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生意经:中国十大商帮的经商智慧
44952100000009

第9章  闽商——爱拼才会赢

一首《爱拼才会赢》的闽南歌曲,唱响了全中国,也把闽商的特点——“拼”,展示给了世人。曾有人言:“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闽人。”而闽人在海外的生存是与其商业活动分不开的。闽商“以商为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闽商模式”,其特点是:敢开拓、敢闯、敢冒险。闽商“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胆略与魄力运作和“善观时变”的理性掌控,将其特质与创业的平台完美而又现实地结合在一起。

爱拼才会赢“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首《爱拼才会赢》的闽南歌曲在国内曾流行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都觉得这首歌好听,可又有谁了解个中真正滋味呢?这首歌在闽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许多闽南人自豪地称之为闽南的“国歌”。在商界,这首歌更被视为闽南人的“商魂”之歌。

这首歌的地位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歌词中的“拼”和“赢”两个字。在闽南人看来,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拼搏精神,如果没有敢闯敢冒险的拼搏精神就不会赢得成功。

闽南商人不怕失败,他们都曾屡战屡败,但失败并没有打倒他们,挫折也没有击垮他们,他们愈挫愈勇,始终保持着个人对生命的最高追求:用自己的智慧铸造商业的辉煌。据说在欧洲,10个中国人中有9个来自福建。福建商人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精神,使福建人成为“可怕”的商业对手。所以,他们数百年来一直在拼。因而有人说,看见闽南人,你会觉得自己白活了。闽南人有一种狠劲,他们可以用全部的生命来追求自己的最高境界,不肯浪费一分一秒,直至不死不休的地步,正如夸父逐日,生命不息,逐而不止。正是这种拼劲,造就了昔日辉煌的闽商群落。

闽南人有强烈的创业欲望和敢闯敢冒险的拼搏精神。“不能当老板不算好猛男”这句话是泉州人的流行语。经商办企业当老板是年轻一代泉州人孜孜以求的目标,这种价值取向在石狮、晋江、南安的年轻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晋江恒安集团公司总经理许连捷就是这样一个人。许连捷出生于闽南安海,十几岁就开始打拼天下。他做过红薯粉条,卖过水果蔬菜,吃过很多的苦。后来,随着经济大潮的涌动,许连捷被压抑已久的创业欲望和经营才能一下子迸发出来。他率先在家乡办起了服装加工厂,接着内联外引,创立了以“安乐”卫生巾为主要产品的中外合资企业——恒安实业有限公司。

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把眼光瞄准了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上海。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很可笑的想法,光黄浦江畔就有大大小小十几家的卫生巾工厂,像你这才刚起步的、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企业能挤得进去吗?可是,许连捷心里明白,他的“安乐”产品如果能在上海站稳脚跟,不仅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许连捷暗下决心:一定要打入上海,并且是非打入不可。许连捷有胆有识有韬略,他亲自披挂上阵,带领一批能征善战的业务员开进了上海。然而,转眼几个月时间过去了,任其磨破嘴唇踏破鞋,就连一位愿意试一试的女士都没找到,可许连捷并没有灰心气馁。“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有一家公司愿意进货,但压价实在是太低了。当时“安乐”卫生巾算上各种成本,最少也得卖9毛,可对方只肯出8毛,多一分也不要。

做生意的目的就是要赢利,像这种无利赔本的生意谁愿意做啊!但是,精明灵活的许连捷,早已对这家公司的信誉、销量了解得一清二楚。“就怕你不买,等你尝到甜头肯定会找我。”许连捷当场拍板:“卖,但只给200箱。”没想到对方见许连捷答应得如此爽快,竟然又改口道:“7毛9成交,不然不买。”

商场如战场,事已至此,许连捷也只好签约交付。虽然这是一笔很不公平的交易!但是,许连捷早已成竹在胸。几天后,这家公司也从闽南人身上找到了赚钱的门路,于是自找上门,要求再购,并愿以每包9毛7分的价格订购2000箱。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如今这家公司已成为恒安公司的最大合作伙伴,每年订购10万箱,成交金额也达到了上千万元。

在许连捷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闽南人的商人品质:开拓进取,敢闯敢拼,算度精深。许多闽南商人,正是以自由商人的身份,大无畏地开拓海外市场,终于在福建商帮这棵枯树上发出了新枝,使闽南商帮的商业精神在海外华人和台湾的闽南人身上得到延续。

“爱拼才会赢。”这是闽南商人创业经历的总结,也是泪水和汗水凝结而成的经验。假如一个善于做生意的人也具有“爱拼才会赢”的精神,相信他也一定会发大财、赚大钱。

“爱拼才会赢。”没有谁的财富不是经过努力换来的,也没有谁的成功路上没有一丝的风险。其实,干企业,在成功路上的冒险不同于头脑简单者的鲁莽,也不同于利欲熏心者的投机,而是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表明一个人做事的灵活性,是商品经济社会的一种时代精神。

生意经

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拼搏精神,如果没有敢闯敢冒险的拼搏精神就不会赢得成功。向命运发起挑战福建是著名侨乡和港澳台胞祖籍地,目前在海外的福建乡亲多达1000多万,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至于有这样的说法: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闽人。

为什么福建有那么多人愿意离乡背井?愿意忍受各种痛苦乃至危险?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福建地狭人稠”。福建沿海没有土地耕作,没有足够的粮食,人们被迫走向省外甚至走向大海。南宋时的《泉南歌》中这样说:“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所以,可以肯定的是,“闽商”首先是在这个被迫的过程中,在这些被迫的人们中产生的,即闽商今天的豪情始于当年的悲情,正因为有此悲情垫底,他们才会向自己的命运发起挑战。

在北京,很多人都知道福建房产界“四大家族”之一的韩国龙。事实上,最早来到北京发展的韩国龙也是第一个成功地登录到资本市场的。他敢于挑战命运,梦想把自己的冠城集团变成一个百年老店式的集团。

