好的性格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饱满的热情

一个人如果缺乏热情,那么他做任何事都不可能成功。热情,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与生俱来的,然而,要使其不受伤害,继续把热情保持下去,却不容易。因为热情是脆弱的,很容易被诸如考试的分数、他人的嘲笑等挫伤,甚至摧毁。因此,父母要十分注意保护孩子的热情。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从小无意识地受到父母态度的影响而形成的性格,儿时一般不易发现,进入青春期之后,这些影响才开始明显地显露出来,并且在以后都难以改变。

2.充足的自信

一个人只有相信自己有能力迎接各项挑战,他才有可能成功。要做到这一点,父母首先要尽可能早地发现孩子的天资和才能,有意识地去诱导他们,鼓励他们具有充满成功的信心。

3.热切的同情心

大多数孩子对有生命的动物所遭受的痛苦都是很敏感的。父母经常关心他人,自然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同情的种子。

4.较强的适应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呢?最好的方法是尽早用成年人的爱心和感情去对待孩子,使他们能早日成熟,避免由于过分幼稚和脆弱而经不起来自社会的各种打击。

5.满怀希望

这种特性能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敢于迎接挑战。要想使孩子对生活充满希望,父母本身就应该是乐观主义者。如经常教育孩子: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样,当困难真的来到时,孩子就不会畏缩不前,而会挺起坚强的脊梁,去战胜困难。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性格发展的重要因素。曾有人将几百名四岁幼儿的家长按其“权威”和“关爱”程度分成溺爱型、忽视型、严厉型、关爱型、理智型五类。在这五种教养类型中,孩子的发展水平表明,溺爱型、忽视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其各方面发展的水平都较低。在思想上接纳子女的非期望行为,行为上部分限制的关爱型父母培养下的孩子,其智力发展较快。思想、行为都部分接纳非期望行为的理智型家庭教育,则使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显得高人一筹。可见,较好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优良品格的形成所起的积极作用。

同时,父母常常是孩子的偶像,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父母和孩子在举手投足、—颦一笑之间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真像是一个模子中刻出来的。这虽然说明了遗传在孩子性格形成中的特别作用,但似乎更能说明后天环境对孩子性格影响的巨大作用。

这就是不仅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奇妙的相似之处,就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之间,在言谈举止中也会有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的原因。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发现,夫妻二人感情较好的,他们彼此之间会越来越相似,这与他们日厮夜守,天天生活在一起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环境对性格形成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为人父母者,还应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古时候孟母为了让儿子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惜三次搬家。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最终没有让其母的苦心付诸东流,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现代人大多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当然不可能再像孟母那样因对周围环境的不满意而频繁搬家,但父母至少可以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孩子性格的形成与早期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常听到有的父母抱怨孩子天性胆小、娇气。殊不知,正是自己无意中错误的育儿方式造就了孩子的这种毛病。培养孩子性格品质要从小抓起,从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着手,如饮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训练等,这些先入为主的习惯就是孩子日后的习性。

常与他人交往的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很强的能力,在人面前显得落落大方;相反,与人交往较少的孩子多会形成文静内向的性格,羞于与人交往,一说话就脸红,表情和举止极不自然。因此父母还应该注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

父母的情感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现代父母的情感流露比以往更明显,频率和强度更高,这样会使孩子变得非常脆弱和具有依赖性,在娇宠中变得批评不得,甚至父母的声音稍高一点,孩子也会因此受惊而大哭不止,显示出脆弱的性格特征。一般情况下,娇气脆弱的孩子常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一旦受到挫折极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再则,如今独生子女多,父母的悉心照顾表现在各个方面,对孩子的很多事情进行包办或限制。这些过分“担心”的心理,不可避免地通过言行举止显露出来,对孩子起到暗示作用。不少父母在孩子想参加某项活动之前,总是向孩子列举种种危险,结果使孩子产生了恐惧的心理,并因此畏缩不前。年龄愈小的孩子愈容易接受暗示,父母的性格特点极易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孩子。

现在的父母还往往把孩子的身体健康寄托在各种食品和药品上,而不是让孩子在阳光、新鲜空气和户外运动中锻炼身体。一般来说,体弱多病与性格懦弱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为病儿会受到父母更加细心的照顾和宠爱,从而成为助长软弱性格的温床。这种保护过度的育儿方式,会使孩子的性格具有明显地惰性特征,表现为好吃懒做,缺乏靠自身能力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

