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二十几岁最应该做的事
44969400000003

第3章 二十几岁应该接受挫折的考验

生活和工作中到处充满着机会:学校中的每一堂课都是一次机会;每次考试都是生命中的一次机会……这些机会增加修养,培养品德,广交朋友。可以说人生中的每一次考验都是宝贵的机会。

逆境是年轻人最好的导师

那些有伟大成绩的人都是在逆境中站起来的,学会勇敢地挑战困难,它会让你的前途更辉煌。

生活中的许多事例启示我们,胜利往往属于敢向困难挑战的强者,他们在与困难的斗争中认识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领略到胜利的喜悦。那些在困难面前气馁退缩的人,则永远无法享受胜利的喜悦。

在惠普成立后,休利特研究自己硕士论文题目中的一个新产品开发,帕卡德靠接一些小活来维持公司的运转,但朝不保夕,有时他们自己都怀疑还能支持多久。这时,特曼教授伸出了他热情援助的双手,他利用他在社会上卓著的声望,积极为他们奔走。

终于,休利特生产出他的新发明——一种振荡器,适用条件比当时可以得到的同类产品要广泛得多,而价格只是同类产品价格的1/10,帕卡德很快为这个产品申请了专利,业内的专家们对这个产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这些来自权威人士的肯定极大地鼓舞了他俩的斗志。帕卡德将产品命名为300A,为了让得到专家好评的产品迅速被市场承认,惠普公司在一家影响日大的《电子学》商业杂志上登出了广告,订单开始汹涌而来,利润迅速增加,公司的境况大为改观。

为了宣传300A,帕卡德参加了在南加利福尼亚举办的一次正式的音频振荡器展览会。在会上,他结识了一位在迪斯尼电影公司担任音响工程师的哈金斯,哈金斯正在为一部电影《幻想世界》准备一个声道,正好需要一种特殊的声音效果——一只蜜蜂飞出荧屏,然后在剧场环绕,再重新回到荧屏的声响。这正是300A的用武之地,帕卡德敏锐地觉察到与迪斯尼的合作不仅会大大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同时也会带来长期可观的收益。他立即向哈金斯介绍了惠普的音频振荡器,结果他们一下就卖出8台,据说现在还有一台仍在好莱坞使用。就这样,惠普公司创业第一年就站住了脚跟,销售收入5369美元,利润1563美元。

第一炮打响了,帕卡德更有干劲了,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惠普公司已经拥有了17名雇员,并且成为年销售额10万美元的公司了。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给惠普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和增长点,1942年6月,休利特应征入伍,在军界有了广泛的接触和影响,为战后惠普公司在军用品生产方面的骄人业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休利特走后,帕卡德开始独撑大局,他意识到,惠普公司作为电子产品的生产者,在对无线电、雷达、声呐以及航海、航空仪表等产品需求量激增的局面中占据了有利地位;况且战争的恶劣条件恰好是检验这些产品性能的大好时机,这对于战后公司的发展非常重要。帕卡德决心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让惠普公司真正腾飞起来。于是他对许多产品做了细致的改进,使之更能适应战争的需要。而这些产品很快就被用于军事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惠普公司已成长为一家拥有200万美元资产和200名员工的一家大公司了。

1945年,当应征入伍的休利特复员回来,发现自己已经是这家拥有数百万资产的大型公司副总裁。当时,惠普已经建造了自己的大楼,帕卡德告诉他,如果今后电子行业不景气,这栋大楼可以改造成食品杂货店。然而,改作食品店的危机并没有降临,相反,惠普公司一路顺风高速成长。