韩国龙年少时在家乡福建读完高中不久便移居香港,并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涉足商海。1986年,韩国龙成立了香港冠城集团,并将业务重心逐渐转移到内地,先后投资数亿元人民币在福州兴建元洪花园、闽东大厦、融侨花园等项目,打开了冠城的知名度。

其实,真正给了韩国龙发展机会的时机就是1993年的那场参观。那年,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参观了福州的城市建设,他们对福州的旧城改造工程印象十分深刻。当时,也是北京正要着手开始对老城区进行改造的那段日子,因此,负责这个工程的韩国龙所使用的方式成为了北京来客至为关心的问题。出于对韩国龙出色成就的肯定,北京海淀区政府多次派专人去福建邀请韩国龙进京发展。最终,他答应了。

韩国龙来到北京后,立刻就以1670万美元与北京海淀区房地产开发公司一同合资注册了“北京冠海地产有限公司”。接下来,他所接手的第一个工程就是马甸旧房改造工程,这是冠海公司在北京开发的第一个项目。受到政府支持和信任的韩国龙,虽有福州旧城改造的经验,但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韩国龙尽管如此小心,还是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并且陷入了痛苦之中。没有哪两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规律是完全相同的。比较而言,在南方容易做的项目去了北方就不一定好做;反之也一样。韩国龙很快就发觉到了这个问题。他曾经也在福建做过同样的项目,当遇上拆迁问题的时候,福建的当地政府一出面,老百姓也就十分配合,工程很快就可以开始上马,一切都顺理成章。但是在北京,却遇到了阻力。韩国龙不愿意失信于政府,又不愿意让老百姓失望,因此,项目进度变得特别缓慢。

最后,韩国龙经过两年的努力,投入了超过4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终于完成了首批项目。现在,当人们经过北京的冠城园时,看到它那粉红色的建筑及优良的社区环境,就能够感受到韩国龙的不容易。能够将危改的项目转变成如此高档的社区,韩国龙的确拥有了敢为天下先的魄力。

韩国龙曾说,当自己经历过冠城园这项最困难的危改项目之后,就有了一种勇气,一种对任何困难都不害怕的勇气。他知道,无论以后遇到多么大的盘子他都可以自豪地说,“我可以”。那是因为在最为痛苦的时候,他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学习。从苦难中学习到的就是最有用的。

这次成功让韩国龙明白了什么叫做命运。他相信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虽然说人有时候是无法抗衡运气的,但是如果人不努力的话,就算命中注定机会来临,也是没有实力去把握的。

做生意、做企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很多刚刚进入自营生意行列的人凭的仅仅是一些简单的目标和心血来潮而已,他们说:“我就是想当老板!”“我要自由!”“我要做自己的事情!”,等等。很不幸,这些往往是错误的理由,这些生意大多数难逃失败的命运。

你做生意的主要甚至唯一的理由应该是:你有一个很好的生意机会或者概念,它们刚好填补了市场里的一个空白,并且是灵活的。为了成功,你必须有适当的商业知识、有坚强的决心以及付出艰苦的努力。同时,你需要是一个好的沟通者、一个好的经营管理者,你乐于独立工作并不耻于降低自己的身份。所有这些,只是一个开始而已,你的曲折道路还有很长!

在很大程度上,生意的成功不取决于年龄、学历,不取决于你的经济能力、社会背景。成功,取决于一个正确的决定和持之以恒的行动。一旦你立志要改变自己、家人的生活,一旦你选择了投身一种生意,你就要敢于向命运挑战,直到成功。那些采取试试看态度的人是根本不会成功的,尽力而为的人有可能成功,但成功的概率非常小,只有全力以赴、持之以恒、永不放弃的人,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

生意经

为了成功,你必须有适当的商业知识、有坚强的决心以及付出艰苦的努力。

审时度势,意识超前与渔民要把握渔汛同理,商人经商也得讲究一种主动性。大凡能够未雨绸缪、准确把握时机、审时度势者方能取胜,而被动处事者往往收效甚微甚或无功而返。成功的商家都是拥有超前的市场意识并始终走在潮流前端的人。在福建商人中,石狮商人就体现了闽商善于审时度势的特点。

石狮商人许荣茂曾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当起了证券经纪人。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证券市场的良好形势和他本人的正确投资,使他在极短的时间内累积了一定量的财富,这时,他又大胆地决定自己成立一家金融公司。接下来的两年当中,他的公司业绩蒸蒸日上,很快赚到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拥有第一桶金之后,许荣茂又决定向北京地产业进军,他认为有了一定的资金后必须把事业做大。可就在当时,北京的房地产已开始走向低谷。许荣茂的这一决策让很多人有些不解,因为此时的地产开发商正从北京纷纷的撤离。

而在许荣茂看来,这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很快,他便神奇般地取得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宝地——10万平方米的亚运花园。亚运花园“钱”景可观。殷实的积累为许荣茂开发亚运花园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超前的眼光,才使这次成功有了可能性。

接着在1997年,许荣茂对华澳中心、紫竹院和御景园的开发更让人们无法理解,几十万平方米的冒险项目令全北京地产界震惊,更令人惊叹的是楼盘优良的品质。当北京楼市开始复苏时,许荣茂大赚了一笔。

然而,就在北京房地产出现反弹复苏之时,许荣茂又出人意料地进军房地产低迷的上海。这样的决定并非人们想像得那么简单,低迷的业界状态,无法使人充满信心。但是许荣茂与其他人观念不同,他认为这是很难得的机会。更令人费解的是,许荣茂刚刚成立的上海世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一上手就收购了业绩一路下滑的上市企业上海万象集团26.45%的国家股,从而成为“万象”的第一大股东。但人们很快又恍然大悟,原来许荣茂看中的只是万象广场一块占地面积为14万平方米的黄金地盘。

