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44867900000032

第32章 身正与心正

一、身正与心正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华大地上的学校里开始了以“泥菩萨”、“机器人”的标准来塑造学生。一位长期驻欧洲的外交官写文章说,西方的幼儿教师看了中国孩子一连串整齐划一的动作和众口一词的答案,心里感到十分难受,认为这种教育不利于灵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下一代的创造性。这位外交官把这种塑造“泥菩萨”、“机器人”的教学方法批评为中国思维方式。

其实,“泥菩萨”、“机器人”的教学方法只是目前畸形教育的总结,而不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思维方式。因为,中华民族祖先所创造出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与引导式。

启发式与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周易》。《周易》六十四卦中,象征启蒙的《蒙》卦排列在第四的位置上,位于象征万物的《屯》卦之后,位于象征饮食之需的《需》卦之前。这个排列顺序告诉人们,有了人就有了启蒙问题,启蒙教育与饮食之需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蒙》卦卦辞中有这样一句话:“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在卦辞里,首先强调的是“童蒙”——学童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学两者关系中,应该充分调动“学”者的积极性,让学童主动求助于“教”者,即主动求教于老师。《周易·蒙·彖传》对这句卦辞的解释是:“‘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学童主动求教于老师,而不是老师“填鸭式”的强迫学童,两者之间有一个“志应”问题即志趣相通、心情相应的问题。启蒙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所以在《周易·蒙·彖传》中有这样一个评价:“蒙以养正,圣功也。”用启蒙的方法培养学童纯正无邪的品德,是圣人应该建树的功业。

孔子是最早的民间教师,孔子对学生的要求是求知认知上的心正,而不是课堂上简单的身正。《论语·先进篇》中有一节记述了孔子的教学方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课堂教学的真实记录:讲课时孔子诱导学生发言,抢先发言也可以,后面发言也可以;说错了也不要紧,和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也不要紧;课堂上居然还有弹琴的。学生的认识不一致,理想也不一致,孔子做总结时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自由发挥、自由发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孔子所开创的启发式教学法一点也不比现代西方的教学方法落后。身体姿势上不要求整齐划一,问题答案中不要求整齐划一,培育学生的纯正之心、正直之心以及对问题的独立见解,这才真正是中国的思维方式。

二、《周礼》论教

《周礼·地官》中有专门论教育的记载。这里的教育有三项重要内容:第一项是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分六个方面:智慧、爱心、预见性、判断力、忠诚、中和。第二项是伦理教育。伦理教育表现在六方面的行动上:对父母行孝、对兄弟友爱、对亲族和睦、对姻亲亲密、对朋友信用、对贫穷的人怜悯。第三项是技能教育。技能教育表现在六个方面:礼仪、音乐、射箭、骑马驾车、书法、数学。

祖先这里的教育,教在做人与学问两个方面。育人育出一个理性而文明的人,育人育出一个有学问、有实际能力的人。祖先这里的教育,内容丰富而有趣,教学严肃而活泼。这样的教育,是正心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不是什么应试教育。

三、“中庸”之教

《礼记》中有一篇重要的文献名曰“中庸”,“中庸”里的教育思想是顺应天赋人性来进行教育。

性、道、教,是《中庸》一开篇所提出的三大问题。何谓性?何谓道?何谓教?人天赋的气质叫做“性”,顺从本性称之为“道”,修明道——“明明德”的方式方法就叫做“教”。例如,流动是水的天赋本性,大禹治水时引导水往低处流,是顺从了水的本性。大禹的父亲鲧,逆流治水——用堵的办法治水,是违背了水的本性,也就违背了“道”,所以失败了。好动,是孩子的天赋本性;联想与幻想,是孩子的本性。面对孩子的本性,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引导、启发,而不是把孩子填在一个固定的“模具”里,把孩子挤压成一个失去灵性的、只知道用标准答案去进行考试的考试机器。

教育的目的仅仅是考试成绩的高分数,文科考试中实行标准答案,这种教育方法所产生的危害实际上比鸦片的危害更严重。因为鸦片危害的仅仅是少数人,而愚蠢的、八股式的教育方法危害的却是一代人、几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