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生意经:中国十大商帮的经商智慧
44952100000005

第5章  京商——靠打政治牌积累财富

地处“天子脚下”,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使北京商人充满了自信。在崇尚政治的背景下,京商养成了一种重背景、重身份的经商传统。此外,北京是名臣名士集中之地,其独特的文化土壤涵养了京商这一群体,并使之成为国内商帮中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典型群体。正因为具备了这种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京商在经营中更讲究诚信守法,和气生财,以德经商,用仁心换人心。这种经营文化的特质与质朴、厚重的老北京文化相交融,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京商文化。

权力资本的奥妙北京人对政治的关心是世界闻名的,他们对政治情有独钟,一位旅京的外地商人感慨地说:“北京人简直个个都是政治家。”因此,有人说,北京人是纯正的“政治动物”。

北京人对政治的热情是没有职业之分的,上至高档商务大厦里的著名企业老总,小至街头巷尾的小贩,即使是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仍然会被在外地人看来不会带来任何实际利益的政治激情所感染。政治就像北京人生活中的盐,没有它,北京人的生活就会变得寡然无味。

由于政治情结的心理缠绕,北京人俨然像是政治家,朋友聚会就像是政治家沙龙。北京人侃起国家大事、政治形势来,犹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因此,有顺口溜说,“北京人侃主义,广东人谈生意”。北京人满脑袋都是最新最全的政治新闻,胸中存的是独到的政治见解。于是有人戏言说:在北京街头,随便挑几个生意人,其政治水平都够得上外地县长一级的水平。

北京商人做生意时,多喜欢带点官味,爱打政治牌。不少北京商人与京城大大小小的官员有联系,路子广,信息灵,他们热衷于做大买卖,而且往往都能获得成功。

从历史发展上看,北京的商业更多的是一种权力商业。红顶商人曾是北京商人的代名词。在过去,从皇室到小吏,往往都利用手中的权力捞钱,京都生意场往往都是官商气派。即便是到了现代,官商仍然是京商的一大显著特点。

1988年,当时的四通董事长在谈到北京的经商环境时曾这样说:“北京的市场经济是移植过来的,它没有土壤和根基,是先结果,后长根,再完善其枝干,有点像树上掉下来的葫芦,头重脚轻。”就在他说这话的时候,北京已经有一批有着特殊背景的富翁。他们大多是1985年推行价格双轨制以后下海的,与权力圈内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有的原本就是政治官员。在80年代,由于北京商人凭借权力资本,瓜分价格双轨制带来的巨大差价,因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积累了巨额财富。这类商人也就是我们说的“官商”,或“红顶商人”。

随着后来的“股票热”、“房地产热”,又为北京催生出一批规模更大、财富更多、权力和金钱结合得更为巧妙的官商,也让红顶商人成为京商的代名词,牢牢印记在人们的脑海中。

生意经

由于北京商人凭借权力资本,瓜分价格双轨制带来的巨大差价,因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积累了巨额财富。

幽默感也是制胜的武器幽默往往是有知识、有修养的表现,是一种高雅的风度。大凡善于幽默者,大多也是知识渊博、辩才杰出、思维敏捷的人。他们非常注意有趣的事物,懂得开玩笑的场合,善于因人、因事不同而开不同的玩笑,能令人耳目一新。正如美国文豪马克·吐温所说:“幽默,是地球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拒绝接受的财产,幽默使智慧的机器灵活。”

在外国人的眼里,中国人缺乏幽默感。假如有一老外与某个中国人谈话过程中,一旦发现这人有幽默感,哪怕是些小幽默,老外也会张开大嘴惊呼:“中国也有幽默的人?”其实中国人是很幽默的,尤其是北京人,他们可谓是中国人中最具幽默感的一群人。北京人的聪明之处,不仅在于日常生活中具有幽默感,而且在于他们还将幽默用于商务活动中,并成为一种制胜的武器。

以前,老北京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两家酒店,一家在门上张贴广告,上面写道:“本店以信誉担保,出售的完全是陈年好酒,绝不加水。”另一家的写道:“本店出售的陈年好酒,掺水10%,如果不要掺水请预先声明,但饮后醉倒与本店无关。”结果,声明“绝不加水”的酒店门可罗雀,而声称掺水的酒店却门庭若市。同样的酒店,相似的广告,结果却大相径庭,这说明幽默所带来的力量之大。