许荣茂以5.8亿元接手万象国际广场这个“烂尾楼”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赞赏。其实,这只是许荣茂在上海发展的第一步。后来他又决定在这里投入30亿元开发前“万象”未完成的在建项目“国际广场”。“国际广场”正对“上海一百”,原设计为40层,6年来只修了地下三层,却已神秘地耗资11亿,成了上海第一烂尾楼。重组“万象”后,许荣茂在“国际广场”原有基础上加高20层,建成后的上海世茂国际广场将高达333米。这样一来,可充分开发这14万平方米的黄金地皮,增加销售收入。

由于上海市政府的政策调整对房产业越来越有利,使得中档市场的竞争几乎到了残酷的地步。当更多的人认为只有在中档市场才能取得利润的时候,许荣茂机敏地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在上海,每平方米售价在1万元以上的高档楼盘占总量的3%还不到,而这正好与其一贯的开发理念相吻合,其麾下企业完全有足够的资金来开发这一领域,因为高端市场的压力很小。事实如他所预料的相差无几,排队购房的壮观景象让人们为之一震,平均每平方米售价为2000美元,世茂集团成功套现15亿元人民币。

看来,我们不得不佩服“地产大鳄”许荣茂的眼光和魄力。任何事情总是在不断变幻中,房地产更是如此。处在这个行业中,如果意识不够超前,不能勇于推陈出新,很快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在集团中,许荣茂带领员工不断将超前的意识和创新的理念强制灌输到每一个项目中。正是凭借自己超前的意识与眼光,使得他在别人觉察不到的地方挖掘出无限的商机,而且能够在别人看不到危险时嗅出危机,迅速撤离,达到自己的目的。

生意经

大凡能够未雨绸缪、准确把握时机、审时度势者方能取胜,而被动处事者往往收效甚微甚或无功而返。从广告中要效益品牌是商品质量内涵和市场价值的评估系数和识别徽记,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无形资产。它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是企业宝贵的核心竞争力。

打品牌就是打广告。可是在品牌意识上,福建人的觉醒并不像他们的市场观念觉醒得那样早。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产品宣传和品牌战略在福建人眼中成为华而不实的东西,他们宁愿在产品质量上多做文章,而当时这也确实使他们受益无穷。正缘于此,福建产品在市场上的声誉一直都比较好。

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当进入品牌时代后,闽商们才发现自己在自得其乐间,不知不觉已经落后别人一大步了。一时间亡羊补牢便成为福建经济发展中的大事。就这样,有一部分闽商开始在品牌上下功夫,最后成为闽地品牌产品生产中的领头羊和代表人物。

兽霸泉州区域市场总经理张永部,从2001年底开始代理兽霸品牌,运作泉州市场。三年后,他把兽霸品牌做到该地区三个第一:品牌知名度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同类产品市场销售第一。究竟是什么魔法让兽霸如此成功呢?对张永部来说,其实没有什么秘密,就是让兽霸广告如影相随。

当你进入泉州境内时,你会发现到处都是兽霸广告,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沿路可见。到了这里,你心里会顿生一种老友重逢、如影相随的亲切感。为什么他们要下如此大的力度打广告呢?这还要从头说起,2001年底,张永部向兽霸公司申请做泉州区域总代理,当时“兽霸”在泉州市场几乎无人问津。几个月下来,没有一点成绩。这可急坏了张永部。后来他亲自下市场与终端经销商沟通,通过走访才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主要原因是兽霸品牌在泉州市场没有知名度,消费者还不认识和了解兽霸品牌,品牌本身的市场力度不够,经销商不敢贸然经营。

这时,张永部开始意识到广告传播的重要性,如果兽霸品牌想在泉州市场有所作为,就一定要把广告做好,把兽霸品牌传播开来。想好后,张永部就开始一边开发客户,一边酝酿广告。他曾走进过好几家大的广告公司联系,但都因高昂的广告费无功而返。怎么办?张永部苦思冥想,突然间灵光一闪,为什么不自己做呢?广告位自己联系,量好尺寸传给公司设计制作,然后自己人动手安装上去就行了。这样一来不就大大降低了成本费用吗?

说干就干,第二天张永部就开始满街转悠,把所有抢眼的广告位暗暗记下来,先从小的容易做的着手,找机会拜访房主,不管对方答应与否,都以兽霸“金狮子”礼品相赠。就这样一来二去地搞定了很多广告位子。兽霸广告渐渐地在泉州开始蔓延开来,在许多人流集中的闹市区,有些卖其他产品的店铺,在醒目的地方也都上了兽霸广告。

如今你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随处都可看到各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兽霸广告,张永部就是用这种低成本进入的广告传播方式,在泉州市场把兽霸做成知名度最高的品牌。

晋江安踏鞋业的成功也告诉我们:打广告、做品牌,对于一个要想长远发展的企业来说有多重要。

在方圆不大的晋江市,几千家大大小小的鞋厂几乎是在同一时刻走上了创业之路。但他们的命运却不同,有的成为了国外品牌的加工厂,有的沦为市场上的三流角色,有的破产,也有一部分佼佼者走上了辉煌之路。其中,“安踏”是晋江第一家走上成熟品牌营销道路的鞋厂,究其原因,重视广告宣传也是其中之一。

重视广告宣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气度、胆量和境界。1999年,福建人丁志忠石破天惊地请了奥运冠军孔令辉来做“安踏”的形象代言人。当时公司里很多高层都反对,花80万请一个奥运冠军,值得吗?丁志忠明白,公司的领导层有疑虑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安踏”在1999年上半年的利润才600多万,可其中500万一下子就投到宣传上了,这在别人看来是太冒险了,一般人都很难想得开。

丁志忠没有放弃,他耐心劝说自己的合伙人。“安踏”的目标不是仅仅只在几年内赚钱,而是要让它在几十年内,甚至上百年内仍可以赚钱。现在渠道做好了,口碑也有了,正是打造品牌的良机。如果不去利用,这么犹豫下去对企业的未来才是真正的冒险。结果“第一个吃螃蟹”的效果高于预期设想,“安踏”迅速赢得很高的认知度,各地经销商反应热烈,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时,内部的争论解决了,合伙人也真正地服气了。

