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亏损减小,让你的盈利奔跑。"很多投资人都以索罗斯作为自己的目标,不过要想做到如索罗斯所说的让盈利奔跑,很多人还需要积累经验。只有避开基金操作的误区,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可能做到让盈利奔跑。
常见的错误
1.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一成熟的理财观念已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接受,于是传统的存款一族正逐渐把目光转向股票、基金汇、黄金等投资品种,基金由于凭借其专家理财优势而被市场青睐。但部分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只投资某一基金公司产品、某一类基金产品,甚至只投资一只基金,从而承担了较大的市场风险。一位已经购买平衡基金的客户长期坚持投资的"三三制",即每月工资有30%存款,30%保险,30%投资,而投资的主要途径就是购买各种类型的基金,尤其是新基金。这个客户满意地说,虽然每个基金收益不是很高,但每个月下来总体收益相当于给自己多发一份奖金,而且整体风险低。
2.盲目认为新基金好
有的投资者在挑选基金产品时,盲目追求"第一只"的概念,认为最新的就是最好的。事实上,基金产品的创新有一定风险,这个风险由谁来承担?实际上还是投资者。投资者在选择基金产品时,应主要考虑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成熟程度等因素,而平衡型基金作为国际上非常成熟的产品,是很好的投资选择。中国证券市场没有做空机制,而且上下波动性很强。如果没有避险工具,市场单边下跌时,基金的风险就会相当大,而平衡型基金能有效通过资产的配置达到分散风险、增加收益的目标。
3.对基金公司的认识不清
目前中国基金市场还没有一个成熟的行业标准,一些基金评级机构目前的评级也基本上停留在基金排名上,并没有涉及对基金经理的评价。大部分投资者对于基金公司及基金经理的评定,只简单停留在对以往业绩的评价上。国外评定一位基金经理一般要看3~5年,10年时间才能产生一位明星基金经理。而中国基金业只有不到10年的历史,基金经理的平均任期只有1年半。因此,投资者在选择基金产品时应综合考虑公司股东背景、治理结构、投资团队的整体实力、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等多项因素。
4.买基金像炒股票
目前我国股市前景看好,但大批个人投资者"只赚指数不赚钱",主要是因为个股走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专门的研究才能发现。基金公司作为专业投资理财队伍的优势极其明显,能够作出最优投资决策,让投资者轻松分享经济增长而带来的投资回报。但部分投资者投资基金时低买高卖,像买股票一样进行短线操作,而忽视基金的抗风险性和长期收益能力,这样做是走向一个误区。
5.基金规模方面的误区
从基金产品上来讲,按照市场的深度与广度,基金品种的特点与所拥有的投资工具,公司的运营管理水平,每只基金应有它自己合理的规模。如果基金公司盲目追求发行规模,最终是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6.投资目标不明确
投资者不能忘记自己的投资目的。例如,股票型基金通常扮演资本增值的角色,而投资于债券型基金或者准货币市场基金往往是为了获得稳定的收益。你可以不追随成长型热门品种,但一定要清楚你持有组合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投资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投资目标和投资需求的变化,确定其优先顺序,并据此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如果你的组合中某项投资妨碍你实现自己的目标,你就应考虑更换它。
7.根本没有核心组合
如果你持有许多基金却不清楚当初为何选择它们,就说明你的基金组合中可能缺少核心组合。针对每项投资目标,你应选择3~4只业绩稳定的基金构成核心组合,其资产可以占到你整个组合的70%~80%。国外投资者大多选择大盘平衡型基金作为自己的核心组合。