北京人在与人谈生意时,倘若他要批评或反驳对方,通常不会采取锋芒毕露、相互攻击的语言,而是采取委婉、含蓄的幽默语言,达到既批评对方,又不至于破坏双方关系的效果。北京某超市有一员工发现顾客在挑选青菜时,把外面稍老、稍黄的菜叶都给剥掉了。这位员工很聪明,他提醒顾客说:“先生,请小心,别把菜叶有效期碰掉了。”这位顾客一听,明白其意,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员工有意把发生的事情说成防止发生的事,把有意的“剥”说成“碰”。巧用“碰”的概念,不但纠正了顾客的不当,而且还保全了顾客的面子。

在进行商务活动时,有一些聪明的北京人故意说些对某些词语的意思曲解的话,以造成诙谐风趣的语言特色,从而增添一种轻松愉快的洽谈氛围,使对方乐意接受自己的意见。

有一位很漂亮的北京小姐去商场买裙子,一连挑了五六件,但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她还有继续挑下去的意思。这时售货员有些生气了,小声地嘀咕起来。那位小姐听见了,转过头来轻声地说:“你们商场的服务规范中不是说百问不烦,百挑不厌吗?我才挑了4次,离100次还差96次呢。”售货员说:“如果你真的挑100次,我们就不用做生意了!”小姐说:“哪会呢!如果我挑100次,自己也非得累死不可。我建议你们商场还是将服务公约改为十挑不厌吧,我们顾客没有精力完成100次。”售货员听后,忍不住笑了起来。这样一场即将发生的矛盾就转化为一次轻松幽默的对话了。

对于商人来说,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必须建立在丰富知识的基础上。一个人只有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和广博的知识,才能做到谈资丰富,妙言成趣,从而做出恰当的比喻。因此,要培养幽默感,必须广泛涉猎,充实自我,不断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收集幽默的浪花,从名人趣事的精华中撷取幽默的宝石。

生意经

幽默,是地球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拒绝接受的财产,幽默使智慧的机器灵活。注重质量,讲究诚信北京人非常实际,不论他们做什么,都给人一种务实的感觉。他们崇尚真诚的人际关系,待人坦诚,不欺不诈;他们鄙薄奸诈不实的作风,具有一种君子风度。

在北京,整个城市风貌都表现出朴实无华的风格,商界更是如此。诚信是北京商人十分重视的一种基本商业行为规范。比如,人们在商店和市场买东西,货主要价都很实在,很少出现漫天要价的情况,而且价格比较一致,能够做到市无二价。

北京商人与人接触时,不论相识与否,都会坦诚相待,不存尔虞我诈、相互提防之心。全国各地来过北京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和北京人打交道比较放心。

北京商人非常讲究诚信。北京商人不会贪图眼前小利,他们往往更重视长远利益。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北京商人的大气。北京商界出现过不少历时逾百年而越来越兴盛的企业,讲求货物品质、诚信待客的经营方针是这些“老字号”生存发展的宗旨。

“同仁堂”是中国医药界的一块金字招牌。三百多年来,虽然历经风雨沧桑,但同仁堂一直生生不息,在各国医药公司逐鹿中华大地的今天,仍然不断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同仁堂有什么奥妙使自己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呢?“仁、德、诚、信”是同仁堂永葆青春的法宝。在经营中,同仁堂最起码的要求是不少分量,不售假劣药。

无论在同仁堂药店里,还是在车间里,都会有这样一幅训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省物力。”概括地说,就是同仁堂在制药过程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格遵守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不得偷懒耍滑;在配料过程中,真材实料,诚实无欺,严格遵守质量标准和配比规定,不得掺杂使假。这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和医药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构成了同仁堂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

从古至今,同仁堂人始终不折不扣地恪守这一戒律,从组织货源、药材鉴别、质量检测,到各道生产工序,再到合格出厂,建立了多级质量保障体系,层层严把质量关,视质量为效益,视质量为生命。即使在市场紧缺、药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同仁堂也一如既往,绝不以次充好,绝不降低质量要求。正因为这样,同仁堂的药才真正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得到市场的认可,才打造了同仁堂的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

另外,许多北京商人无论买卖大小,都一视同仁。王府井的同升和,其百问不烦、百拿不厌的服务态度素有盛名。《菜市口》的作者许衿文写道:菜市口的店铺,只要你进去,无论是只买一两个铜子的茶叶,总也好好的招待,临走时还说声“回见”。正是他们这份敦厚亲善的形象,实在让很多外地人难以忘怀。

北京有许多全国驰名的商品,这些经营者为了方便外地顾客购买携带,总会无偿提供各种美观而实用的包装用具。在客人选购商品时,店员们都会态度友好、实事求是地向顾客介绍适合他们的商品,让人充分体会到经营者重义不重利的经营态度。这些在商业活动中尽量多为别人考虑的优点,是京商诚信待客特质的一种表现。