在经营难度不断加大的当代国内市场,从意识到品牌战略所蕴含的巨大效益,到成功地摸索出自己的品牌之路,安踏的成功证明了丁志忠作为一代年轻闽商经营思路的正确。

生意经

重视广告宣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气度、胆量和境界。发现隐于暗处的商机商机存在于市场之中,但它不会主动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也不会主动变为财富,而是需要人们去发现和捕捉。目前,在市场中,并不缺少商机,而是缺少对商机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缺少一种捕捉商机的智慧和眼光。

商机处处可见,有一些是渐显的,意想不到的,有一些是明朗的,但出现在不同的范围内。抓住苗头、长于推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弄清本质规律,最终才能如愿以偿。

20世纪80年代初期,电子产品非常走俏,出生于福州的郭浩此时捷足先登下海经商,并在广州成立了建华电子公司,经营电子产品。与郭浩有业务往来的电子企业达到上千家,每年公司的利润都达到上千万元。郭浩也正是依靠做电子产品掘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是正当电子元件销路看好时,郭浩却毅然转向去搞农业。这让很多人不解,因为在当时,中国农业始终处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靠几亩地不可能打造出百万富翁来,何况当年中国农业看来风平浪静,波澜不惊。

当时在国务院有关中国21世纪的发展远景中有一条:中国在下一个世纪将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要在农业的优良品种选育上有所突破。那是下一个世纪的事情。但郭浩决定就去做这个“下一个世纪”的事情:开发中国的生物有机肥和优良农业种子。他认为,中国农业不落后,落后的是企业家的一种预见性。

郭浩一旦认准了,说做就做,因为商机是不等人的,可能稍纵即逝。于是就在当年他投资了600万元创办了超大现代农业集团,他决定搞农业科研,搞热有机肥。

对于很多人来说,有这个想法几乎就是发疯。搞研发,烧的是钱,哪一个企业家有时间将钱烧在农业科研上呢?纵然你开发出再好的有机肥,也无用武之地。20世纪90年代的农民,别说生物有机肥,就连天然有机肥——粪肥也几乎废弃不用而用无机肥,他们怎么会接受生物有机肥?

但郭浩觉得自己很清醒:这个行业潜能无限,这样的商机不是所有的人能看出并敢于介入的;搞这样的科研,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好中国的农业科学家,他们是这一产业最为宝贵的财富,谁将他们利用好了,谁掌握了农业的核心技术,谁就最具有发展前景。

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马上从全国各地招集农业生物技术专家和种子专家,研究开发生物有机肥和进行优质农业品种的开发推广。他的这种超前预见也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并得到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研经费,而郭浩愿意为专家们提供试验田。研究工作在各方支持下也得以顺利进行。

郭浩带领专家走访了福州临近的所有地方,最后通过对气候、土质、水源各方面的考察,将超大型基地定在泉州。郭浩通过当地政府的协调、扶持,从农民手里以每亩年付380元的租金,租赁了占地800亩的农业基地。就这样,超大集团有了第一块农业基地。

此时“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科研成果有了,农业基地有了,就缺少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的种植能手,当务之急是招集人马。于是郭浩从全国各地招来种植能手,结合超大集团自己的种子和有机肥试种。很快,“超大”基地便生产出了第一批优质蔬菜。

优质蔬菜大量投入市场后,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这让郭浩信心大增。他决定扩大生产,很快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圈地运动”。从最南端的海南一直到最北端的辽宁,再到沿海一些发达的地区,郭浩到处都布下了超大集团的基地,超乎寻常地迅速,使他的基地扩张到10万亩以上。

许多企业都如潮水般地往大城市里挤,而郭浩以他独到的眼光瞄准了别人不屑一顾的地方,他认为商机往往隐藏在不被人注意的地方。

郭浩不仅在商机的发现上超人一步,接下来在企业其他各方面的运作上也是棋高一招的。

一切的一切都证实了郭浩的预见是正确的,也使他更充分地看到了“超大”农产品的市场前景与其所具有的技术优势,于是迅速发起了一场轰动全国的营销战。超大的农产品直销到全国各地的超市、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郭浩的精明之处在于,他给产品都贴上超大的标签,以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记忆。产品的优良,消费者的认可,使“超大”在农产品中掀起了一场“品牌”冲击波。自此“超大”的农产品终于走进了更广阔的市场。

2002年12月,“超大农业”在中国香港成功上市,一举融资6亿港元。超大闯开了农业封闭的大门,开创了中国农业的一个新的篇章的同时,也开始了新的征程。

所有这一切的努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企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02年,郭浩成为身价2.15亿美元的中国富豪。没有任何人会想到郭浩会有今天,超大农业会有今天,事实证明,当时郭浩的目光是远大而超前的。

生意经

在市场中并不缺少商机,缺少的是对商机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缺少一种捕捉商机的智慧和眼光。见缝插针,敢于突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细化,商机也变得越来越隐蔽,致使一些商家慨叹道,商机快要绝种了。其实,有市场就有商机,重要的是你怎样去挖掘、捕捉。著名艺术家罗丹有句名言:在我们周围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对于商机也是这样。企业要想获得商机其实不难,关键在于是否善于捕捉商机,是否巧于钻入市场的“缝隙”。想做这样的猎手最重要的是:一方面需要过人的胆量,另一方面要有灵敏的嗅觉。

在福州,“惠好医药”就是个不大不小的奇迹。“惠好”的创办人翁高兴仅用两年的时间,就把“惠好”从只有一家门店发展到现在的70家连锁药店,年营业额逾2亿,福建医药零售市场的版图因此被重新划分。

很少人能想得到,当时还不到30岁的翁加兴,是从基层的业务员做起来的。1996年,翁加兴弃学从商。他背后有个家族企业,本来他可以坐享其成地在家族企业中谋个“官职”,但是翁加兴却反其道而行之,他选择了家族在北京的贸易公司做业务员,此时他才21岁。

