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师德修养
44876000000008

第8章 师德修养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1)

内容精粹

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江泽民

育人先育己,德高方为范。教师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在师德修养中,我们要坚持师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和师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结合,不断提高师德修养水平。

加强师德修养的指导思想

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共同理想

四、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也一贯重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全社会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在广大教师中加强师德修养,也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这三者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不可分割。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这些对于帮助人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无比重要,因而应当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其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全党和全国人民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再次,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生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全面正确积极地坚持和实践这一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我们更应当努力学好、用好。

新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能不能做到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放在首位,这直接关系到德育工作的成败。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帮助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能够分清理论是非,在政治上保持清醒的头脑。江泽民同志一直强调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就是为了使大家提高政治水平,全面正确地积极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要分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议会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等重大问题上的是非界限,就必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不仅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我们改造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要想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少年学生,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广大教师首先自身要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高思想水平、工作水平和师德修养,不负神圣责任和光荣使命。新时期加强师德教育和修养有许多工作要做,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教师则是最根本的一环。必须自觉地自始至终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放在师德修养的首位,自觉地自始至终地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提出来的。“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是要全面坚持“三个代表”,始终当好“三个代表”,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

教师的工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且同每个家庭、每个儿童、每个青少年息息相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铸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有赖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劳动。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教师辛勤有效的劳动,那么这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程就会中断或遭受损失。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科教兴国的今天,党和人民对教师寄予更大的愿望,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民教师,当然对自己在各方面都要高标准、严要求,应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强师德修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加强教师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人民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必须按照始终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及创造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始终是广大教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教师要传授先进文化,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师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为我国的教师道德建设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同时又为教师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衡量尺度。

为了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以宽广的眼界、敏锐的目光,及时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要以前瞻性思考、战略性思维,及时发现和研究新情况,探索规律性的东西;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努力把师德修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中小学教师要坚决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学理论武装学生,以正确思想引导学生,以高尚精神塑造学生,以优秀工作栽培学生,不断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广大教师始终要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廉洁从教,关爱学生,尊重家长,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立春蚕之志,扬红烛精神,为教消得人憔悴,俯首甘为孺子牛。

三、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共同理想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国家的经济成分、经济利益日趋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日趋多样化。与此相适应,也出现了多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长期并存、相互激荡的局面。但是,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指导思想和主导意识形态的多样化。

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关系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其中世界观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人生目的和对现实生活的价值选择。能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直接关系到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首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牢靠,不论教书还是育人,都是不可能兢兢业业的,也不可能做出什么好成绩来。为了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广大教师必须坚持三个基本观点,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根本目的,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一个教师,看他是否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是看他如何处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尤其是看他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如何处理。一切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在个人利益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始终做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第一,国家利益第一,人民利益第一。

为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到实处,还必须在广大教师中提倡和实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讲究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友善、互敬互助、克勤克俭、自立自强、爱岗敬业、积极奉献、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等社会主义新型思想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教师的内在觉悟和自觉行动,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精神动力。

四、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1985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教师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人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又需要有严格的纪律和科学文化水平。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良好的文化素养,严格的纪律观念,可以使人们为社会积极、勤奋、高效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在当今时代,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基本素质,取决于其国民是否具有现代人格、现代素质和现代观念。因此,不断提高全民族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其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是广大人民教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第一要务和神圣职责。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对教师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于人的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有文化是对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四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公民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制和纪律观念诸方面的全面要求。在“四有”之中,理想是目标,有理想,就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有坚定的信仰。我国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道德是基础。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既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更为形成公民的健康人格和高尚情操所必需。文化是条件。有文化,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拥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本领。纪律是保证。社会主义纪律是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而建立起来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四有”既是社会主义新人培养目标,也是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希望所在。

要把我们的教育对象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首先要求我们自身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严密的组织纪律、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我们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牢固树立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师德传统,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要崇尚科学文明,注重知识更新,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和效果;要养成严密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学风教风,严谨治学,依法从教,廉洁执教。

师德修养的方针原则

一、师德建设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二、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