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周期异常
正常月经有明显的周期性,通常月经周期为21~35日。月经周期<21日或≥40日,称月经周期异常,包括月经频发、月经稀发和月经周期不规则。月经周期异常是妇科常见症状之一,涉及青春期、生育期和绝经过渡期等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护理人员应在掌握疾病知识的基础上,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护理措施,重点开展用药指导、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本章重点讨论月经频发和月经稀发。
【护理评估】
(一)病因
1月经频发引起月经频发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黄体功能不足:多见于育龄期妇女。②下丘脑一垂体-卵巢轴激素间的反馈调节尚未成熟:多见于青春期少女,属于雌激素撤退性出血。③卵巢功能衰退:见于绝经过渡期妇女。④排卵期出血: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2~16日,持续2~4日,也往往被认为是月经频发。
2月经稀发引起月经稀发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卵巢病变:如卵巢功能接近衰竭、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组织破坏或卵巢功能性肿瘤。②垂体病变:如垂体肿瘤、空蝶鞍综合征等。③下丘脑病变:颅咽管瘤等。④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包括功能性病变和器质性病变。功能性病变有:假孕、精神创伤、神经性厌食、环境改变等;器质性病变有:脑膜炎、脑炎、外伤或放射治疗等。⑤其他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肾上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⑥药物性: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如奋乃静、氯丙嗪、利血平等。⑦全身性疾病:营养不良、贫血、结核病、糖尿病等。
(二)健康史
重点询问月经及与本病有关的病史,包括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有无凝血块、末次月经日期等。了解本次发病时间、有无诱因(如生活环境改变、服用药物、增大运动量、体重急剧下降等)、有无伴随症状,治疗经过及效果;此外,还应询问是否患有结核病、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肾上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疾病及治疗过程。
(三)症状及体征
1月经频发患者的月经周期缩短,常出现乏力、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育龄妇女常伴有不孕或早期流产;绝经过渡期妇女常伴有轰热潮红、心悸、烦躁易怒等绝经综合征的症状。长期月经频发患者呈贫血貌,口唇、眼结膜苍白;由内分泌系统功能性改变引起的月经周期改变,妇科检查多无阳性体征,由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月经周期改变,检查时常有原发病体征。
2月经稀发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同时伴有相应内分泌疾病的临床症状,如颅咽管瘤患者伴有头痛和视神经萎缩、低视力等。
(四)辅助检查
1基础体温测定若基础体温呈单相型,提示该月经周期无排卵及黄体形成:若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上升缓慢,高温相少于11日,提示黄体功能不足。
2宫颈黏液检查经前检查宫颈黏液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提示卵巢无排卵。
3尿妊娠试验尿妊娠试验结果呈阴性能排除妊娠。
4阴道脱落细胞检查了解阴道上皮细胞是否有周期性变化,能够了解卵巢功能。
5激素水平测定为确定有无排卵,可检测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雌二醇及孕酮;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的检测有助于甲状腺功能的诊断;检测睾酮、雄烯二酮、LH、FSH、E2及催乳激素(PRL),协助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
6激素功能试验激素功能试验包括孕激素试验、雌激素试验、垂体兴奋试验等。
7血常规、尿常规及血生化检查了解有无贫血、糖尿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8诊断性刮宫于经前期或月经来潮6h内刮宫,子宫内膜活组织学检查以确定排卵、黄体功能及内膜病变。
9B型超声检查用于检测卵泡发育及排卵,也有助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卵巢肿瘤的诊断。
10内镜检查宫腔镜直视下观察宫腔及子宫内膜形态,有目的选取可疑内膜进行活检,有利于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腹腔镜检查有助于卵巢疾病的诊断。
(五)心理及社会因素
月经频发的患者患生殖器肿瘤,容易产生焦虑;长期月经频发可引起贫血或继发感染,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工作和学习。月经稀发的妇女多对原发病的治疗与预后的不确定性有所担心。月经周期异常可引起育龄妇女婚后不孕或早期流产,患者因此紧张和焦虑;部分患者因知识缺乏,不及时就医而延误诊治。
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精神创伤等可引起月经周期异常;同时,和谐的环境、家属及同事的关心与安慰,也可缓解妇女的心理压力,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护理诊断/问题】
焦虑:与担心失血过多、过早绝经和不孕等有关。
有感染的危险:与月经频发、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月经频发、失血过多有关。