生意经

讲求货物品质、诚信待客的经营方针是北京商人生存发展的宗旨。敢于宣传,善于造势北京人经商很讲究造势,其造势的手法因生意内容而异。做餐饮地偏重于营造优雅的环境和精美的食物品相;做酒店的讲究富丽堂皇的气派;但做物流批发零售的,却似乎不太讲究形象。然而其造势的目的是一致的——不是为形象而造势,而是为经营氛围造势。

人们都有一个毛病,就是跟着“大帮儿”走。北京商人充分利用人的这一心理,在商品上市前大肆宣传,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就拿娱乐界来说,好多号称可以媲美好莱坞的影视剧作,还没见到电影的雏形,宣传海报便贴得满大街都是。电影《投名状》、《长江七号》、《集结号》等等,影片才开始投入制作,便大肆宣传。某某明星、某知名导演之类,统统成了宣传的筹码和影片的看点。

歌星出专辑时也很会造势。歌手专辑上市,必须行之有效地发动一切手段加大宣传攻势。因此,请媒体进行宣传炒作是必不可少的。如先邀请娱乐记者召开新闻发布会,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各大主流门户网站上予以造势,参加各种演出、举办歌友会等等,通过各种噱头来吸引歌迷们的目光。

此外,那些从事其他行业又舍不得投入太大宣传成本的北京商人,他们想出了另一条“妙招”,就是找“托儿”。“托儿”是北京话,是指那些在买卖双方讨价还价时,暗中为卖方“助卖”的人。

2007年的国庆节期间,在北京某商场中,很多外地人都在争着购买降价的羽绒服。叫买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引起很多人向此围拢过来。在人群中,有几个中年妇女买了好几件,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好机会百年不遇。这时人越聚越多,很多外地人听了她们的嘀咕,便纷纷争相购买。不到半天,这些羽绒服就被抢购一空,好多人因为没买到便宜的羽绒服而感到失望,后来店主便说将本来打算留着自己家人穿的几件卖给他们。这些外地人哪里知道,他们买的羽绒服就是那几位中年妇女所购去的那几件。她们在前门买完,后门交还给店主,换得“托儿”钱,便完成了任务。

人们在购买商品时,往往容易受到大众舆论和别人购买行为的影响,北京商人就是利用人们的这种“从众”心理,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造势,从而打开销路,提高产品的销售量。

生意经

生意人造势的目的是一致的——不是为形象而造势,是为经营氛围造势。以和为贵,和能生财中国商人自古讲究“和气生财”,尤其是知书达理的北京商人,他们极其推崇“和气生财”的信条。这种“和气生财”来自于北京文化的“大气”。也就是说,北京商人的和气并不是服务态度,而是受传统文化教养的影响。这既是北京商人的生意经,也反映了古都北京社会文明中所具有的礼仪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北京商人以一种和善、谦让、自然节制的态度进行人际互动,并在此基础上从事他们的经济活动。这种独特的商业文化魅力,也令很多著名文化人产生诸多的感慨。

北京商人的独特风格在很多文学作品及电影、戏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如电视剧《茶馆》中的王掌柜,《四世同堂》中的齐掌柜,这些人的形象已深深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令人回味无穷。

许多北京商人礼节周到,有时似乎让人觉得他们所经营的不是生意,而是一份礼仪。像北京那些知名的老字号商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礼节规矩和待客之道。这些底蕴深厚的规矩足够让一个学徒学上几年的。

北京商人知书达理、和气生财的生意经,还常常体现在商家之间的竞争中。北京商人中很少有鱼死网破、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他们更推崇的是同舟共济、和平共处。比如,同处王府井大街的同升和鞋店与和盛锡福帽店毗邻而居,但多年来却相安无事,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做到“以和为贵”。

投身商海,难免与人有口舌之争,然而聪明的商人倡行以和为贵,尽量避免争论,赢得别人的好感,因此在商海中就不再孤立。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吉斯在《如何做人》一书中强调:“当我尝试去了解别人的时候,我发现这真是太有价值了。我这样说,你或许会觉得奇怪。我们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吗?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在我们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大部分的反应是评估或判断,而不是试着了解这些话。在别人述说某种感觉、态度和信念的时候,我们几乎立刻倾向于判定‘说得不错’或‘真是好笑’、‘这不正常吗’、‘这不合情理’、‘这不正确’、‘这不太好’。我们很少让自己确实地去了解这些话对其他人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是因为我们善于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地相信自我的标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遭遇太多的争论,造成了太多心与心的嫌隙。