1947年8月18日,惠普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面对惠普的奇迹崛起,曾经给他们许多无私帮助的特曼教授非常高兴,他对每一个创业者说:“有惠普在前面带路,你们将会是第二个、第三个惠普。”在这种精神的号召之下,1955年,有7家公司来硅谷办厂,1960年增加到32家,到1965年,斯坦福研究园区正式建立时,这里已经集中了近70家高新技术企业,众星捧月般簇拥着斯坦福大学;其中,惠普公司租用的土地就超过100万平方英尺。70年代后期,休利特和帕卡德还联名向斯坦福大学捐赠了一座现代化的“特曼大楼”,永远纪念他们的恩师。1989年,他们创业的那间汽车库,被加利福尼亚州政府正式命名为“硅谷诞生地”,成为美国珍贵的历史文物。

惠普兄弟从只能维持生计到成为历史上的里程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坚强不屈的信念,不怕困难的勇气。在面对逆境的时候,没有动摇。也正是这种百折不挠的毅力和韧性成就了他们的理想和事业。

二十几岁的时候,遇到困难在所难免,但在困难面前,不要胆怯,只要你正视它,才能战胜它。有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你就会发现,困难也许不可怕,也不是不可逾越的。每个人都有被困难拦阻的时候,这些困难有大有小,可是如果没有持久的恒心和毅力,都是不可能逾越的。

坦然接受生命的潮起潮落

人的一生不长也不短,但总会有跌入谷底的时候,不要退缩,站直身子,勇敢面对。

二十几岁还很年轻,你所要面对的未来还很长,在命运的长河中,无论命运带来什么,勇敢地迎接它、面对它,坦然地接受生命的潮起潮落,重要的是把自己内心的愿望唤起,风风雨雨是不可逃避的,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可以事事如意,但只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就会以心对镜,无怨无悔。

1899年7月21日,欧内斯特·海明威出生在世界五大湖之一的密执安湖南岸,一个叫橡树园的小镇。

家里一共有6口,海明威是老二。母亲很有修养,热爱音乐。父亲是一位杰出的医生,又是个钓鱼和打猎的能手。海明威3岁时,父亲给他的生日礼物是一根渔竿儿;10岁时,父亲送给他一支一人高的猎枪。父亲的影响使海明威终生充满了对捕鱼和狩猎的热爱。

14岁时,海明威在父亲支持下报名学习拳击。第一次训练,他的对手是个职业拳击家,海明威被打得满脸鲜血,躺倒在地。

可是第二天,海明威裹着纱布还是来了,并且纵身跳上了拳击场。20个月之后,海明威在一次训练中被击中头部,伤了左眼。这只眼的视力再也没有恢复。

毕业以后,海明威不愿意上大学,渴望赴欧参战。因为视力的缘故未被批准。他离家来到堪萨斯城,在《堪萨斯报》做了见习记者。

在那里他学到了最初的技巧。《明星报》对于文字有110条不得违反的规定,“要用短句”,“用活的语言”,“用动词,删去形容词”,“能用一个字表达的不用两个字”,等等。海明威专心致志,很快掌握了写作的技巧,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风格。

1918年5月,海明威如愿以偿,加入了美国红十字战地服务队,来到第一次世界的意大利战场。

7月初的一天夜里,海明威的头部、胸部、上肢、下肢都被炸成重伤,人们把他送进野战医院。海明威的一个膝盖被打碎了,身上爱伤多达230余块。

他一共做了13次手术,换上了一块白金做的膝盖骨,但仍有些弹片没有取出来,到死都留在体内。

他在医院里躺了3个多月,接受了意大利政府颁发的十字军功勋章和勇敢勋章,这时他刚满19岁。

大战后海明威回到美国,战争除了给他的精神和身体带来痛苦外,没有带来任何值得高兴的事。旧的希望破灭了,新的又没有建立,前途渺茫,思想空虚。

尽管这样,海明威依旧勤奋写作。1919年夏秋,他写了12个短篇,寄给报社被全部退回。

母亲警告他:要么找一个固定的工作,要么搬出去。海明威从家里搬了出去,因为什么也改变不了他献身于文学事业的决心。他只想做第一流的、最出色的作家。

1920年的整个冬天,他独自坐在打字机前,一天到晚写作。有一次参加朋友们的聚会,海明威结识了一位叫哈德莉的红发女郎。她比海明威大8岁,成了海明威的第一个妻子。这时海明威22岁。

