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量价实战分析快速入门(第2版)
44927500000009

第9章 量价关系走势分析(1)

一、走势中的量价关系分析

(一)破解走势中的量价关系之谜

一般情况下,股价在一段时期内有可能表现为上涨或者是下跌,成交量也表现为或大或小。但具体反映在盘中时,无论日K线图上是上涨还是下跌,分时走势图中的成交量一定会有相对应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说成交量在每一天的盘中都会呈现为局部的波峰或谷底。同样的道理,不管日K线图是收阳还是收阴,分时走势表现在盘中总有小的阶段性高点或低点,这是显而易见的。正常情况下,股价不可能走直线,成交量也不可能时刻平均分布。依据股价走势以及所对应的成交量的时刻变化,大致可将分时走势图中的量价关系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量价同步配合

量价同步配合是指在分时走势图下方成交量变化的每一个波峰对应的都是分时走势小波段的每一个高点,局部放量对应的是股价盘中冲高的行情,而局部缩量对应的是股价盘中回调的阶段,这与通常技术思路中的价涨量增的思路是完全吻合的。量价同步配合通常包括量增价涨、价稳量增、价跌量缩等三种情况,表示大盘的短线走势较稳定。

2.量价反向配合

量价反向配合与量价同步配合正好相反,是指在分时走势图下方成交量变化的每一个波峰对应的都是股价分时走势小波段的每一个低点,即局部放量集中于股价盘中下挫的波段,而盘中反弹的波段,市场则呈现局部缩量。量价反向配合通常包括:价涨量缩、价跌量增、价涨量平、价跌量平、价稳量缩、价稳量平等。这表明大盘盘中向上震荡的力度正在逐渐减弱,股价的短线走势正处于一种弱势调整的状态之中,有可能继续下行。

(二)应对走势中量价关系的策略

股价在盘中走势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有时候可能既非正向配合也非反向配合,这时就没有办法明确分析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观察典型走势。分时走势的量价配合在看盘中的主要应用不仅仅是观察特征,而且要观察变化情况。根据分时走势的量价关系分析,可以判断股价短线的强弱。通常情况为,正向配合则短线“强”,反向配合则短线“弱”。

当大盘进入震荡期之后,如果分时走势一直保持反向配合状态,则短线投资者不要急于跟进,短线介入的机会为盘中走势由反向配合转变为正向配合之时;反之,短线投资者出局的有利时机为分时走势由正向配合转变为反向配合之时。

二、底部区域的量价关系分析

(一)破解底部区域的量价关系之谜

成交量是反映主力动态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在股价经过一段时期下跌后的底部区域,主力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在成交量上反映出来。判断一只个股是否有主力入驻、主力是否建仓完毕等,都可以从成交量上来分析和判断。股价在底部区域时成交量能表现出许多种量价形态,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这些量价形态形成背后的奥秘。

1.破解底部无量止跌形成之谜

股价经过一段时期的持续下跌之后,又出现了凶猛的下挫趋势。随着股价的不断下跌,做空能量基本都释放了出来。当股价下跌到一定程度后,持股者会慢慢产生惜售心理。此时,由于股价还处在下跌通道之中,场外资金不敢轻易进场操作,所以,大部分投资者都会选择持币观望的态度,于是导致成交量进一步萎缩。此时,股价的下跌速度通常会放慢,有时可能会收出小阳线。由于买卖双方的意愿未达成一致,持股者惜售,场外投资者持币观望,因此盘中无法成交,使得股价和成交量都处于“停滞”状态。

无量止跌前股价下跌的幅度越大,下跌时间越久,后市止跌反弹或者反转的概率就越高。在出现无量止跌现象之前,股价最好有一个加速下跌的过程,并且在加速下跌的过程中成交量也呈放大趋势。因为成交量越大,说明空方能量释放得越充分,后市行情反转的可能性就越高。在出现无量现象之后,通常会出现一个或者多个止跌信号,如底部十字星、单针探底等K线形态。

张江高科(600895)经过调整后,出现了止跌企稳的迹象,由于下档支撑力度较强,随着技术指标逐渐修复,后市极有可能出现反弹行情。对于这类个股,投资者可适度关注其后市发展。

