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普里兹文曾经说过:“生活中没有哲学还可以应付过去,但是没有幽默则只有愚蠢的人才能生存。”
幽默是一个人的学识、才华、智慧、灵感在语言表达中的闪现,是一种“能抓住可笑或诙谐想象的能力”,它是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协调、不合理的荒谬现象、偏颇、弊端、矛盾实质的揭示和对某些反常规知识言行的描述。幽默语言可以使我们内心的紧张和重压释放出来,化作轻松的一笑。
幽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距离。因为大家一起笑表明他们之间已经有了共同的认识、理解,这是社交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幽默是一座桥梁,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与幽默者相处,每个人都会感到轻松快乐。
幽默可以使人在受气时以轻松诙谐的方式理智地回击对方。人们在受气时往往头脑发热失去冷静,反击方式往往也是硬邦邦地出言不逊,结果使僵局更僵。幽默则可以使人在处境困扰中放松自己,以巧妙的语言体面地给对方以反击,收到既缓和气氛又恰如其分地反击的双重效果。
在沟通中,幽默语言如同润滑剂,可有效地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系数”,化解冲突和矛盾,并能使我们从容地摆脱沟通中可能遇到的窘境。
据说,英国首相威尔森在一次演讲进行到一半时,台下有人喊“狗屎!垃圾!”这明明是指威尔森演讲的内容,但威尔森这位干练的政治家故意装糊涂:“狗屎?垃圾?公共卫生?各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这个社会问题。”就这样,他不仅没有被窘倒,反而得到一片喝彩声。
幽默风趣既有如此之大的魅力,那怎么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
第一,一语双关。一个男人在广场上大声叫卖报纸:“惊人的诈骗事件,受骗者已达82人!”一个人赶忙奔了过去买了份报纸,但是,他横看竖看也找不到事件的内容。这时卖报的人又在大声叫喊:“惊人的诈骗事件,受骗者已达83人。”这类哗众取宠的话语,一方面是为了招徕顾客,另一方面也幽默地说出真正的受骗者正是这些顾客,显得非常风趣。
第二,适度夸张。运用夸张的方法来表现幽默,效果也非常鲜明。有一则故事讲的是,房客对店主说:“昨晚我睡不着,太冷了,窗上有洞,只要房间里有一点儿光,我就睡不着。”店主奇怪地说:“那你为什么不把蜡烛吹灭呢?”房客说:“吹不灭的,因为那球形的火焰结了冰了。”在这个故事中,房客运用夸张式的幽默语言,既巧妙地批评了旅店太冷,又避免了与店主正面发生冲突。
第三,巧用谐音。借助同音字的谐音关系,也可用来表现幽默。例如,清朝名臣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李某,胸无点墨而热衷功名,一心想借科举弄个一官半职。一次,李某在考场上打开试卷,谁知竟有一多半字不认识,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眼看交卷时间就要到了,他灵机一动,在试卷上写道:“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这最后一个字本意想写“戚”,因不会写,以“妻”字代替。当主考官批阅这份试卷,读到“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时,不禁拈须微笑,提笔在试卷上批道:“所以本官不敢娶(取)你。”这里,所运用的就是谐音法,借助同音字的谐音关系,语带双关,明言此(不敢娶你)暗言彼(学问浅薄,不能取你),既幽默风趣,又一针见血。
第四,妙用对比。有一家帽店,一位女营业员滔滔不绝地对一位顾客说:“这是一顶很吸引人的帽子,戴上它你会年轻10岁!”“那我不买了。”这位顾客说,“如果我摘了这顶帽子又要老10岁了。”可见,两件不相关的事,凑在一起对比就会产生强烈的幽默。
第五,语义隐含。有一个青年从西湖中救起一个落水者,落水者愿出300两银子,以谢救命之恩。这位青年拒绝收银子,落水者便说:“往后有什么难处,到临安城找我秦桧好了。”“哎呀!你就是秦大人?那么银子我不要,请赏给我一口棺材吧!”青年急忙说。秦桧听了摸不着头脑。可见,青年的话隐含着:我救了秦老贼,别人会打死我。这是含蓄的幽默。
第六,词语别解。古代有一个贪官离任时,有位老百姓送给他一块德政匾,上面写着“五大天地”四个大字。后来,那位百姓解释说:“官一到任,金天银地;官在内署里,花天酒地;官在断案时,昏天黑地;百姓含冤时,怨天恨地;如今去了,谢天谢地。”幽默而辛辣地讽刺了离任的赃官,令人难忘。
第七,偷换概念。父子俩出去郊游,父对子说:“要小心,此地有‘五步蛇’,被它咬伤走五步就会死。”“没关系,万一被蛇咬了,我只走四步就不再走了。”儿子答道。正是因为这孩子偷换了概念,所以这对话就显得幽默风趣了。
第八,正话反说。所谓正话反说,就是把话反过来说,使之形成明显的反差,其最主要的方法是“贬义褒用”。例如,20世纪40年代,人们多使用牙粉刷牙,牙粉是用袋装的。当时,有个相声演员说相声形容牙粉价格很高时说:“才两元钱一袋。”捧哏的问他:“这么便宜,是什么袋装的?”这位相声演员说:“牙粉袋!”观众捧腹大笑。除了“贬义褒用”外,也有用“褒义贬用”的,如把怕老婆的男人说成是“模范丈夫”等。
可见,巧用修辞和逻辑方法,可使言语幽默风趣,产生奇妙的效果。当然,语言幽默的方法还有许多,上面列举的只是几种常用的方法。在实际运用时,应因人、因时、因情、因境而异,方能不落俗套,为人们所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