8.过多建立核心投资
核心组合外的非核心投资可增加你组合的收益,但同时也会给你的投资带来较大的风险,妨碍你投资目标的实现。因此,投资比例要适当。
9.投资组合失衡
好的基金组合应是一个均衡的组合,即组合中各类资产的比例应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投资的现各有高低,某些品种现特别好或特别差,都会使整个组合"失衡",你需要及时调整。例如,如果你的基金组合是债券型占25%,小盘成长型占10%,大盘平衡型占65%。假如小盘成长型大涨,则可能使你的组合中小盘成长型的比重过高,你就应及时调整自己组合中的资产比例,使之恢复原定状态。
10.过多持有基金
持有基金数目过多,常常会使投资者眼花缭乱、不知所措。遇到这种情况,你不妨考虑"该基金在你的整个投资组合中充当什么角色",然后来进行筛选。基金数目过多的话,对分散风险已无太大的意义。
11.同类基金选择失当
你持有的基金是什么风格?你是否持有过多同类风格的基金?你应将持有的基金按风格分类,并确定各类风格基金的比例。当某类风格基金的数目过多时,应考虑选择留下其中业绩排名较好的,而卖出业绩排名较差的。
12.成本意识不够高
如果两只基金在风格、业绩等方面都很相似,不妨选择费用较低的那一只。从较长时期看,年度运作费率为0.5%的基金和2%的基金在收益上会有很大差别。
13.没有一个量化标准
投资者应设定卖出基金的量化标准。例如,当损失超过15%时,或当基金更换经理人时,将其卖出。你需要确定自己的风险承受水平,确定属于你自己的衡量基金现的标准。当标准确立时,你需要严格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操作。
14.不了解持有的基金
基金的种类不同,投资方向不同,其内含的风险和收益也不同。投资股票的基金风险程度高于投资债券的基金,但同时股票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也高于债券基金。同是股票基金,也会因为不同的投资方向而形成不同的风险收益关系,比如,投资于能源、公用事业的基金风险较投资于新兴产业的基金要低得多。另外,基金管理人各自的投资风格也会影响基金的现。
15.过高期望回报率
长期来看,各国的投资基金有一相应的平均获利水平,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共同基金的平均获利率为10%~12%,在我国台湾,这一平均水平大约为19%。如果期望自己的基金能带来远高于平均值的收益回报,那么您很可能会失望。投资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基金投资回报不是凭空掉下来的,虽然投资回报相当程度上归功于基金经理的投资操作,但不可否认,它与资本市场的走势息息相关,如果不顾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坚持不切实际的期望,就会错失正确的进出时机。
16.过度信任专家理财
任何投资活动都存在风险,收益与风险是对等的。虽然证券投资基金是专家理财,能实现分散非系统性风险,但是投资就会有风险,选择专家理财依然需要认识风险,控制风险。
17.为抢时机反复进行追高杀跌
有许多在证券市场搏杀过的人,习惯了短线跟风的投机方式,便以同样的操作方式来对待开放式基金,这是完全错误的。基金本质上是一种中长期的投资工具,开放式基金按照净值交易又进一步排除了短线投机的机会,故太过短线的抢时机进出或追涨杀跌不仅不易赚钱,反而会增加手续费,加重损失。
18.贸然投资
投进者选择基金时除了对基金和市场作综合分析外,还应该比较投资于这个市场的各基金之现,只有业绩突出且现稳定的基金才是真正值得投资的基金,所以耐心地多看几份基金报告,多做比较,才能避免投资时的盲从。
错误想法
概括地来说,许多投资者存在着以下一些错误的想法:
1.基金无风险
有一些投资者认为基金就是一个高收益无风险的投资品种,虽然2006年投资于基金收益率均很高,但是这只是一时的环境。专家认为基金同样也有风险,2004、2005年基金就有不少亏损的。尽管现在是牛市,股市中长线看肯定是上涨的,但阶段性调整也是不可避免的。
2.越便宜风险越小