另外,恶劣的环境可能导致孩子恶劣的性格,这也就是在社会风气极度不良的情况下,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所以专家们一再呼吁:保护未成年儿童,让孩子远离毒品、暴力、色情等一系列社会垃圾。

孩子性格的形成—方面取决于先天遗传,一方面取决于后天生活的环境。身为父母,在注意纠正自己性格中的不足之处,并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的同时,还应注意与孩子多谈心,多关心孩子,随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发现他们成长中的一些性格缺陷,及时给予纠正,如果等到孩子性格已经成型后再纠正就很困难了。

澳大利亚心理学者罗拉黑尔这样概述性格形成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1)在心灵与思想的一些特性上,家庭成员之间存在遗传这个事实;

(2)在许多个别的性格特质中,哪一个会得到发展,又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则由环境因素决定;

(3)若是先天已经具备非常强的性格特质,则在任何环境中都可以得到发展。

从罗拉黑尔的结论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父母在为孩子营造成长的环境时,要注意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特质,为孩子该特质的发掘与发展创造一个最佳的环境。

30

让孩子变得更坚强

父母箴言

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尤其需要父母的榜样力量。懒懒散散,生活懈怠,做事没有信心,经常半途而废的父母,是难以培养出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孩子的。

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很多孩子从小不太可能经历艰难困苦。这就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也很难养成坚强的性格。然而,孩子将来所要面对的却是复杂的社会,难免遇到挫折和困难,没有坚强的性格,是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的。

美国心理学家威蒙曾对150名有成就的智力优秀者做过研究,发现智力发展与三种性格品质有关:一是坚持力,即勇敢面对困难,并坚持到底;二是善于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三是有自信,不自卑。可见,坚强的性格对人生十分重要。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孩子具有坚强的意志、美好的心灵、活泼开朗的个性,为造就合格人才奠定基础,父母应从小注意锻炼孩子的意志,重视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敢精神,这是做任何事情想要获得成功的基础。受到不同教育的孩子,他们的意志力、自信心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有的孩子有一股韧劲儿,做什么事情都愿意亲自试一下,有点磕碰也不会哭;但也有的孩子胆小怕事,碰到生人往后躲,做什么事情也不敢试一下,父母一批评就哭,生活自理能力差。

心理学家指出,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性格属于非智力因素范围,与智力因素组成心理活动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方面。坚强的性格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强化脑细胞活动,使智力活动呈现积极状态,从而使人在学习工作中产生异乎寻常的高效率。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在各种各样的性格中最优秀的性格是坚强性格,具有坚强性格的人具有坚持力、自制力,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取得成功。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呢?父母们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1.给孩子独立锻炼的机会

如让孩子单独活动,同生人谈话,与小朋友来往,独立完成作业等。即使有一定困难也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因为只有让孩子经常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他才能体验克服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并变得坚强起来。

2.要求孩子从小事做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是磨炼意志的好方法。许多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都曾通过小事情磨炼自己的意志。

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以工作精确、细致著称。他写字十分工整,像印刷出来的一样。原来在年轻时,他就是把工工整整地书写作为自己磨炼意志的开端的。

我国体育名将周晓兰,在球场上吃苦忍痛、意志坚强,也与她小时候在小事上的磨炼分不开。上小学时,她常因看电影而耽误功课,在父亲的帮助下,她从克制看电影做起,功课做不完,就把电影票退掉,再好的电影也不去看。经过一段时间,她战胜了自己,养成了很强的自制力。

正如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所说:“哪怕对自己一点小的克制,都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因此,父母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要从孩子“小的克制”入手。从小事做起,只是起点。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要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地磨炼孩子。当孩子能够迎接越来越大的困难挑战的时候,一个意志坚强的孩子就站在你面前了。

3.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

大家知道,“劳其筋骨”是磨炼意志的重要方法。适合孩子的艰难一些的劳动、体育活动,能使孩子坚强起来。长途远足,爬山,跑步,游泳,较重的劳动……可供选择的内容很多,父母要指导孩子选择,关键在于坚持。当然,其前提是避免盲目性,不能冒险,不能脱离实际。要教育孩子:明确行动的目的,选择适合的内容和方式,一旦行动,不达目的不罢休。

