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股票投机原理
44887700000021

第21章 股市评论(2)

华尔街有两家活跃的报纸出版机构,他们每天印发大量事实、数据、评论、预测和谣言。交易商经常发现,他们的报道观点不一、矛盾重重,因此他们只阅读那些表述明确的新闻。华尔街知道,倘若没有新闻服务,股市运转起来将极其困难。实际上,每家机构都铆足劲头、绞尽脑汁地使提供的新闻尽可能准确。此外,每天闭市时,各家机构在分析当日股市时都会声明:若报道失实,责任记者自负。

投机新手需要学会区分新闻服务机构的不同言论。出版机构总是希望将其所能收集到的所有传闻和谣言都刊登出来,供读者参考,这是因为各种市场因素的差别非常大。例如,一家权威受到认可的银行行长所作的评述比某位著名银行家的访谈更值得斟酌;同理,一个铁路官员以其个人名义对行情所做的评论比投机者的预言更可信。如果想要判断关于铜、铁或其他行业的评论是否有价值,就必须对评论作者的为人、名声及其合作伙伴加以了解。农作物报告和观点的误导性臭名远扬。对财经评论和统计数表必须审慎接受,因为这些评论总是夸大其辞而非出言谨慎。新闻机构的表现则尚好。在这方面,华尔街的新闻机构要好于朗伯德街。如果投机者想从评论作者的服务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就必须对他们行文的风格了如指掌。

华尔街孳生谣言本身就是一件奇怪的事。新闻机构和报纸的职责是,只有当谣言可能有事实依据时才可以将其公布于众。也就是说,在谣言广泛传播之前,应该得到证实。但报业这条合理的规则在执行时经常被抛在脑后。就像古语所说的,即来之事,初显征兆盛,谣言最烈。

为了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引用Alphabet矿业公司的例子。该公司计划于当月15日召开分红会议。召开会议的原因是公司经营不善,需要对红利发放进行变更。以前分红率为每年6%。于是,10日到15日间谣言四起:

(1)红利已获批准;

(2)红利将减到4%;

(3)某位董事说会保持现有红利,因为情况并非表现的那么糟糕;

(4)红利将减到5%;

(5)董事会将推迟会议。

诸于此类,不一而足。还有人说如果要提高分红率,那么可能会举行一次铁路会议;也有的说公司控股权可能会发生变化。总之,在开会之前,那些谣言的制造者忙得团团转。

在恐慌时期,甚至很难在华尔街轻松地走过几个街区,因为总是要被迫停下来被秘密告知诸如某家证券公司“身陷麻烦之中”等种种事端,这是对报纸作者极大的伤害。他们必须用智慧和辨别力将谣言扼杀在摇篮之中———因为这些谣言都缺乏事实依据,否则,这些谣言就会迅速蔓延。

在人们对纽约、波士顿和芝加哥之间的专用电话线习以为常之后,波士顿和芝加哥就成了华尔街很多谣言的源头。尤其是芝加哥好像还保持着老掉牙的伎俩:“据报道,某某不幸逝世”。这里的某某往往是美国总统和能立即吸引关注的其他人的名字。波士顿的狂热分子们也争相编造矿业、工业和铁路交易的传奇故事,他们的想像力和表达天赋简直可以与印第安纳的小说家相媲美。

报纸作者们已经掌握了立刻判断谣言真伪的窍门。如果谣言制造者这样开头:“我听说”、“据他们说”、“据说”、“据不明身份人说”,或使用其他类似的不可靠的信息来源,则最好不要相信。如果谣言起于某位确定的权威人士,而不是从第二方或第三方听到的,那么还值得对其做进一步的调查。谣言的制造者肯定知道其真伪。投机者应该研究谣言的相对价值,学会利用其市场效应,永远记住90%的谣言都是虚假的,但假相和真相一起影响价格。