有一些基金投资者错误地认为,越便宜的基金风险越小,因而盲目地购买净值低、业绩并不突出的基金。在这种错误心理的误导下,有些投资者对牛市中发行的新基金避而远之,认为牛市发行的基金意味着建仓成本高,跌破面值的风险最大。还有人觉得,股市向好,不妨用炒股票的办法炒基金搏差价。这完全是一种错觉,净值的高低与是否容易上涨没有直接的关系。基金投资是很多只股票的集合,基金经理会随时根据个股股价的合理性、公司经营的竞争力、其所在行业的景气程度和市场变化来调整投资组合,随时可以选择更具潜力的股票替换原有的股票。只要基金投资组合调整得当,净值可以无限上涨。相反,如果组合选择有问题,净值再低仍然存在继续下跌的可能。所以,不要有贪便宜的心理,而要看到事物的实质。
3.赌一把,短期致富
有一些基金投资者把基金当作股票来"炒",在净值下跌的时候申购,在净值上涨的时候赎回,频繁地买卖基金。部分投资者由于没有踏准节拍,不仅没有分享到基金的收益,甚至还可能亏了不少。
对此专业理财人士提醒,不能用赌博的心态来"炒"基金。虽然基金发行火爆,买基金的市民越来越多,但很多投资者并没有享受到股市红火的"盛宴",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基金投资者还保留着以前炒股票的传统思路,把基金当作股票来"炒",频繁地买卖基金,这样进行短线操作,实际获利的并不多。
有一些投资者,尤其是刚刚进入基金市场的投资人,以过去一年买基金迅速赚钱的事实,预期未来短期内获得多少收益,幻想短期内迅速发财。其实心态好,才能直面基金风险,才能投资股票型基金,别总想着一夜暴富,暴涨之后往往暴跌,只有慢慢涨才能涨得更好,才能有更好的收益。大千世界,物欲横流,只要耐心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总会有收获的。所以短期想要发财的心理还是收敛的好。
4.保本基金可以完全保本
有一些投资者以为保本基金可以完全保本。保本基金通常是以保本和增值为目标,主要投资于风险很低、高分红和回报的证券,以保证投资者到期能得到本金加收益的基金,一般能获得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息的回报,是一种储蓄替代产品。但多数保本基金的定义是"投资者在发行期内购买,持有3年期满后,可以获得100%的本金安全保证"。也就是说,3年之内投资者如果需要用钱,照样要承担基金涨跌的风险和赎回手续费。
其实保本基金之所以叫保本,是指保本基金可以控制本金损失的风险。基金持有人持有到期,如果可赎回金额高于或等于其投资金额,基金管理人将按赎回金额支付给投资者。如果可赎回金额低于其投资金额,基金管理人将按投资金额扣除已分红金额支付给投资者,并由担保人提供担保。
错误的做法
在具体操作上,有的基金投资者会犯以下的错误:
1.盲目投资
有一些投资人并不知道自己的风险承受力,对基金品种的风险系数也不加以分析,稀里糊涂就投资于基金。其实,风险承受力和风险态度是很容易明了的。我们常说量力而行,实际就是一个风险承受力的问题。至于风险态度,投资者很容易理解资产安全性、兑现便利性和收益性的关系。选择资产安全,就意味着放弃部分收益,所以要了解到风险的比例系数,才能更好地获得收益,而不是不顾及风险的大小和比例的调配,稀里糊涂地进行投资。
还有一些投资者容易跟风。其实市场热捧的基金,往往有较多的广告宣传效应渗透其中。其管理和运作能力到底如何,仍然是个未知数,只能从今后的实际投资运作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对于带有极强预测成分的基金,投资者应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最后的投资判断,而不应盲目跟风。不要别人都说哪只基金好,你自己就不闻不问了,直接买了那只基金,而不真正考察它的质量和自身的情况。作为投资者如果不想自己的投资资金缩水,最好先对基金了解清楚再行动。
李先生和爱人都在内地一个小城市的高校工作,家庭收入每月三千元左右,有一个孩子在北京上学。李先生平时对股市关注比较多,但是对基金却知之甚少。2003年股市曾经红火一阵,它直接带动了2004年开放式基金的热销。李先生忽视了自己对基金根本不了解,而忍不住尝试着认购了一批新发的开放式基金,如嘉实服务、盛利精选、德盛小盘等。结果不到一年,这些基金的净值分别缩水百分之十五左右,李先生投入的十来万元一年就损失一两万,心情沉重。