4.相信和尊重孩子

试着让孩子担负一定的责任,从而培养孩子的自我要求能力和坚持力。心理学认为,让孩子担任一定角色可以使其性格向这个角色靠拢。如某幼儿园的一个幼儿个人卫生不好,当让他来检查其他小朋友的卫生后,他自己的卫生明显好转,并且在其他方面,如自尊心、责任心、协调性等方面也都有明显改善。这个例子说明孩子的性格受大人期望的影响校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把孩子当作坚强的孩子来培养。

5.让孩子保持健康的身体

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没有信心,心情不好,必然怕这怕那,对人对事积极不起来,性格也就很难坚强起来。相反,孩子的身体体质好,有信心,有勇气,就容易培养自信坚强的性格。

6.培养孩子积极的良好品德

良好的品德受人喜爱和尊重,知识和智慧使人有信心。人的各种心理品质是相互影响的,培养各种积极的良好品德,都能有效地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7.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要求孩子摔了跟头不哭,打针不哭等。父母应利用孩子的好强心理,在孩子未哭时给予鼓励,如孩子真的不哭,那么就要及时强化效果。如有的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常在送幼儿园时大哭大闹,那么父母一方面设法消除孩子去幼儿园的不适心理,另一方面应鼓励孩子“去幼儿园不哭的孩子才是勇敢的孩子”,一旦孩子不哭了,应及时鼓励,加上适当的奖励,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形成坚强的性格。

8.防止因性别差异而形成偏见

有的父母认为,男孩子玩布娃娃没出息,女孩子玩冲锋枪不应该。好像女孩子生来就应做饭带孩子,男孩子生来就应该舞枪弄棒,做大事业。成人这种偏狭的观念和做法极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过早的女性化会损害女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过早的男性化也会影响男孩的细致性和敏感性。

9.对孩子要有耐心

有些孩子虽然一心想独立自主,凡事都坚持自己做,但实际上却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件事情都无法做好,如吃饭时把桌面搞得一团糟,衣服穿得东歪西扭。有一些急性子的父母没时间等待孩子慢吞吞无秩序的自主行为,所以凡事一手包办以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这不但会剥夺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会致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因此专家们强调,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让孩子慢慢学着自我探索成长,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凡事为孩子“代劳”,只会使孩子永远也长不大。

另外,好奇爱发问也是幼儿最大的特点,父母在面对孩子提问时,不要急着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以免阻塞孩子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最好是解释出前因后果慢慢启发诱导。

总之,在这里如此强调坚强的性格对孩子的成长的必要性并非小题大做。很多具体事例都说明,当一个复杂问题出现时需要人们果断地做出决定,对性格坚强者来说遇到问题能沉得住气冷静分析;而性格软弱者则不同,他们往往思前想后优柔寡断以致把事情办糟。坚强的性格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所以父母想要提高孩子的素质,就千万不能忽视这个方面。

31

怎样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

父母箴言

健全的自尊感和自信心能使孩子亢奋、进取,坚定地去追求成功。它是孩子心灵的保护层,一旦受到伤害,就会犹如树苗的表皮被剥去一样,最终有可能导致整棵树的枯萎。

自信是能力和意志的催化剂,它是成功人士必备的心理素质。对于一般人来说,正常的智力加上高度的自信就足以取得成功。因此父母要善于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溺爱孩子或者蔑视孩子创造性的行为都会扼杀孩子的自信。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能早日成才,将来高人一筹。于是,孩子还在襁褓中,就给他们买许多玩具,提前教他们学外语、数学、绘画,送他们去学弹钢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早慧。

但是,无数事实证实,这样的教育,成功者寥寥。因为这种狂热、高压的教育方法,充其量只能使孩子习得优秀的外在技巧,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内在力量和精神品格的培养,尤其是自信心的培养,它是导致行动的内在品质。教育的起点最好从培养孩子的自信开始。

