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二十几岁最应该做的事
44969400000004

第4章 二十几岁应该为自己设定目标

年轻人的未来一切都取决于他们的人生目标。人生目标可以重塑一个人的性格,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也可以影响他的动机和行为方式,甚至决定命运。整个生活都是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的。如果思想苍白、格调低下,生活质量也就趋于低劣;反之,生活则多姿多彩,尽享人生乐趣。

目标是一切行动的动力

“目标”并不只是不同阶段的“终点”,也是一切行动的“动力”,更是决定成功的关键。

如果能够重新再来一次,我将做……“如果我再年轻几年,就能做更多的事……”往往人们时而发出这样的感叹,只因为悔不当初没有想清楚,没有完善的计划……所以很多人因此而错过了许多人生的乐趣,如果,在行动之前就先在脑海中规划好“我想、我要、我能……”我的愿望,相信在未来的生命里,就不会有这么多的遗珠之憾了。

我们每个人都要趁自己年轻的时候,利用一切工作机会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负责的任何工作,事无巨细都能够尽力而为了,能做到问心无愧,并时刻想着怎样更多而不是更少地回报自己的老板,那么偏低的薪水绝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他很快将会得到提升。出色的工作表现自己会说话。而劣质的工作、不熟的工作、漫不经心的工作,即使有很高的薪水,也会迅速地毁掉你。真正能够让你获得成功的方法,不是看你能为自己的薪水付出多少。你应该让你的老板看到你的贡献与报酬之间的失衡,要让他为自己所给予的微薄的薪水感到惭愧。即使你的老板意识不到,你的表现也会引起其他雇主的注意。

一个纽约的百万富翁说,当年,他在一家纺织品公司的薪水最初每周只有7.5美元,后来一下子就涨到了每年一万美元,而这之间竟然没有任何的过渡,没过多久,他就成为这家纺织品公司的合伙人。

刚去公司的时候,他和公司签订了5年的工作合约,约定这5年内薪水保持不变。但他暗下决心:绝不满足于这每周7.5美元的低微薪水,决不能就此不思进取。他一定要让老板们知道,他绝不比公司中的任何一个人逊色,他是最优秀的人。

他工作的质量,很快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3年之后,他已经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以至于另一家公司愿意以3000美元的年薪聘用他为海外采购员。但他并没有向老板提及此事,在5年的期限结束之前,他甚至从未向老板暗示过要终止工作协定,尽管那只是一个口头的约定。也许有很多人会说,不接受如此优厚的条件,他实在是太愚蠢了。但是,在5年的合同到期之后,他所在的公司给予了他每年一万美元的高薪,后来他还成为该公司的合伙人。老板都很清楚,这5年来他所付出的劳动,要数倍于他所领的薪水,理所当然,他成为一个获利者。

假如他当时对自己说:“每周7.5美元,老板只给我这么多,而我也就只拿这么多好了,既然我每周只领7.5美元,那么我何必去考虑每周50美元的业绩呢!”如果那样,你说结局会怎样?

如果一个人的工作目的仅是为了工资的话,那么,可以肯定,他注定是一个平庸的人,也无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

成功到底是什么?说得具体点就是“目标”。许多人认为,“目标”只是不同阶段的“终点”,它并不具有更深层的意义,可是,只要是直销商一定都了解,其实“目标”是一切行动的“动力”,更是决定成功的关键。实践目标时只要记住“目标就在你的前方”,定能突破万难,美梦成真!

列出生命的清单

没有目标,我们就不会努力,因为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所以要确立目标,才能走向成功。

没有目标,我们就不会努力,因为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

有了目标,才使人向前进而不是向后退,保持积极的思想而不是消极的态度,使人走向充实而不是虚无,这就是目标的价值。

人的一生中,目标是行动的导航灯。没有目标,我们几乎同时失去机遇、运气和他人的支持。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就没有什么能帮助你;就像大海中的航船,如果不知道靠岸的码头在哪里,也就不明确什么风对你来讲是顺风。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所产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占3%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

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其中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就。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人生。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个选择。不同的目标会有不同的人生。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奋斗的动力来源于伟大的目标,骄人的成就也归功于对目标孜孜不倦的追求。

