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爱的能力
自己不愿或不值得接受的爱应有勇气加以拒绝。拒绝爱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在并不希望得到的爱情到来时,要果断、勇敢地说“不”,因为爱情来不得半点勉强和将就。如果优柔寡断或屈服于对方的穷追不舍,发展下去对双方都是不利的。二是要掌握恰当的拒绝方式,虽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爱的权利,但是珍重每一份真挚的感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自珍,同时是对一个人道德情操的检验。不顾情面,处理方法简单轻率,甚至恶语相加,结果使对方的感情和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些做法是很不妥当的。
发展爱的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的力量只能在人类非性欲的爱情素养中存在。他的非性欲的爱情范围愈广,他的性爱也就愈为高尚。”发展爱的能力,并不是非要具体到对某一异性的爱,可以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爱。我们的亲人、同学、朋友、祖国和人民,都值得我们去热爱。发展爱的能力,就是要培养无私的品格和奉献精神,要培养善于处理矛盾的能力,有效地化解消除恋爱和家庭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为恋人负责,为社会负责,才能创造出幸福美满的婚恋。
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的恋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前面所提到的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恋爱心理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是一种考验。如果承受能力较强,就能较好地应付挫折,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当爱情受挫后,用理智来驾驭感情,通过增强理智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新的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思想水平。通过适当的情绪调节、渲泄和转移,减轻痛苦。人对失恋的应对方式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成熟水平和恋爱观。一个人能够理智地从失恋中解脱出来,往往会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然而在大学里,爱情并不是当代大学生情感生活的唯一,还有因为背井离乡求学而对亲情的思念,以及朝夕相处,同窗苦读的同学友情。
当然,进入大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都已经成熟,于是许多学生开始认真地面对爱情,面对自己倾慕已久的她或者他,很多大学生甚至将恋爱称为大学里的必修课。
西北大学的小王在学校算是小有名气的人物,曾担任社团领导、学生会干部等多项职务。女朋友是他原来院报的主管,两人在工作中产生了感情,并走到了一起。由于是“姐弟恋”,再加上女朋友当时的“领导”身份,这段感情曾遭到别人的猜忌。“我从来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只在乎我们彼此是真心的。”现在,每逢周末,已经参加工作的女友总会回到学校陪他上自习,“虽然未来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我相信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幸福。”对这份感情的未来,小王充满信心。他认为,不论什么时候,真爱都是存在的。尤其是校园恋情纯洁、浪漫、更少功利色彩。只要有爱,就要好好把握。
小魏的爱情就不如小王那般顺利,他刚刚和相恋了两年的女朋友分手。因为他和女友两地相隔,在女友受委屈需要安慰、生病需要照顾的时候,他总不能在身边。久而久之,两人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爱,就意味着责任,我不希望她因为感情影响到学习和生活。”说起这段失败的感情经历,小魏坦言自己从中体会到了很多,“经历过一次不成功的爱情,我的痛苦是深入骨髓的,但我从不言悔。善待爱情,使我真切地品味了爱情的滋味,我懂得了爱就意味着责任,以后我会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爱情。”
对于文化水平较高,情感体验较为丰富的大学生们来说,恋爱是大学生活重要的一课,对真情的追求仍然是校园爱情的主流。他们有人找到自己的真爱,有人经历失恋的痛苦,还有人仍在苦苦寻觅……在爱情道路上他们不断求索。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应怎样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使自己既可以顺利完成学业,又可以获得一份弥足珍贵的感情显得至关重要。
第五节就业择业喜忧参半的职业生活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高等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重。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大学生就业缘何难
时下不断推陈出新的名词,例如“蜗居”“蚁族”“房奴”“裸婚”等词语,事实上就是对于当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生存难的真实写照。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社会原因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大学生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金融危机的到来,企业普遍实行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学校原因
从学校方面来看,目前,许多人把大学生就业难的“源头”归责为高校扩招,认为正是扩招才造成了今天大学生的窘境。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不能只看表象,从需求而言,我国对大学生还是有着旺盛的需求的。一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大学生还极度缺乏。从供给的角度看,我国的大学生人数及入学率也还是很低的。以2004年每万人拥有的大学生数为例,加拿大为580人,美国为520人,韩国为571人,而我国只有120人;按毛入学率计,1997年欧美等发达国家为61.1%,其中美国、加拿大高达80.7%,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菲律宾、印度等国也在30%以上,而目前我国毛入学率仅为15%。这都充分说明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教育部部长周济做客新华网时也说:“我认为现在就业问题不是因为扩招引起的,因为这些孩子迟早都要就业,只是读完大学就业,还是不读大学就业的问题。”周济接着说,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太多了,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来说,还是太少了。”可见,扩招与就业难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呢?
高校教育体制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错位。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这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不尽合理,学校在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上难以做到市场化,无法根据市场需要去培养人才,教育脱离市场的现象十分严重。另一方面,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低水平重复。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较窄、能力较差、适应性较弱等问题,不利于大学生的顺利就业,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错位。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