目前,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观念已逐渐兴起。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普遍认为,对待事物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时不断受挫,不断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父母只有培养孩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并通过家庭中宽松氛围的营造,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才能使孩子形成客观、宽容、忍耐及和谐的心态。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与自信。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父母不断的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父母的鼓励能使孩子产生自信,这是做父母的应时刻关注的。

天下父母没有不关心自己的孩子的,然而他们对孩子的关爱方式却各有不同。同样是孩子没把作业做好,父母所持的态度不同,教育效果也就不大相同。

一位父亲发现孩子的作业写得特别潦草,很生气地对孩子说:“你的作业太乱,跟耗子啃过似的,你必须给我重写一遍!”孩子看着非常生气的父亲,心中特别不安。然而父命难违,不得不重新写了一遍。但由于孩子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写的,其结果与第一次自然相差无几。

另外一位父亲发现了同样的情况后,也很生气,但他努力克制了自己的感情冲动。他认为,不是孩子不能写好,而是由于态度不够认真所致。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把孩子批评一顿,还不如激励他,给他信心,让他下次写好。

于是这位父亲态度和蔼而亲切地对孩子说:“你的作业有些潦草,不符合要求,要重写。我知道,要你重写你是不大乐意的。可我为什么要让你重写呢?因为我相信,你第二遍比第一遍会写得好得多。”孩子一听父亲这语重心长的言语,开头有点不高兴,可仔细一想,就深深体会到严明而慈祥的父亲的期望和信任,这种无形的力量使他受到激励,促使他很快又重写了一遍,而且,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写得相当好。

这两位父亲同样是要求孩子重写,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教育效果呢?就是因为前一位父亲严厉的批评,给孩子施加的是压力;而另一位父亲在批评时所含带的信任和期望,给予孩子的却是一种驱动力。

恐怕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教育能达到上述第二位父亲的效果,这就需要父母学会在批评时鼓励自己的孩子。可以说,自尊自信是唤起自我教育的重要因素。健全的自尊感和自信心能使孩子亢奋、进取,坚定地去追求成功。它是心灵的保护层,一旦受到伤害,就会犹如树苗的表皮被剥去一样,最终有可能导致整棵树的枯萎。

自信心并非天生的,而要靠后天的培养。父母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是责无旁贷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呢?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建议:

1.强化孩子对自我的积极认识

自信建立在充分估价自己的基础上,认识不到或低估自己的潜能都不利于自信的建立。事实证明,孩子对自己的潜能、长处和不足往往没有把握,很多时候他们是靠别人的评价来确定自我价值的。因此,孩子需要他人的引导、帮助和认可。对孩子思想和行为的肯定,可以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也就会在不断的鼓励中得以提高。

对孩子要多以肯定的方式加以鼓励。在强化孩子对自我的积极认识的同时,要用语言肯定,最好不要用物质奖励,更不要以物质利益去刺激他争取领先地位。当孩子在某方面失败时,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鼓励其再尝试,争取成功。

因为,假若父母一味求全责备,求好心切,过多指责,那么孩子得到的信号将是“我不行”,孩子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将在长期的责难声中消退,以至丧失殆尽。

为了改变一些“差生”的心理,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创造一种“心情交流法”,并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他们邀请一部分“差生”办了一个集体治疗小组。这些学生成绩已到了可能被勒令退学的地步。在每周一次的会议上,每个人都畅谈自己的苦经,比如,当前面临的压力、家人朋友对自己不正确的态度等。这种方式,使这些学生第一次感到自己不是孤独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他们的恐惧感和情绪压力。加之心理学家必要的心理指导,这组学生在期末考试时,有75%的人通过了考试。

父母要强化孩子对自我的积极认识,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拥有巨大的潜能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使其深信:只要自己在某些领域足够努力,并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2.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多方面的鼓励和表扬

孩子需要保护,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父母对孩子可以从完全保护、适度保护、微量保护到完全放手让其独立。对孩子过度的保护,会使孩子在生活、学习、社会交往及心理等方面形成依赖性与不成熟性,带给孩子的信号不是“我爱你”,而是我觉得“你不行,你离不开我的保护”、“我不信任你!”这无疑是对孩子自信心的沉重打击。

再弱的孩子也有他的“闪光点”,父母要从发现孩子的优点入手,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断地强化他积极向上的认同心理,从而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孩子取得了进步和成功,父母的鼓励可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孩子失败了,父母的鼓励可以提高他们再尝试的勇气和自信心。

