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论·行为规范论
44874200000010

第10章 人生舞台角色定位(5)

子女的成长是家庭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家庭和家庭教育是相生相伴的,人生的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接触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家教如何、父母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子女的成长。身为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努力塑造子女的完善人格。完善的人格是子女成长进步的基础,更是他们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家庭教育首先要坚持以德育人,教育子女先做人,再做事。二是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建立民主温馨的亲情关系,使子女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感受爱、懂得爱、学会爱、付出爱。三是掌握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来自父母的夸奖和认可是孩子前进的最大动力,在子女的教育中不妨尝试一下鼓励法,当子女学习进步或取得成绩时,告诉他:孩子,我为你感到光荣和骄傲!当孩子遇到困难,信心不足时,告诉他:孩子,我相信你一定行!四是做表率当好孩子的引路人。父母是子女的标杆,子女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传身教与以身作则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你想让孩子做一个诚实忠厚的人,那么你就要正直宽厚、处事公道;你想让孩子做个有孝心有爱心的人,那么你就要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做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把孩子引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让家庭在一个和谐温暖的轨道上延续运行。

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家庭和谐是实现家庭进步的基石,一个实现了夫妻关系融洽、子女健康快乐成长、父母严慈子孝的家庭好比一个等边三角形,最稳定,最和谐,也最有希望发展。如果每个家庭都以这样的标准去建设美满和谐的家庭,以家庭平安促进社会平安,以良好家风影响社会民风,以家庭和谐带动社会和谐,那我们的社会也就和谐美好了。

第四节与人为善常感恩

近年来,在中国社会兴起的“抱抱团”现象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十分新鲜的刺激,这就是如何对待陌生人角色的问题。“拥抱陌生人”这一社会行为首先出现在西方,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现代社会本质上是一种“陌生人社会”,社会流动性很大,绝大多数的社会交往活动发生在彼此互不相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间。如何正确处理和那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关系,是西方现代社会中的重要问题。

中国社会现在正处于转型期,从社会学角度讲,就是从“熟人社会”

转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前的中国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之所以出现这种状态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由血缘和地缘关系组织起来的,所以,人们受到地域等方面的限制很少流动。儒家所讲的“五伦”等道德规范也都是以私人关系为纽带的道德元素,所讲的都是如何处理好与“熟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一点涉及陌生人的社会。总体来看,中国传统社会就是个“熟人社会”。

近些年来,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各种社会流动加大,使得中国进入“陌生人社会”。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跨越,体现出我们社会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的转型,一方面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表现,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又会被“陌生人社会”中的冷漠和孤独所困扰。就目前出现的各种情况来看,人们面对这个陌生世界表现出极度焦虑。“熟人多、朋友少”“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电梯表情暴力”“翻电话簿都是熟悉的名字,但不知道要打给谁”……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在同一地域但是难以形成互动,这样的陌生人比比皆是。在公交车上、地铁等公共空间中,人们避免眼神交流,有意逃避接触。这些陌生人,对待其他人都有一个一致的原则,就是不接触。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熟人”思想根深蒂固,也是因为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不信任感增强。社会急速发展,人口流动加剧,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也更加明显,因此,人们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并且时刻提防他人的举动,其目的在于保护好自己的利益。你是否注意到小区的公寓,连五六层楼的住户也安装了防盗窗,家家安装了防盗门……这种自我防御,就包含着对陌生人的戒心和不信任感。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与陌生人的关系,如何对待陌生人,不仅是我们人际交往的问题,更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国民的素质。

在这个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于少数人来说我们是儿女、学生、朋友……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都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对待亲人和朋友即“熟人”我们能够友善相待,但对于陌生人我们能做到吗?怎样才能做到友善对待陌生人呢?

刘向《新序·难事四》里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梁国与楚国毗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在各自的地界内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除草、勤浇水,瓜秧长势很好;楚亭的亭卒懒惰,瓜秧又细又弱。楚人出于嫉妒,趁夜晚越过边界把梁亭的瓜秧全部扯断。梁人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县令宋就,并准备把楚亭的瓜秧扯断。宋就说:“楚人这样做很卑鄙。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要反过来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偷偷给他们的瓜地浇水,让他们瓜秧长得好。”亭卒觉得宋就的话有道理,就照办。楚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很高兴。仔细观察,发现每天瓜地都被浇过,而且是梁人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的报告后,既感到惭愧又非常敬佩,把这件事上报给楚王。楚王听后,深为梁国修睦边邻的诚心所感动,特备重礼送给梁国,以示自责、表示酬谢。结果,原本敌对的两国成为友好邻邦。

故事中梁人的胸襟让人敬佩,在现实中,我们也会遇到各方面的争端,在面对利益得失的时候,大多数人总是先考虑自己的利益,确保自己不受损失,甚至可能做出牺牲陌生人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行为。但这种想法和做法,往往不会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争来争去,常常是两败俱伤,使问题更加复杂。如果这时能够静下心来设身处地为对方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样的对待,如果我们不愿意,就不要这样去对待别人。

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所谓的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有人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为什么三四岁的小孩子不喜欢逛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吗?他就蹲下来从小孩子的角度观察,他发现,那个高度能看见的只是大人的腿。这时他才理解,一个满是腿的世界,怎么能吸引小孩的注意力呢?

换位思考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因为不了解对方的立场、想法和感受,我们就无法正确思考和回应。真正的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不是单纯的想当然,而是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来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与人为善,常怀感恩

“与人为善”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指,吸取别人的优点,与他人共做善事。后来引申为以善意的态度对待和帮助别人。对待他人宽容大度,理解至上。胸襟宽广、豁达大度,要有包容之心,常反省自己,少责怪他人。遭遇误解和委屈,要自我劝慰,化消极为积极,努力做到和睦相处,团结共事。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真心为别人取得的成绩和进步高兴,不要心生嫉妒,诋毁别人。要见贤思齐,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待他人的错误也要以善意的态度,真心诚意地予以帮助,使其改正错误,共同进步。在自己遭遇苦难和不幸时,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要心怀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接受他人善意的帮助,再将这份善意传递给其他人。

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善良之心,而是一个人内心的豁达,对他人由衷的欣赏,对善意帮助的感恩。姬昌初春打猎虏获母鹿而不杀,以“善”闻名,此后所以兴周。时光飞逝,到现代社会,与人为善仍然是一种美德。我们的社会在强调“法治”的同时也强调“德治”。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自身修养,与人为善,与物为善。“与人为善”不仅是一种崇高的道德修养,更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促进剂。因此,每个人都要加强“与人为善”的道德修养,并逐步形成“与人为善”的道德风气。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做,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很融洽,陌生人之间也就会少了冷漠与孤独,对陌生人更加信任,生活变得安定,社会风气更加清新,整个社会都会变得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