为了减少这种心与心的嫌隙,我们在做人办事时,应讲求和和气气,有损人面子的事情一定不要做,有损别人面子的话则一定不要说。这样,当请别人给你办事时,别人才不至于拒绝。作为生意人,想要求财也必须以和为贵,这是商人必须谨守的商业原则。

生意经

聪明的商人倡行以和为贵,尽量避免争论,赢得别人的好感。朋友是最大的无形资产有人说,北京人的人际关系是最有“人情味”的,这无疑是受到了淳厚的北京民风的影响。在人际关系中,他们世世代代都遵循着中国传统观念中“礼之用,和为贵”和“中庸之道”的准则,以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最终达到生意的和谐。

早些年去过北京的人都知道,北京有很多的四合院。在这些四合院当中,相互没有血亲关系的几个家庭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彼此之间互相照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形成一种友善和睦的人际关系。这种生活方式最容易使人产生感情,而且这种感情世代相传,形成一种稳固的文化心理,而迁入北京的外地人也很容易融入到这种亲和的氛围之中。

虽然现在的高楼大厦代替了古老的四合院,然而这种人情文化没有变,而且一直延续着,并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在商场上,北京人做生意非常看重友情,他们把人际关系看得很重,他们认为友情的相互渗透、彼此交流是维系良好生意关系的最佳方式。例如,在吃饭问题上,几个北京生意人一起去饭店吃饭,几个人总会争着付钱,常常出现相互之间各不相让、都要交钱的情况。

在生意场上,北京人认为,“骗朋友仅是一次,害自己却是终身”。因此,他们为人古道热肠,急人所难,乐于助人,处处替别人着想,无微不至地关心生意朋友,并且常常不图回报。

北京著名企业家李建忠在谈起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我认为一个人不可缺少的是信誉,对于拥有最大财富的人,朋友是最大的无形资产。要恪守信誉,真心实意交朋友。”

2000年,在北京某市区的拆迁改造工程中,李建忠交了很多百姓朋友。事情是这样的,在这次拆迁过程中,很多百姓希望通过拖延搬迁时间来挟制工作的进展,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坚持原则与灵活应用是李建忠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矛盾当然要尽量去化解,但要宽宏大量。针对困难家庭给予适当照顾是李建忠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他到每一家去做动员工作,聊天是北京人沟通的最好方式。于是这个矛盾轻松地解决了,他同时还交上了很多的朋友。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李建忠创下了20天里顺利拆迁2400多户的纪录。

直爽豪放是北京商人的性格特点,无论生意成交与否,北京商人都会热情地招待你,只要你拿出自己的真诚,他们也必然会拿你当作真心的朋友看待。但北京商人也不习惯片面接受别人的恩惠,他们非常注重“礼尚往来”的交往方式,而忘恩负义的行为则一向为北京商人所不齿。

生意经

对于拥有最大财富的人,朋友是最大的无形资产。高素质带来高效率有人曾这样说,在北京,随意扔一颗石子,砸着的都可能是博士。的确如此,北京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库。这里汇聚了中国最有影响力、最有权威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这里也汇集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据粗略统计,北京目前至少有100多万个拥有自己资产和雇工的老板,而且这种趋势还在迅猛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一些新办的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老板都是年轻人,而且文化水平也很高,很多都持有硕士、博士学位。这些主要从事科技、信息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商人群体,可以称得上是新时代的中国儒商。

这些从知识分子转化而来的北京商人,文化层次高,信息较灵敏。他们有着丰富的市场知识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一旦经过实践的磨炼,往往很快就能够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由于知识水平高,又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尤其是他们神通广大,与京城大大小小的官员们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新一代北京商人多不同于那些从工厂作坊里走出来的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他们戴眼镜,西装革履,手提笔记本,或准备把自己的发明产品化,或到某一部门去公关,或为某一地区或企业进行策划,他们是京派商人中的骄子。

大家熟知的“五笔字型”发明者王永民便是这一群体中的代表。1989年,王永民与朋友创办北京王码电脑公司,仅用4年的时间,公司就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优秀高科技企业。王码技术产品享誉海内外:王码480桌面办公系统被评为中国计算机界十大新闻,获国际蓝带大奖;王码900家用电脑被国家专利局授予专利;王码电脑1993年度有3项技术被列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企业规模从成立初期不到10人的小公司,发展成为拥有1个软件中心、3个产业基地、18家分公司、2个海外分公司、200余家经营培训网点,技工贸一体化的公司;公司的年产值连续3年实现当年翻两番。