父母千万不要把孩子的缺点挂在嘴上。因为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话具有很大的权威性。父母不仅不要经常谈论孩子的缺点,更不能对孩子说结论性的话,比如说“笨蛋”“你没治了”等话。

可能在父母而言,只是一时“随口而出”,而在孩子的心目中就常常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即使父母发现了孩子的某些缺点,也要采用暗示的方法告知孩子,以避免对孩子产生心理压力。

父母应不断地在孩子身上寻找值得表扬的行为。表扬要有根有据,而且要细水长流,使孩子不感到虚伪造作。同时,父母应避免在表扬时加入消极的评语,或者拿孩子与他人进行对比等,致使表扬作用受到影响。

总之,鼓励和表扬能帮助孩子构筑美好的自我形象,看到自己重要的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

3.让孩子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潜力很大。一般来说,人的一生只用了自己潜力的10%。所以,只要充满自信,努力奋斗,绝大多数人都可以成才,都可以在某些领域有所成就。但是,父母仅仅这样教育鼓励孩子是不够的,还需要帮助他们建立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合理期望,教育他们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而要踏踏实实地努力。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期望过高、难以实现目标而使自信心受挫。诚然,这样做首先要求父母的期望要合理,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切不可盲目与人攀比。

此外,对孩子应适当降低标准,让孩子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孩子就很难实现目标,就很难建立起信心。如果父母针对孩子的实际水平适当地降低标准,孩子就很容易取得成功。成功对于孩子来说,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自信效果。孩子会从不难获得的成功体验中获得充分的自信,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4.尊重孩子的意见

父母在平时要注意倾听孩子的想法,重大事情与他们一起商量,尊重他们的意见,营造家庭融洽的和谐氛围。做父母的自尊、自信,构建家庭民主格局,这是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无声语言。

5.多给孩子讲在逆境中成功者的事例

无论国内国外,乃至孩子身边,都有很多天赋平平或身处逆境,但不甘平庸、不屈服于命运安排,顽强拼搏,终于取得成功的榜样。父母运用这些榜样引导孩子,可以为培养孩子自信的好习惯提供活生生的依据。因为这样的事例往往能给孩子这样的感觉:这些人条件还不如我,他们能取得成功,我肯定也能行。

6.适当夸大孩子的进步

即使孩子没有进步,父母也应该寻找机会进行鼓励。如果孩子确实有了进步,父母就应该及时夸奖他们“进步挺大”。这样一般都可以调动孩子心中的积极因素,促使孩子期望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

7.对孩子进行适度的“超前教育”

俗话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父母提前让孩子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等到与同伴一起学习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到“这很好学”,在别的孩子面前就会扬眉吐气。能比别的孩子学得快,他自然就会信心百倍。

32

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箴言

我们大人有自尊心,孩子同样也有。很多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自尊心,在很多言行上就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也需要别人的尊重,尤其需要来自父母的尊重。不管父母们怎么想,为了孩子的将来,尊重孩子都是势在必行的。

自尊心对一个人人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以说,培养孩子的自尊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历史上那些成功人物虽然个性不一,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具有强烈的自尊意识,都多少有点“士可杀,不可辱”的特点。所以,做父母的绝对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事实上,父母无意间伤害孩子自尊心的事经常发生。

有个孩子他天生不会唱歌,唱起歌来声音就像在敲烂沙罐。上小学二年级时,班上举行唱歌比赛,他只得在家里练唱。母亲恨铁不成钢,就烦躁地说:“你这哪里是唱歌,分明是在嚎叫!”这句无意中的评价,不但使这个孩子对练歌失去了信心,连上学都感到痛苦。

当然,这句话如果是出自他的一个同学,他虽不愿听,但他还可能同他吵,甚至回敬他一句:“我是嚎叫,你是猪叫!”但是这种话出自自己的母亲,他所信赖、尊敬和依靠的人,他就无法反驳了。因此,这种伤害可能是无法弥补的。

还有一种无意的伤害,那就是父母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懂事,无论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主。其中最常见情形是:同学来找孩子出去玩,母亲也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就不假思索地代他说:“看书,不去。”