翁加兴凭着自己的勤奋、认真,凭借销售量第一的业绩,没多久便被提升为公司最年轻的销售主管。不久,翁加兴出众的营销能力被公司总部看中,于是他被调到家族在上海的公司做贸易销售经理,成了家族重点培养的对象。连升三级,并没有使翁加兴沾沾自喜,而是更加激发了他的斗志。

翁加兴刚到上海的时候,一些跨国零售巨头正竞相入驻,比如家乐福、麦德龙。在与这些跨国公司打交道时,他发现全新的零售业业态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经过研究,他向长辈提出要去开超市。这一想法得到了长辈们的支持赞许,店址就选在山东,因为山东农产品丰富,采购方便,成本低。2000年,翁加兴任总经理的山东全家乐购物公司成立,公司很快盈利,翁加兴也获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黄金。

按常理,超市经营得不错,就没理由急于转向。可是翁加兴介入超市不久,又出资数千万元收购了江西定南县人民医院,这次收购改变了翁加兴的事业轨迹。

翁加兴天生就是一个商业猎头,他随时都在寻找着更肥、更大的猎物。在经营医院的过程中,他发现原来药品采购价和市面零售价之间潜藏着巨大的利润。直觉告诉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健康肯定会愈来愈看重,药品市场将极具潜力。作为一个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经营者,他马上嗅到了猎物的香肥,心动之余的翁加兴第一反应就是马上着手平价药店的规划,捕猎这个极具诱惑的猎物。

2002年11月,第一家惠好门店在福州长乐路开业了,15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创下了全省药店面积的纪录。而真正让对手感到可怕的是翁加兴的平价政策,一盒“先锋四号胶囊”国家最高限价是每盒8.71元,而在这里仅售5.8元;一包“999感冒灵冲剂”行业价为11元,这里只卖7.6元……媒体把这一事件称作“最大规模的药价跳水”,其比国家最高限价低45%。惠好药店一炮打响后,日营业额达到20万元。

只有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王者,用翁加兴的话说就是“剩者为王”。其实,翁加兴事业的成功,最主要是源于他与众不同的市场洞察力、判断力和胆识过人的智谋。

生意经

有市场就有商机,重要的是你怎样去挖掘、捕捉。同舟共济,团队为王狼族是团队的榜样。狼族的历史,就是自然界中最卓越团队的历史。团队信念已经成为狼的本能。这些用生命打造的团队信念,也是真正卓越团队的价值理念。

狼在捕猎时,常常采取“群起而攻”的战术。无论狼群面对的是何等强大的敌人,只要它们锁定了目标,都能获胜。这也说明了群狼效应是无坚不摧的。群狼效应给人类的启示是: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有了团队精神,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所向披靡。

20世纪80年代,泉州人周少雄做了一件令很多人都费解的事,他决定丢掉书店铁饭碗的工作,去开办服装厂。周少雄是一个认准就不放弃的人,当他萌发了做服装的想法之后,很快召集和自己要好的六个伙伴,开办了服装厂。

在经营过程中,周少雄发现,当地的服装与海外那些胸前绣有商标的服装价格相差很大。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创出一个国产品牌呢?强烈的创业欲望在周少雄与他的伙伴心中萌发了。于是,七个年轻人坐在一起,琢磨起海外那些有各种各样图形图案的品牌来。经过集思广益,大家一致选定了——狼!因为狼是非常有团队精神的动物,具有机灵敏捷、勇往直前的个性,而这些都是企业创业成功不可缺少的素质。“既然是七个人一起创业,就叫‘七匹狼’吧,按闽南风俗,‘七’是寓意生命、活力和胜利的吉祥数字,既象征着一个由奋斗者组成的团体,又体现了年轻人同心协力、矢志不移的创业精神。”

现实生活中,周少雄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创业时几个人都能互相配合,鼎力相助,即使在没资金、没人才、没项目的困难条件下都能取得成功,可是当企业做大以后,个人英雄主义膨胀,在有资金、有人才、有项目的情况下,企业反而却垮了。原因何在?周少雄认为,如果没有组织的概念,没有团队的精神,那么所谓的组织充其量只是一个集合体。这样的集合体是不能成大事的。考虑周到的周少雄,吸取他人因人心不齐而导致最终失败的教训,与他的同伴们发誓:为了共同的未来,大家一定要像狼一样,精诚团结,创出一流的品牌。

企业创办伊始,周少雄提出了他们的经营指导思想:宁愿暂时不赚钱,也一定要在服装的质量与款式上下工夫,追求高品质,力争创名牌。为此,公司利用侨台的渠道,及时捕捉海外新款服装信息,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与部分优质面料,高薪聘请海内外服装设计师,并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销售网络。很快,其生产的夹克系列便以面料精良、款式新颖、穿着舒适的上乘品质,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名牌。

但是“七匹狼”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他们刚刚获得市场认可的时候,适逢国家政策鼓励企业贷款,“七匹狼”便以贷款来迅速扩大生产规模,但由于缺乏计划性,在固定资产上投资过快,没有协调好规模发展与适度经营的关系。于是当国家宏观调控出现紧缩时,企业一方面要还清大量的款项,另一方面又没有流动资金可以继续运转。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致使已在服装界捷足先登的“七匹狼”的生产与销售都陷入了困境。

在困难面前,坚强的“七匹狼”团队并没有放弃,他们痛定思痛,及时调整了经营战略,重新审视与观察市场的切入点与关键点以及市场的新动态,决定从头再来。当时国内服装企业大多沿袭商场代销或者是市场批发模式,此时“七匹狼”看到了一线生机,率先在国内采用代理制的经营模式。这一转变立即给“七匹狼”带来了希望,并成为大多数品牌企业普遍跟随的营销模式。

积蓄了数年实力后,周少雄终于爆发了自己的能量。2001年,“七匹狼”的夹克市场占有率跃居全国第一!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媒体将“七匹狼”与“雅戈尔”等中国服装业的龙头企业相提并论。至此,“七匹狼”终于确立了自己在休闲服装领域的领先地位。