有个叫约翰·戈达德的美国人,他15岁的时候,就把自己一生要做的事情列了一份清单,称作“生命清单”。在这份排列有序的清单中,他给自己明确了所要攻克的127个具体目标。比如,探索尼罗河的源头,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走访马可·波罗的故道,读完莎士比亚的著作,写一本书,参观月球等。当他把生命中的梦想庄严地写在纸上之后,他开始循序渐进地实践。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戈达德历经磨难,曾经18次死里逃生。在44年后,他以超人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气,在与命运的艰苦抗争中,终于实现了106个目标,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探险家。

戈达德让人感动之处,不仅仅是因为他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做了许多有益于人类的事情,更主要的是他那种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那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由“生命清单”而延伸出来的高质量的人生。

《极限人生》的作者朱颜夫14岁参加革命,历经淮海、渡江等上百次大小战役,为了解放事业,失去了左眼和四肢。他在常人无法想象更难以忍受的极度艰难中,苦熬了整整7个春秋,用生命之血和泪,把先烈的壮举、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残疾军人的自强不息刻在了一部33万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中。一位文学评论家如是说:我们应该把它当做一部关于生命、关于精神、关于信念的经典著作来读。一位普通读者发出了肺腑之言:这是一部让健全人羞愧的书。在朱颜夫的脑海中同样也有一份极清晰的“生命清单”:在有限的生命中,把书写出来,让子孙后代知道,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曾有一批特殊材料做成的人,在人世间曾有这样一种崇高伟大、生生不息的精神!

因此,要想做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没有人生目标,也就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没有行动计划,做事就会没有方向感,敷衍了事,临时凑合,也就没有责任感,更谈不上什么坚强毅力、斗志昂扬了。没有目标,任何才能和努力都是白费。

二十几岁的时候,是人一生最重要的阶段,这个时候,应当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追求。在确定了目标之后,或许经过一生的奋斗也未能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因此就失去了制定目标的价值。正因为有了目标,才能使你向前进而不是向后退,保持积极的思想,而不是消极的态度,使你走向充实,而不是走向虚无,这就是制定目标的价值。

伟大的目标成就未来

人生目标可以重塑人的性格,改变人的生活,也可以影响他的动机和行为方式,甚至决定命运。

我们常听到人们谈论天赋、运气、机遇、智力和优雅的举止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重要。当然,除了运气和机遇,其他因素都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有了这些条件却没有坚定的目标,也是不会成功的。

年轻人最大的绊脚石往往是这种错误的想法:认为天才或成功是先天注定的。固然,一粒煮熟的种子即使在适宜环境下也不会发芽、生长。但是,只是因为成不了高大的橡树,只是因为自己不可能像橡树一样高直,就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就处在犹豫和彷徨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一年又一年,那是非常荒唐可笑的。固然,橡树种子会成长为橡树,而不会成长为松树,这是十分自然的事。但世上被称为天才的人,肯定比实际上成就天才事业的人要多得多。

美国有两位心理学家公开宣称,他们发明了一种绝对正确的智能测验方式。

为了证实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两人选择了一所小学的一个班级,帮全班的小学生做了一次测验,并于隔日批改试卷后,公布了该班5位天才儿童的姓名。

经过20年之后,追踪研究的学者专家发现,这5名天才儿童长大后,在社会上都有极为卓越的成就。这项发现马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他们请求那两位心理学家公布当年测验的试卷,弄清其中的奥秘所在。

那两位已是满头白发的心理学家,在众人面前取出一只布满尘埃、封条完整的箱子,打开箱盖后,告诉在场的专家及记者:“当年的试卷就在这里,我们完全没有批改,只不过是随便抽出了5个名字,将名字公布。不是我们的测验准确,而是这5个孩子的心意正确,再加上父母、师长、社会大众给予他们的协助,使得他们成为真正的天才。”

有人曾经告诉过您,您是一位天才吗?如果您在幼年时也像那5名幸运的学童一样,被告知自己是一位杰出的天才儿童。那么,您今天就会取得非凡的成就。或许您对自己的期望与要求会更高:或许您每天愿意多花一个钟头去看书,而不是看电视;或许您会更卖力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中,以获得更佳的成果。这一切都是您自愿的,因为您是一位天才。