母亲的行为会让孩子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孩子进入小学后,就会有自己的生活圈,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孩子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独立的,可以不受父母的控制。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有时孩子甚至会故意不听话。母亲在孩子的朋友面前指使孩子,就等于告诉孩子的朋友你的孩子还没有独立能力。一旦同学们发现某人样样都不能做主,就不会再找他玩,不再接受他。这对孩子社会性的发展非常不利。

然而,孩子的这种心理却不易被父母理解或为父母所忽视,以致产生一些不必要的争执和伤害。这些都值得做父母的警惕与注意。

要求孩子尊重父母,是古今中外公认的道德规范。但是,要求孩子尊重父母是以父母也要尊重孩子为前提的。很多父母可能还无法接受这样的理论。父母是长辈,子女是晚辈,子女尊重父母天经地义,而且千百年来历来如此,却从没听说过父母有尊重子女的责任。

不管父母们怎么想,为了孩子的将来,尊重孩子都是势在必行的。一个孩子长到八九岁,就会有些独立的意志和欲望,尤其是进中学以后,他会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他已经有了一些是非善恶的标准与概念。对孩子的这些概念,只要不是错误的,父母就应尊重。而且事实上,做父母的也大都这样做了,因为谁都不会有意去侮辱自己的孩子。

孩子如果在外面受了委屈,父母都会愤愤不平。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时父母自己无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却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小孩子在家里不免乱拿东西,而且用过了,也不知道放回原来的地方。于是,有时父母要找一个东西用,找不到就会问孩子把东西拿到哪里去了。如果孩子真的拿了,而且经母亲一问孩子马上就想起来,那当然很好。可是如果孩子没有拿,父母却一再追问埋怨,往往就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阴影。

有的孩子既好奇又调皮,总觉得大人做的一切都新鲜。孩子喜欢在爸爸不在的时候,拿他的钢笔做功课;喜欢趁妈妈不在的时候,偷偷穿妈妈的高跟鞋。这些小事发生多了,就会在父母的头脑里产生一种条件反射:只要有什么东西一时找不到了,马上就会想起是孩子拿了。

孩子说没拿,母亲不信,反而会说孩子是撒谎,这实质上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侮辱,孩子心里自然会十分痛苦。然而主观武断的母亲却观察不到,也了解不到自己无意间对孩子心灵上的伤害,还以为自己是正确的。过了几天,母亲自己又无意间在另一个抽屉或什么地方发现了剪刀,于是才恍然大悟,是自己放错了地方。

类似的事情,在不少家庭中都经常发生,而且常常被父母忽视。这种无意间的伤害,给孩子幼小心灵造成创伤不说,也很容易造成父母与孩子间感情上的隔阂。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试想,一个没有自尊心的人,将来会怎样呢?一个孩子一旦失去了自尊,也就会丧失了前进和奋发图强的意志和勇气。

例如,一些不用功和粗心的孩子,在做练习,甚至考试中常会把一些极简单的试题做错。母亲看到孩子的作业本或试卷上连简单的试题都答错了,感到气愤和失望。于是可能会骂:“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你还能做什么!”有的为了刺激一下孩子,还故意辱骂一两句:“你真是白吃了几年饭!你是小学一年级的吧!”

当然,这种话也可能促使孩子深省,从而产生奋斗的决心。然而,这种讽刺话:“你还在上小学一年级吧!”对于中小学生却不可能产生什么好的效果。因为这种话只能刺痛他一下,但并不能使他悔悟,认识自己不用功或粗心大意的错误与缺点。

每个小孩都愿意大人说自己聪明能干。父母骂他,“你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样”等于说“你的天资很差”,当然只会使孩子泄气。照理说,在孩子受到老师或别人责骂“你什么都不会!”时,作为父母应该鼓励支持孩子:“母亲相信只要你好好做,认真地去做,一定能做得很好。”

而且事实也是这样,不管外人怎么说他不行,只要孩子的父母承认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的能力,支持和鼓励孩子,最后孩子就一定会努力拼搏,而不会沉沦下去。

反之,如果父母首先就把自己孩子的才能否定了,孩子当然就会无所依靠,进而丧失信心,结果什么都不想做。

还有一种,讽刺话也是不能说的。这就是有的孩子本来对父母依赖性很大,读书做功课都要父母催,做事要父母喊。后来孩子由于某种原因,改变了,自动念书做功课,而且还自动帮助母亲打扫。于是母亲觉得很惊讶,不自觉他说了一两句:“今天怎么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或“今天这孩子怎么变得我认不出来了?是跟隔壁大维学的吧?!”