【护理要点】
1减轻焦虑,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2对原发病治疗的配合。
3预防感染。
4健康指导。
【疾病特点】
(一)月经频发
月经频发是指月经周期<21日,每次月经间隔时间相似,经期及经量均正常。根据有无排卵,将月经频发分为无排卵型和有排卵型。
1无排卵型月经频发无排卵型月经频发常见于青春期少女和绝经过渡期妇女。
(1)青春期少女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成熟,对雌激素的正反馈作用存在缺陷,卵泡刺激素(FSH)持续低水平,卵泡不能发育成熟而排卵,常发生雌激素撤退性出血。
(2)绝经过渡期妇女的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逐渐减少直到耗尽,剩余卵泡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降低,雌激素水平波动不能形成排卵高峰,导致雌激素撤退性出血。
无排卵型月经频发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频发,常伴有经期或经量异常,基础体温呈单相型。
2有排卵型月经频发有排卵型月经频发常见于育龄期妇女月经周期中有卵泡发育及排卵,但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黄体过早衰退,黄体期缩短(<11日),导致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出现月经频发;若发生在绝经过渡期,可因卵泡期和黄体期均缩短而引起月经频发;排卵期出血也往往被视为月经频发。
有排卵型月经频发的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频发,患者不易受孕或早期流产,基础体温呈双相型。长期月经频发患者可出现贫血、继发生殖器感染和焦虑等身心问题,表现为乏力、心悸、外阴或阴道瘙痒、脓性分泌物、注意力不集中等。妇科检查多无阳性体征,若伴有感染,可见阴道及宫颈黏膜充血,阴道后穹隆有脓性分泌物等。诊断性刮宫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月经稀发
月经稀发是指月经周期≥40日,每次月经间隔时间相似,经期与经量均正常,称月经稀发。调节月经周期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而引起卵泡期或黄体期过长,均可导致月经稀发。
临床表现一方面为月经周期延长,另一方面为原发疾病症状,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怕热、多汗、食欲亢进、心悸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有不孕、多毛、痤疮和肥胖等。健康评估可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甲状腺肿大、心动过速、第一心音亢进、体重下降、眼球突出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性毛(阴毛与腋毛)浓密且呈男性型分布,40%~60%患者体重指数≥25,颈后、腋下、外阴、腹股沟等处皮肤皱褶处出现天鹅绒样、片状角化过度、灰棕色病变,即黑棘皮症;妇科检查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子宫小于正常,双侧卵巢增大。诊断性刮宫、激素水平测定与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原则】
1.月经频发,采取调整月经周期、促排卵、预防感染、纠正贫血的综合治疗。
2.月经频发,查明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护理措施】
(一)心理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提供疾病与治疗的相关信息,使其积极参与并配合临床诊治与护理。对于需要手术治疗原发疾病的患者,向其介绍手术名称、必要性、手术过程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帮助患者掌握必要的应对措施,减轻其心理压力。
(二)用药指导
需药物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向其详细介绍药物的种类、使用说明、注意事项、副反应等,嘱其严格遵医嘱用药;教会其测量并记录基础体温、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包括月经周期、经量、性状等。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三)健康指导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指导保持体形并强制节食的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食谱,保证机体的正常需求;贫血患者应注意补充富含铁剂、维生素、叶酸、蛋白质等的食物。调整运动计划,避免剧烈、大运动量的训练,劳逸结合,每日有充足的睡眠,促进体力恢复。
2保持个人卫生月经期间禁止性交,保持外阴局部清洁,勤换月经垫,预防感染。
3指导与检查指导育龄妇女与绝经过渡期妇女重视预防生殖器肿瘤的发生,治疗期间遵医嘱及时随访。定期开展妇科检查。
经量异常
经量为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正常月经量为30~50ml,超过80ml为经量过多,不足10ml为经量过少。经量过多或经量过少均属于经量异常,经量异常多伴有经期过长或过短,是妇科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年龄、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和生殖器器质性病变,均可能引起经量异常。
临床诊断经量异常时,应重视年龄。若为青春期少女,应首先想到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若为生育年龄妇女,应首先排除与妊娠有关的疾病。临床诊断经量异常时,既要想到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的功能性改变,又要考虑有无器质性病变存在。