而您的父母、老师又将如何看待您呢?或许他们会更用心、更努力地来教导你;而您周围的朋友、同学、同事们,也将提供您更多协助,充分地帮助您。这一切也是他们自愿的,因为您是一位天才;而他们也有这份使命感来协助您,帮您完成天才与生俱来的责任。

当您知道自己是天才人物之后,自己、父母、老师、亲友的使命感便油然而生,非得将你推上天才的巅峰不可,未达目的誓不罢休。

年轻人的未来一切都取决于他的人生目标。人生目标可以重塑一个人的性格,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也可以影响他的动机和行为方式,甚至决定命运。整个生活都是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的。如果思想苍白、格调低下,生活质量也就趋于低劣;反之,生活则多姿多彩,尽享人生乐趣。

不要丧失自己的目标

不要丢失目标,眼光放长远一些,坚定信念,准备好到达终点之前的一切。

生活中的一切不可能像数学那样精确,生活中许多事实完全回避数学分析,而价值却不可估量。二十几岁,我们一边生活,一边制定目标,选择策略,计划生活,梦想未来,我们需要信念的支持,这种内在的力量是无形的,是要靠自己把握的。

美国有一家规模不大的缝纫机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意萧条,工厂老板杰克看到战时百业俱凋,只有军火是个热门,而自己却与它无缘。于是,他把目光转向未来市场,他告诉儿子,缝纫机厂需要转产改行。

儿子问他:“改成什么?”

杰克说:“改成生产残废人用的小轮椅。”

儿子当时大惑不解,不过还是遵照父亲的意思去办。经过一番设备改造后,一批批小轮椅面世了。这时战争刚刚结束,许多在战争中受伤致残的士兵和平民,纷纷前来购买小轮椅。杰克工厂的订货者盈门,该产品不仅畅销美国,还远销国外。

儿子看到工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财源滚滚,在满心欢喜之余,不禁又向父亲请教:“小轮椅不能继续大量生产,因为需求市场快要饱和了。未来的几十年里,市场又会有什么新需要呢?”

老杰克早已成竹在胸,反问儿子:“战争结束了,人们的想法是什么呢?”

“人们对战争已经厌恶透了,希望战后能过上安定美好的生活。”

“那么,美好的生活靠什么呢?要靠健康的身体。将来人们会把身体健康作为重要的追求目标。所以,我们要为生产健身器做好准备。”他进一步指点儿子。

于是,生产小轮椅的机械流水线,又被改造为生产健身器。最初几年,销售情况并不太好。这时老杰克已经去世,但是他的儿子坚信父亲的超前思维,仍然继续生产健身器。结果就在战后十多年左右,健身器开始走俏,不久便成为热门货。当时杰克健身器在美国只此一家,独领风骚。老杰克之子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产品的品种和产量,扩大企业规模,终于使杰克家庭进入到亿万富翁的行列。老杰克每次都准确地预见了未来的市场变化,为了抓住一闪而过的机会,他早早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财富之神果然也一次没有让他失望。

一个真正想成功的人,只求抓住机遇还是不够的,还应当学会创造机遇。能够主动创造机遇的人,是这个世界的强者。能够主动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创造机遇的人,往往都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测能力。

谋财之道更像一场马拉松赛跑而不是百米冲刺,前100米领先者不一定就能成为全程的冠军,甚至都不可能跑完全程。在这遥远的征途上,你的准备和积累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你自觉先天不足而又已然踏上征程,那就更要格外注意随时给自己补充营养。牢牢记住,二十几岁的时候,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坚定信念,准备好到达终点之前的一切。

一步一步走近目标

把大目标分割成一个个小目标,一步步地走近,就很容易取得成功。

年轻人常常佩服胸怀野心的人,然而其中有许多人不知道如何分解和细化自己的野心和目标。目标必须越细越好,最好能细化到每天和每小时。让自己真真切切地看到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实现了所有的每一个细小的目标,大目标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