痛定思痛,李先生开始不断地研究基金与股市的关系,研究它的投资策略。逐渐弄清楚了什么是基金、基金的起源和发展、基金的分类和特征、基金的投资方式、基金的投资过程等专业知识。从2005年初开始,也就是此轮牛市行情尚未开始的阶段,就根据自己掌握的一些知识,逐步将手中持有的基金进行了调整,有目的地做了一些组合,申购了广发聚富、景顺内需、嘉实增长、长信银利、博时主题等。在对基金有了更多了解之后,李先生购买基金就没有那么盲目,而是选择了几个有发展潜力的基金,长期操作,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2.以过往业绩做定论
有一些投资者,尤其是新进投资者,基于过去的基金业绩,预期未来的收益。过往业绩不代未来业绩,其实股票和债券波动大,我们应该全方位考量,而不应只盯着它的过往业绩,更应该根据各种信息分析它的发展前途。
3.害怕高净值
有一些投资者容易患上净值恐高症,认为基金的净值很高,已经没有上升空间了,不值得买。真的是净值越高,风险越大吗?其实将基金份额净值的高低作为投资的依据是基金投资的误区。
在相同情况下,基金份额净值高是基金业绩优异以及基金经理管理能力较强的现。基金上涨空间取决于股票市场的总体现和基金公司的管理能力,与基金份额净值的高低没有关系,也不存在净值的上限和上涨空间的问题。基金公司是一个投资公司,投资的越好,总资产越多,净值也就越高,投资者的收益也越大。总资产没有顶,净值也是没有顶的,所以我们不能把对股票的理解加在基金上。
美国富达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麦哲伦基金成立于1963年,已经运作了大约44年,2005年4月底净值曾达到114.96美元,约合人民币800多元。
2004年到2005年大多数基金的净值都在1.2元以下,长期的熊市使投资者认为1.2元已经是遥不可及的上限。但是2006年年初,1.2元被轻易击破,部分优秀基金的净值一直涨到接近2元才回调。2元又成为许多投资者心目中的净值上限,基金净值接近或者突破2元时遭到大量赎回。但是,截至2007年1月22日,已经出现了净值达到3.087元、累计净值达到3.4169元的基金。
事实证明,基金并不存在什么上限,高净值基金也不存在上涨空间有限的问题。
4.买新不买旧
有一些国内投资者喜欢购买新发的基金,新发基金在认购期的宣传力度很大,容易给投资者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其实新基金是很难判断其优劣的,盲目"追新"不可取。由于新基金没有历史数据,无法判断其运作能为,哪怕是某只基金的复制品。
中国有句俗话叫"三岁看老",要"看老",也得等到孩子长到三岁吧,没有人一出生就能够"看老"的。选择基金也一样,一个没有历史的新基金是很难作出评判的。和国内基金持有人相反,美国基金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明显"喜旧厌新"。
5.倾囊而出甚至贷款投资于基金
有一些基金投资者受基金火爆和赚钱效应的影响,头脑一热,想出贷款买基金的招来。据银行工作人员介绍,2007年,有不少客户来办理房产抵押贷款,而他们办理房产抵押贷款的主要用途竟然是购买基金。然而值得提醒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买基金,成本无形增加。按照目前的利率来算,成本约在8%左右,就是说,还没有投资之前,你已经背负了8%的投资成本。何况,2007年股票市场行情不定,完全乐观很有可能招致损失,大家应该慎重选择。
有一些投资者不考虑自己未来的可能性支出,在基金火爆的感召下,顷囊而出卖基金。这不仅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家庭支出,也不好应对不时之需,若是遇到市场下跌,投资者的心态会受到严重影响。事实就是这样,稳赚不赔只是神话。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冲动,断了自己的后路,不要总相信自己就是那个永远的幸运儿。
6.波段操作,频繁买卖
有一些基金投资者就喜欢波段操作,见钱为安。其实基金投资不适合波段操作。首先,投资者很难预测阶段性高点和低点,不可能提前进行操作,一旦看到市场下跌再赎回,很可能卖到低位上,近期不少基金投资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其次,基金申购赎回费用相对较高,将抬高成本,不利于短线操作;最后,再次买入时机难以有效把握,很可能低卖高买。