1922年冬天,他赴洛桑参加和平会议时,哈德莉在火车站把他的手提箱丢失了。手提箱里装着他的全部手稿,一个长篇、18个短篇和30首诗。这使海明威痛苦万分又毫无办法,只能重新开始。

1923年,海明威的第一部著作《三个短篇和十首诗》在法国的一个非正式出版社出版。总共只印了300册,在社会上毫无影响。

作为记者,海明威很受欢迎。但他呕心沥血写成的小说却没有报刊肯用。尤其令他伤心的是,退稿信上总是称他的作品为“速写录”、“短文”,甚至说是“轶事”,根本就不把他的稿件看成是文学创作。1924年,海明威辞去记者工作,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他没有固定的收入,又要养活刚出生的儿子,生活艰难可想而知。

1925年是海明威最为穷困潦倒的一年。妻子已经带着儿子离开了他。他除了通宵达旦地写作,只能把看斗牛当做娱乐。

第二年,海明威与波林结婚后不久,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也升起了》问世,立即博得了一片喝彩声,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了20年代那一代人的典范之作。

这部小说用美国女作家斯泰因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作为题词,从而产生了一个文学流派——“迷惘的一代”,而海明威就成了这个流派的代表。

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对生命的追求。成功之后,你可以体会成功的快乐,你可以体验追求的幸福。其实生命就是一个过程,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追求,要学会咀嚼生命中的每一分钟,不要浪费自己的生命,完整而不断地追求自己所追求的。

生命的长短并不要紧,紧要的是生命中所获得的,二十几岁,生命中新的起点,坚持你自己所要达到的,不论贫苦或战争,就像海明威一样,为自己的文学创作付出短暂而有意义的一生。

年轻人要正视困难的存在

困难人人都会遇到的,能不能战胜困难,主要来源于一个好的心态,必须要勇于正视困难。

二十几岁,个人的态度有时候无法掌控,往往面对困难总是有些胆怯,总是害怕无法逾越。其实面对困难的态度十分重要。困难就像纸老虎,如果你害怕它,畏缩不前,不敢正视,那么它就会吃掉你;但是,如果你毫不畏惧,敢于正视,它就会落荒而逃。对于懦弱和犹豫的年轻人来说,困难是可怕的,越犹豫,困难就越发可怕,越发不可逾越;但当你无所畏惧时,困难将会消失。

1955年,18岁的金蒙特已是全美国最受喜爱、最有名气的年轻滑雪运动员了,她的照片被用作《体育画报》杂志的封面。金蒙特踌躇满志,积极地为参加奥运会预选赛作准备,大家都认为她一定能成功。

她当时的生活目标就是得奥运会金牌。然而,1955年1月,一场悲剧使她的愿望成了泡影。在奥运会预选赛最后一轮比赛中,金蒙特沿着大雪覆盖的罗斯特利山坡开始下滑,没料到,这天的雪道特别滑,刚过几秒钟,便发生了一次意想不到的事故。她先是身子一歪,而后就失去了控制,像匹脱缰的野马,直往下冲。她竭力挣扎着想摆正姿势,可无济于事,一个个的筋斗把她无情地推下山坡。在场的人都睁大着眼紧张地注视着这一幕,心几乎提到了嗓子眼。

当她停下来时已昏迷了过去。人们立即把她送往医院抢救,虽然最终保住了性命,但她双肩以下的身体却永久性瘫痪了。金蒙特认识到活着的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奋发向上,要么灰心丧气。她选择了奋发向上,因为她对自己的能力仍然坚信不疑。她千方百计使自己从失望的痛苦中摆脱出来,去从事一项有益于公众的事业,以建立自己新的生活。几年来,她整日和医院、手术室、理疗和轮椅打交道,病情时好时坏,但她从未放弃过对有意义的生活的不断追求。

