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人,反应快,口才好,心思灵敏,在生活或工作中与他人发生利益或意见冲突时,往往能充分发挥辩才,把对方辩得脸红脖子粗,哑口无言。这种人不管自己有理无理,一旦用到嘴巴,他绝不会认输,而且也不会输,因为他有本事抓住你语言上的漏洞,转移战场,四处攻击,让你毫无招架之力。即使你有理,他无理,你也拿他没办法。
在辩论会、谈判桌上,这种人也许是个人才。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中,这种人反而会吃亏。因为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不是辩论场,也不是会议场和谈判桌,你面对的可能是能力强但口才差,或是能力差口才也差的人,你辩赢了前者,并不表示你的观点就是对的;你辩赢了后者,只凸显你是个好辩之徒罢了。这样的人得不到同事们从心理上的肯定,虽然同事或者身边的人都不与你一起辩解,承认在言语上输给了你,但是他们只是尽量避免与你在言语上的交锋,尽量回避你,并不从心理上赞同你的观点。
不要把自己的观点一口气全部说出来,这样会给对方有一种“噎死人”的感觉。如果你还一味地坚持,把对方“赶尽杀绝”,让他没有台阶下,那么你已种下一颗仇恨的种子,这对你绝对不是好事。口才好,能言善辩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一定要懂得说话的方式,要知道给对方留台阶,留给对方足够的面子。正所谓“紧言急语慢开口,话到嘴边留半句”。
首先,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要能留住自以为是的见解和主见,要想好了再开口。虽然每个人的想法都带有偏见,但掌握信息较多、比较理智、能有效克服情绪的人往往意见更正确,至少更令人信服。你看那些经验丰富的领导人,当别人进行热烈的讨论时,他却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等别人把想说的话都说完了,他再发表意见,一开口就语惊四座,让大家都觉得自愧不如。其实,他在保持沉默时,并非没有想法,只不过能隐忍不言而已。当他听完所有人的发言后,掌握的信息已经比别人多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想法自然胜过所有人。
其次,要尽量避免对别人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所谓不恰当,有多种含义:一是如果你看错了现象,误会了人家,批评和指责无疑是不恰当的。二是假如对方确有挨批的理由,是否批他,还得看风向。比如,你这样做是否对他确有帮助?是否会加深误会激化矛盾?另外,如果对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有改正的倾向,就没有必要对他说三道四了。当你确定批评他是必需的而且是有用的,也要懂得把握批评的分寸,点到为止即可,把多余的废话还是咽回去的好。
最后,要避免毫无价值的牢骚。毛主席曾告诫那些革命意志不坚定的同志,尤其是知识分子: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生活中本来就是不如意的事要占很大比例,你能到哪里去找一个圆满的世界呢?已经吃到肚子里的东西,无论米谷糟糠,总是要自行消化的,岂能吐出来让别人心情难受?抱怨通常没有价值,只有一种例外:你想让某人知道你的想法,却不便当面说,想让眼前这个喜欢多嘴饶舌的人带话过去。
古语云:君子三缄其口。又云:不得其而言,谓之失言。如果你不能确定自己所要说的话对人对事有益无害或者利多害少,那么不如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