25岁的时候,普雷斯失业而面临挨饿。他以前在君士坦丁堡、巴黎、罗马,都曾尝过贫穷而挨饿的滋味。然而在这个纽约城,处处充溢着富贵气息,尤其使他觉得失业的可耻。

普雷斯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他觉得自己胜任的工作非常有限。他能写文章,但不会用英文写作。白天他就在马路上东奔西走,目的倒不是为了锻炼身体,因为这是躲避房东的最好办法。

一天,普雷斯在42号街碰见一位金发碧眼的高个子。普雷斯立刻认出他是俄国的名歌唱家夏里宾先生。普雷斯记得自己小时候,常常在莫斯科帝国剧院的门口,排在观众的行列中间,等待好久之后,方能购到一张票子,去欣赏这位先生的艺术。后来普雷斯在巴黎当新闻记者,曾经去访问过他,普雷斯以为他是不会认识自己的,然而他却还记得普雷斯的名字。

“很忙吧?”他问普雷斯。普雷斯含糊回答了他。普雷斯想:他已一眼明白了我的境遇。“我的旅馆在第103号街,百老汇路转角,跟我一同走过去,好不好?”他问普雷斯。

走过去?其时是中午,普雷斯已经走了5小时的马路了。

“但是,夏里宾先生,还要走60条横马路口,路不近呢。”

“谁说的?”他毫不含糊地说,“只有5条马路口。”

“5条马路口?”普雷斯觉得很诧异。

“是的,”他说,“但我不是说到我的旅馆,而是到第6号街的一家射击游艺场。”

这有些答非所问,但普雷斯却顺从地跟着他走。一下子就到了射击游艺场的门口,看着两名水兵,好几次都打不中目标。然后他们继续前进。

“现在,”夏里宾说,“只有11条横马路了。”普雷斯摇摇头。

不多一会儿,走到卡纳奇大戏院,夏里宾说:“我要看看那些购买戏票子的观众究竟是什么样子。”几分钟之后,他们继续向前进。

“现在,”夏里宾愉快地说,“离中央公园的动物园只有5条横马路口了。里面有一只猩猩,它的脸很像我所认识的唱次中音的朋友。我们去看看那只猩猩。”

又走了12条横路口,已经来到百老汇路,他们在一家小吃店前面停了下来。橱窗里放着一坛咸萝卜。夏里宾奉医生之嘱不能吃咸菜,于是他只能隔窗望望。“这东西不坏呢,”他说,“使我想起了我的青年时期。”

普雷斯走了许多路,原该筋疲力尽了,可是奇怪得很,今天反而比往常好些。这样断继续续地走着,走到夏里宾旅馆的时候,他满意地笑着:“并不太远吧?现在让我们来吃中饭。”

在午餐之前,主人解释给普雷斯听,为什么要走这许多路的理由。“今天的走路,你可以常常记在心里。”这位大音乐家庄严地说,“这是生活艺术的一个教训:你与你的目标之间,无论有怎样遥远的距离,切不要担心。把你的精神集中在5条横街口的短短距离,别让遥远的未来使你烦闷。常常注意于未来24小时内使你觉得有趣的小玩意。”

夏里宾先生把60个路口一次又一次地分割成更小的目标,最终分割到5条路口。每次只是走一段路实现一个小的目标,而未来目标实现起来就容易多了。

我们的目光不可能一下子投向数十年之后,我们的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触摸到数十年后的那个目标。为了不会让自己的付出感到丝毫的累,二十几岁开始,我们应该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每天都能看见财富的路标,每天都能尝到成功的甘甜,体味到奋斗的喜悦与满足,脚踏实地的付出换来的永远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

成功是一个一个目标的实践

伟大的成功在于多个目标的积累,只有一一实现自己制定的目标,才会取得胜利。

在任何年代,任何国家,社会结构都接近一种金字塔状。大量的人处在金字塔的底部,只有一小部分人处在金字塔的顶部。处在底层的人们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但却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处在塔顶的人则是蒸蒸日上,发展前途不可限量。大部分的人只能做普通的工作,有普通的收入,少数人在高层做决断,享受财富。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些身处顶端的人,曾经也处在底部,他们是一步一步地攀上金字塔顶部的。

为什么偏偏是他们达到了众人瞩目的高度呢?

而今全球最大的传媒帝国是默多克的信息传媒帝国。他是如何创造如此高的金字塔呢?