成功了,但是他们的团队并没有停止自己的奋斗。2002年,他们再次向业界展示了自己的雄心,力邀齐秦为形象代言人,大打品牌之战。“七匹狼”展示着狼的个性,传递着狼性之美;而齐秦与“七匹狼”的品牌文化内涵不谋而合,“七匹狼”也就拥有了最匹配的形象代言人。

如今的“七匹狼”已拥有一支优秀的具备国际水准的设计师团队,能够准确把握国际服饰流行趋势,每年有数百种新款服装问世,以不断创新的国际化设计理念,确保了“七匹狼”在男士休闲服饰市场上稳居时尚潮流的引导者地位。

毋庸置疑,竞争是现代生活的主题,但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的时间远远比个体所花费的时间更节省。这使得团队在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时间竞争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竞争优势,而这也恰是团队的主要优势。

团队也能带来更多的创新。哈佛的经济学家罗伯特·里克认为:“把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他们的能力就融合在了一起,这就是小组的总能力。它比几个人的能力简单相加的和要大得多。一段时间以后,这个小组一起经历了各种问题,找到了各种解决方法,由此各个成员也就学会了他人的本领。他们知道怎样能让别的成员做得更好;还知道在特定的项目中每个人的任务是什么;也知道怎样将别人的经验为己所用。每一位成员都小心谨慎,不时地做出调整,这使整体的工作得以迅速而平稳地进展。”

生意经

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有了团队精神,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所向披靡。

诚信是把生意做大的基础诚信是为人处世立身之本,是做人的起码要求。“诚”就是待人真诚,童叟无欺;“信”就是信守承诺,言必信,行必果。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否则,个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

“诚”与“信”的关系是:诚是本,信是表;诚是因,信是果。总之,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经营,才是一个生意人的立身之本。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跨国公司竞争力”课题组在研究世界500强时发现:它们树立的企业核心价值几乎很少与商业利润有关。例如,惠普公司谈到:“为了公司的发展,我们努力地创造和革新,但是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这就是我们企业的价值观:我们对人充分信任和尊重,我们追求高标准的贡献,我们将始终如一的情操与我们的事业融为一体,我们通过团队通过鼓励灵活和创新来实现共同的目标——我们致力于科技的发展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而摩托罗拉公司则把“诚信为本和公正”作为自己的核心理念,要求企业的每个经理人和员工“保持高尚的操守,对人永远尊重”。这些公司提出的理念似乎与自己的商业利润毫无关联,着重强调的是一种诚信对待用户和员工的情节。

诚信不仅能够折射出一个人最本质的特征,还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就是商人的立足之根本,发展之源泉。

北京福建商会副会长兼莆田商会副会长郭建成认为,他们之所以垄断了京城的木材行业,就是靠“诚信加勤奋”。

对于这一点,郭建成是深有体会的。在他刚到北京时,木材行业多是外省人的天下,有东北的、华北的,也有北京当地的木材公司。后来随着莆田人的介入,木材业渐渐成了莆田人的天下,究其原因,最为重要的就是讲信用。用郭建成的话说:“当时,几十万上百万元的货款,说什么时候还,就什么时候还。在质量上不偷工减料,说什么材料就是什么材料,不会玩偷梁换柱的把戏;在服务上也是以诚为本,灵活方便地满足顾客的需要。外省基本是国有公司在经营,而我们通常采用挂靠在别人的国有或集体企业,用他们的牌子做自己的生意。”

没几年时间,北京市的各大木材公司就陆续垮台倒闭了,莆田人的公司经营灵活,再加诚信,从挂靠演变成自己当家作主,有了自己的品牌。

莆田商人陈雪峰也认为,自己这些年来之所以能成功,同样靠的是诚信。“宁占49%,不占51%。”陈雪峰说这是他的为商之道。本来自己可以挣到51%,但他不会去挣,而是宁愿自己少挣一些,让合作伙伴多挣一些,做生意要做得长久而不是一时半会。他说,北京99%的木材业被莆田人垄断,并不是偶然的,原因就是莆田人做木材很专业、诚信而且执著。

企业必须把诚信当做自己的职责,牢牢抓住自己生存发展的根本。企业只有以良好的信誉和商业道德面对社会和市场,才能赢得广大客户的信赖,才能赢得众多朋友的支持,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

生意经

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经营,才是一个生意人的立身之本。内引外联,全面发展闽人善于在外经商的特质,使闽商遍布全世界,也使他们有条件在各国各地宣传福建,让更多的人来关注福建的发展。可以说,福建发展到今天,与这些闽商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发挥与海外和省外联系广泛的优势,穿针引线、铺路搭桥,促进福建与各国、港澳台地区及各省的交流,与外界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并引进了福建迫切需要的资本、技术、项目和人才。

在众多闽商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以自己的才智、财富和影响力,改变了家乡;有这样一个人,他孜孜不倦,致力于集聚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支持家乡的发展、进步与繁荣。他就是印尼华人富豪、融侨集团董事长林文镜。正如他自己所说:“个人的富有,不是我的所求;我要的是家乡的富有。”

1937年,出生于福建福清的林文镜随父母来到了印尼。30年后,林氏集团已经发展成印尼经济的巨无霸。作为一个在海外漂泊多年的游子,林文镜对家乡的关注从未停歇过。1986年,林文镜把如日中天的事业交给了儿子林宏超打理,自己回到福建福清老家开拓新的事业。怀着对家乡难以割舍的情结,林文镜带领东南亚工商考察团回到故乡福清市,并许下郑重的承诺:在福清办工业区,5年内使福清工业产值达到5亿美元。

就是这么一个承诺,改变了福清,也改变了林文镜的人生之路。

一次,林文镜偶然发现新侨余资是座宝矿。他说,福建有新侨300万,福州有100万,福清有30万,每位新侨平均每年寄回1万美元。如此巨额的资金,足以使得任何人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林文镜由此率先大胆提出了“新侨”和“新侨余资”两个概念,并将其付诸于造福家乡的实践。