对于经量异常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配合医师开展必须的辅助检查,根据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
【护理评估】
(一)病因
1经量过多经量过多可见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排卵性月经失调:包括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和黄体功能不足;②子宫肌瘤:以大的肌壁间肌瘤和黏膜下肌瘤多见;③子宫腺肌病:与子宫内膜面积增大和子宫收缩不良等有关;④宫内节育器(IUD):多因机械性压迫子宫内膜、IUD与宫腔大小或形状不匹配所致,常发生在放置IUD后1年内,特别是最初3个月内;⑤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⑥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经量过少经量过少可见于:①多囊卵巢综合征;②高催乳激素血症;③子宫内膜结核;④宫腔部分粘连等。
(二)健康史
了解患者的月经史,包括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是否规则、经期长短、血量多少,有无凝血块等,询问末次月经日期,有无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注意排除妊娠;记录本次发病的时间、发病前有无诱因(精神过度紧张、放置宫内节育器等)及伴随症状;患者既往是否患结核、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
(三)症状及体征
1经量过多经量过多患者的经血中多有血凝块,常伴经期延长。子宫肌瘤患者通常有下腹坠胀、腰背酸痛及不孕;子宫腺肌病患者表现为痛经并呈进行性加重。长期经量过多患者呈贫血貌,口唇、眼结膜苍白:排卵性月经失调患者的妇科检查多无阳性体征,由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经量过多,检查时常有原发病体征。
2经量过少经量过少患者的经血稀少,常伴经期缩短。高催乳激素血症患者出现溢乳、经量过少或闭经、不育、视觉障碍及性欲减低等症状;子宫内膜结核患者伴有不孕、午后发热、盗汗、乏力等症状;宫腔部分粘连患者多有人工流产史或诊断性刮宫等宫腔内手术操作史,部分患者出现周期性腹痛。血清学检查PRL水平异常升高,>1.14nmol/L,应考虑高催乳激素血症;诊断性刮宫、宫内膜活组织检查及宫腔镜检查,有助于子宫内膜结核及官腔部分粘连的诊断。
(四)辅助检查
1血常规及生化检查协助诊断贫血、结核、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等。
2尿妊娠试验尿妊娠试验结果呈阴性能排除妊娠。
3激素水平测定激素水平测定包括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及催乳激素(PRL)水平测定,以利于排卵性月经失调、多囊卵巢综合征及高催乳激素血症的诊断。
4红细胞沉降率、结核菌素试验(PPD)红细胞沉降率、结核菌素试验有助于结核病的诊断。
5诊断性刮宫了解排卵和黄体功能,对子宫大量出血患者有止血作用。
6B型超声检查观察子宫及卵巢的大小和形态、IUD位置、有无子宫腺肌病或子宫肌瘤等。
7胸部X线摄片寻找结核原发病灶。
8宫腔镜检查观察子宫形态、取可疑子宫内膜进行活组织检查,有助于子宫黏膜下肌瘤、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结核及宫腔部分粘连的诊断。
9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协助诊断宫腔粘连、子宫内膜占位性病变(息肉、结核、黏膜下肌瘤等)。
10CT和MRI检查可明确下丘脑、垂体及蝶鞍情况。
(五)心理及社会因素
经量过多的患者担心失血过多引起贫血,或怀疑患有生殖器官肿瘤而危及生命;经量过少的患者担心不孕或过早绝经而影响自身形象、夫妻关系及家庭稳定。家庭背景、家庭成员是否支持、诊断检查与治疗所需费用、时间等都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患者诊疗的依从性。
【护理诊断/问题】
疲乏:与经量增多引起继发性贫血有关。
焦虑:与病程长、反复阴道流血或经量过少担心闭经、不孕等有关。
有感染的危险:与经期延长易发生逆行感染及贫血引起抵抗力下降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经量过多引起继发性贫血有关。
【护理要点】
1提高身体抵抗力。
2作好心理护理。
3指导合理用药。
4预防感染,做好经期卫生指导。
经量过多
每次月经血量超过80ml,常伴有经期延长,称经量过多。
【疾病特点】
若患者失血量过多(失血量≥机体总血量20%),可出现头晕、心悸、冷汗、血压下降、脉搏细速数等休克征象;长期经量过多可引起继发性贫血,患者乏力、心悸、失眠,同时易发生逆行感染,出现发热、阴道脓性分泌物、外阴瘙痒等。子宫腺肌病患者多为40岁以上经产妇,表现为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从月经来潮前1周,持续到月经结束,少数患者出现性欲减退。体格检查可见患者呈贫血貌,妇科检查发现子宫均匀性增大呈球形、质硬、有压痛,部分患者子宫活动度较差。B型超声与CT有助于诊断,但确诊需组织病理学检查。
【治疗原则】
止血、纠正贫血、治疗原发病、预防和控制感染。
【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与诊疗配合
1病情观察因经血量过多入院治疗的患者,应卧床休息,护理人员注意观察并记录阴道流血量、血压、心率等,出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师。
2诊疗配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双合诊或阴道窥器检查。必须进行双合诊或阴道窥器检查时,应向患者讲清检查内容及过程,协助患者摆放体位。对贫血患者,遵医嘱给予输血或输液。对采用性激素治疗的患者,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强调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说明漏服或随意停药的危害。
(二)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