母亲本来是要表示对孩子进步的高兴,只是感觉有些意外,说了这种带有刺儿的话。不过,即使是开玩笑,这种讽刺话也最好不要说。因为它同样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俗话说得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遇到上述情况,父母最好通过夸奖来放大孩子身上的闪光之处,这不仅是对孩子的尊重,而且如果孩子长期受激励性话语的影响,其内心就会形成正面的自我意象,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越来越自尊自信。

33

让腼腆的孩子变得落落大方

父母箴言

每个孩子对这个世界都要经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定的任务,让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而不要老把孩子的缺点挂在嘴上,以免无意中强化孩子的缺点,使孩子变得更腼腆。

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众人面前大大方方地唱歌、跳舞、与人交谈时,腼腆孩子的父母总不免流露出羡慕的眼神。羡慕之余,还打心眼里为自己孩子不爱在别人面前表现的性格而着急,替孩子将来的交往能力担忧。可光着急没有用,作为父母,必须试着改变这一切,让孩子变得落落大方,并帮孩子养成积极发言、大胆说话的习惯。

1.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父母可以利用有趣的故事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每天抽时间给孩子讲故事。讲故事时,孩子提出疑问,要对孩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及时进行表扬。

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写日记的习惯。父母可以先启发孩子回顾当天或前一天的生活,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件事,说一句或几句话,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由孩子说,父母执笔记录。在孩子说的过程中,父母随机进行点拨引导,纠正错误,丰富孩子的词汇。积累的词汇多了,孩子说话时语言也就变得丰富起来了。

2.主动创造锻炼孩子的机会

腼腆的孩子,在人多的时候总不愿意开口说话。如果是这样,父母就要主动为孩子创造锻炼机会。

有一年中秋节,龙龙和妈妈是在外婆家度过的。一大家子人团聚在一起,甚是热闹。晚饭后,妈妈提议搞个“中秋家庭文艺演出”,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谁来当主持人呢?”妈妈说。“我!”龙龙的表姐大声地喊着。龙龙看看表姐又看看大家,没作声。他的神情充满了期待但勇气却不怎么足。

妈妈觉得这么好的机会可不能让龙龙错过了。妈妈知道龙龙很崇拜少儿节目主持人董浩,便故意说:“嗯,姐姐挺像著名节目主持人鞠萍姐姐的。谁愿意做她的老搭档董浩叔叔呢?”

“我!”一提董浩龙龙就来劲了。

于是,姐弟俩开始了他们的节目主持。

“首先请弟弟乐乐为我们讲一个故事。”龙龙神气地说。

小弟弟大大方方地用稚嫩的嗓音给大家讲了《三只小猪》的故事。大家都拍手鼓掌。

“下面请姐姐为我们表演舞蹈。”龙龙继续了他的主持。

“现在请龙龙为大家唱歌。”在大家的提议下,龙龙又做起了演员。

于是,孩子的外公拉二胡,舅舅唱《老鼠爱大米》,三个孩子也跟着唱:“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从这以后,龙龙的胆子大了不少,当着众人面说话也大方多了。

3.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

可可有点儿口吃,从不主动与人说话。对此,妈妈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见明显效果。

有一天,妈妈发现她看到电视上播放“天线宝宝”,就激动地大喊大叫。妈妈想:孩子一定太喜欢天线宝宝了,如果天线宝宝跟她说话,她一定会兴奋的。

果然,有一天,妈妈冷不防地在喊她:“拉拉,你在哪儿?”可可反应很快,口齿清晰地说:“蒂茜,我在这儿!”