总之,事实上财经作者并不期望自己的读者把他的观点当做定论。财经作者的职责也不像很多小投机者认为的那样,是要让读者在投机活动中获利或亏损。他的职责只是对影响金融和经济环境的诸多因素进行探讨,明确每种因素的作用,基于常识进行思考,进而做出公正、成熟的判断。

投机者需要明白,财经作者有他们自己的理论和偏好。无论是正确、错误还是中立的判断,都只不过像医生为病人做出诊断一样。与医生不同的是,财经作者不会为病人开出药方。就算他开出“药方”,对价格进行预测,他也会像医生和律师那样,不对自己的错误判断负责,最后买单的只能是投机者自己。

华尔街日报的作者是这样讨论这个问题的:

一位记者问道:“我注意到,几乎所有日报上的财经文章和其他金融报刊上对金融事件的讨论都趋向于看多,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已经读财经文章很多年了,对股市期望很低,但报道总是这样,您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为了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必要清楚何谓“看多者”?看多者即有东西要出售并希望以高价出售的人。所以为了出售,他急于盼望价格上涨。相反,“看空者”即是希望以低价买进者。

说到底,华尔街股市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债券的形式募集公众资金,交易活跃的华尔街银行家也参与到这个被称之为债券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其主要工作就是将债券转换成现金,存到自己或其他银行家的账户,从中收取佣金。有时候金融机构需要的公共资金比其他时候少,但吸纳所有可吸纳的公共资金,可以刺激公众对债券的需求,营造用现金购买债券的市场气氛,从而有利于获得所谓的大额经济利益。

因此,丰厚的经济利益使金融机构总是或几乎总是希望让公众处于对债券市场跃跃欲试的状态。他们总是希望大众放松警惕,也一般愿意帮助刺激大众的投机意愿。这可能是无论在繁荣或萧条时期,日报上刊登的文章都普遍乐观的一个原因。这已经成为华尔街的一条格言:只要能达到至少暂时上扬看涨的效果,那么公众———注意,不是华尔街———能承受不计其数的失实甚至误传。

大众没有意识到———可能永远也不会意识到———所有重大金融交易都是在按照华尔街的规则和意愿进行。在精明的融资人和那些无耻的投机者的控制下,他们总会觉得自己处于无助的地位。公众也从不知道,其实他们自己掌握着市场的命脉,没有他们的资金,大额经济利益本身作用不大或根本没有作用。此外,如果大众能费点力气让自己了解事实、数据以及价值,那么华尔街会挽回大量损失,众多公司也从不会卷入其中。股票和债券都是出售给公众,因此,虽然操纵者交易时可能推动价格上下波动,大范围的制造虚假交易,但除非公众愿意掏腰包买下债券,否则他们的工作就徒劳无功。

当然,金融评论通常看多市场并总是有预谋地代表大额经济利益而不是公众利益的说法并不公正。比较欢迎事物中充满希望、乐观的一面是人的天性。而且一般来说,债券价格上涨对商界和大众都有利。因此,债券价格上涨更符合众人的口味。不过,虽然这么说是正确的,但总体来看,唱赞歌的人太多,而唱反调的太少。通常的情况是,直到最后一分钟大众都还欢欣鼓舞,但当出现困难、损失资金时,他们能得到的仅有的安慰则是温和的指责,指责他们没有“预见”到困难。

在华尔街,如果投机时具有适当的怀疑精神,就很少会损失资金。经历过一两次股市恐慌的人都清楚,成功的投机者要学习的第一个经验就是学会避免由危机造成的灾难。危机的实质是,过度交易者或早或迟都会被卷入其中。当危机浪潮袭来时,如果一切都被卷走了那么之前积攒的大量账面利润还有什么用呢?避免深陷危机的唯一方式是,无论何时都保持足够的稳健和拥有适当的怀疑精神。有时候成功的投机商必须主动放弃大部分明显的赚钱机会,并在“牛市”的号角吹得最响时,知道如何抛售、如何获利。只有明白了这些,才算得上已经登堂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