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见疾病诊治:常见妇产科疾病护理与诊治
44871400000002

第2章 妇科疾病概述(2)

2会阴会阴是指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会阴体厚3~4cm,由外向内渐变窄呈楔状,外层为皮肤及皮下脂肪,内层为会阴中心腱,也称会阴体,妊娠期会阴组织变软,具有很大伸展性,分娩时应注意保护会阴,以免造成裂伤。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女性从胎儿形成到衰老是渐进的生理过程。根据妇女一生的年龄和生殖内分泌变化,划分为胎儿期、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7个阶段,各阶段无截然界限。

(一)胎儿期

受精卵是由父系和母系来源的各23条(共23对)染色体组成的新个体,其中一对染色体在性发育中起决定性作用,称性染色体。性染色体X与Y决定着胎儿性别,XX合子发育为女性,XY合子发育为男性。胚胎6周后原始性腺开始分化。若胚胎细胞不含Y染色体即无H-Y抗原时,性腺分化缓慢,至妊娠8~10周性腺组织才出现卵巢的结构。原始生殖细胞分化为初级卵母细胞,性索皮质的扁平细胞围绕卵母细胞构成原始卵泡。卵巢形成后,因无雄激素,无副中肾管抑制因子,中肾管退化,两条副中肾管发育成为女性生殖道。

(二)新生儿期

出生后4周内称新生儿期。受胎盘及母体产生的女性激素影响,乳房略隆起或少许泌乳,并因脱离母体环境,女性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可有少量阴道流血,属于生理变化,短期内均能自然消退。

(三)儿童期

从出生4周到12岁左右称儿童期。10岁之前的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快,但生殖器发育迟缓,为幼稚型。在儿童后期,约8岁起,卵巢内有少量卵泡发育并分泌性激素,但未达成熟阶段,乳房与内生殖器逐渐发育,女性特征开始显现。

(四)青春期

从机制尚不健全,因此月经周期常不规律,多数少女需4年左右时间建立规律性的周期性排卵。此时虽初具生育能力,但生殖系统的整体功能尚不完善。青春期少女的心理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容易激动,也易产生自卑感或焦虑情绪,因此,学校、家庭、社区与护理人员应对其开展生理卫生知识教育,使其正确理解自身的生理变化,健康地成长发育。

(五)性成熟期

性成熟期又称“生育期”,一般自18岁左右开始,历时约30年。

(六)绝经过渡期

绝经过渡期是指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至最后一次月经的时期。开始于40岁,此期长短不一,因人而异,短则1~2年,长至10余年。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规律,多为无排卵性月经,但此期妇女仍要注意采取避孕措施,近年来,复方口服避孕药的应用逐渐增加,对于不吸烟的健康妇女,它不仅可缓解雌激素缺乏引起的临床症状,而且还能降低发生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风险。当卵巢功能完全衰竭时,月经永久性停止,称绝经。绝经多发生在45~52岁之间,中国妇女的平均绝经年龄为50岁左右,1994年WHO废除用“更年期”来形容女性这一特殊生理时期,而推荐使用“围绝经期”这一术语,描述女性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至绝经后1年内的时期。大多数妇女在机体自主神经调节下,无明显症状,少数妇女可因雌激素水平波动或降低而出现潮热、出汗、失眠、抑郁等血管舒缩障碍和精神神经症状,称为绝经综合征。

(七)绝经后期

绝经后期是指女性绝经后的时期。早期由雄激素转化的雌酮为机体主要的雌激素来源。一般60岁后妇女机体逐渐老化,进入老年期。此期生殖器官进一步萎缩老化,易感染而发生萎缩性阴道炎,骨代谢失常而引起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

【月经及月经期临床表现】

月经是指伴随卵巢周期性排卵,卵巢分泌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规律性月经是生殖功能成熟的重要标志。75%月经血来自动脉,25%来自静脉,经血中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前列腺素和纤维蛋白溶酶,故黏稠而不凝,出血多时可出现血块。

