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鸵鸟
44865100000011

第11章 疾病防治(2)

有人曾在苜蓿草地上饲养的幼鸟中发现本病。病鸟主要表现为衰竭、麻痹、站立不起,有时下痢,一般发病8~13天后死亡。剖检前可见机体消瘦,腺胃空虚,肠道膨气。急性死亡的病例可见腺胃充满食物,小肠黏膜增厚,心脏冠状沟脂肪萎缩,肺苍白水肿,小肠黏膜普遍出血,肝脏有坏死灶。从病鸟体内可分离到产气荚膜芽孢梭菌a、d型。治疗时可用四环素饮水或注射青霉素,应用肠毒血症疫苗(05毫升)可显著降低死亡率。亦可用产气荚膜芽孢梭菌b、d型疫苗注射1日龄雏鸟,30天后再加注1次,可起到明显的预防效果。还可对病鸟肌注复合青霉素治疗。ruempler曾报道,因为幼鸟食用了成年鸟粪便而导致大规模发病,这很可能是梭菌感染。也有因误用败血性梭状杆菌d型疫苗而发生急性高度死亡的报道。所以,加强饲养管理和兽医卫生监督是非常重要的。

三、炭疽

Robertson(1908)首次在鸵鸟中诊断出炭疽病。theiler将其分为两种型:猝死型和炭疽热型,亦可同时发生于同一鸵鸟场。感染炭疽的病鸟表现为厌食、嗜睡,病后不久通常可康复。血涂片检查时,无炭疽杆菌。猝死型病例常在胸膜和腹膜上出现瘀斑,肠道充血,脾脏呈正常或一定程度的肿大并成黑色果浆状,血液呈暗黑色,血涂片可见b型炭疽杆菌。临床上常用于炭疽疫苗免疫,效果很好。治疗时可用复合青霉素,流行地区可用炭疽疫苗免疫。

四、螺旋体相关性盲肠结肠炎

在美国3个相互隔离的美洲鸵鸟中,曾发生过与螺旋体感染有关的坏死性假膜性盲肠结肠炎,病变严重,死亡率高。

五、分枝杆菌病

鸵鸟分枝菌病通常由禽类分枝杆菌引起,一般由消化道接触感染而定植于肝脏,并产生小而硬的白色结节。该病常呈慢性经过,体重减轻和进行性消瘦。

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均可发生该病,常见肝脏病变,增生性结膜炎,在成年鸵鸟的阴茎和颈部可发生增生性结节病灶。

六、衣原体病

鸵鸟衣原体病是由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又称鹦鹉热或鸟疫,亦可感染人,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成鸟和雏鸟均可感染衣原体,死亡率很高。剖检可见肝脏和脾脏上衣原体菌落,并引起严重的坏死性肝炎和脾炎。在饮水中加入四环素可起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七、巨细菌性胃炎

该病是最近发现的一种使鸵鸟发生严重胃炎的细菌病。

1992年1~8月间,在南非9个农场对103只鸵鸟进行检查时,发现有4个农场的71只鸵鸟感染了巨细菌性胃炎,感染率达689%,这些鸵鸟年龄在10日~6周龄不等。1993年3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第二次暴发。

感染鸵鸟外观行为正常,表现为啄食但不进食,生长停滞,体重下降,最后卧地不起,衰竭而死。

明显的剖检变化为心脏冠状沟脂肪严重萎缩,腺胃扩张(但不是积食),充满疏松的食物团块,肌胃空虚。去掉肌胃和腺胃内容物并冲洗后,可见多条糜烂和溃疡的重叠线。

病理组织学变化为上皮下层有轻微的炎性反应,有时伴有小的出血点。在早期病例中,黏膜呈严重的炎性反应,并有大量的异嗜细胞进入黏膜下层。在后期病例时,鸵鸟的反应大都随慢性饥饿的进行而有所缓和,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在黏膜下层深部有大量的革兰氏阳性菌和pas阳性菌,这与澳洲情鸟和金线雀的巨细菌性胃炎相似。

对该病的快速诊断可采取黏膜下层内皮作切片用diff-

Oiuk或姬姆萨染色后镜检,目前对该种细菌的分类地位未定,也没有作特异性鉴定。本菌可在mrs琼脂上生长,经培养后菌体变小,使得研究工作有一定困难。

据认为,巨细菌可使肌胃功能迟缓,产生与积食相似的临床综合征。

做体外药敏试验时,发现有广泛的抗菌谱,对多种抗生素敏感,但进行体内治疗时效果很不理想,可能是口服抗生素时被胃内环境所抑制或不能进入黏膜下层而不能发挥作用,幼鸟表现明显,所以在笼养幼鸟饮水中加入适量盐酸(6毫升盐酸/升水)在降低胃内ph值的同时加入新霉素和制霉菌素,连续数月有一定疗效。tonelli建议笼养鸟可饲喂两性霉素B。另外,对病鸟饲喂高营养的流质食物以避免挨饿,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病鸟一般会逐渐康复。将发病地区的鸵鸟迁出,并禁止在该地区饲养鸵鸟,这也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

八、上呼吸道感染

在寒冷和过度拥挤等应激下,幼年鸵鸟常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多为绿脓杆菌和溶血性巴氏杆菌等,禽波氏杆菌也在患上呼吸道疾病的鸵鸟中多次分离到。

可分离到支原体,但致病性尚不清楚。鼻窦炎和气囊炎是鼻腔感染的共同症状。嗜血杆菌也是鸵鸟上呼吸道的一种重要致病菌。真菌感染也可引起气囊炎,螨类亦可导致鸵鸟鼻炎、鼻窦炎和气囊炎的发生,螨类得到有效控制后,呼吸道症状也随之消失。