2005年底赵先生原本被深套的基金净值开始逐步回归,他感觉资本市场似乎正在涌动着一股向上的力量,于是大胆在2006年三四月份以后把自己能够调动的家庭积蓄分期分批地投入了新基金认购与申购。如南方避险、南方高增、交银精选、交银稳健、大成三百、华夏中小板等。在六七月之前,股市单边上涨,赵先生所买的基金净值不断增长。六七月,股市在经历了一番大幅上涨之后,出现了调整,基金净值也随之缩水。在调整开始后的第三天,李先生害怕再次被套牢,终于忍受不了净值缩水的折磨,赎回了此前上涨势头正猛的广发聚富、景顺内需、嘉实增长和长信银利、博时主题等一批不错的基金。没想到,股市在经历了短暂的调整之后,很快就重拾升势,几天之后,基金的净值很快又创了新高。赵先生后悔不迭,认识到赎回操作是极其失败的,试图通过赎回来保持自己投资收益不减或力图通过波段操作来跑赢基金经理的行为都是不明智的。懊悔之下,他又重新申购了广发聚富、广发聚丰、工银价值、大成精选、银华优质、景顺新兴等一批心仪已久的基金。
经过几次失败的操作,赵先生逐渐明白了,基金是一种适合长期持有的理财工具,既然将资金委托给了自己精选的基金投资团队,既然相信国家经济正处于一个上升的过程中,就要心平气和地面对股市里的涨涨跌跌,总想用波段操作的方式获取高额收益的做法往往事与愿违。
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赵先生的心态平和了许多。一改以往每天记录基金净值涨跌的习惯做法,而是隔一段时间关注、浏览一下净值变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于基金公司本身以及它们发布的投资策略和行业分析的研究上,不再认购新发基金,对于那些有着长期良好历史业绩的优质基金采取了定期定投的做法,在自己选准的基金上面不断地投入,同时辅以逢大跌就加仓的操作策略,这样,他的基金收益呈现出了一个良好的上升态势。
7.高抛低吸
有一些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赎回基金并非是处于调整投资的考虑,也不是不看好原有的基金。恰恰相反,他们有时是因为持有的基金现太过突出才考虑"逢高了结"的,并且希望当该基金净值下降时再申购,以实现高抛低吸的操作。然而,尽管并不能完全排除这类操作成功的可能性,但是从理论上讲,这种操作并不可取,而且如果考虑到赎回和申购的费用,其获利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基金净值虽然与股市密切相关,但股市"投机"的理念却不适合开放式基金。股票更像是商品,其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而波动;而基金则是货币,其价格由其价值决定,与市场供求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开放式基金不具备投机性。
8.不闻不问
有一些基金投资会认为我是长线投资,牛市熊市都对我有利,所以买了基金之后就不闻不问了。
不错,基金投资要求的是中长线投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对它不闻不问。你应该将关心基金每天的净值升跌放在次要位置,转为细致观察你的基金投资组合,基金投资策略的改变。还有,基金的运作不是基金经理个人的投资行为,关注基金管理公司比关注经理、净值更加重要。
9.崇拜基金经理
有一些投资者非常崇拜基金经理,某个基金经理以前管理的基金业绩不俗,现在跳槽去了另一家基金公司去管理另一只基金,这些投资者就紧跟基金经理的脚步,也更换门庭转换基金。
的确,基金取得好业绩与基金经理的贡献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基金研究团队的力量,尤其不能忽视基金研究员的贡献。因为多数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研究是由他们来完成的。因此,基金经理的变动不应成为调配基金品种的唯一理由。
