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羊病发生的原因
一、饲养管理不当和营养性因素
羊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饲养管理不当。饲养管理不当包括饲养方法不当和营养不当。饲养方法不当主要表现为,羊舍内饲喂密度过大,通风状况不佳,经常断水,饲喂次数不均匀,饥一顿饱一顿,喂食冰碴水等,除此外,羊受到突然惊吓,追赶过急,或经受长途运输等也可诱发羊群生病。营养不当主要表现为,饲料营养物质不足,导致维生素、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糖等相应缺乏症的发生,而且饲料中某些营养物质过剩,所含微量元素过多,也会引发中毒并导致羊群发病。
二、生活环境因素
羊病发生的另一重要诱因是生活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过高的环境易导致中暑,高湿度环境易引发皮肤病,低温环境易诱发感冒、风湿病,地势低洼、潮湿的环境易导致腐蹄病,羊舍内有害气体超标可能引发呼吸系统类疾病,生活环境脏污易滋生各类寄生虫,使羊患寄生虫病的可能性增大等。
三、生物性因素引发传染性疾病
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易使羊诱发各类传染病,这也是影响养羊业生产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和各种寄生虫等易使羊感染各类疾病,甚至引发羊病的大范围流行,像口蹄疫、羊痘、羊梭菌性疾病、弓形虫病、羊吸虫病等,这将给养羊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及至整个羊群的毁灭;有些传染病可能不会导致羊大批死亡,但却对羊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如羊副结核、伪结核病等。因此保证养羊业生产的首要任务便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控制传染病的蔓延。总体来说,羊病发生的原因虽然比较复杂,但可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进行概括。
四、导致病发的外部因素
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因素就是外界致病因素,它包括生物性致病因素、化学性致病因素、物理性致病因素、机械性致病因素、营养和管理性致病因素五大类。
(一)生物性致病因素
生物性致病因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类微生物和寄生虫,如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和寄生虫等。生物性致病因素是引发各类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主要原因,也是危害养羊业生产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二)化学性致病因素
化学性致病因素是指强酸与强碱、重金属盐类、农药、化学毒物、氨气、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化学物质诱发的疾病,其主要引起各类中毒性疾病的发生。
(三)物理性致病因素
物理性致病因素包括高温、低温、电流、光照、噪声、气压、湿度和放射线等因素,这些因素对羊机体的影响达到一定强度或作用时间时,都会导致各类物理性损伤的发生。
(四)机械性致病因素
机械性致病因素是指引起羊的机体发生损伤的各类机械力,包括打、压、咬、刺、钩等各种机械力。
(五)营养性合理性致病因素
营养和管理性因素是指由于饲料中营养物质不均衡(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和饲养管理方法不当,从而导致羊病的发生。
1.营养过剩 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糖、盐、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长期过量即为营养过剩,会引发羊的各类疾病,如母羊酮病是因饲料中蛋白质过多引起的,微量元素过多则可能诱发羊中毒病等。
2.营养不足 饲料中维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质、脂肪、糖等营养物质严重不足即为营养不足,将使羊出现相应的缺乏症,如硒缺乏症,维生素D、维生素A缺乏症等。
3.管理不当 管理不当是指羊舍饲养中,饲喂密度过大、羊舍通风不良、停水、突然惊吓、追赶过急、经受长途运输等,易使羊诱发各类疫病。
五、导致病发的内部因素
羊机体自身的素质是直接或间接导致羊病发生的内部因素。这主要是因为羊的品种、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及自身免疫状况不同,对致病微生物的抵抗力和外部致病因素的敏感性也会不尽相同。
(一)品种差异
不同品种的羊,对各种致病因素会产生不同的反应。通常情况下,绵羊比山羊更敏感,引进的纯种羊比本地的土种羊更敏感。如:绵羊相较于山羊更易患羊巴氏杆菌病和羊快疫。
(二)年龄差异
羊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各种致病因素也会有不同反应。如:幼龄羊成长发育较快的阶段,对各类营养物质的缺乏更敏感,易诱发营养性疾病,如白肌病或佝偻病等;成年羊一般体格壮硕,食欲较强,因而采食量较大,在发生食物中毒时会表现出更加严重的症状。
(三)性别差异
羊因性别不同,自身素质和结构存在差异,对某些疾病(尤其是生殖系统疾病)的敏感性也有不同之处。如:母羊易患各种产科疾病;对羊布氏杆菌病和弓形虫病的敏感性,母羊比公羊更高。
(四)营养状况差异
营养状况好的羊相对于营养不良的羊对各类致病因素有更强的抵抗力。如:当气候发生剧烈变化时,发病的通常都是身体较瘦弱的羊只。
(五)免疫状况差异
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对羊只进行相关疫苗注射,提高羊对相应病原的免疫力,可有效预防该类疾病的发生。
总之,羊病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由多种外部因素或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因此要综合考虑并制定合理的预防和管理措施。
§§§第二节 羊病的预防措施
随着畜牧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各类先进的现代化养殖场不断出现。当前养殖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便是如何搞好防疫工作。因为疾病一旦发生,对养羊业发展的影响将是深远的,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对疾病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方面,原种场应制定合理的制度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证种羊的正常延续以及质量的稳定提高。在养羊生产中,首先应当提高羊的饲养管理水平,做好必要的预防接种工作,不断加强羊机体的抵抗力和健康水平;同时,做好养殖环境的卫生和清洁消毒工作,使外界环境中的各类致病因素得以清除。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羊机体会发生多种多样的疾病,按其性质划分,主要包括普通病、传染病、寄生虫病三大类。
