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精华读本
4491600000040

第40章 企业研发战略(2)

在实施技术引进战略中应注意引进适用技术。所谓适用技术是指适合于本国、本地区或本企业经济条件和环境技术条件,能产生最佳社会经济效益的一种技术,亦称适宜技术。一般来讲,在引进技术选择上要考虑五个条件,即技术条件、资金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和社会条件。同时,在技术引进中应注意引进软件。从技术引进的角度来划分,一般可分为硬件引进和软件引进,硬件在技术贸易中往往是指设备、零件等有形的技术实体,它可以迅速形成生产能力,较快地生产出产品,但在硬件交易中得不到技术专利和技术专门知识。软件引进主要是引进技术专利、技术诀窍、技术设计、数据及科研成果等,软件引进一时难以直接形成生产能力,往往需要本国的有关技术作补充,并与国内设备和制造能力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经济效果,但这种引进所需费用少,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国企业技术引进应采用”软硬结合,以软为主“的引进方式,可收到少花钱多办事、迅速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效果。

同时,在技术引进中还要重视消化、创新。从技术引进到能够自己创新一般要经过六个阶段:①操作阶段;②维护阶段;③修理并进行小的改良阶段;④设计阶段;⑤能够自己制作阶段;⑥自主开发阶段。即在引进基础上,在一定的技术领域内,利用本国技术力量独立研究出新的技术,开发出新的产品。只有能够自主开发才是技术引进的最终目的。

在技术引进中要特别重视智力引进。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应当特别重视引进人才,特别是关键领域的优秀科技人才,依靠他们,才能较快地开发新技术及新产品,并促进本企业科技队伍更快地成长起来。

2.4部分市场战略

部分市场战略也叫依赖型战略,这种战略主要是为特定的大企业服务,企业用自己的工程技术主要满足特定大企业或母公司的定货要求,不再进行除此以外的其他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只要不失去为之服务的特定大企业,就可以不必为追求发展而进行各种冒险创新的事业,就能安全稳定地经营。

选择这种战略的条件是:

(1)一般都是大企业的卫星企业或子公司采用此战略。

(2)企业研究开发机构较小,研究开发重点是对材料及工艺进行研究与革新。

(3)采用此战略的企业一般其专业化生产能力很强。

该战略的优点是:按订货要求或母公司专业化的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模仿现在已有的开发成果;一般企业不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只完成专业化协作部分的生产任务;这类企业的研究开发工作的重点是在材料及生产工艺方面进行革新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该战略的缺点是:一旦特定大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进入衰退期,则为之服务的企业的经营也将陷入困境,因此要求企业具有适合不同用户要求的灵活性。

以上介绍的四种研究开发战略在技术水平和投入市场的时间方面的差别可用图8-1来表示。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经营战略、战略环境条件进行选择,表8-2列举了不同研究开发战略的特点及适用情况,以及它们对各职能部门的要求。

图8-1企业研究开发战略图表8-2研究开发战略的特点、适用情况与对职能部门的要求各项特征研究与开发战略企业的特征市场的特征财务方面的特征研究开发制造营销财务组织工作时机选择进攻型战略·在技术能力(包括人力、设备等)营销力量等方面有足够的保证,并且领导重视·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迫切,推销费用低·成本较高但潜在利润大·需要最先进的研究开发成果·重视试制与小批生产·侧重于激发初始需求·需筹措能用于风险性开拓的资金·强调灵活性·鼓励敢于担风险的精神·早期进入,开创产品生命周期防御型战略·科研能力一般但开发工程能力很强·有灵活的组织能力与非常敏捷的反应·市场容量大,非领先进入市场的企业所独占·成本相当高,但比领先者的成本低很多·需要灵活的、反应快的研究开发能力·需要有建立中等生产规模的能力·能进行多种经营,激发起第二次需求·能迅速筹措到大量资金·能将灵活性与高效率相结合·在成长期的早期技术引进型战略·研究力量很少,或几乎没有,有一定的开发力量。非常擅长于低成本生产·研究开发费用低·进入市场时,有能力在价格上进行竞争·低成本和薄利·在短期内仍可获取较大利润·需要有工艺开发与降低成本的能力·需要高效率与自动化的大量生产能力,足以降低成本·能使销售与分配费用降到最低·需筹措大笔资金·强调高效率与分级控制·在成长期的后期或成熟期初期进入部分市场战略·擅长生产热门产品·有良好的工艺开发与组装能力·营销部门与研究开发部门配合好·现有产品仍有市场,但已为竞争者的改进产品所威胁·在技术市场方面无重大突破·研究开发费用不大,但有时销售费支出大,利润低,但相当长时间内销售量很大·有时可借助于改进工艺取得较高利润·需要有工程应用能力,迎合用户要求的能力与设计新的先进产品的能力·需具备中短期生产的灵活性·能分辨出并找出有利的市场面·需筹措一定数量的资金·能适应不同用户要求的灵活性与管理·在成长期进入