历尽艰难,她学会了写字、打字,操纵轮椅,用特制汤匙进食。

她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选听了几门课程,想今后当一名教师。

想当教师,这可真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她既不会走路,又没受过师范训练。她向教育学院提出申请,但系主任、学校顾问和保健医生都认为她不适宜当教师。录用教师的标准之一是要能上下楼梯走到教室,可她做不到。

此时,金蒙特的信念就是要成为一名教师,任何困难都不能动摇她的决心。

1963年,她终于被华盛顿大学教育学院聘用。由于教学有方,很快受到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她教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心不在焉的学生也很有办法。她向青年教师传授经验说:“这些学生也有感兴趣的东西,只不过和大多数人的不一样罢了。”

金蒙特终于获得了教授阅读课的聘任书。她酷爱自己的工作,学生们也喜欢她,师生间互相帮助、互相进步。

后来,她父亲去世了,全家不得不搬到曾拒绝她当教师的加利福尼亚州去。

她向洛杉矶学校官员提出申请,可他们听说她是个“瘸子”就一口回绝了。金蒙特不是一个轻易就放弃努力的人,她决定向洛杉矶地区的90个教学区逐一申请。在申请到第十八所学校时,已有3所学校表示愿意聘用她。学校对她要走的一些坡道进行了改造,以适于她的轮椅通行,这样,从家里坐轮椅到学校教书就不成问题了。另外,学校还破除了教师一定要站着授课的规定。

从此以后,她一直从事教师职业。暑假里她访问了印第安人的居民区,给那里的孩子补课。

从1955年到现在,很多年过去了,金蒙特从未得过奥运会的金牌,但她的确得了一块金牌,那是为了表彰她的教学成绩而授予她的。

金蒙特面对困难没有退却、没有逃跑,她坚持着、奋斗着。她压根就没想过要放弃努力,她不愿放弃。她也有自由选择权。她可以畏缩不前,不过她没有退却。

对于年轻的金蒙特,也许这种灾难是让她难以接受的,但她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不惧怕,不退缩,最终,她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完成了自己的愿望。每一个年轻人都要经得起磨难,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困难面前不必退却逃跑。

对待困难,不屈不挠

对待困难要不屈不挠,树立一种“永不放弃”的信念,心中充满信念,战胜挫折,走向成功。

做事的结果无非就是两种结果:一种是成功,另一种是失败。而那些善于把握时机办事的年轻人,在对待困境的时候,有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他们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最终走向成功。

1791年,法拉第出生在伦敦市郊一个贫困铁匠的家里。他父亲收入菲薄,常生病,子女又多,所以法拉第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有时他一个星期只能吃到一个面包,当然更谈不上去上学了。

法拉第12岁的时候,就上街去卖报。一边卖报,一边从报上识字。到13岁的时候,法拉第进了一家印刷厂当图书装订学徒工,他一边装订书,一边学习。每当工余时间,他就翻阅装订的书籍。有时甚至在送货的路上,他也边走边看。经过几年的努力,法拉第终于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渐渐地,法拉第能够看懂的书越来越多。他开始阅读《大英百科全书》,并常常读到深夜。他特别喜欢电学和力学方面的书。法拉第没钱买书、买簿子,就利用印刷厂的废纸订成笔记本,摘录各种资料,有时还自己配上插图。

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丹斯来到印刷厂校对他的著作,无意中发现法拉第的“手抄本”。当他知道这是一位装订学徒记的笔记时,大吃一惊,于是丹斯送给法拉第皇家学院的听讲券。

法拉第以极为兴奋的心情来到皇家学院旁听。作报告的正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法拉第瞪大眼睛,非常用心地听戴维讲课。回家后,他把听讲笔记整理成册,作为自学用的《化学课本》。