传染病是指因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侵入羊体而引发的各类具备传染性质的疾病。在羊体内,病原微生物不断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或致病因子,对羊机体产生破坏和损伤将导致羊发病,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还将导致羊的死亡。羊发生传染病后,从体内排出的病原微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可能使其他羊只受到传染,从而造成流行性疫病的发生。有些急性烈性传染病,还将导致羊大批死亡,从而给养羊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寄生虫病是指由于寄生虫(如蠕虫、原虫等)在羊体内寄生而引起的各类疾病。寄生虫一旦寄生于羊体,将对羊的器官、组织带来机械性损伤,夺取羊身体内的营养物质或产生毒素,羊将表现出消瘦、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进而使其生产性能下降,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寄生虫病与传染病相似的地方在于,它们都具有一定的侵袭性,可同时诱发多数羊发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某些寄生虫需要中间宿主,如椎实螺就是肝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羊的寄生虫病种类繁多,有些寄生虫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并不比传染病少,对养羊业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威胁。
普通病是一类除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以外的疾病,主要指内科病、外科病、产科病等。这类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善,营养代谢不均衡,误食有毒物质,机械性损伤,异物刺激,或其他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气压、光线等的变化。普通病与上述两类疾病不同的地方在于普通病不存在传染性或侵袭性,发病多为零星发生,但在羊误食某些毒物或毒草的情况下,也将造成大批发病,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羊病防治过程中应坚持预防为主冶的方针,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颁布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同时采取一系列综合性防治措施,如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保持环境卫生、完善防疫检疫工作、定期对生活环境进行驱虫、预防中毒等,从而实现饲养管理工作和防疫工作的紧密结合,最终取得防病灭病的综合整治效果。
一、提高羊体的抗病能力
要保证羊只良好的生长发育并拥有健康的体质,需要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羊只体质健康,才能使抗病能力增强,发病率减少。
合理的饲养管理,一方面是合理的划区轮牧制度,这可显著减少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另一方面是细致的管理,从而使羊群普通病的发病率得到控制,同时对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也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一)坚持自繁自养、严进严出的原则
养羊专业户或养羊场应挑选健康的良种公羊和优质母羊,实行自繁自养,尽量做到严进严出,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入场检疫的工作量减少,而且还能有效地避免在引入新羊过程中带进新的传染源。
有些情况下,需从外地引入羊只以扩大生产规模或改良品种时,必须执行严格的羊只检疫制度。检疫是通过各种诊断方法的应用对羊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主要针对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同时采取对应的防治措施,以控制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从羊的生产到最终销售,需要经过的检疫程序为出入场检疫、收购检疫、运输检疫和屠宰检疫,当涉及对外贸易时,还需经过进出口检疫。在羊只检疫程序中,出入场检疫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通过检疫且未发现疫病的羊及羊产品,方有资格进场或出场。此外,养羊专业户或养羊场必须从非疫区引进羊,羊需经当地兽医检疫部门严格检疫,并签发相应的检疫合格证明书;在羊运输到目的地后,还需经过本场或专业户所在地兽医检疫部门的验证、检疫,同时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认羊为健康者,经药浴、驱虫、消毒等措施,并对尚未接种疫苗的羊只进行补种疫苗后,方能归入原有羊群中。养羊场饲喂的饲料和用具,必须从未发现疫病的安全地区购入,并在饲喂前进行清洗、消毒工作,减少疫病传染的可能。
(二)合理组织放牧
羊以牧草为主要食物,其获取牧草的主要方式是放牧,因而合理组织放牧非常重要。合理组织放牧需要±据羊的品种、年龄、性别的差异性,并结合农区、牧区草场的具体特点,实行编群放牧的方式。此外,为了减少牧草资源浪费和羊感染寄生虫病的可能性,实现草场资源的合理利用,还应推行划区轮牧制度。
(三)适时进行补饲
羊获取营养的主要方式是放牧,但当放牧采食量不足或冬季枯草季节的牧草营养下降时,必须进行适当补饲,这对于正处于发育时期的幼龄羊、怀孕或哺乳期的成年母羊尤为重要。此外,种公羊在配种期间更需要保证较高的营养水平,仅靠放牧得到的营养无法满足其自身需要,因此,种公羊最好按饲养标准进行科学饲喂,并多采取舍饲方式进行喂养。
(四)妥善安排生产环节
养羊生产环节主要包括鉴定、剪毛、梳绒、配种、产羔、育羔、羊羔断奶和分群。每一生产环节都应得到妥善安排,并尽量缩短完成时间,从而使有效放牧时间得以增加,保证羊的健康生长;如果某些生产环节因拖延而影响放牧,需要适当补饲以维持羊的生长需要。
(五)推广棚室养殖
要提高养羊业的生产水平,增加产品数量以及增强产品质量,不仅要在羊的品种改良上作投入,还要创造优良环境条件以保证羊的正常繁殖与生长发育。我国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特征明显,冬季较为寒冷,尤其是广大的北方地区。从外部环境条件来看,冬季的严寒使羊正常的繁殖与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过去采用的传统的敞圈饲养模式,容易导致羊冬瘦春死的现象。推广棚室养殖能够对外部环境进行改善,提高羊的生产能力,从而较好地解决外部环境对养羊业生产的制约,这一技术改进措施也将促进养羊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棚室养殖的基本原理是构建塑料暖棚,使太阳能和羊体自身散发的热能被充分利用,棚室温度提高,人工创造出小气候环境,维持羊的正常生产需要,从而减少羊不必要的热能消耗,降低维持需要,营养物质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它还可与其他一系列技术措施(如饲喂全价配合饲料,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选用优良品种和防治疫病)实现紧密配合,有效提高羊的生产能力,进而使养羊业生产获得理想的经济效℃。据统计,通过推广棚室养殖模式,羔羊成活率提高6%~25%,成年羊死亡率减少5%,羔羊60日龄体重增加2千克以上,成年羊羊毛长度能增加0.58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