2.5科研和开发的标准选择

企业对科研和技术的要求程度,因企业所属产业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处于技术革新状态的信息产业的研究费占销售额比重远远高于明显地显示出已经成熟的钢铁产业。从企业来看,大体上也都出现同样的趋向。

关于企业对研究开发应该下多大力量,则因要求而异,而且企业在经营上对研究开发所付出的力量也有一定限度。就是说,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内部开发所作的努力必须有个最低限度,反之,不顾轻重缓急一味追求负担过重的研究开发也不妥当。因此,必须划定一个界限。

对企业来说,首先必须考虑规定最适宜的研究开发标准。然而,最优的研究开发标准只能是在观念上构筑的概念,可供在现实中使用的标准是很难掌握的,特别是预测由研究开发产生的未来收益的最优标准,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且现在进行的研究开发,真能带来成果与否,也是不确定的。

研究开发的未来的不确定性,给确定最优标准带来困难。但是,企业为了长期存在和发展,期望通过研究开发获得成果,为解决这个困难就要求根据一定的适当标准维持长期稳定的开发水平。惟有连续不断地研究开发,才能称为指导企业内部要求的最优原则。下面我们阐述一些常用的方法:

1.从占总利润收入的比例来确定政策的最大限度有些企业认为联系总利润收入来考虑科研和开发的预算支出,比从销售收入的角度出发要合理而明智。管理部门考虑向科研和开发项目投资资金,而又不因此过多地占用现有利润,给企业的财务带来危机,就必须注意从总利润收入中划分出有限范围,而允许的最大范围取决于企业用于应急的机动基金数目。企业的科研和开发基金占总利润收入的5%-20%之间(以行业而定),是较合适的有限范围。这个范围虽不很准确,但至少可确定最大限度的科研和开发的年度预算范围(用于特殊项目的特殊资金不在此列)。

2.用保持与竞争者同步的数目来确定政策的最小限度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任何企业想要维持(或获取)一特定的市场地位,必须从事一定的科研和开发,以保持其前进的步伐。换言之,竞争者科研功能的规模确定了企业最低的选择限度,如低于这个限度,会走向死胡同。这种最低的限度仅是大致的数据。由于两家企业不会有完全相同的生产线,所以,一个企业可以在某些产品上追求进取型科研政策,对其他产品实行防御型政策,逐步淘汰遗留的产品。在比较竞争者的科研功能时,要对这种组合政策留有余地。总之,经过几番调整,研究竞争者的科研活动,揭示出科研和开发的最低限度,能使企业在现有的市场中谨慎抉择,开展稳妥的科研活动。

3.最佳点的选择必须以本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企业的研究开发标准,必须和企业具体情况联系起来确定。由于企业的具体情况是现实的,同时以向将来展开的方向为指针,把由此导致的企业基本目的、具体计划、构思经营项目和经营机会综合起来便形成研究开发的技术开发战略。同时考虑应该对研究开发分配经营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例如,企业有两个重要因素值得考虑。首先,不可忽视在一定活动水平的稳定性,有效的科研和开发不可能在几天的热情中明显地扩展或缩小。如果需要时间招聘素质高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安装科研设备,建立协调的工作关系等等,那么,管理部门应该制定较为长期的政策;当改变有关政策时,对原有的进展,应及时评定其价值效果。

另外,设立限度也不能忽略企业消化其科研和开发部门产出的能力。换言之,科研和开发成果必须与企业的实际利用能力相适应。如果企业缺乏资金、管理人才和其他必要的资源因素,无能力在一年内开发两项新产品,而科研和开发部门要是有五个左右的新产品设想,企业自身的消化能力便会失去均衡。

上面我们只是从理论上阐述了如何选择科研和开发标准的原则。下面我们再从企业现实的具体经营状况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选择科研和开发标准的方法:

(1)以研究回收投资的预期收益为基础的方法关于研究开发和将来收益如何联系问题,在现实中能否以可使用的方法把双方联结在一起,尚在摸索。

(2)研究开发费占年销售额一定比率的方法一般销售额比较稳定,对研究开发要求的连续性和一贯性可以得到满足。在销售额增减剧烈时,则应随变动调整。也可以考虑按累积投资额的一定比率作为当年研究开发费用标准。不过,关于原有投资和将来的研究开发费能否联系的问题仍然存在。

(3)连续支出固定的研究费方法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研究开发必须是连续的和稳定的。这一点最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反之,一旦失去研究开发的活力,就有向官僚化方向发展的危险性。重要的是保持固定费用标准和研究开发活力的均衡。

3.新产品开发

3.1新产品的概念

所谓新产品,是指在原理、结构、性能、材质、用途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具有新的改进或新的创造的产品。新产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新产品按其不同的角度可作以下分类:

1.从新产品对企业和市场的创新程度分可分为六类:(见图8-2)①新问世的产品:创造-全新市场的新产品。

②新产品线:使企业能首次进入某现有市场的新产品。

③现有产品线外的增补品:补充企业现有产品线的新产品。

④现有产品的改良更新:能提供改进性能或较大认知价值及现代产品的新产品。

⑤重新定位:将现有的产品进入至新市场或新市场的特定区域。

⑥降低成本:提供性能相同但成本较低的新产品。

2.按新产品的地域特征分可分为三类:

①国际新产品,指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生产和销售的产品;②国内新产品,指国外已有而在国内第一次生产和销售的产品;③地方新产品或企业新产品,指国内已有,但本地区或本企业第一次生产和销售的产品。

3.按新产品技术开发的方式分也可分为三类:

①独立研制的新产品,指企业自己组织力量自己开发,不借助外界力量,或很少借助外界力量研制成功的新产品;②联合开发的新产品,指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行合作,联合研制开发的新产品;③技术引进的新产品,指采用技术引进的方式,通过吸收国外新的科技成果或购买专利而开发出来的新产品。

4.按新产品的特性分可分为四类:

①全新产品,指采用新原理、新科技、新材料制成的,在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具有历史性突破的产品。

②换代产品,指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应用新科技、新方法,使产品性能、质量、外观等方面有重大改善的产品。这类新产品研制开发所需的技术、资金、时间等大大低于全新产品。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产品开发和寿命周期更替时间缩短,产品换代加快,市场竞争激烈,大部分产品都属于这类换代产品。

③改进新产品,指采用新技术或使用新材料、新元件,对现有产品性能加以改善,提高其质量,以求得规格型号的多样化。此类产品的研制开发更容易,很多企业都在进行这类产品改进工作,以扩大市场占有率。

④仿制新产品,指企业为了短期内获利,对市场上已有的产品进行仿制或对产品的某些方面稍加改变而投放市场。

3.2新产品开发的方式

新产品开发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

1.独制方式企业通过自己的开发部门,对社会潜在的消费需求或现有产品存在的问题,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从而设计出具有突破性的新产品或更新换代的新产品。这要求企业有较雄厚的资金和较强的研究和技术力量。

2.契约方式企业通过提供给社会上独立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一定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委托其研制本企业特定产品。这种方式充分利用社会上的理论和应用科技力量,减少本企业用于这方面的基础投资和长期研究费用,从而达到第一种方式的结果。

3.企业研制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方式这是指企业在研制新产品过程中,利用现有的技术力量,通过购买专利或专有技术等形式,引进部分关键性技术设备等,使现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从而开发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新产品。这种方式既能使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又能使引进技术发挥较大的经济效果。这种方式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方式。

4.直接引进技术方式此方式可减少本企业的科研经费和力量,加速企业技术发展,短期内收效。这种方式在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较为常用。

3.3新产品开发的战略选择

企业可选择的新产品开发战略很多,必须按照上一节所述的基本原则来选择。这里主要介绍从市场竞争和产品系列角度考虑的四种开发战略。

1.抢先战略企业开发的新产品,要在其他企业还未开发,或还没开发成功,或开发的产品尚未投入市场前就抢先开发、抢先投入市场,从而使企业的某些产品处于领先地位。采用抢先战略的企业,一般来说要有较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要有一定的试制与小批量生产的能力,还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要有勇于承担风险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