后来,法拉第把自己精心装订的《化学课本》寄给戴维教授,并附了一封信,表示:“极愿逃出商界而入于科学界,因为据我的想象,科学能使人高尚而可亲。”收到信后,戴维深为感动。他非常欣赏法拉第的才干,决定把他招为助手。法拉第非常勤奋,很快掌握了实验技术,成为戴维的得力助手。

半年以后,戴维要到欧洲大陆作一次科学研究旅行,访问欧洲各国的著名科学家,参观各国的化学实验室。戴维决定带法拉第出国。就这样,法拉第跟着戴维在欧洲旅行了一年半,会见了安培等著名科学家,长了不少见识,还学会了法语。

回国以后,法拉第开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不久,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34年,他发现了电解定律,震动了科学界。这一定律被命名为“法拉第电解定律”。

法拉第依靠刻苦自学,从一个连小学都没念过的装订图书学徒工,跨入了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的行列。恩格斯曾称赞法拉第是“到现在为止最大的电学家”。

1867年8月25日,法拉第坐在他的书房里看书时逝世,终年76岁。由于他对电化学的巨大贡献,人们用他的姓——“法拉第”作为电量的单位;用他的姓的缩写——“法拉”作为电容的单位。

为了追求自己的事业,很多人同法拉第一样,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这样的生活也许会让浮躁和势力的年轻人崩溃,但对于从事崇高追求的年轻人而言,他们非但不把它们视为苦难,反而会认为这是莫大的快乐,正是在这种过程中,他们创造了自己的人生,获得成功。

其实,人们之所以能够达到目标,是因为在心中充满信念,战胜挫折,走向成功。这不仅要求你有坚定的自信,还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果人们对要实现的目标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断向前的决心,那么人们便能战胜逆境。如果能够树立一种“永不放弃”的观点,那么,便会把挫折看成是一个小小的障碍,越过就可以了。

每一次考验都是宝贵的机会

生活和工作中到处充满着机会,一件小事的考验就是一个宝贵的机会。

年轻人往往对离自己最近的地方熟视无睹,也往往看不出日复一日的工作琐事中有什么值得挖掘的机会。

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很容易将机会与运气混为一谈,其实,机会与运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运气,不需要做任何准备,只要碰上了,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够财运亨通或直上青云。运气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任何人都不能拿自己的一生去赌。而机会,则常常把自己打扮成挑战或挫折,只有那些在平凡工作中善于用心并敢于接受挑战的人,才能发现并抓住机会。

一位咨询师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长期在公司底层挣扎,时刻面临着失业危险的中年人来到我的办公室。他讲话时神情激昂,抱怨老板不愿意给自己机会。

“哦?!”这样的抱怨我有些耳熟。

“前些日子,公司派我去海外营业部,但我觉得,像我这把年纪的人,怎么能经受如此的折腾呢!”他义愤填膺。

“为什么你会认为这是一种折腾,而不是一个机会呢?”我问。“难道你还看不出来吗?公司本部有那么多职位,却让我这个年纪一大把的人去如此遥远的地方。”

他放弃了改变人生的一次机会,结果自然是无法继续在公司工作。

在极其平凡的职业中,在极其低微的岗位上,也时常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只要调动自己全部的智力,全力以赴;只要勤勤恳恳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比别人更完美,就能发现机遇,推开通往成功的大门。

杰瑞是一家超市新来的员工,而且是最基层的员工,做包装工作。如果说公司要裁员的话,他也许是第一个被考虑的对象。但杰瑞进入公司就告诉部门经理说:“我有时间的时候可以来您这里帮忙,我希望多了解一下您部门的工作情况。”然后,他又到畜产品部对他们的头儿说:“我有空时希望可以来向您学习学习。”

