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施教。弟子是①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②。见善从之,阐义则服③。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④有常。必⑤就⑥有德。颜色⑦整齐。中心⑧必式。夙兴夜寐⑨。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⑩。是谓学则。
【注释】
①是:代词前置,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②极:极点,透彻。
③服:顺从。
④游:出游,外出。居:在家。
⑤必:必须,一定。
⑥就:靠近,接近。
⑦颜色:容颜,脸色。
⑧中心:内心。
⑨夙兴夜寐:起得早而睡得晚,形容勤奋劳作。
⑩解:通“懈”,懈怠。
【译文】
先生施教,弟子遵照学习。谦恭虚心,所学自能彻底。见善就跟着去做,见义就身体力行。性情温柔孝悌,不要骄横而自恃勇力。心志不可虚邪,行为必须正直。出外居家都要遵守常规,一定要接近有德之士。容色保持端正,内心必合于规范。早起迟眠,衣带必须整齐;朝学暮习,总要小心翼翼。专心遵守这些而不懈怠,这就是学习规则。
【故事】
望鲁台——尊师第一台
望鲁台为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贤徒燕假所筑,位于陕西省千阳县境内,距今二千四百余年,是中国尊师第一台。
燕假(前541年一前476年),字子思,秦地千阳燕家山(今陕西省千阳县)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燕假一生三赴鲁从师孔子。归里后在渔阳(今千阳县裴家台)设教十八年,积极传授孔子学说。燕假辞世后历代朝廷对其大加封赠: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玄宗封假渔阳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假开源候;明追称“先贤燕子”。山东曲阜孔庙供有燕假牌位和石刻像,圣贤祠内还塑有燕假像。
燕假为人谦虚诚厚,很受孔子赏识,深得孔子亲传。燕假第二次从鲁归里后,于公元前501年在渔阳设馆办学,有教无类,广收门徒,传播儒学,为秦陇、川、滇、宁、蒙、新等地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推动了当地的教育、经济、文化事业的巨大发展。燕假是西北大地上孔子唯一的贤徒,“开西秦设馆教学之先河”,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儒家学说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燕假在渔阳设教的十八年间,因思师心切,便每日在学堂后面的黄土塬边,登高远望鲁国。为了能站得更高望得更远,燕假每日用衣襟撩土垫足登高以望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逐渐形成了一锥形土台,这个土台后世人称“望鲁台”或“燕假望鲁台”。
望鲁台高十一米,底径三十五米,四周及广场占地约八千多平方米,虽几经沧桑、历史变迁,但保护完好,气势巍然,形体高大。它不但是燕假用心血和每日撮土的具体行动日积月累而成的真情台,而且是燕假以思师、念师、感师、敬师之大德大美品性、精神浇铸起来的尊师台。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涵蕴全在燕假笃敬恩师的赤诚与每日撮土登高以望鲁的尊师情结中,这是燕假敬师真情、尊师行为的凝定与释放,是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历史见证和真实写照,在中国教育史上都是极具创意的伟大之壮举。燕假也因此被称为我国古代尊师第一人,望鲁台称为我国尊师第一台。
【原文】
少者①之事。夜寐早作。既拚盥漱②,执事有恪③。摄④衣共盥。先生乃作。沃⑤盥彻盥,汎拚正席。先生乃坐。出入恭敬。如见宾客。危坐⑥乡⑦师。颜色毋怍⑧。
【注释】
①少者:指弟子。
②拚:清扫,打扫。
③恪:谨慎,恭敬。
④摄:提起。
⑤沃:以水洗手。
⑥危坐:古人以两膝着地,耸起上身为“危坐”,即正身而跪,表示严肃恭敬。
⑦乡:通“向”。面对着。
⑧怍:面色改变。
【译文】
少年学子的本分,要注意晚睡早起。晨起清扫席前而后洗手漱口,做事要注意恭敬谨慎。轻提衣襟为先生摆设盥洗之器,先生此时正起。服侍先生洗完便撤下盥器,又洒扫室屋摆好讲席,先生便开始坐入讲席。弟子出入都要保持恭敬,其情景如同会见宾客。端正地坐着面向老师,不可随便地改变容色。
【故事】
汉明帝尊师
刘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刘庄被立为皇太子后,光武帝拜谦恭有礼、学识渊博的桓荣为太子少傅,负责教授太子。