1952年,默多克的父亲因病去世了,未满22岁的默多克接手了父亲的报业集团。

经过思考、转让、合并,默多克保住父亲的两份报纸。他又担任了《新闻报》和《星期日邮报》的出版人,兼并了《星期日时报》,而后收购了《镜报》,默多克决心以英国的《每日镜报》为榜样,办好这个报纸。

《镜报》的地位刚刚巩固下来,默多克又不停顿地扑向新的目标,他想创办一份全国性的报纸。这是默多克一直以来的愿望。而创办一份成功的全国性报纸,在大多数办报人心目中只不过是一场梦。但默多克决心梦想成真。他断定,一份严肃的全国性报纸一定会获得成功,它将会是《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一种混合体。经过不懈努力,《澳大利亚人报》诞生了。

许多人称《澳大利亚人报》是默多克的另一面。因为这张刊载金融和政治事务的正儿八经的日报,同那些通俗的大众化小报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事实上这张报纸相当赔钱。为了荣誉,默多克一直坚持下去。直到15年之后,《澳大利亚人报》才开始盈利。

1968年,新婚不久的默多克登上了英伦三岛。一到英国,默多克自然就想到了那份著名的报纸——《每日镜报》,可是时机还不成熟,他转而把眼光瞄向了《世界新闻报》,经过一番周折,他掌握了报纸的主要股份。

默多克的报纸为迎合读者口味,采用耸人听闻的报道,这一点越来越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但默多克坚持强调,他只能为公众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东西。他的报纸销量猛增而竞争对手一落千丈的事实,证明他的策略行之有效。

20世纪70年代,默多克又买下了《太阳报》,经过长达近一年的准备,默多克战胜了强劲的对手,购得了这份日报。一年之内,发行量就从80万份猛增至200万份!80年代末期,这份报纸超过《每日镜报》,成为英国最畅销的日报之一,成为默多克的“摇钱树”!

这次成功,使默多克成为“百年不见的风云人物”。

默多克的行事作风与成就,很难让伦敦那些高傲而保守的人满意,有人诽谤他是个“澳洲乡下人”、“肮脏的掘地佬”……为此他十分恼火,因为在他看来,英国人是傲慢的、摆架子的,而伦敦的《泰晤士报》就集中体现了这点。它历史悠久,虽然不赚钱,但却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泰晤士报》就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种处境艰难的时刻,默多克乘虚而入,成功收购,最终结束了报纸从不赚钱的历史。

到了上20世纪80年代末期,默多克占有全英报纸发行量的35%,成为英国报业的执牛耳之人。

默多克永不会停止自己的脚步。人们期盼着默多克的下个行动,他扩张的下个对象是谁?

按部就班做下去是实现任何目标唯一的聪明做法。我们无法一下子成功,只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所谓优良的计划,就是自行确定的每个月的配额或清单。默多克成功并不是一步登天的,即使他从一开始就有优越的环境,但今天的成就是靠他一个一个目标实现而积累下来的。

直到今天,默多克依然停不下他扩张的步伐。当别人以为他会停下来时的,他又涉足了卫星电视领域、图书出版领域。

盯紧目标,不半途而废

胜利往往属于敢向困难挑战的强者,那些在困难面前气馁退缩的人,永远无法享受胜利的喜悦。

一个人要在逆境面前成为强者,就要具有蔑视逆境,进而向逆境挑战的勇气。

你一生中最光辉的日子,并非是成功的那一天,而是能从悲叹和绝望中涌现对人生挑战的信心和勇气的日子。

逆境本是人生旅途中难免的事,不要惧怕逆境,应该勇敢地面对它,逆境有如人生道路上的筛子,它让强者通过,而把弱者截留。

一个人要在逆境面前成为强者,就要具有蔑视逆境,进而向逆境挑战的勇气;要有越是逆境越向前,百折不挠腰不弯的顽强性;要有失败面前不气馁,逆境之中不动摇的坚韧性。

当然一而再、再而三地遭遇逆境,容易令人心情黯然,然而高逆境商者会说:“这算不了什么!”仍旧继续奋斗。但是低逆境商者,总要为逆境找寻种种理由而自欺欺人。

被称为天才,留有九大交响曲以及很多不朽名曲的贝多芬,得了堪称音乐家致命伤的耳聋,但是他却能突破这个障碍,向音乐奉献了一生的才华。贝多芬说过:“勇气就是不管身体怎样衰弱,也想用精神来克服一切的力量。25岁是男人可决定一切的年龄,不要留下任何悔恨。”