之后是安全部、管理部、清洁部……几个月下来,杰瑞走遍了公司的所有部门。以后当某个部门有人请假时,大家自然想到的就是杰瑞。

后来,超市生意一度不景气,与杰瑞同时来的3个人先后相继离开了,一名经理也因此被辞退,鉴于杰瑞的表现,他被提升为经理。

千万不要小看公司内的各种小事,往往平凡的工作中都蕴藏着机会,因为它可以让老板多认识你,而你对老板的影响力也不是一天两天、一件两件事就可以产生的,机会往往蕴藏于各种平凡无奇的小事之中。

生活和工作中到处充满着机会:学校中的每一堂课都是一次机会;每次考试都是生命中的一次机会;医生面对的每个患者都是一个机会;报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机会;每个客户都是一个机会;每次训诫都是一个机会;每笔生意都是一个机会。这些机会增加修养,带来勇敢,培养品德,广交朋友。可以说人生中的每一次考验都是宝贵的机会。

敢于面对困难,不怕挫折

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勇气去面对,去战胜它。只有勇敢面对,敢想敢做,才是真正的强者。

二十几岁时,面对困难,面对逆境,要有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只有敢想、敢干、敢于面对现实而不怕挫折的年轻人,才能事业有成,才是真正的强者。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之一,是矗立于世界史册上的一代伟人。

丘吉尔出生于声名显赫的贵族家庭。他的祖先马尔巴罗公爵是英国历史上的著名军事统帅,是安妮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政界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他的父亲伦道夫勋爵是20世纪末英国的杰出政治家,曾任索尔兹伯里内阁的财政大臣。祖先的丰功伟绩、父辈的政治成就以及家族的荣耀和政治传统,无疑对丘吉尔的一生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他成长为英国一代名相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他们为丘吉尔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树立了奋斗目标,也培育了他对祖国的历史责任感,成为丘吉尔一生孜孜不倦追求和建功立业的强大驱动力。

丘吉尔未上过大学,他的渊博知识和多方面才能是经过刻苦自学得来的。他年轻时驻军于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在那里有半年多的时间里他“每天阅读4~5小时的历史和哲学著作”。自那以后,丘吉尔从柏拉图、吉本、麦考利、叔本华、莱基、马尔萨斯、达尔文等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生物学家的著作中吸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这使他的思想更加深刻,人生信念更加坚定,也使他成长为“我们生活的时代里最杰出和多才多艺的人”。

丘吉尔的头上戴有许多流光溢彩的桂冠,他是著作等身的作家、辩才无碍的演说家、经邦治国的政治家、战争中的传奇英雄。他一生中写了26部共45卷(本)专著,几乎每部著作出版后都在英国和世界上引起轰动,获得如潮好评,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发行。1953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在一生中多次经历的议员竞选中,在议会的辩论中,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时刻,发表了许多富于技巧而且打动人心的演讲,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的确,为丘吉尔树立了永垂不朽的丰碑的不仅是他的作品和演讲,而且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反法西斯斗士的光辉业绩。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当选为议员,曾多次在内阁中担任要职。他经历了许多次政治上的升沉起伏,每次都以不屈不挠的努力,从不畏惧的斗志战胜艰难险阻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登上了光辉的顶峰,在英国处于历史危机的严峻关头,成为众望所归的政治领袖。连他政治上的对手也说:“丘吉尔是大家一致认为永远不能成为首相的人,可是他同样也是在这危急关头获得大家一致欢迎,认为是唯一可能出任领袖的人。”“人们不能不喜欢他,他的才能与朝气是无与伦比的。”

在通向胜利的漫长岁月里,丘吉尔在其演讲中多次发出战斗到底的誓言,表达了英国人民的心声。他说:“我们将永不停止,永不疲倦,永不让步,全国人民已立誓要负起这一任务:在欧洲扫清纳粹的毒害,把世界从新的黑暗时代中拯救出来。……我们想夺取的是希特勒和希特勒主义的生命和灵魂。仅此而已,别无其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丘吉尔在世人心目中已成为英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的集中象征。