后来刘庄登基即位,就是汉明帝,他依旧待桓荣以师礼,对其非常尊敬。桓荣当时任太常之职,掌管宗庙礼仪和选试博士,已经年逾八十了,桓荣自认为已经衰老,多次上书请求辞职,汉明帝总是不允许,并且每次都对他增加赏赐。
汉明帝到太常府时,总是让老师桓荣坐西面东,以示对老师的尊敬,当时视居西面东为尊位,并且设置好几案手杖,像以前一样聆听老师教诲。这也是后来很多人又将授业之师尊称为“西席”的原因。
汉明帝还召集文武百官以及桓荣教过的数百名学生到太常府,并且汉明帝亲自捧书向老师桓荣求教,每次开口总是先说:“大师在此。”请教完毕,会将太官供品用具全部都赏赐给桓荣家。
永平二年,汉明帝为照顾年老致仕的桓荣,拜其为“五更”,每次祭祀礼仪完毕,汉明帝总是请桓荣和其弟子升堂,然后自己捧着经书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向桓荣求教。后来又封桓荣为关内侯,封邑五千户。
每次桓荣生病,汉明帝都专程派使者前去慰问,以至在通往桓荣家的道路上经常能看到太官和太医。桓荣病重时,汉明帝就亲自到他家中探望他的起居情况,在走到桓荣家所在街道时,便下车步行,以示尊敬。进门后,捧着经书来到桓荣面前,流着眼泪抚慰桓荣,并赐给他床褥、纬帐和衣被等物品,很长时间才离去。从此以后,文武百官来询问病情的,都不敢再乘车到桓荣家门前了,并都在床下拜见。
桓荣去世后,汉明帝亲自穿起孝服,亲临丧礼并送葬,将首山的南面赐给他作为墓地,并且安置善待他的子孙和家人。
正因为汉明帝尊师重道,给天下百姓做出了表率。明帝对自己非常严格,他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丝毫不对老师摆帝王的架子,因此明帝之世,吏治比较清明,境内安定。
【原文】
受业①之纪。必由长始:一周则然,其余则否②。始诵必作③。其次则己。凡言与行。思中④以为纪⑤。古之将兴者,必由此始。后至就席。狭坐则起。若有宾客。弟子骏作⑥。对客无让。应且遂行,趋进受命。所求虽不在。必以反⑦命。反坐复业。若有所疑。奉手问之。师出皆起⑧。
【注释】
①受业:跟随老师学习。
②否:不,不然,不如此。
③作:起身。
④中:指中和之道。
⑤纪:法则,准则。
⑥骏作:迅起。
⑦反:通“返”。返回,回归。
⑧起:起立。
【译文】
接受先生讲课的次序,一定要从年长的同学开始,诵读要站起身来。一切言语、行动,以牢记中和之道为准则。后到的同学入席就坐,旁坐者就应及时站起。如有宾客来到,弟子要迅速起立。对待客人,不可失礼,边应边走,快进来向先生请示。即使来客所找的人不在,也必须回来告之。然后回原位继续学习。学习中若有疑问,便拱手提出问题,等待先生回答。先生出去时,学生都要起立。
【故事】
子贡守丧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时卫国人。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小孔子三十一岁,曾任鲁、卫大夫,善于货殖生意,家境富有,后死于齐国。
子贡于孔门四科中,属于言语科,口才非常好,并且善于发问。于《论语》之中,常可见到子贡发问的情形,问的内容很多,如他曾问仁、问政、问友、问士、问君子等等。
子贡不仅是孔子儒家学说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其坚定的捍卫者。他视师志为己志,弘扬道德仁政思想,时时处处维护着老师的尊严和声誉。
陈子禽问子贡说:“孔子的学问是从哪儿得来的?他周游列国,了解了各国的政事,是请求人家告诉的,还是人家主动说的呢?”
子贡说:“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流传在世间,贤能的人知道它的内涵,缺少贤能的人只知它的皮毛,道义公理无处不在,夫子在哪里不能学习呢!夫子打听消息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一样,他是凭着温和、善良、恭谨、俭朴、谦让的美德得来的。”
齐景公向子贡询问孔子的贤能时,子贡马上回答说:“夫子圣人也,岂只贤哉。”
鲁国大夫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义正词严的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夫子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夫子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在孔子去世后,其它弟子皆以父母之丧守丧三年,唯独子贡庐墓守丧六年才离去。在子贡的守丧岁月之中,没有锦衣玉食,只有粗茶淡饭、短褐布衣;没有交际应酬,生活几近苦修、隐居;没有太多的欢乐笑话,只有无尽的思念。
当然子贡这样做,是源于他对孔子的敬佩和对其学说主张的深刻理解,源于他认定追求真理和维护道德是正义的事情。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