在福州举行的首届世界闽商大会上,林文镜呼吁,福建新侨将余资集合起来,投资家乡建设,也参与开发西部和投资东北老工业基地。他的呼吁受到全场新侨欢迎。此后,福清和福州的新侨开始集合余资投资建设家乡,福清的“冠捷电子(福建)有限公司”的创建历程,就是个典型例证。

林文镜通过合资方式,吸引台商及其他华商进入融侨开发区投资。林文镜与中国台湾明达集团合资创建太平洋塑胶有限公司。随后又与中国台湾的潘氏集团合股,创办了冠捷(福建)电子有限公司。当初中国台湾企业家潘先生决定到大陆继续发展他的电子企业时,并未看好福清,是福清县政府的开明、守信及其制定的优惠政策,以及侨领侨贤林文镜为祖籍地发展所做出的一切和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他,使他最终选择了以福清为新的发展基地。“冠捷电子”注册资本2000万美元,1992年8月投产。

在林文镜独特的资本运作机制与中国台湾企业家独到的经营方略的共同运作下,冠捷到2000年产值已达到85.01亿元。主要从事各种电脑显示器的研究开发、制造和销售业务。现为福建省最大的出口创汇企业,是福建省首家受到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表彰的企业。2000年,福清市提前实现了福建省政府要求建成“百亿电子城”的目标,全市电子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其中冠捷电子的产值就占84.91%。此外冠捷电子在自身成长的同时还成功吸引了“冠钧”等电子企业落户福清。目前仅为冠捷电子配套的下游电子企业就有上百家,成为福清电子业的—支生力军。

像冠捷电子这样在福清成功经营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对开发区、投资区的招商引资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卓有成效的侨商投资,加之投资环境的建设与完善,极大地推动了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林文镜自从1986年回国后,一方面致力于拓展自己的事业,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经常组织海外华商回国考察,促进海外华商对祖国大陆的了解。他还提醒意欲回乡创业的华商,要全面了解中国内地的情况,与投资地区竭诚合作、共同发展。

不仅是林文镜如此,其他侨居海外的闽商虽然奔走各地,但恋祖爱乡的心情也始终像风筝线一样牵扯着他们,取得成就后回馈桑梓成了他们普遍的做法。近代,以陈嘉庚为代表的闽籍侨商倾家捐钱捐物即是典型的例子。一位福建名人这样说,走出福建的闽商在外地格外注重相互帮扶,发达了的商人会把自己的同乡带出去,不仅教他们经商之道,还出钱资助他们。

对于任何一个现代企业来说,都不应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组织结构,而应根据衍生的合作项目或变化的市场机制时刻进行调整和转型。通过内引外联,一方面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盘活整个市场,另一方面还可以实现强强联手、共创大业的宏伟蓝图。

生意经

通过内引外联,一方面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盘活整个市场,另一方面还可以实现强强联手、共创大业的宏伟蓝图。居安思危,不断创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很多企业之所以能击败对手存活下来,并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因其能够做到居安思危、思而后进。古语云:“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居安思危方能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方能化险为夷,居安思危方能不断创新进取!在闽商这一群体中便有很多企业家做到了这一点,这些企业如今也都做得红红火火。

福耀集团一路走来,从小到大,从亏到盈的直线上升式的发展,是归功于技术突破、销售网络呢,还是生产基地的扩大?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这个企业的领导者具有居安思危、不断进取的创业精神和经营理念。正因为福耀的董事长曹德旺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才实现了技术的突破、销售网络的完善和生产基地的扩大。

1983年,38岁的曹德旺在家乡福清市高山镇承包了一家乡镇企业——高山异形玻璃厂,将主业迅速从大路货水表玻璃转向利润空间巨大的汽车玻璃。1987年,曹德旺联合11个股东集资627万元,成立了中外合资福耀玻璃有限公司,理顺了产权关系,并在1993年将福耀玻璃推上国内A股市场。至今,“两辆中国车就有—块福耀玻璃”的市场份额还在继续延续。可谁又知道,福耀的每一次跃进的背后都是曹德旺居安思危的不眠夜呢!

当时,PPG、加迪安、圣戈班、皮尔金顿等世界级竞争对手都瞄准了中国市场,而且圣戈班选择在长春和上海直接投资建厂,为当地汽车厂商提供配套。随后又与韩国汽车玻璃厂商合资,在上海成立一家年生产能力为150万套汽车玻璃的新公司,在国内也已经将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神龙汽车、长安福特、东风汽车等作为发展的主要客户。这一影响福耀国内60%的市场占有率的事态初露端倪,曹德旺预知到如放任不管,事态的严峻性将不言而喻。防患于未然的曹德旺迅速出击,建立了上海福耀。

随后,曹德旺马不停蹄地又在重庆、长春布下生产基地,在北京的全资子公司也开始动工。曹德旺通过生产基地靠近汽车厂家的“追着汽车生产基地跑”的战略来应对国外世界级竞争对手的挑战。虽然东北、华北、西南、东南、东部布局已定,而且这样公司可以全面渗透汽车的设计、生产过程,但曹德旺认为福耀玻璃仍旧不能高枕无忧。

紧接着下一个预见性的“难题”又徘徊在曹德旺的头脑中。福耀仅靠地缘渗透是远远不够的,而外国汽车玻璃之所以贵还能卖出去,就是因为他们和汽车生产厂商有多年的合作默契,可以直接进入汽车的设计环节。长期以来,福耀公司所做的汽车玻璃,实际上只是汽车玻璃的后加工程序,而日本的Mazak推出一种Uvcut玻璃,正在通过和汽车生产厂商之间的关系加以推广。车子一旦装上了这种玻璃,更换的时候就不能用其他品牌的玻璃。这样很可能将福耀玻璃挤在市场外面。为此曹德旺下决心打通汽车玻璃生产的上游。2003年8月,福耀玻璃通过二级市场募集了5.6亿元的资金,正式启动总投资达20亿元的浮法玻璃生产项目,不但解决了生产玻璃的原料问题,也为福耀进入汽车设计行业的最高层——参与新车型的设计,打下了物质基础。

