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传播中国古代科学文明的使者:李约瑟的故事
44876600000014

第14章 考察大足石窟

在欧洲人写的书籍中,第一个企图乘坐火箭飞行的人是16世纪初的中国人,他叫万户。为了进行乘坐火箭上天的实验,他把自己绑在一个特别的架子前部,架子后部则是47支当时最大的“起花”(火箭),他自己手持大风筝,想借火箭的力量飞上天空。当他让人点燃所有“起花”,只听一声巨响,浓烟过后,万户连同他的飞行器不知去向。这是一个伟大而悲壮的试验。无独有偶,在美国华盛顿航天博物馆,首先介绍的正是我们中国人第一个用火药制成炸药,从而开通了人类乘坐现代火箭长天遨游的坦途。李约瑟指出,这一发明是中国人的一个创举,尽管欧洲人迟迟不肯承认。他站在世界科技的高度,以一位历史学家的深邃眼光审视说:“所有近代火箭学史家和火器史家都明白,在欧洲首次出现金属管状臼炮以前,人类已知最早的化学炸药已在中国经历了6个世纪的发展,可是没有一位历史学家(当然,除了用汉文写作的历史学家以外)为了全世界的利益,把古书中所含这些珍贵的事实写出来。”李约瑟对火药的兴趣由来已久,早在援华的重庆时期,就已十分关心中国古籍中的火药史料,并请中国学者协助他搜集。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一直沉浸在这篇“火药和火器的史诗”中,并乐此不疲,以致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火药卷越写越长。

在长达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李约瑟时刻关注着科技史领域内的每一项新发现、新成果。叶山博士是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专攻中国古代军事史的专家。他从有关资料中发现中国四川大足石窟存在古代火器的线索,后来写了一则通讯被报道出来。这对时刻关心着每一个新发现的李约瑟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驱使他要去大足实地考察一番,看个究竟。

闻名世界的四川大足佛寺的石刻位于重庆西北250千米的大足县,这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风景迷人,交通方便。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内10余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其中以北山和宝顶山的规模最宏大。内容十分精彩,堪与云岗、龙门石窟相媲美。历史上大足石刻是从何而来的呢?相传唐代有一苦行僧抑本善在川西求缘,并不惜残己疗人,他的事迹流传后世。到了宋代,有位大足的本地人叫赵凤智,想发扬本善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就选择宝顶山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道场。有趣的是,大足石刻群的发现者和鉴定者恰恰不是别人,而是与李约瑟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有瓜葛的中国学者杨家骆。大足石刻包容了唐、五代及两宋时期石崖艺术各种风格的演变,是华夏大地上的一处珍贵的文化艺术宝库。当然,它也为长于从考古实物和文化遗存中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所重视。

1986年11月,李约瑟渴望考察大足石刻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一年,他和鲁桂珍应中国科学院的邀请,来中国作了最后一次访问旅行。这两位八旬老人,由北京的好友、科技史专家潘吉星作全程陪同,先去当年李约瑟主持的中英科学合作馆的所在地重庆访问,走街串巷地寻觅合作馆在嘉陵江畔的旧址;然后再驱车去大足,200多千米的路程对两位八旬老人来说自然并不轻松,但他们精神矍铄,一路上同潘吉星等谈笑风生,毫无倦意。他们似乎意识到一个令人振奋的重大发现即将出现,旅途的辛劳算不得什么。

北山到了!两位老人在山脚下向山上眺望,只见树木葱绿,洞窟成片,蓝天白云,令人神往。李约瑟和鲁桂珍登上了他们向往久已的北山石窟,心旷神怡,欣喜万分。众所周知,佛寺的各个洞窟修建于各个不同的年代,这对历史学家考证名物的时代至关重要。由于叶山将反映臼炮石刻的洞窟编号记错,以致让两位老人打着电筒在洞窟里找了好一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激动人心的一刻终于来到了,刻有古代最早火炮的石刻终于在第149号窟找到,石窟的修建年代是公元1128年的宋代。此时的李约瑟完全忘却了旅途的劳顿,十分兴奋激动,他得意忘形的样子,不由得使人们想起当年他在日本松浦史料馆见到唐船图时失落拐杖的情景。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洞窟里,李约瑟、鲁桂珍和潘吉星凭借着手电筒的照明,十分困难地考察着。只见第149号窟的石刻人像中,前排左首一个年幼者正手抱一个有嘴的瓶状物,瓶嘴正朝着左前方喷着火焰。“不错,这正是早期的臼炮!”李约瑟高兴地指着石刻对鲁桂珍、潘吉星说。他们又仔细辨认,反复研究,并环顾附近的石刻。蓦地,鲁桂珍在这幅石刻的对面墙上,还发现并排中有一人像,他怀抱一座臼炮,这更使他们兴奋不已。他们三人立即忙碌起来,潘吉星为他们解释铭文和翻译,李约瑟同鲁桂珍则又是拍照,又是抄录铭文,李约瑟还在笔记本上画了臼炮石刻的素描,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珍贵资料。最后,他们对第149号洞窟的石刻作了细致的鉴定:这组浮雕确是再现了臼炮早期的真正形象。据此可以证明,中国人早在公元1128年已经发明和使用黑色火药的臼炮。