的确,荣誉的桂冠是由荆棘编织出来的;人生的真谛就是“人生难得几回搏”。凡是生活的强者,在困难面前都具有挑战性,遇到逆境,他们就像进入竞技场的优秀运动员那样,立即兴奋起来,调动全身的潜能,去争夺胜利。

美国历史上有不少传奇式的企业家,他们不盲从权威,富于冒险精神,在逆境中勇于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1989年,45岁的斯科特·麦格雷戈还在家里敲打电脑,他从屏幕前抬起疲劳的双眼,看见厨房那边妻子黛安娜和十几岁的双胞胎克里斯和特拉维斯正凑硬币准备去买牛奶。

这位父亲顿生负罪感,他走进厨房,伤心地说:“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明天就出去找工作!”“不能半途而废!爸爸。”特拉维斯首先反对。克里斯进行补充:“你马上就要成功了!”

两年前,麦格雷戈放弃了有保障的“顾问”职位去试着实现本人的一个“梦想”:他原来的公司是在机场和饭店向出差的企业人员出租折叠式移动电话的,但这些电话不能提供有详细记载的计费单,而没有这种“账单”,一些公司就以没有依据为由不给雇员报销电话费。现在急需在电话内装一种电脑微电路,以便记录每次通话的地址、时间和费用。

麦格雷戈知道自己的设想一定行得通,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开始物色投资者并着手试验,但这项雄心勃勃的冒险进行得并不顺利。

1990年3月的一个星期五,全家几乎面临绝境。而就在这时房东却找上门,通知他们如果下星期一还交不上房租,他们就只有去蹲大街了。

麦格雷戈在绝望之中把整个周末都用来联系投资者,功夫不负有心人,星期天晚上11点,终于有人许诺送一张支票来。

麦格雷戈用这笔钱,付了账单并雇了一名顾问工程师。但是忙碌了几个月后,工程师说麦格雷戈设想的这种装置简直是“不可能”!因而辞职而去。这项试验又剩下了麦格雷戈一个人来搞。

到1991年5月,家庭经济状况再陷困境,麦格雷戈只好打电话给贝尔索思——一家著名的电讯公司,一位高级主管在电话里问了他:“你能在6月24日前拿出样品吗?”

麦格雷戈脑中突然想起工程师的话和工作台上试验失败后扔得到处都是的工具,他强迫自己镇定下来,用尽量自信的声音说:“肯定行!”

他马上给正在大学读电脑专业的大儿子打去电话,告诉他自己所面临的困境。

格里斯开始通宵达旦地为父亲设计曾使许多专家都束手无策的自动化电路。6月23日,斯科特和格里斯带着他们的样品乘飞机到亚特兰大接受检验,一举获得成功。

现在,麦格雷戈的特例麦克移动电话公司,已是一家资产达数百万美元、在本行业居领先地位的企业。

为实现目标,虽历经失败,即使在几乎陷入绝境的情况下,麦格雷戈都没有放弃过,没有动摇过,也正是这种百折不挠的毅力和韧性成就了他,成就了他的事业。

生活启示我们,胜利往往属于敢向困难挑战的强者,他们在与困难的斗争中认识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领略到胜利的喜悦;那些在困难面前气馁退缩的人,永远无法享受胜利的喜悦。

学会调整你的期望值

“期望值”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目标,有“期望值”是积极向上的表现,也会对人们的进取产生动力。

能确立一个合适的期望值,会从根本上把握自我,从而保持面对现实的平和心态和健康心理。

谁也不希望自己遭受挫折,更不愿意自己陷入逆境,但它又常常会不期而至:工作失误、竞争失利、失恋、离婚,以及天灾人祸等,生活中无处不有、无人不遇,甚至使人筋疲力尽,走投无路。

