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实施创新教育已经显得非常迫切。虽然在历史长河中,早有创新教育的呼声,如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曾极力倡导创新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就传统教育中缺乏创造性的弊端提出过批评,提倡创造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但是由于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创造教育并未真正被重视起来。如今,我们面对第三次人类文明--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需求已日益迫切,它要求从教育体系、教育模式、教育结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对教育进行创新,切实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大批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谈到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时指出:“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很不够;发扬立志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很不够,不少课堂内容陈旧;教育方法死板,实践环节不被重视,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国教育亟待进行改革。教育的改革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协调和合作,但归根到底,关键在于教师。没有广大教师的关心、支持和自觉参加,教育改革要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因此,每个教师都必须以高度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自觉更新观念,积极投身实践,努力做教育改革的促进派,在教育实践中勇于创新。
(二)要树立开放观念
邓小平同志1983年10月1日为北京市景山学校题词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页)这就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正确方向。要搞好教育改革,就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念。
1.教育改革要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事业培养人才的,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者和建设者,而不是坐而论道的幻想家和空谈家。为此,教师必须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束缚,真正从社会需要出发来改革教育和教学,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实践环节,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工农,了解国情,关心祖国改革和发展,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两耳不闻天下事的“书呆子”。
2.教育改革要面向世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与世界其他各国交往与联系正变得日益频繁,并在许多方面建立了互相协作的关系。这些国家有许多方面走在我国前面,很值得我们学习。教师在教育改革中也要善于吸收世界上一切国家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实际工作中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运用。我国还要培养学生一方面具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先夺冠的拼搏意识和本领,另一方面又具有识别和抵御西方一些资产阶级腐朽东西影响的能力。
3.教育改革还要面向未来。社会主义的事业是走向未来的事业,未来事业的胜利和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广大青年继往开来,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因此,教育改革必须面向未来,必须对未来社会的人才需要作出科学的预测,使自己对于学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超前性,以便他们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要树立竞争观念。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束缚,我们曾把竞争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似乎一提竞争就是搞资本主义,是惨无人道和血淋淋的。其实,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是一切商品经济的共同特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同样也离不开竞争。所以,教师在教育改革中要树立竞争观念。
要树立竞争观念,就必须同长期以来束缚人们头脑的教条主义、平均主义思想作斗争。一是要坚决抛弃因循守旧、不敢进取、害怕变革的陈腐观念,使我们人民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保守、不僵化、不消极,始终具有生机勃勃的活力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二是要敢于为学生创造在德、智、体诸方面平等竞争、全面发展的制度和气氛。对于那些在德、智、体诸方面潜力大,表现处于优势的学生,敢于采取切实的措施促进他们迅速成长,以便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拔尖人才。
提倡在教育改革中适当地引进竞争机制,绝不等于否定教育学生发扬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高尚风格的必要性。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讲是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的关系,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这就决定了人们应当从小养成竞争与协作有机统一的观念。
5.要树立创新观念。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和国内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教育事业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和完善。改革已经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我国教育改革也已经不断深入和发展,谁要在未来不落伍,谁就必须深化教育改革。而要在教育改革中走在前头,每个教师要自觉地树立创新观念。
树立创新观念,首先就必须关心教育现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自觉做教育事业的主人翁,而不做满腹牢骚的旁观者。其次,要有无私无畏的宽阔胸怀,不做那种安于现状、只讲索取的庸人和俗人,努力成为信心百倍、热情洋溢、乐于奉献的开拓者和强人。第三,要不断破除保守和僵化的观念,努力做创造型的教师,在方向正确、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三、积极投身实践,大胆开拓创新
教育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离开实践,或者在实践中不作长期艰苦的努力,就不可能在教育战线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方案,取得新的成果,而必须积极地投身实践,大胆改革创新。只有实践才能向我们提出改革的新课题,例如,在我国,中学毕业生中的大部分人都要直接走向社会,尤其是走向农村,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农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呢?中国的语言文字比较难学,中学的政治课讲起来容易枯燥无味,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呢?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社会现象、社会思潮常常会引起学生中的思想混乱,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呢?诸如此类的许许多多问题,都已经从实践中提出并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等待我们通过改革去解决。同时,实践也是我们寻找和探索改革方案的惟一途径。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事业。它涉及的因素多,周期长,情况复杂,关系到一代人的命运。因此,教育改革只能小心翼翼进行。要想确定一种改革方案是否可行,不可只凭主观感觉来判断,必须通过脚踏实地开展教改实验,在实践中认认真真地去探索,一点一滴地去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只有长期坚持,锲而不舍,不怕挫折和失败,不追求一鸣惊人和一时的成功,才有可能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为教育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
那么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一个教师该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呢?我们认为,教师的“改革”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创新。随着科学科技的进步,教学内容必须不断创新。都是在备课过程中,研究教材,确定内容,写出教案,实际上是一次艺术加工的创造过程。要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明白易懂,教师就要对它进行分析综合,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性差异因人施教,进行创造性传授。例如,目前许多中专、技校、职业高中都开设计算机课。Basic语言是其中比较简单而且容易掌握的计算机语言。但是,中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大学有很大差别,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基础也不同。因此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能保持与大学同样的水平。教师应该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编一些相对简单的例题和习题。在开始介绍Basic变量时,可把数值变量和字符串(即文字信息)变量同时介绍出来以利于学生理解。Basic的常用语句只有十多种,有些语句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作用和功能,如果把这些语句按作用或功能加以分类,就像分清一棵树上长着多少枝干,枝干上又分出多少枝杈一样,这种创造性更有利于使学生提高编写程序的能力。可见,“教学有法,但无定规”。这就是说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既不能简单地沿袭传统的做法,又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既不能照本宣科,讲得死气沉沉,令人乏味,也不能讲得天花乱坠,离题万里,让学生除了笑之外什么也得不到。只有根据学科、教材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才是惟一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2.教育方法的创新。教师在教育方法上同样要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学校中,教育对象的素质条件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发生出人意料的情况。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敏锐观察和及时捕捉学生的细微变化,迅速作出抉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教育个别学生的问题上,不能囿于一种简单、粗暴的模式,需因人、因地、因时而异,也就是说,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变化方法,抓住教育契机。因势利导,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清朝雍正年间,有一员名将年羹尧,年轻时“傲岸异常,不肯读书”,先后轰走三位老师。有位老者主动上门,毛遂自荐,充当年羹尧的老师,他针对年羹尧的聪明、贪玩、不求甚解的特点,一个办法不成,又来一个办法,他先后以弹胡琴、吹胡笳、习拳棒诸多方法,因势利导,终于使年羹尧发自内心说出:“先生须教我,我愿学也。”从此后,年羹尧“书声琅琅闻于斋外,人知年家少儿读书也”。长大成人,年羹尧果然不负师望,有所作为。这一故事,使我们受到启迪:为师者,必须针对不同的对象,抓住教育契机,进行创造性劳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总之,中华民族的振兴有赖于教育的振兴,教育的振兴取决于教育改革创新,而这种创新的重任又历史地落到广大人民教师的肩上。作为人民教师,一定要努力增强改革意识,投身实践,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使自己真正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