妈妈忽然想:好好地利用一下,或许能训练孩子说话和发言呢!可可果然从天线宝宝那里学到了不少词汇。

后来,家庭成员的角色都换了,爸爸妈妈成了“蒂茜”“波”,连奶奶也成了天线宝宝中的一分子。有了这样一个交际场,可可感受到了说话的乐趣,口吃毛病改多了。

4.给孩子以奖励

茜茜很喜欢看书,五岁时就能独自看儿童读物了。幼儿园的老师都反映她十分聪明,什么东西一学就会。可是,茜茜不够大方,不敢主动表现。比如老师让她上台领操,她摇头不肯,而这是很多小朋友都争着做的事。再如她的故事讲得很好,妈妈让她给姥姥姥爷讲个故事,她也不干,即使讲了,也是有头无尾,还不停地做鬼脸。

专家表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对于孩子的缺点,父母不要老挂在嘴上,这样无意中会强化孩子的缺点。父母可以和孩子以很轻松的语气说,如果她能够表现得非常大方,例如领操、很完整地给别人讲故事等,一次可以得到一枚她喜欢的贴纸,如果不能按要求去做,就要扣掉一枚贴纸,并且不能为贴纸讨价还价,否则也要扣掉一枚贴纸。等孩子有了一定数量的贴纸后,就可以带她去游乐场或开展其他她喜欢的活动。等她的大方行为巩固以后,可以撤销贴纸,辅以口头表扬,直到她的大方行为变成自动化。

5.抓住生活中锻炼孩子的机会

有些孩子在家里能说会道,可是到了外面,见了生人就不敢说话了。

为了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父母每天应尽量抽空带孩子走向社会,走向群体,让孩子在与小朋友玩儿的过程中克服胆怯的心理。因为玩儿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会在玩儿中不知不觉交往起来,同时,孩子会因为玩儿得开心而喜欢上了与人交往。

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定的任务,让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如,特意创设机会,让孩子向邻居或周围的人借东西、送物品。在与邻居、生人来来往往的过程中,孩子表现自我的锻炼机会多了,语言表达也会逐渐完整,交往的态度也将不断自然、大方。

父母还可以有意识地带孩子逛商场、购物,让孩子自己挑选要买的东西。有位妈妈很聪明,她会故意装作找不到要买的东西,让儿子去问营业员,因为是孩子想买的东西,所以很乐意去问。刚开始时,孩子总要妈妈教他怎么说。妈妈也总是耐心地教他,并及时鼓励他。到后来,孩子就会很大方地去向营业员请教了。如果买的东西少,这位妈妈还会给儿子钱,让他自己进去购买。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社交能力,而且培养了其生活自理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为了使孩子在学校里也能表现得出色,父母应和孩子的老师多沟通,向她们反映孩子的性格特点,以及点滴变化。在学校老师的关心、帮助下,孩子在课堂上就会积极大方地发言、表演。

6.积极给孩子创设“做客”的氛围

父母应多利用时间,把孩子带到朋友家做客。在做客之前,父母要让孩子明确去谁家,对方家里有什么人等情况,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并以一定的语言来消除孩子的怕生心理,激发孩子想去做客的欲望,如:“我们今天要去的阿姨家里,有个姐姐,有很多的玩具,姐姐和阿姨都知道宝宝很能干,而且有礼貌,都特别想和你玩儿。”从而提高孩子与外人交往的信心。

另外,经常将客人请进家里,让孩子体会小主人的自豪感。父母请来的客人,可从孩子熟悉的孩子到没接触过的陌生人逐渐变化,逐渐扩大孩子交往的范围,交流的对象。在鼓励孩子接待客人的过程中,父母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孩子一个锻炼、提高的机会,让孩子循序渐进。

比如,让孩子向客人问好说再见,与客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玩具,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而让孩子给客人端茶、送水、拿椅子,再鼓励孩子与客人交流,给客人表演节目,等等。

同时,在来往做客的基础上,父母要学会及时表扬、鼓励孩子。在孩子与生人接触的过程中,父母要关注孩子的表现,并对孩子每一个进步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表扬。

如,运用亲切的语言表扬:“你今天的表现真棒!你会和叔叔阿姨问好说再见,叔叔阿姨都夸你真棒。爸爸妈妈也真为你高兴。”有时,甚至可以给予适当的贴纸、图书、食物及小玩具奖励。让孩子体会到进步的快乐。

总之,只要父母能积极地给孩子创设锻炼机会,用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相信孩子进步带给你的惊喜将代替你原有的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