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事件的大量事实表明,后进生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存在是校园暴力案件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做好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使他们能够在思想上和学习上取得进步,对于治理与防范校园暴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都存在着一部分成绩差,道德行为也差的学生,即所谓的双差生或后进生,这表明后进生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帮助教育这些学生,促进其由后进转化为优秀,使其远离校园暴力,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而且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教师应当了解学生
(一)了解和研究“问题儿童”的特点
“差生”、“后进生”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称为“问题儿童”。“问题儿童”是一个科学概念,因为它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精确性、体系性和整体性等特点。所以,教师要研究差生,首先要学习特殊儿童教育学中的“问题儿童”的教育规律。问题儿童是指具有问题行为的儿童,而问题行为是“儿童扰乱他人或障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即那些经常引起麻烦的行为”。问题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攻击型的,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不遵守纪律和规则、与同学不合作、破坏公共财物、欺骗或偷窃;另一类是退缩型的,表现为羞怯胆小、沉默寡言、神经过敏、过度焦虑、自卑、孤僻、对人对事冷漠、回避与他人接触等。攻击型问题行为具有明显的扰乱性、破坏性和对抗性,极易引起家长和教师的烦恼和厌恶。虽然退缩型问题行为对儿童身心的障碍要比攻击型问题行为严重得多,但从学校教育来说,教师和科任教师仍把攻击型问题儿童作为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极为复杂,它与自身素质和心理状态,如需要、情绪和性格等有关,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如家庭状况、学习成绩、校外交友、社会风气等等,都可能成为问题行为的诱发因素。对问题行为的判定要特别注意,对那些暂时的、偶然的、经过教育能及时矫正的行为,不能定为问题行为;只有那些经常出现的、稳定的、扰乱性较大的、对学习影响较严重的、需要进行长期教育才能矫正的行为,才暂定为“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可以改善、矫正的,家长和教师对问题儿童应有正确的认识并做科学的分析。对他们应持关心、爱护的态度,切忌冷淡、厌恶和嘲笑;要对问题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仔细分析,然后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教育。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搞好教师工作的前提,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有自尊心的学生。实践证明,要做好班级工作,必须从了解和研究学生着手。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个体和集体两个方面。教师需要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学业成绩、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特征、成长经历以及家庭情况、社会环境等等。对学生个体进行综合了解、全面分析就能够了解学生集体。了解学生集体,除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情况外,还要重视研究班集体的发展情况、干部状况等。具体方法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1.充满爱心和信任要想了解和研究学生,首先就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这也是教师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从学生的心理需要上讲,爱和信任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学生渴望在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如果教师能以发自内心的爱和信任对待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把你当作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就会向你诉说,让你帮他出主意、想办法,你也会从中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等,从而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方法。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尤其是差生,当他们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2.熟悉每个学生
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好情绪很大程度来源于师生之间良好感情的交流。为此,教师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接近学生。如果教师总是以尊者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即使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也难以熟悉自己的学生,更谈不上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了。如果教师能够在很短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就能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从而能够顺利地对学生开展各方面的教育工作。
3.善于观察学生
在学习、生活中通过言行必然要表现出他们的真实行为和思想。因此,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需要长时间的、不动声色的观察,并进行多方面的验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观察时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切记主观臆断,以免对学生心灵造成伤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
4.善于和学生做朋友
教师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学习、校内外生活中去,与学生广泛地接触,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动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教师与学生交心要善于选择方式、技巧以及态度,并且营造恰当的气氛,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拘束感,使学生无所顾虑地倾吐真实的心理活动。这样,再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帮助和教育。
5.重视学生的书面材料
学生的书面材料是教师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有力凭证。学生日常的作业与日记最能反映学生的情况。尽管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较大,但也有共性方面。他们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过渡时期,可塑性大。教师可根据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不失时机地引导、说服和感化他们。研究学生的书面材料要建立在对学生尊重、信赖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要认真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6.要争取班干部、家长和社会的配合
要了解和研究学生,就不可忽视外在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学生生活环境主要是学校,但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有时甚于学校教育。学生成长期正是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虽然他们要求上进,但由于年龄小,缺乏经验,因而不善于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和真伪,甚至还可能沾染一些坏思想、坏习气。所以,教师就要向学生干部、家长、科任老师以及社会群众做调查了解,争取各方面的配合,找到恰当的教育学生的办法,以迅速有效地提高教师工作的水平。
(二)正确使用了解学生的方法