“中国空气产业之父”何鲁敏也是新京商的代表。北京亚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鲁敏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系,是一位硕士研究生,曾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做研究工作。从日本进修回来后,他毅然决定辞掉公职,扔掉铁饭碗,白手起家,创办亚都建筑设备制品研究所,并研究出中国第一代超声波加湿器——亚都加湿器。没过多久,亚都加湿器以价廉物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亚都”还得到了在京的外国消费者的首肯和青睐。外国驻华使馆、外国大公司驻华办事处都纷纷用起了中国产的“亚都”。

北京商人除了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外,还注重文化的修养,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在北京,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书店。西单图书大厦和王府井书店每天都迎接着络绎不绝的买书者和看书者。另外,像国林风、风入松、万圣书园等特色书店,每天也在迎接着摩肩而至的文化人。这些人早已把读书作为一种享受,把追求文化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生意经

北京商人有着丰富的市场知识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一旦经过实践的磨炼,往往很快就能够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著名哲学家法兰西斯·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千百年来,无数事实也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性。知识是光明和热!是勇气和钢!它使奴隶变成巨人,把弱者变为强者;它能够照亮黑暗,穿透愚昧,驱逐恐惧,它永远都是进步、胜利的象征。

北京商人崇尚知识,尊重人才,他们深切体会到,进入21世纪,无论是经济发展、民族进步、国家富强以至人类文明的提升,都仰赖知识。一个想要成大事的人,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

有“打工皇后”之称的北京商人吴士宏是IBM中国区前任总经理。她最初只是北京椿树医院里的一个不知名的小护士。用吴士宏自己的话说,十几岁之前她除了自卑地活着,一无所有。

一场大病之后,吴士宏忽然觉得,不应该毫无意义地生活下去,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些,体验一番成功者的感觉。于是她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自学了大学英语,后又攻读了高校英语专科。就在英语专科还差一年毕业时,吴士宏参加了IBM公司招聘会,经过激烈的竞争之后,幸运的吴士宏顺利地通过了“严密的网眼”。吴士宏就这样成了这家世界著名企业中的一员。

在IBM工作的最初日子里,吴士宏扮演的是一个卑微的角色,沏茶倒水,打扫卫生,完全是脑袋以下肢体的劳作。有这样一件事,给吴士宏带来了很大的触动:有一个资格很老的香港女职员,动辄支使别人替她做事,初来乍到的吴士宏自然而然地成了她驱使的对象。有一天,她满脸阴沉地冲吴士宏吼道:“如果你要喝我的咖啡,麻烦你每次把盖子盖好!”她以为吴士宏偷喝了她的咖啡,这是对吴士宏人格的污辱。吴士宏顿时浑身战栗,像头愤怒的狮子,把内心的压抑彻底地爆发了出来。事后吴士宏下决心: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管理公司里的任何人,不要说香港人,即使是外国人也不例外。

吴士宏想着要改变现状,想要拥有权力,想把自己由低处带到高处上来。她很快就付之行动,采取的方法是每天多花6个小时用于工作和学习,她吃力地研读市场分析方面的著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同一批聘用者中,吴士宏第一个做了业务代表。接着,同样的付出又使她成为第一批本土的经理,然后,吴士宏又第一个成为IBM华南区的总经理。这是她用努力换来的,更是知识成就了她。

当吴士宏选择了微软时,微软公司的上司对吴士宏说:你就是为微软生的,微软公司虚席以待,“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这一职位为你等了将近半年。当时的吴士宏感激的不是微软公司的上司给了自己机会,而是为自己的彻夜苦学换来的知识感到欣慰。

知识使一个弱女子变得如此强大。吴士宏心里明白,是知识使她抛弃了十几年来生活的自卑,是知识使她彻底摆脱了那种被人呼来唤去的沏茶倒水受污辱的生活,是知识使她改变了命运。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成就了“打工皇后”。看来,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用蛮干换来的,不是机遇送来的,而是由知识创造取得的。

生意经

一个想要成大事的人,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独辟蹊径,捕捉商机寻找商机、把握商机,是企业做大做精的前提。北京商人天生就具备发现商机的优势,他们不仅能够发现商机,还懂得如何改变自身以适应商机、发展商机。

以前很多人认为早期的国产电影发源于上海,其实不然,中国第一批国产电影是在1905年,由北京商人任庆泰的丰泰照相馆拍摄制作的。

1892年,任庆泰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开设了丰泰照相馆。这家照相馆是北京第一家由中国人开办的照相馆,有技师、学徒十多人,除了照相业务外还兼营照相器材。丰泰照相馆的经营力求突出特色,其拍摄的合影和“戏装照”闻名京城,特别是该馆发售的戏曲名伶照片更是颇受北京各界的欢迎。