冷静应对所面临的各种危机

在逆境中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缺少机会,也不是资历浅薄;逆境中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缺乏冷静沉着。

在逆境中处事,要冷静应对自身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当危机持续无法解决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逐渐转向事情的负面,集中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焦虑,而焦虑会给人造成伤害,问题随之也会越来越多。

危机压力的心理反应持续存在时,可导致思维过度集中于忧虑的事情,情绪上会发生一些典型的变化;如易怒、持续害怕和沮丧等。当我们处于这种情绪状态时,会认为对所面临的境况感到无能为力,并且当我们感到应付乏力时,焦虑就会轻而易举地压垮我们。所以,在逆境中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缺少机会,也不是资历浅薄;逆境中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缺乏冷静沉着。在逆境中处事是否得当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成功。因此,若想提高你的逆境处事能力,你必须首先学会调整焦虑紧张的心理。

美国人格兰·里吉菲就是通过调整紧张的心理,躲过一次杀身的危机逆境。1942年,日军侵入上海,他正住在中国。当时里吉菲是上海亚洲人寿保险公司的经理,日军占领上海后,派了一个所谓的“清算人”,这个人命令里吉菲协助他清算保险公司的财产,里吉菲一点办法也没有,除非跟他合作,否则是死路一条。

里吉菲只有奉命行事,不过有笔相当于75万美金的证券,他没有填在日军的清单上。这是因为他认定这笔证券属于香港分公司,跟总公司的资产毫无关联。但里吉菲还是担心万一日本人发现了这件事,可能会对他非常不利。不幸的是这事果然被日军察觉到了。

当日本人发现这事的时候,里吉菲并不在办公室,但办公室的会计主任在场。后来他悄悄通知里吉菲说,那个日本军官——一个海军军官——大发雷霆,不断地怒嚎着:“贼!叛徒!侮辱了日本皇军,真是不要命的家伙!”听了这话,里吉菲脸色大变,他觉得自己难逃劫数,一定会被日本人关进宪兵队去。

宪兵队就是日本秘密警察的拷问室,一旦进去,就很难活着出来。

当时,里吉菲吓坏了,他觉得自己难逃一死。幸亏多年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烦恼时,总是坐在打字机前,打下自己忧虑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答案,从而调节一下自己的紧张心理。因此,在那个星期天的下午,里吉菲马上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房间,取出打字机,打出下列的文字:

一、我担忧的是什么?我害怕明天早上会被关进宪兵队。

二、我该怎样办?

解决办法:

第一,我可以跟那位日本海军军官解释,可是他不会说英文,若是由翻译来跟他说明,很可能会把他激怒,那我只有死路一条。他是个很残酷的人,大概倾听完我的辩解,就会将我送进宪兵队。

第二,逃亡?这是不可能的!日本人一直在监视我的行动,若有逃亡的企图,很可能马上被他们发现,派人逮捕而枪毙掉。

第三,我可以躲在房间内,不去上班。如果我这么做的话,那个日本海军军官立即会起疑心,也许会派人来捉我,根本不给我说明的机会,把我关进宪兵队。

第四,礼拜一早上,我装着毫不知情照常去上班。很可能那个日本海军军官正在忙其他的事,而忘记了清账之事。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后,里吉菲决定采用第四计划,之后,他大大地松了一口气,紧张焦虑的心情平静了下来。

到了第二天早上,他照常来到办公室,那个日本海军军官坐在椅子上,嘴里叼着香烟。他像往常那样看了里吉菲一眼,也没说什么,6个礼拜之后,他调回东京,于是里吉菲的烦恼就此告终。

在逆境中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缺少机会,也不是资历浅薄;逆境中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缺乏冷静沉着。幸运中并非不掺杂各种担心与烦恼,而厄运中也并非不存在欣慰与期望。