了解学生,是搞好德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我们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1.统计记载法这是了解学生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其中包括学业成绩统计,也包括其他各方面的统计,如参加劳动等为集体服务情况,迟到早退次数,教师与其谈心实施教育的记载等等。成绩统计必要时应该较为详尽,有时甚至要详尽到某科某题,为的是使之真正为教师的查漏补缺提供依据,而不是为成绩排队需要。通过记载统计,力求反映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全貌,以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达到扬长避短。我们要重视学生成绩,特别是要从成绩中看到我们本身工作的收获与不足,找准改进工作的突破口。但切忌一切以成绩为准绳,以偏概全。资料记载要尽可能具体、实事求是,避免主观地只看现象,不知本质。
2.调查评价法
对于一名学生的掌握了解,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评价与看法,尽可能达到全面、客观、公正。这就包括听一听周围学生的意见,从干部到普通学生,从男生到女生,从本班到外班;任课各科教师的评价,前任课及前任教师的介绍,学校领导、工友的观察,还包括毕业母校教职工的意见;家访中倾听家长的说法,街坊邻居的谈论等等,这样的调查有利于客观地评价学生。任课教师特别是教师看到的一般都是学生较正规的一面,受到约束的一面;有欠缺的另一面,有特长的一面就不一定看得到,看得周全,日常生活的、与他人关系的一面就不一定看得透彻。听取各方面的看法、意见,对于正确评价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调查和评价可以采取问卷形式,也可以采取集体讨论和个别了解方式。
3.自我介绍法
这是客观了解学生的又一重要手段。由学生自我评价,介绍个人的志向爱好和优缺点,是学生自我表达的一个机会。通过学生的谈吐能够听到他由衷的感想、呼声,能够了解学生多方面的情况,如深层次的思想境界、好恶观点等内在素质。对于自我介绍中表现出来的优点、长处,可以通过教育引导使其扬长避短;对于其中的缺点、不足,可以帮其正确认识、予以克服。
4.考验实践法
班级骨干分子,往往是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展露才华,脱颖而出的。为了了解学生,我们可以给他们创造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如在组织音、体、美、劳等活动时,让其单独或牵头去完成某项任务。征求学生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从而把握学生的智能、能力、意识,达到正确认识学生和充分发挥其特长的目的。
二、后进生的心理分析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后进生”。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优生”各方面都不错,教师从感情上也容易贴近,自然关心得也较多。但后进生则不然。有些差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你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你的话就如同“春风过驴耳”,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后进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并不是说,后进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就“无药可救”了。后进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到位。作为一个好教师,更要特别关注后进生的成长,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也要从关注后进生的成长开始着手,并且把最后的基点落在关注后进生的成长上。
(一)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1.家庭原因
父母的不良言行及教育方式。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家长没有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只不过问子女的思想和学习情况。家长过分溺爱子女,对子女要求不到位,引导督促不够力度。有的家长以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致使孩子成为家长的对立面。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子女得不到温暖的教育,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
2.学校原因
(1)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某校的多次问卷调查中都反映出学生希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文体活动、各类竞赛、集体外出活动、科技小组制作等第二课堂性质的活动。但通常校方很难满足学生这些合理的要求,毕竟现在学校教育主要的任务还是升学率。因此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但西方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校课程设置就与我们的课程设置大相径庭。以美国为例:上午开设文化基础课程,下午则是形式多样,适合学生个性和兴趣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我需要自由选择。而且可选修的课程多达上百种。
(2)不重视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功能。部分科任教师只管自己这堂课的纪律,认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只是德育教师或学校政教处的事。其实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比教师要多得多。
(3)对待学生不平等,缺乏耐心和爱心。有的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后进生冷眼相待,批评后进生使用尖锐、刻薄的语言。甚至使用侮辱性的语言。在这种冷漠态度下生活久了,后进生便滋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还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对优秀生呵护有加,对后进生置之不理,致使后进生在“后进”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3.社会原因
(1)社会教育体制的问题。目前的高考体制使学生变成了读书的工具,使学生苦不堪言,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他们的情感及愿望得不到应有的表达和满足。因此,学生普遍都感到很压抑。某校曾经就有一位高三的女生试图以谈恋爱来缓解某种压力,最终因没有处理好某些关系而想到自杀。
(2)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改革开放的时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潮流在不断变革,思想意识也在不断更新,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因素,使部分学生受到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偏离了健康成长的道路。其中网吧就是后进生常聚集的场所。一些学校后进生的档案表明:许多学生敲诈、打架斗殴及偷窃行为的发生均是在网吧引发的。
(3)普通社会公民普遍缺乏教育后一代的责任感。例如,某公司职工培训或技能考试借用了学校的课室,学员在学习、考试之余在学生的课桌上写下了非常不健康的,带非常色情的词语,结果在学生中流传。 可想而知,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负面影响有多大。
(二)后进生的类型
后进生(又被叫做差生)的提法过于笼统,是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差,还是学习态度差,学习方法差?是思想品德素质差,还是行为规范遵守纪律差?是个人性格,心理行为有偏差,还是智商偏弱?各种各样,不一而足,所以不能一言以蔽之“差生”,要具体分析。
另外,“差生”类型的分法由于角度不同、依据不同、分析的结果也绝不一样。有的学生从学习成绩看是个“差生”,但从思想品德看说不定倒是个“优生”。
再则,所谓“差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必然要发生变化的,或越变越差,或由“差”变好,关键则是我们的工作能否打开他的心灵之门,激发起他成才的欲望,从而由“差”向好的方面转变。
一般来说,差生大致有下面几种类型:
1.从德智体全面发展角度看
有的学生思想纯正、品德优良,但学习成绩却长期处于班级和年级的尾部;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却很有欠缺,屡犯校纪校规,惹是生非,有的学生则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皆不错,但身体却奇差,稍有不慎,便增添不少麻烦;还有的学生身体挺棒,品德和学习成绩都很差,这就是所谓的“双差生”,当然这样的学生是极少数,也应是教师工作的重点。
2.从智力角度看
有的学生的确不聪明,虽不一定可称作弱智,但反应的确较一般学生要迟钝,再加上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对头,所以尽管他要学,但积重难返,成绩一直在低位滞留,这种情况,以女生为多;有的学生智力并不差,只是因为学习态度一直不够端正,贪玩,不肯下苦功,因此成绩也一直上不来,此情况以男生为多。
3.从心理行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