20世纪初,曾有人从国外带回一些无声电影来北京放映。北京的一些戏园开始放映电影,但这还不是正式的影院。任庆泰从自身的经历中感受到,电影这种新的文化产品中存在着无限的商机,是一个值得大张旗鼓投入的行业。

1905年,任庆泰拍摄了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也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影片当时是在丰泰照相馆广场上的日光下拍摄的。由于当时没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摄影机是固定的,演员在摄影机前表演,在胶片置换之间演员必须保持原样不动,等换上新胶片后再接着表演。《定军山》的拍摄前后历时三天,共成影片三本。

从1906年开始,丰泰照相馆陆续拍摄了京剧演员俞菊笙、朱文英、许德义及俞振庭演出的《青石山》、《艳阳楼》、《收关胜》、《白水滩》、《金钱豹》等剧目中武打和舞蹈动作较多的片断,通过电影艺术把中国国粹的巨大魅力表现得栩栩如生。这些影片上映后受到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丰泰照相馆也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影制作机构。

商机固然无处不在,但并非人人都能发现并且把握住它。有时候,你甚至会在寻找的过程中与其失之交臂。因此,在经营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发现商机。

北京崇文门外宝文堂书店,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老企业,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迄今仍保持经营出版业的老书店。宝文堂创建于1862年,是一位名叫刘永福的商人收购之后所创办的。收购宝文堂以后,刘永福将店交给其族兄刘永和经营。刘永和经过反复考虑,认为当时的农村读物市场相当广阔,但是却没有专门的书店把经营重点放在这个市场上。确定市场目标后,刘永和就着手将宝文堂构建成一个集图书印刷、出版、发行和销售的小型综合企业。

当时企业的规模很小,前柜卖书,后柜作为木印和装订的车间,编辑、出版工作放在小楼上,就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宝文堂出版了大量的话本小说、地方戏曲、鼓词、相声、太平鼓词等通俗文艺读物。由于当时社会上的脚本少,又是面向购买力较低的农村,宝文堂针对这一现状,请人将《小五义》、《水浒传》及《三言二拍》等古典书籍编写成小段的故事或唱本,印成几页或十几页的小册子,发行到农村。由于本子薄、售价低而深受农村读者的欢迎,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数十年来,宝文堂一直占领着农村市场,经营上也创出了一套经验。到了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他们在全国建立了500多家经销店,有稳定的业务关系,经营十分活跃。尤其是在农村集市上,总能看到宝文堂的布幌子。在宝文堂书摊处,没有现钱可以用鸡蛋换书,可以欠账。而这些灵活的经营方式,也是宝文堂数十年而不倒的秘密。

在商场上,当我们看到一个微不足道的机会时,我们要善于将其发展成一个职业、一个行业,这才是让人佩服的成功商人。

生意经

寻找商机、把握商机,是企业做大做精的前提。敢于冒险,善于冒险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风险也不例外。在市场实践中,市场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失败的可能性,市场风险越大,失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但是,反过来说,风险有时也意味着巨额利润的存在,而且,由于许多人过于强调风险而拒绝介入,反而使某种商业领域的竞争对手少而又少。所以,风险奇高的领域,往往也是利润奇高的领域。

陈金飞就是一位敢于冒险的北京商人。这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邮电部工作。后来他下海经商,与朋友合伙创办了大通装饰厂。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陈金飞说,自己天生就喜欢冒险,而且从不计较失败的后果。这也是创业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素质。

当时的创业环境十分艰苦,但陈金飞却并没有感觉有多苦,他顽强地坚持了下来。那时,他天天骑着自行车找活儿,后来终于揽到了第一笔生意:先农坛体育场要给北京篮球队印7件运动背心的号码。回来后,他和工人们一起动手,不到10分钟就干完了,赚了35元钱,这也是陈金飞最小的一笔生意。

北京是时尚的前沿,陈金飞感觉到北京的年轻人对文化衫的需求很大,因为在他们看来,唯有这样才能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于是陈金飞用两元钱进货,然后把个性的设计、个性的语言印在上面,结果竟然卖到七八元一件,而且还很抢手。靠着这批文化衫,陈金飞他们挣到了第一个100万。

对一个商人来说,勇气和力量非常重要。陈金飞曾用“赌”来比喻生意上的决策,他说,只要有五成胜算,他就敢做决策。陈金飞的运气也是极好,正如他所说:“整体来说失败还是少。就是说生意本来有五成的把握,但通过我的努力,就会变成七八成……最后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功。”

一次,有一个美国发泡印花的订单,国营大厂不敢接,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这种技术。外贸公司找到陈金飞,他毫不犹豫地接了下来。合同签了,但还不知怎么干。他带领属下天天跑化工商店,请教工程师,通过多次实验,终于掌握了发泡所需的各种化学原料的配比和温度。那时,车间里经常能听到工人们兴奋的叫声:“发起来了!”