跌倒了再站起来

一个绝境就是一次挑战、一次机遇,也许你会因此创造超越自我的奇迹。

“生活中有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说,“不管是最伟大的道德家,还是最普通的老百姓,都要遵循这一准则,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也要坚持这一信念。它就是,在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能力和外部条件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做的工作,然后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做下去。”

有这么一个寓言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猎人带着猎狗在树林里打猎。一天,猎人发现了一只野兔,举枪射击,打中了兔子的一条腿,受伤的兔子慌忙而逃。猎人向猎狗打了个手势:“你去把兔子抓回来。”得到主人的命令,训练有素的猎狗如箭一般追向那只逃跑的兔子。猎狗速度飞快,它的身手是那样的敏捷。兔子没命地飞奔,根本看不出它已经受伤。兔子跑啊跑,猎狗追啊追。后来,猎狗空手回到主人身旁。猎人见它一无所获,愤怒地骂道:“没用的东西,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抓不到,今晚别想吃晚餐了!”猎狗感到很委屈,辩解道:“我虽然没能抓到兔子,可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呀!”

那只受伤的兔子逃回窝中,伙伴们为它死里逃生而感到惊奇。它们好奇地问:“猎狗速度那么快,你居然还能逃脱,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惊魂未定的兔子说:“猎狗如果抓不住我,顶多被主人骂一顿,所以,它追我只是尽力而为;可我如果被它抓住,小命就没有了,所以我得全力以赴逃命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尽力而为是不够的,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用必胜的心去扫清一切障碍,用必胜的心才能更好发挥你的潜能。只有全力以赴,才能自我超越,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不管任何时候,一旦你认定一件事情值得去做,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地去做,尽全力把它做到最好,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在法国一个位于野外的军用飞机场上,一位名叫桑尼耳的飞行员正在专心致志地用自来水枪清洗战斗机。突然,他感到有人用手拍了一下他的后背。回头一看,他吓得大叫一声,拍他的哪里是人,一只硕大的狗熊正举着两只前爪站在他的背后!桑尼耳急中生智,迅速把自来水枪转向狗熊。也许是用力太猛,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自来水枪竟从手上滑了下来,而狗熊已朝他扑了过去。他闭上双眼,用尽吃奶的力气纵身一跃,跳上机翼,然后大声呼救。

警戒哨里的哨兵听见了呼救声,急忙端着冲锋枪跑了出来。两分钟后,狗熊被击毙了。事后,许多人都大惑不解:机翼离地面最起码有2.5米的高度,桑尼耳在没有助跑的情况下居然跳了上去,这可能吗?如果真是这样,桑尼耳不必再当飞行员了,去当一名跳高运动员,去创造世界纪录。

然而,事实确实如此。

后来,桑尼耳做了无数次试验,再也没能跳上机翼。

人们越来越怀疑此事的真实性。一位研究人体潜能的专家说:“此事完全有可能发生。人在遇到危急情况时,体内会分泌一种奇异的激素,此激素能激发人体所潜藏的超常能力。情况越危急,潜能越易发挥,而在平常情况下,潜能皆处于沉寂状态。”

在工作中,当我们因失败而找借口为自己开脱时,是否反思过,自己到底是做了那只尽力而为的猎狗,还是那只全力以赴的兔子?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反思过。

做事尽力而为和做事全力以赴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做事尽力而为的人在认定事情失败后,会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其结果顶多是后悔一段时间,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这样做的人的心中也不免留下遗憾;而做事全力以赴的人呢,他们认为做事情一旦失败,将会失去很多东西,所以当他们认为某件事值得他们去做的时候,就会全力以赴做到最好,这样才不会留下遗憾。

当你二十几岁时,只要下了决心干一件事情,并且全力以赴,那么一切障碍都有可能被克服。一个绝境就是一次挑战、一次机遇,也许你会因此创造超越自我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