此外,对海内外客户,对上游原料、设备供应商,甚至对股票市场上不知姓名的散户,曹德旺都有一个原则,“要让人家有钱赚”。而对跟着自己奋斗了这么多年的员工,曹德旺却出了狠手:裁员1/4.现在福耀6000多名员工,已经有600多人离开了福耀,这个数字最终将超过1500人。面对这个数字,曹德旺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福耀不断地居安思危、创新发展,终于开创了如今这样一个大好局面。重庆公司投产后,福耀已经形成年产夹层玻璃390万片、整车钢化玻璃220万套的生产能力,在行业内已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

随着企业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居安思危是任何一个企业立足市场的一个重要经营素质。通常情况下,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会在经营状况良好的时候居安思危,清醒地意识到企业面临的机会与挑战,并及早动手“防患于未然”,从而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而不是把命运寄托在优惠的政策、人际关系、地方保护等方面。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一旦江山打下,有人就会盲目乐观,急于享受,从而放松了警惕,等到大难降临,才如梦初醒,到那时再想行动则为时已晚。因此,要想留下财富,忧患意识不可丢,一定要居安思危。

生意经

古语云:“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居安思危方能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方能化险为夷,居安思危方能不断创新进取!家族式企业仍旧唱主角家族式企业是现如今一种非常普遍的企业经营与管理模式,在国内外均不少见,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已经上市的欧美企业,如沃尔玛、福特、孩之宝等,更是长久不衰,并且成为同行业甚至众多知名企业模仿、学习的对象。

福建商人经商也是以血缘为核心,以家族为凝聚力,进行家族式经营。这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也是为了商业机密不外泄。

据有关族谱宗亲资料统计,早在唐朝,福建就有氏族经商的传统。永春颜氏家族从商者约占总数的40%,仅据《桃源东山颜氏族谱》所记载,其家族成员很早就往南洋槟榔屿从商,或“泛商安南”,或“往商南洋”等。清代蔡仕蒹在《西山杂志》中记载,唐贞观年间,晋江商人林智慧就开始到亚非进行贸易; 唐玄宗开元八年,其曾孙林銮按其先人航线到勃泥(今加里曼丹岛西岸)贸易;唐僖宗乾符年间,林智慧九世孙林灵造大船百艘与东南亚通商,林氏成为闽南一大海外贸易世家。据陈支平《明清时期石狮人的儒商性格——以石龟许氏为例》一文介绍,从修纂于清代雍正年间的石龟《许氏族谱》中可看出,该家族不少子弟从商执贾,父业子承,形成风尚。致富后,能和睦乡里,贡献于家族。

在商业发达的晋江一带,家庭式经营更为普遍。正如傅衣凌在《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一书中所说:“他们经常是全村经商,每每携带乡族之人偕行。”这种家族式的经商可得到乡族势力的保护和支持,但在激烈的竞争中,各不同家族之间的商帮倾轧更为残酷。家族经商的隐蔽性、行踪诡秘等特点,也使一些沿海地方长期或明或暗的走私成为风尚。

到了现代,福建的家族式企业管理体制也是非常普遍。例如,福建柒牌集团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体制;福建圣农集团董事长傅光明将女儿培养成企业接班人;福建匹克集团有限公司实行的也是家族式管理,所有股份都控制在家庭成员手中。

无论是从传统因素来看,还是就现实进行考量,家族化的企业传承仍是大多数企业的取向,大部分企业主还是倾向于自家经营自己的企业。

福建的服装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家族式的,这与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进程是分不开的。国有纺织服装企业在福建只有6家,产品销售收入不足2亿元,占总量的2%左右。而夫妻档、兄弟连式的企业则一直是福建服装产业的主角。柒牌与劲霸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代表,洪氏兄弟分别打造的“柒牌”与“劲霸”两个品牌,已经在国内有相当的知名度,其企业发展进度也大致相同。柒牌的创建人洪肇设是个靠一把剪刀、一台脚踏裁缝机起家的晋江人。他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将一个家庭作坊变成现代化的大型服装企业。劲霸与柒牌同为全国双百强服装企业,集团董事长洪忠信即是从父亲手中接过帅印继承家族产业的。

一组数据表明,在中国现有的300多万家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占了80%以上。华人首富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长江基建等也是家族企业,总市值达到5000亿港元。可以肯定的是,家族企业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方太公司董事长茅理用甚至这样认为:“家族制是目前中国现有条件下最好的企业模式。”

当然,家庭式企业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现阶段,我国的家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不仅包括传承上的问题,而且隐藏在传承背后的是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求。极端注重血缘关系的中国家族企业,如何突破家族企业的窠臼,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标准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经历了短暂创业辉煌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们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

家族企业虽有弊端,但并不能一概而论说它是一种落后的产业组织形式,家族企业并非中国独有,很多国外的家族企业也证明了家族企业存在的合理性。目前我国的家族企业正逐渐出现三种行为取向:所有权家族化,经营权社会化,股权逐步公众化。合理的治理结构成为家族企业永续发展的关键。

家族企业成功的经验就是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家族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保留家族制,又淡化和提高家族制。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少帅”周少雄对资本运作的认识十分精辟,他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将面临更大挑战,除了经营品牌外,还要加强资本运作,把品牌打入国际市场。这是企业的与时俱进,因为现代企业的竞争已发生深刻变化,不再是你死我活的‘独赢’格局,而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资本运营就是这种更高层次竞争与合作的最佳境界。”

现如今,家族式企业应该说是一种可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尤其在我国现阶段的情况下,在企业创业资本并不丰厚的今天,它还将是企业创业初期的重要管理手段。只要在日后经营管理中能注意到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家族式管理必将作为一种成功的管理模式而长期存在,并且为企业初期创业风险的降低和初期资本的积累作出不可限量的贡献。

生意经

合理的治理结构成为家族企业永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