就是凭着这种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胆量,陈金飞和工人们掌握了发泡技术,保质保量地做成了近百万的生意,并垄断了近两年的时间。发泡印花的订单为他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

风险愈大,利润也就愈大。成功的企业家不仅敢冒风险,而且善于冒险。这个“善”,便是用如履薄冰的审慎心态去面对风险,谨慎地操作,务求必胜。

北京超级富豪李晓华就是一位善于冒险的企业家。那时候,马来西亚准备修建一条高速公路,政府决定在全球公开招标,借以招揽承建商。当时,马来西亚政府开出的条件相当优惠,但消息公布之后,应招者却寥寥无几。主要是因为这段公路不长,而且当时的车流量也不大。因此,很多人觉得这宗生意实在没有多大的赚头。

当李晓华得知这一消息时,他兴奋得几乎要跳起来了。他预感到自己冒大险、赚大钱的机会到了。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李晓华马上飞赴马来西亚,全面地考察核实这件事。在考察的过程中,李晓华又得知了一条不为人注意的消息:“在离公路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储藏量十分丰富的油田。”他又马上追踪调查,得知消息尚未正式对外公布,这更令他兴奋不已。他马上意识到,这个油田一旦正式开采,那么这条公路的车流量必然大增,而且,地皮本身的价格也一定会骤然大增。这真是上天赐予的绝佳良机!经过周密的全盘谋划之后,李晓华当机立断:迅速出击,务求必胜。于是,他将自己的所有家产用作抵押,又从银行贷了一笔巨款,终于筹集了3000万美元,一举拿下这个项目。

此时的李晓华已经是倾尽所有,毫无退路了,只有拼命向前才是唯一出路。可以想像得出,他当时面对的风险是很大的,真可谓不成功便成仁了。而且在当时,这个项目的贷款条件相当苛刻,贷款期限只有半年,期限一到,必须归还本息。如果半年之内这个工程项目无法如期上马,那么后果是不敢想象的。

没有冒险精神,哪来巨额利润?李晓华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后来,李晓华笃定心思,静候佳音。有谁知道等待的日子有多么难熬,特别是几乎毫无退路了的李晓华,此时开始过上了一种十分清贫的艰苦生活。物质上的窘迫和精神上的煎熬,几乎使他要垮掉了,但他依旧坚信自己的判断绝对没错。

就这样苦苦煎熬了5个月之后,关于油田开发的消息终于公布出来了。李晓华终于松了一口气。就在油田开采消息公布的这一天,李晓华所投中的那段公路的标价翻了一番,之后一连数天,标价一路看涨!

李晓华的冒险终于有了回报。他的这次冒险虽然近似于豪赌,但并不是盲目的。他是完全建立在审慎的心态和谨慎的操作之上的。因此,他的成功绝不是赌博式的成功,而是善于冒险的成功。可以这样说,他的成功是一种可以预期的必然,只是起始时不为人们看好罢了。

冒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坐失良机。美国速递大王、联邦快递公司的总裁弗雷德·史密斯先生说:“我认为,企业家一词在某种程度上应当赋予它赌徒的涵义,因为,在许多时候,采取冒险行动并不是最危险的,最危险的倒是坐失良机。”

生意经

成功的企业家不仅敢冒风险,而且善于冒险。这个“善”,便是用如履薄冰的审慎心态去面对风险,谨慎地操作,务求必胜。眼光决定一切有人这样说过:“瑞士人卖的是智慧和技术,美国人卖的是脑子里想出来的东西,日本人卖的是手里做出来的东西,中国人卖的则是地里种出来的东西。”虽说这话有失偏颇,但也说明了一个道理:经营眼光往往决定你的生意能够做多大和你用怎样的方式赚钱。