月经期临床表现正常月经具有规律的月经周期,出血的第1日为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一个月经周期,一般间隔21~35日,平均28日。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一般2~7日。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称经量,月经来潮第2~3日经血量最多,第3日后迅速减少,正常经量为30~50ml,若经量超过80ml即为病理状态。一般月经期无特殊症状,但由于经期盆腔淤血及前列腺素的作用,有些妇女可有下腹及腰骶部下坠感或子宫收缩痛,也可有胃肠功能紊乱(腹泻)症状。少数妇女出现头痛、精神抑郁、易激动、鼻黏膜出血以及皮肤痤疮等症状。

【卵巢的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卵巢具有产生成熟卵子、分泌女性激素和局部调节因子的功能。卵巢从青春期到绝经前,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周期性变化,称卵巢周期。卵巢周期由卵泡期和黄体期组成。

(一)卵泡的发育及成熟

人类卵巢中卵泡的发育始于胚胎时期,胎儿5个月至出生后6个月,卵巢内陆续形成许多始基卵泡,为女性的基本生殖单位,也是惟一的卵细胞储备形式,新生儿出生时约有200万个,至青春期只有约30万个。卵泡自主发育和闭锁的机制尚不清楚。生育期妇女每月有3~11个卵泡发育,但只有一个发育成熟而排卵,其余的卵泡自行退化,即卵泡闭锁。妇女一生中,能发育至成熟而排卵的卵泡有400~500个。远在月经周期起始之前,始基卵泡已开始发育,从始基卵泡到形成窦前卵泡需9个月以上时间,从窦前卵泡发育到成熟卵泡需85日,卵泡的最后生长阶段需15日左右,为卵泡期。卵泡的生长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窦前卵泡窦前卵泡是初级卵泡发育完全的阶段。此阶段出现卵泡刺激素、雌二醇和睾酮受体,是卵泡生长发育必备的3种特异性受体。此外,卵泡基底膜附近的梭形细胞形成卵泡内膜和卵泡外膜,内膜细胞出现黄体生成激素受体,有合成甾体激素的功能。

2窦状卵泡窦状卵泡是在雌激素和FSH协同影响下,卵泡液增加,卵泡增大,成为窦状卵泡。在其发育后期,相当于此次卵巢周期的早期及前一个周期的黄体晚期,血清FSH水平及其生物活性超过一定阈值,一批窦状卵泡开始进入“生长发育轨道”,称为募集,其中FSH阈值最低的一个卵泡优先发育,成为优势卵泡,在月经周期第11~13日,优势卵泡增大,雌激素分泌增多,颗粒细胞内出现LH受体和催乳激素受体,形成排卵前卵泡。

3排卵前卵泡排卵前卵泡为成熟卵泡,是卵泡发育的最后阶段,也称格拉夫卵泡。卵泡发育成熟,体积显著增大,直径为15~20mm,并移行至卵巢表面,呈透明的小泡状。成熟卵泡的结构自外向内依次为:卵泡外膜、卵泡内膜、颗粒细胞、卵泡腔、卵丘、放射冠、透明带。

(二)排卵

排卵是指卵泡膜溶解破裂,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卵丘一并排出的过程。卵子排出后,经输卵管伞部捡拾、输卵管壁蠕动及输卵管黏膜纤毛活动等的协同作用进入宫腔。排卵一般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或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排卵可由两侧卵巢轮流发生,或连续由一侧卵巢排出。

排卵与排卵前血中出现LH/FSH峰密切相关。LH峰使卵泡产生少量孕酮,LH/FSH峰与孕酮协同作用,激活卵泡液中的蛋白溶酶,溶解卵泡壁隆起部分的胶原,形成排卵孔,同时,显著增加的前列腺素也促进卵泡壁释放蛋白溶酶,有助于排卵。