2.破解底部温和放量形成之谜

当股价出现一波深幅的下跌之后(下跌幅度一般在50%以上),做空能量就会逐步地释放出来,同时卖盘也会变得稀少。在卖盘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股价下跌的趋势也在减缓,场内交易清淡,成交量进一步萎缩。随着做空动能的逐步释放,做多动能开始慢慢增加,股价经过长期下跌后,也吸引了不少抄底资金的关注。此刻,场外资金看到做空动能逐步萎缩之后,便纷纷入场抄底。由此,多空双方的立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是一种质的变化。

在股市中,任何一个质的变化都要经过量的积累才能实现。

从股价跌至底部区域时的成交量低迷,到成交量呈现出逐步放大的趋势,市场人气逐渐变得活跃起来,场外资金也在高度关注市场变化。在成交量温和放量的带动下,股价开始缓慢攀升。当股价运行到市场底部区域时,如果出现温和放量的走势,则证明市场参与操作的人气正处在活跃升温的阶段,原来做空的力量也在逐步地向做多这一方转化,从而使成交量出现逐步放大的现象。每当出现这种走势时,都将预示着后市股价有望走出一波反弹或者是反转的行情,所以,这是一种看多的市场信号。

在判断底部是否温和放量时还要把握以下要点。

(1)在出现温和放量之前,通常个股都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下跌行情,而且成交量也有一个极度缩小的过程。

(2)在出现温和放量的过程中,一般都有股价的配合。成交量温和放大的同时,股价也在缓慢地向上抬升。

(3)温和放量时,股价的上升过程中始终依托5日均线的支撑,即使股价在下探过程中偶尔会击穿5日均线,也会很快地被重新拉起。

3.破解底部突放巨量形成之谜

底部突放巨量一般是指某些个股经过了长期的下跌之后,某日突然出现一根巨量的大阳线,这根大阳线将前面的一根K线甚至几根K线实体全部覆盖住,成交量也呈现出比前几日放大,甚至放大几倍的行情走势。突放巨量这种现象大多发生在上涨中途或者是高位区域,这里主要分析一下股价在底部区域时的突放巨量现象。

股价从高位区域开始下跌,随着股价的不断阴跌下挫,市场中的抛售筹码也随之逐渐缩量。在经历了一段下跌行情之后,股价开始逐步进入筑底的阶段。在股价筑底的过程中,成交量相对于股价下跌过程中的成交量会出现明显的缩量。随着股价筑底阶段的完成,某日盘中突然呈现出巨大成交量,股价也会出现大幅度的上涨,这就是所谓的底部突放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股价在底部突放巨量时并不意味着后市一定会出现大涨。

在准确判断底部是否突放巨量时还要把握以下要点。

(1)股价经历了一段长时间下跌的过程,均线系统通常呈空头排列的形态。

(2)在放出巨量之前,如果有一个缩量下跌的过程,而且还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横盘整理,则后市反弹的概率就会增大。

(3)如果在放出巨量的当天股价冲高回落,则后市一般会出现整理的走势,甚至有可能延续下跌的走势。

4.破解底部地量之后放量形成之谜

底部区域出现地量之后的放量,是指当股价运行到底部区域时,成交量出现一段时间的萎缩,之后出现放量的走势。股价经过下跌行情之后出现这种现象,证明有场外资金已经进场操作,但并不意味着股价就会马上出现上涨行情,投资者还要了解当时的盘面情况和大的环境趋势。

当股价经过长时间的下跌行情之后,成交量呈现出逐步萎缩的状态。由于盘中做空动能越来越弱,因此股价下跌的速度越来越慢,最后,股价会呈现出小幅震荡的走势,在K线走势图上形成横盘筑底或者是反复震荡的走势形态。不论是横盘筑底还是反复震荡筑底,在筑底过程中,成交量通常都会呈现出缩量的现象。当股价筑底逐渐完成后,盘中的持股者也会停止抛售手中的筹码,持股信心也会逐步增强。这个时候,场外投资者看到股价出现了止跌现象,就会诱发他们入场抄底的愿望。随着卖盘和买盘之间趋势的不断演变和转化,成交量也会由原来的萎缩状态向逐步放大的方向不断增量。

当出现地量之后放量这种走势之前,股价通常是处于下跌行情的,并且股价的下跌速度也在逐步趋缓。在放量的过程中,股价必须是上涨的,5日均线呈现多头向上的排列形态;成交量最好是温和放大,如果放量过急,则后市股价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大盘最好也处于长期下跌后的底部区域。出现地量之后再放量的走势之前,股价在底部区域横盘整理的时间越长,股价后市出现上涨的概率就越大。