对于生意人来说,眼光越长远,实现自己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下面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三个年轻人在一个建筑工地出大力砌砖盖楼。可是他们三个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当人们问及他们的职业时,第一个人无精打采地说:“唉,我在砌砖盖楼,这样的苦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第二个人则这样解释:“我在盖大楼,能够为这个工程尽一份力还真不错!”而第三个人的回答却是与众不同,他乐观地说:“我的工作太伟大了,我在为人们建设美好的家园,想到由于我的参与而让他们住上漂亮舒适的新房子,我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三个年轻人,由于眼界的不同对于同一件工作而做出了不同的回答。经过十年的发展,这三个人都步入了中年,他们的人生道路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差异:第一个人仍然还是个泥瓦匠,只不过背有点驼了,牢骚更多了;第二个人成为了单位的工程师,负责大楼的设计与施工;而第三个人则成为了企业的总裁,作为一名管理者与决策者,他领导这个建设公司开发了一幢幢新的宿舍楼,为成千上万的居民解决了居住问题,同时为企业赢得了巨额的利润。

在北京,我们处处可以见到像第三个人一样的人才,这便是京商的另一个特点——做生意眼光长远。香港富华国际集团董事长陈丽华便是一位典型的京商。

2006年,在最新出炉的“中国十大女富豪”中,陈丽华以总资产55亿元稳居榜首,成为 “内地第一富婆”、“内地最富有的女企业家”。超脱于财富之外的陈丽华全然不在意外界奉送的种种头衔,当下时时牵动她神经的则是已在王府井东侧开工建设、总投资近40亿元、占地35万平方米的金宝街。“黄金宝地——金宝街”,对于2005年收工的这个“巨无霸”工程,陈丽华笑言这是富华集团最“豪气”的一个地产项目,“大手笔”的陈丽华要搭建中央商业区与中央商务区之间的桥梁。

陈丽华本姓叶赫那拉氏,为慈禧后裔,系正黄旗世家。她从小就住在北京颐和园,可以说紫檀家具伴她长大。直到出嫁,长辈们依然以紫檀家具做陪嫁,愿此物陪伴长久、幸福吉祥。这一经历,或许再加上满族人的基因,对她的影响的确是非同小可。

1982年初,陈丽华移居香港,从事国际贸易、地产投资。她的第一桶金是在比华利买了12栋别墅,随后高价卖出。几进几出,陈丽华就逐渐完成了她的“原始积累”,并及时向港岛外拓展投资,如向澳洲的房地产投资即大获成功。当港岛诸多房地产商痛苦地发现自己的财富被金融风暴卷走一半时,陈丽华有些欣慰地说:“香港富华国际集团基本没受到影响。”用陈丽华自己的话说,就是“做生意要有眼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不到一年,陈丽华又回到北京寻觅商机,而且大获成功。后期,她将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绝大部分事务交给了儿子赵勇,平时也不插手干预,转而将精力投到她所钟爱的紫檀木雕艺术事业上。

陈丽华女士对紫檀的喜好近乎“痴狂”,她每年都要携重金远赴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雨林地区,查访紫檀的生长环境和木质属性,并收集檀木基料。她时常顶着40℃的高温穿行于野兽出没、蟒蛇肆虐的原始森林,有一次,她还突遭热带毒蜂袭击,被铺天盖地的蜂群追赶,幸亏及时找到掩体才避过灾难。

陈丽华家里珍藏有多件明朝时的紫檀木家具,如雕花穿衣镜、仕女小挂屏、回纹香几、翘头案、八仙桌椅等。优美的造型、凝重的色调、纤细的纹理、精美的做工以及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在陈丽华幼年时就留下美好的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紫檀木家具的爱愈加深刻而强烈。她决心把巨额资金转入内地,用在仿明清宫廷紫檀家具的研制开发上。

很长一段时间内,陈丽华就住在她出资修建的紫檀博物馆里,和她手下的员工住在一起,和她魂牵梦萦的紫檀住在一起。此生此世,冥冥之中一切仿佛命中注定,陈丽华离不开紫檀。

20年过去了,富华家具厂1000余名员工精心制作的千件紫檀家什都直接进了紫檀博物馆,从未卖过一件。海内外无数社会名流、商贾巨子参观过北京京通快速路旁的中国紫檀博物馆,无不对美妙典雅的紫檀藏品赞不绝口,情愿出高价收买,却都被陈丽华一口拒绝。因为“吝啬”,陈丽华还得罪了不少商界朋友。现在她有点想通了,准备拍卖几件。此外陈丽华还有个大计划,筹备着把她的紫檀宝贝带到世界去巡展、去露脸。正如她自己所说:“做别人没有的、世上无双的。别人都看重外国的高科技,我要做外国人看重的中国玩意儿。”

作为北京商人的代表,陈丽华以其独到的眼光看世界,这种长远的规划定会为她带来难以想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红顶商人胡雪岩》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拥有一县的眼光,那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拥有一省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拥有天下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

生意经

对于生意人来说,眼光越长远,实现自己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