(三)黄体形成和退化

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壁塌陷而出现许多皱襞,卵泡颗粒细胞与卵泡内膜细胞向腔内侵入,周围被结缔组织的卵泡外膜包围,共同形成黄体。在LH峰的作用下,卵泡颗粒细胞与卵泡内膜细胞分别转化,形成颗粒黄体细胞与卵泡膜黄体细胞,排卵后7~8日,黄体的体积与功能达高峰,直径约1~2cm,富含血管,色黄。若卵子受精,则黄体继续发育为妊娠黄体,到妊娠10周后退化。若卵子未受精,黄体于排卵后9~10日开始退化,体积萎缩变小,黄色消退,周围结缔组织和成纤维细胞侵入,最终纤维化,色白,称白体。黄体衰退后月经来潮。卵巢中又有新的卵泡发育,开始新的周期。

(四)卵巢合成及分泌的性激素

卵巢主要合成及分泌两种女性激素,即雌激素和孕激素,也分泌少量雄激素。

1雌激素由卵泡的卵泡内膜细胞、颗粒细胞分泌,主要为雌二醇和雌酮。E2为卵泡功能活动的激素标志,也是女性体内生物活性最强的雌激素。在卵泡开始发育时,雌激素的分泌量较少,随着卵泡的发育成熟,分泌量逐渐增高,至排卵前达高峰,以后稍减。随着黄体分泌雌激素量逐渐增加,血循环中雌激素水平上升,黄体成熟时达第二次高峰,但低于排卵前第一次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月经来潮前降到最低水平。雌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生殖系统发育:调节卵母细胞的成熟及颗粒细胞增殖与分化;促进子宫内膜增生、肌层增厚;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使宫颈管黏液分泌量增多,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以利于精子通过;增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有利于受精卵的输送;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细胞内糖原增多,保持阴道呈弱酸性;使阴唇丰满,色素加深。

(2)促进第二性征发育:促使乳腺腺管细胞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乳房组织中脂肪积聚,并促使其他第二性征的发育。

(3)促进代谢:促进水钠潴留;促进肝脏合成高密度脂蛋白(HLD),抑制低密度脂蛋白(LDL)合成:维持和促进骨基质代谢,促进骨中钙的沉积。

(4)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通过对下丘脑与垂体的正负反馈双重调节作用(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控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5)对其他系统的影响:扩张血管,维持血管张力;促进神经细胞代谢与神经元修复;促使表皮增殖,减缓结缔组织内胶原分解。

2孕激素孕酮是卵巢分泌的主要孕激素。排卵前,成熟卵泡才开始分泌少量孕酮,排卵后,黄体分泌孕酮量逐渐增加,至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月经来潮前达最低水平。孕激素需在雌激素作用基础上发挥其生理作用。

(1)对生殖系统的影响:抑制颗粒细胞增殖;使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转变为分泌期,降低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以利于受精卵着床和胚胎发育;抑制宫颈黏液分泌,并使其黏稠,不利于精子通过;抑制输卵管蠕动;加快阴道上皮细胞脱落。

(2)促进乳腺腺泡发育。

(3)促进水钠排泄。

(4)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月经中期增强雌激素对垂体的正反馈作用,黄体期与雌激素对下丘脑及垂体有负反馈作用。此外,可兴奋体温调节中枢,使基础体温轻度升高,排卵后可上升03~05℃,是临床上判断排卵日期简便而可靠的方法。

3雄激素妇女体内雄激素主要来源于肾上腺,卵泡内膜细胞和卵巢间质细胞可以产生少量雄烯二酮和睾酮。排卵前雄激素水平升高。雄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促进阴毛和腋毛生长;大量雄激素对雌激素有拮抗的作用,减缓子宫发育,以致阴道上皮增生与角化;促进蛋白合成,促进肌肉和骨骼的生长发育;刺激骨髓中红细胞的生成。

【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可使女性生殖器发生一系列周期性改变,其中以子宫内膜最为显著,可发生组织学和生化学的改变,本节主要阐述组织学的变化。一般将子宫内膜组织学的变化分为3期(按28日为1个月经周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