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决定一生的8种个性
44978000000033

第33章 虚心向他人学习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不断学习的过程。而虚心向他人学习更是青少年成才的必要途径。美国有项统计发现,一半以上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都曾经跟随名师学习过,而且跟随高明老师学习的人比跟随一般老师的人获奖时间平均提前7年。著名科学家汤姆逊在《麦克斯韦》一书中说:“要逐步地跟随一个伟大的研究家,沿着不仅由他自己发现的,也沿着由他引起别人发现的道路走下去,那就容易多了。”生物化学家汉斯·克雷布斯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也回忆道:“如果扪心自问,我怎么会有朝一日来到斯德哥尔摩的,我毫不怀疑我之所以有这个幸运的机会得归功于我在科学生涯的关键阶段里有过一位杰出的老师——奥托·沃伯格树立了一个第一流研究的方法和质量的榜样。如果没有他的话,我可以肯定,我永远不会达到作为诺贝尔奖金委员会考虑的前提的标准。”

在名人史上,这种“名师出高徒”的现象到处可见。我国数学家熊庆来——华罗庚——陈景润即为一例;卡文迪什实验室中,均获得诺贝尔奖的雷利——汤姆森——拉瑟福德——博尔师徒四代又是典型的一例。但是要寻得高师,首先要仰慕和尊重自己的老师,同时要取得老师的信任和赞赏,否则,师生不能同道,苦寻也是无望。

虚心向老师求教,重点不应是学习老师的知识,而是学习老师的治学之道,思维方式,特别是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学习并非死守教条,墨守成规,更不是丝毫不差,绝无二致。而是要在继承的前提下走创新之路,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除向名师学习外,向同辈人学习也是青少年增长知识的一个途径。

同辈人的成功,往往可以对自己形成一种压力。如果能正确对待,见贤思齐,就可从中获得一种激励,从而奋起直追,促使自己成功。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看到与他同时代的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后,感慨万分地对朋友说:“我发现我的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我那10卷书也完全算不了什么。”正是莫泊桑这种谦虚谨慎、见贤思齐的态度,使他在文学上获得了极大成功。

见贤思齐,也意味着同辈人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之后,投入了写作《物种起源》的紧张工作。但当他写到第十章时,收到远在马来群岛的华莱士的一篇论文。该论文不谋而合地提出了“自然选择”的观点,这不能不使达尔文大为震惊。可此时达尔文想到的不是对方可能捷足先登,成为进化论的创始人,而是满怀喜悦,希望优先发表华莱士的论文。后经一些学者劝告,他才决定与华莱士同时发表论文。

见贤思齐的大敌是嫉妒和猜疑。黑格尔认为,嫉妒是“平等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于是就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人相齐。”可见,嫉妒心使人无法见贤思齐,更不可能激励人们去增长才干,反而把有限的精力用于议论和诋毁别人,于人于己均是有百害而无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