然而,同是处于逆境,为什么对有些人会成为动力,助其走上人生的良性循环,而对有的人却是阻力,使其陷入困境不能自拔呢?考察可知,当人面临挫折造成的强大压力时,会出现两种应对模式:

一种是只看到困难、威胁,只看到所遭受的损失,后悔自己的行为或怨天尤人,而整天处于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精神沮丧之中。

另一种则是面对现实,认识自己遭受挫折的原因,使自尊心、自信心、主观能动性和情感的自我控制都得到增强,从而战胜困境,成为生活的强者。

小王是一个内地的农村青年,见村庄里在外地打工的人大都能有一个好工作,很好挣钱,有的还发展了自己的事业。于是,他放弃了得来不易在当地乡镇企业工作的机会,瞅准一个地方,满怀着希望走上外出打工创业的路子。在他的想象中,他会像别人一样找到一个好工作,挣很多钱,并能很快发展起自己的事业。但现实却相当严峻,他连个能糊口的工作也难以找到。其实别人有别人的打工经验、创业基础以及各种不利条件,他只是个毛头小子,人生路上尚一片荒漠,怎能期望值过高呢?现实并不亏待谁,只不过不会额外透支而已。所以得从自身情况出发抱相应的“期望值”,不能脱离实际,不着边际。

人们的“期望值”多存在过高的问题,应降低一点,因为低目标更易实现,更易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社会中,人们爱幻想、好憧憬,往往对现实的艰巨性、复杂性估计不足,那些一直处于顺境或有过成功体验的人,更容易染上好高骛远、自以为是的毛病。有个大学生在企业工作两年后,总结自己的挫折时说“当初我把工作看得十分神圣、美好,就像一首诗。不是有句话‘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吗?当时我太相信这句话了,总以为到了企业我就可大显身手、大展抱负了。其实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想象中的样子永远比现实天真!”这番话颇能反映大多数涉世之初时的状况和境遇。

“期望值”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目标,有“期望值”正是人们积极向上的表现,也会对人们的追求和进取产生动力,但“期望值”必须合适,合适的“期望值”在人生成长中能产生积极的影响。现实是复杂的,不断变化着的,“期望值”也只是个变数。善于适时适情调整“期望值”也是一种“识时务”,是明智的、有风度的高逆境商的表现。反之,必然会在逆境中沉没。

程某就是这样一个不善于调整“期望值”的人。他是一家外企的员工,他一直兢兢业业,表现很好,期望有一个提升的机会。他的上司也曾暗示,他大有希望被提升。于是他开始设想新的职位可能带来的变化:工作更加轻松、有趣,薪金也会增加,能够住进更好的房子。不幸的是,在预期提升前的两个月,公司被兼并了,提升一事被搁置。更糟糕的是,新公司启用了他们原有的职工。程某发现,他一直企盼的职位被一个年轻人顶替了。他为此深感愤怒,继而陷入抑郁。与提升有关的所有计划、期望和目标全都化为泡影了。他告诉自己,事情从来都不会对他有利,再努力也是白费。他反复考虑这件事的不公平性,却没有能力改变现状。其实他的思想正在进行一场永远不会得胜的战斗。因为他不善于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是一个不会适应环境变化的低逆境商者。

不敢面对现实的人是胆小鬼,敢于接受现实才是一个勇敢者。现实中,有些事情是我们不能左右的,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使我们在左右不了现实时,还可以左右自己对现实的态度。如果我们改变态度,将每次的失意当做是考验和磨炼自己心情的机会,把它作为超越自我的一次机遇,那么,我们就会不再那么激愤,甚至还可能感谢对手。生活中遭遇挫折是很正常的事,关键是不能让它成为一种消极情绪,而要让它作为反省自我、调整自己的触媒和契机。如果能做到这些,你最终总能确立一个合适的“期望值”,也会从根本上把握自我,面对现实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向心中的目标前进