索罗斯认为,人们对于考虑的对象,总是无法摆脱自己观点的羁绊,顺理成章,人们的思维过程也就不能获得独立的观点,其结果是人们无法透过事物的现象,毫无偏颇地洞察其本质。而索罗斯却对金融市场有一种敏锐的直觉,这种直觉是建立在他对金融市场和投资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1953年,索罗斯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他给城里的各家投资银行发了一封自荐信,最后Siflger&Friedlandr公司聘他做了一个见习生,他的金融生涯从此揭开了序幕。
两年后,索罗斯带着他的全部5000美元的积蓄来到纽约。通过熟人的引见,进入了F。M。May6r公司,当了一名套利交易员,并且从事欧洲证券的分析,为美国的金融机构提供咨询。1959年,索罗斯转投经营海外业务的Wertheim&Co。公司,继续从事欧洲证券业务。幸运的是,Wertheim公司是少数几个经营海外业务的美国公司之一。索罗斯始终是华尔街上很少几个在纽约和伦敦之间进行套利交易的交易员之一。
1960年,索罗斯小试牛刀,锋芒初现。他经过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德国安联保险公司的股票和房地产投资价格上涨,其股票售价与资产价值相比大打折扣,于是他建议人们购买安联公司的股票。摩根担保公司和德累福斯基金根据索罗斯的建议购买了大量安联公司的股票。事实证明,果真如索罗斯所料,安联公司的股票价格翻了3倍,索罗斯因而名声大震。
索罗斯早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为他掌握金融投资工具和对市场进行判断奠定了基础。当然,索罗斯是把投资当作他终生的事业来做的人,他曾经说:"我已经和公司打成一片,它以我为生,我也和它生活在一起,日夜形影不离……我害怕和担心失去它,并尽量避免失误。"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当然不是把投资作为终生的事业,而且也无法像索罗斯一样再去接受正规的教育和从事金融工作,所以投资者要善于学习,学习投资大师的经验,对基金了解之后再投资,这样才能尽量避免投资失误。
正确对待错误
1.一旦发现了错误,要充分施展补偿性自救,争取促使投资成功。
索罗斯给所有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好榜样。如在1987年10月股票市场的那场大灾难中,索罗斯主动退出了一些项目投资股份,尽管事后他本人感觉撤退为时太早。不过詹姆士·马龟兹分析,索罗斯的放弃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进攻,也唯有如此方能阻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马龟兹说:"对大多数人来说,要接受这样的后果是非常困难的,可是,索罗斯却能够做到,因为他坚信他有能力弥补这些损失。确实他也做到了,1987年之后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索罗斯正是依靠自己的才智,征服了世人,成为金融投资者顶礼膜拜的偶像。
2.要对自己有信心
索罗斯曾认为,他在金融市场的成功,唤醒了他孩童时代的万能幻想,并以自己庞大的经济实力来证明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1985年,新闻记者唐·多福门问他:"如果你有机会重新活一次,你准备做什么呢?"索罗斯说:"这基本上没可能发生,但是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也完全是可以发生的事件。"
索罗斯在他的日记中曾写到:"我认为我是懂得了即将发生的这个过程,这个革命性的过程。我比大多数人强,因为我有理论,一套理性的框架,可以运用它。这是我的特别之处,很实在,因为我在金融市场遇到过相同的过程。"精湛的理性构架和丰富的事件过程形成了他高度的自信。
3.要有坚强的意志
索罗斯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金融投机家,必须具有钢铁般的意志。
在索罗斯的投资世界里,他保持冷静、超然,目的趋向很重要,目的就是活力。他不随国内多数人起舞,避免跟股票谈恋爱。他曾说:"我不是冷血动物,我是冷血投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