李约瑟在此前不久的一篇论述火器的论文中说:“臼炮或射石炮在欧洲首先出现在1327年。这类早期武器是瓶状的,带有圆腹和瓶嘴,瓶嘴向外张开像喇叭。我们找到正好是这种臼炮的中国画,因此很可能它起源于中国并为西方所仿制。中国铜制或铁制臼炮以及火炮的考古发掘物比任何欧洲样品都更早。”治学一贯严谨的李约瑟,在他的研究中不但以文字材料为依据,而且还将墓石上或庙宇里的各种画像图片、图书插图作为重要的史料依据。将文字与实物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研究是李约瑟治学的一个特点,也是一大优点。通过大足石刻的实地考察,李约瑟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把他原先推测的臼炮的发明年代,从1250提早到1128年。同时他还认定,中国古代臼炮之所以发展缓慢,可能与当时缺少足够的硝酸钾制成高纯度硝酸盐的火药配方有关。

对于大足第149号洞窟石刻上的年幼者所抱之物,不少中国学者认为是中国佛教石刻中通常所表现的“风神”,其手中所抱者为“风袋”,而非臼炮。谁是谁非,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李约瑟的这种亲临实地考察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在考察访问了大足、薪春之后,李约瑟的访华活动已基本结束。11月26日,当时的胡耀邦总书记在上海虹桥宾馆接见了李、鲁两博士。他们的老朋友、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曹天钦以及陪同他们全程访问的潘吉星参加了会见。

胡耀邦在会见厅门口迎接李、鲁一行,并互相亲切握手致意。

在合影留念后,胡耀邦便问李约瑟:“你几次来中国啦?”

李约瑟答道:“很多次了,最早是42年,那时是英国驻华使馆科技参赞。这次我们还去了四川大足和武汉、薪春。”

“那是李时珍的家乡呢!”

“在蕲春有个李时珍纪念馆。”

“中国最近发现了好多古迹,在辽宁发现了一个,你知道吗?”

“知道。”

“考古的发现与你的工作有关系吧?”

“有关系,法医方面就有关系,从两千年的古尸中,可以验证是疾病死的还是被毒死的。”

“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又挖了一部分。”

“有一点是确信的,现在挖的是在南面,另外三面也应该有。”

“你的估计很合乎科学眼光。”

“确实四周都应该有,两年前我就讲过一个故事:当时有个巫师对秦始皇说:你在墓中说一句话,这些兵马俑就会活过来去攻击敌人。所以当时兵马俑造的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

“关于中国你比我还清楚。400年前,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是世界上领先的国家之一。400年后就落后了。”

“我们是这样看的,现代科学是17世纪从西方发展起来的,在这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是发达的。如果在9世纪中国人去西方,就会发现西方是落后的。”

“我们希望从我们这一代人起,再有三代人当学生,大约100年吧!第四代人,我们的重孙子可以跻身于世界科学技术的先进行列。”

“是的,我认为您讲的对。但是中国有些方面已经是处于世界科学的前沿了……”

“我希望你能在你著作的结尾处,讲我们400年以来科技落后,还有三代人要当学生,希望第四代人能恢复我们的过去的光彩。”

“我会同意这个建议的,利用这机会赠送给你一本书。”李约瑟说完,向胡耀邦赠送潘吉星主编的《李约瑟文集》。

胡耀邦边致谢边翻书说:“我看过阁下的第一卷。这本书好!我一定要看看。因为是中文的,我只能看这个,外国字我一个不识。签名为什么是‘十宿道人’?应该是‘百岁道人’。”

胡耀邦接着对李约瑟的治学态度大加赞扬:“阁下的知识非常渊博,治学态度也非常严谨,这次还亲自去四川大足考察。我们中国古代有个文人叫苏轼。为搞清石钟山之所以发出钟声般的响声,实地去考察,搞清楚它的物理原因,写了著名的《石钟山记》。”

熟谙中国文史的李约瑟点了点头说:“我知道这件事。苏轼为送儿子去江西德兴县任县尉,从湖北黄冈取道江西湖口。他们从黄冈乘舟沿长江东下,到达鄱阳湖北岸的湖口,为探究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苏轼在月夜乘小船到绝壁下探险,最后终于揭开奥秘:石钟山之所以能不断发出洪亮的钟声,是因为波浪澎湃,撞击山下众多石洞石缝而发出声响。”

胡耀邦接着说:“说得对!做学问就要有这种求实的精神。在中国有些青年学者,做学问的态度不严肃,不亲自做考察,这一点应向李约瑟博士学习。86岁高龄还爬上大足石窟,联系这点写篇文章讲治学态度,就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陪坐的潘吉星当即表示:“一周之内写出来向您汇报。”

胡耀邦又说:“写出来登在《人民日报》上教育我们的青年,好好学习李博士的治学态度。”

“您太过奖了……”李约瑟听了总书记的一番夸奖话后,有些不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