当你确定目标以后,就要去瞄准目标,为之努力,这样你才能取得成功。

任何一个行业,不管我们是在寻找更好的工作、更多的财产、更永久快乐的婚姻,或者是所有任何的事情,我们都必须一直瞄准目标的前进。

当你的眼睛看着目标时,达到目标的机会就会更大。

各行业的专业人员会告诉你,在他投篮、打高尔夫球或做销售拜访等等事情之前,都要先看准目标。简言之,发射击中目标之前,都要先追踪瞄准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生产出一种带有自动跟踪装置的鱼雷。这是一种强有力的破坏性武器。当时,美国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所以这种鱼雷给美国带来了希望。当这种鱼雷对准目标发射,会随时追踪瞄准该目标。如果目标移动或改变方向,鱼雷也跟着改变。有趣的是,鱼雷是模仿人脑制造的。那就是说,在你的头脑内也有一些东西能使你对准某一目标。即使目标移动,或你向旁边走动,一旦你追踪瞄准以后,就能击中目标。

几年前一支国际性的探险队要攀登梅特隆山的北麓,这是前所未有的壮举。记者们前去采访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探险队员。一位记者问这群队员中的一个说:“你是不是要攀登梅特隆山的北麓呢?”那人回答说:“我会为它付出一切。”另一位记者也以同样的问题问第二位队员。这位登山家说:“我会尽最大的努力。”

第三个登山队员也被问了。他说:“我很高兴,而且会好好努力。”最后,有位记者问一位年轻的美国人:“你是不是要攀登梅特隆山的北麓呢?”这位美国人朝他看了一下,然后说:“我要攀登梅特隆山的北麓。”最后有一个人登上了北麓。他就是那位说出我要攀登梅特隆山北麓的人。因为只有他一直瞄准目标前进。

当你的眼睛看着目标时,达到目标的机会就会变得无限地大。真的,不管你见到胜利或失败,这项原则都能适应。

肯尼迪就是一个一直瞄准目标前进并且成功的人。童年时代体弱多病的肯尼迪,凡事都想同身体强壮的哥哥争个高低。他们经常打架,挨揍的总是肯尼迪。父亲不准任何人干涉这种有时候弄得鼻青脸肿的冲突,理由是肯尼迪必须学会保护自己。父亲还教导儿子们不能“甘居第二,一定要瞄准第一”。有一次,肯尼迪和哥哥在一次帆船比赛中没有拿到冠军,父亲不准他们到餐桌上吃饭。在后来的年头里,肯尼迪不论对国内政治竞选还是在国际上美苏的空间竞赛,都不厌其烦地宣布一定要做到第一。

在1960年的总统预选中,新闻界的权威评论家都认为肯尼迪是一个副总统候选人,而肯尼迪断然拒绝接受副总统候选人的提名,毫不犹豫地把目标定为总统候选人。他在受命演说中,以充满信心的激情向听众呼吁:“全人类都在等待着我们的决定。全世界都在期待着,想看看我们如何行动。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我们不能不去尝试一下。……请你们伸出手来帮助我,请你们发表意见并投我的票。”

当时,共和党推出当任副总统尼克松为总统候选人,驻联合国大使洛奇为副总统候选人。他们控制着行政部门,掌握着用人、宣传和分配公款的权力,并且得到捐款人的较多一部分捐款。在职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威望也成为他们一笔不容忽视的财富。人们对8年来的和平和繁荣感到满足,继续支持一个由共和党人组成的政府是很自然的事情。另外,尼克松头脑冷静,思维敏捷,口齿伶俐,具有广泛的竞选经验和丰富的电视演说知识,在全国人民中间的知名度要比肯尼迪高得多。

肯尼迪冷静地分析了对手以后,立即调动自己的竞选班子,全力以赴开始了竞选。他知道怎样最有效地运用各种现代化工具,诸如空中旅行、电视、先遣人员、智囊团、民意测验等去唤起群众和号召群众。

肯尼迪在与尼克松进行电视辩论时,显得年轻有朝气,冷静而自然,笑容可掬,侃侃而谈。竞选的最后阶段越来越近,肯尼迪显得更沉着和自信,演说也更奔放、更协调、更幽默。

肯尼迪靠着一定要做总统的斗志,大力发挥了高水平的演说,并最终等到了他当选的喜讯,他是以49.9%选票对49.6%选票当选为美国历任以来最年轻的总统。

可见,在任何一个行业,不管我们在寻找较好的工作、较多的财产、永久与快乐的婚姻,还或者是任何这类事情,我们都只需一直瞄着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