5.破解底部无规则放量形成之谜

底部无规则放量是指当股价运行到市场底部区域时,经常会出现不规则的放量现象,成交量忽大忽小,丝毫没有规律可循。在成交量无规则放大的同时,股价也随之出现上涨。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股价经历了长期下跌之后的底部,有时也会出现在股价反弹回落之后。

形成无规则放量这种走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主力控盘所为。股价经过一段时间的下跌之后,有主力入驻建仓。当主力基本完成建仓之后,就会采取这种手法来试盘,其主要目的是测试盘中持股者的持股信心以及场外资金的跟风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所放出来的成交量,大部分都是主力通过对敲形成的。

(2)短线客所为。当股价运行到市场底部区域时,就会引来短线客的关注。当短线客集中买入时,就会引起成交量的突然放大。在某一天或者某一阶段短线买盘不多,或者场外跟风盘稀少时,就会导致成交量迅速萎缩,从而形成了这种成交量无规则的缩小和放大的现象。

在无规则放量的过程中,均线系统有时候也会出现混乱,有时呈现多头排列,而有时却呈现空头排列,并且两者之间的转化往往是相当快的。股价在底部区域横盘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无规则的放量,则均线系统通常都会呈现水平排列。但无论股价处于横盘状态还是震荡状态,半年线始终处于空头排列。

6.破解底部股价启动初期单日放量形成之谜

当股价在底部区域经过充分整理之后,主力通常就会通过拉高股价来进行试盘。由于在拉高股价的过程中主力频繁地使用对倒(对倒是证券市场主力或主力在不同的证券经纪商处开设多个户头,然后利用对应账户同时买卖某个相同的证券品种,从而人为地拉抬价格,以便抛压或刻意打压后进行低价吸筹的一种手法),所以,成交量就会表现出迅速放大的现象。但放量的当天,股价并不一定会出现大幅度上涨态势,反而有可能出现冲高回落的现象。这是因为主力建仓之后,为了测试自己的控盘程度,而采用对敲的方式来试拉股价,以便测试一下市场和盘中的反应。主力既然要拉高股价,就必须在当天吃进大量的筹码。无论主力采用对敲,还是直接吃进他人的筹码,都会使成交量突然放大。当出现这种走势时,就称之为“启动初期的单日放量”。

出现启动初期单日放量现象前,股价在底部区域横盘整理的时间越久,后市上涨的动能就越充足。如果当各条均线都处于黏合状态时,股价突然放量上涨,并且在上涨过程中抛售筹码不多,则后市很可能出现大涨。出现单日放量时,股价至少要突破5日均线的压力,如果能够收出一根大阳线,并且突破所有短期均线的阻力则更好。在放量上涨的过程中,如果股价在分时走势图上的走势很少有盘中回落的现象,则预示着新的一轮上涨行情不久就会到来。

7.破解底部反复放量形成之谜

底部反复放量一般是指在长期下跌之后的底部或者是阶段性底部,股价出现间断性的放量现象。如果是在长期下跌之后的底部出现这种现象,则后市上涨的机会较大。

个股经过大幅度的下跌之后,引起庄家的关注。主力在股价下跌接近尾声的时候,就会对该股进行建仓。当主力基本完成建仓任务之后,股价就会进入筑底阶段。但此时主力并不知道自己的持仓量能否达到绝对控盘的程度,所以,会采用试盘的手法来测试内外盘的动态。

主力在试盘时,主要是采用对倒的手法来拉高或者是打压股价。不论是拉高还是打压股价,主力都要进行自卖自买的操作,成交量随之就会明显地放大。有些主力不仅仅只进行一次试盘,很有可能在底部区域反复进行多次试盘,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反复放量的现象。有些个股在下跌的阶段性底部区域也会出现这种反复放量的现象,通常出现这类情况就表明主力在出逃。由于主力在股价下跌之前和下跌过程中没有将手中的筹码完全抛掉,同时也想再卖个好价钱,这时主力就会让股价呈现出止跌筑底的行情,以此来迷惑投资者入场接盘。这个时候,主力也会采用对倒的办法来做盘,一般对倒的频率不会很高,此时,反复放量的过程也就是主力出货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