九、鼻气管炎

在冬季,育肥鸟常发生鼻气管炎。临床特征为泡沫状结膜炎、鼻漏、喉部黏液增多,喉炎、气管炎及继发性气囊炎。曾从病鸟体内分离到支原体,但接种健康鸵鸟时不能复制本病。目前病因尚不明了,极可能是应激与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

该病的预防应尽量减少对鸵鸟的应激,避免过分拥挤,注意环境卫生和通风。

十、弯曲杆菌病

鸵鸟弯曲杆菌病又称弧菌性肝炎,常发生于5周龄到4月龄的幼年鸵鸟。临床上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脱水、尿液呈绿色,死亡率高达40%。病理变化与禽弧菌性肝炎相似,肉眼可见病变点状至弥漫性的肝坏死和被膜下出血,组织学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增生性病灶。从患病的鸵鸟中可分离到空肠弯曲杆菌血清型。幼年鸵鸟可用诺氟沙星(30毫克/千克体重)注射,可降低死亡率。

十一、埃血孢子虫病

该病在南非家禽中常发,病原为家禽埃血孢子虫,是一种可感染红细胞的微粒孢子虫样立克次体,可由禽的波斯锐缘蜱传播。曾在靠近养鸡场的幼鸟中发生本病,感染幼鸟表现为发热,嗜睡,并发生死亡。该病可用四环素治疗。

诊断方法可用薄层血涂片经姬姆萨染色后在高倍油镜(×1 000)下镜检,可见到寄生虫体。但因为寄生虫血症之后出现贫血症,红细胞减少,家禽埃血孢子虫也会随之下降。随着病情加重,要准确计数此寄生虫是不可能的,特别是严重贫血症的病例,常常难以找到寄生虫体。

十二、咽炎

鸵鸟咽炎是由链球菌和化脓棒状杆菌共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和厌食。病理变化为颊腔、喉、上食管部的黏膜肿胀并有小的溃疡以及产生类白喉类假膜。该病可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十三、丹毒

有人曾从死亡的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分离到红斑丹毒丝菌,尚未见临床发生鸵鸟。而家禽可多次暴发丹毒的报道,主要临床症状为全身虚弱、精神沉郁、猝死,产蛋量可能下降,组织学病变为肌肉及胸膜下有瘀斑和广泛出血及肉髯的类丹毒样肿。人感染后发生类丹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值得鸵鸟养殖者注意。青霉素、红霉素及其他广谱抗生素都是有效的,但此菌可抵抗新霉素、磺胺类药物及口服四环素。

十四、巴氏杆菌病

鸵鸟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10~12月龄鸵鸟的一种全身出血性败血症的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无前驱症状而突然死亡,肺部、气管充血,心内膜、心外膜、肾脏及肠道有瘀斑,肝、脾、肠充血肿大,有的病死鸵鸟脾脏有脓肿。从心血中可分离到多杀性巴氏杆菌。

(第五节)寄生虫病

一、组织滴虫病

组织滴虫引起鸵鸟肝炎、黑头病。病原是火鸡组织滴虫,这种病南非很少发生。

盲肠、肝炎的典型坏死灶是在3月龄荷兰鸵鸟体内发现的,组织滴虫侵害组织后,盲肠壁变厚,充血,从黏膜渗出的浆液性和出血渗出物充满盲肠腔,使肠壁扩张,渗出物发生干酪化,盲肠壁的溃疡可导致盲肠穿孔,引起全身性腹膜炎,肝脏肿大,变为绿色或黄褐色,表面呈圆形下陷的坏死灶。美洲鸵鸟则没有肝脏病变。治疗可用二甲硝咪唑饮水,并把鸵鸟与其他禽类隔离开,避免过大的应激。

类六鞭原虫曾从美国的鸵鸟和鸸鹋中分离到。

二、住白细胞原虫感染

住白细胞原虫感染常发于6月龄以下的鸵鸟,它是通过黑蝇和蚋传播的。以前认为这种寄生虫是无害的,但现在发现住白细胞原虫感染可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临床表现虚弱、无食欲、精神疲倦、呼吸困难;病理变化为贫血,白细胞增多,脾肿大,肝变性并肿大。伴有炎症反应的雏鸵鸟可在心肌中发现巨繁殖体,3周龄鸵鸟在该病暴发期间,可发生严重的心肌炎,在发炎的心肌中可发现原虫繁殖体,死亡率较高。但有些鸵鸟可耐过,在5~6周龄鸵鸟血液中可发现大量住白细胞虫配子体。

鸵鸟如出现寄生虫血症便可引起严重的贫血症,这是由于大量红细胞受到感染,住白细胞原虫在红细胞内产生配子体,导致红细胞大量破裂,从而引起寄生虫性贫血症。

血涂片经姬姆萨染色,滴上一薄层浸镜油,置低倍镜下(×100~200)沿边缘观察,当视野中找到寄生虫时,再置高倍镜(×500~1000)下观察鉴定。如感染较轻微,血液样品先离心浓缩,取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一层浅黄色白细胞层作涂片,再染色镜检,即可发现原虫配子体。氯甲吡啶酚、磺胺-6-甲氧嘧啶对鸵鸟住白细胞虫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痢特灵和常山酮也有一定的效果,有时也可混合使用。如每千克饲料中加入50毫克磺胺-6-甲氧嘧啶,可彻底根治住白细胞虫感染。

三、疟原虫病

疟原虫感染可引起鸵鸟轻微的慢性寄生虫血症,但有时可引起严重贫血和死亡。然而,疟原虫病并不局限于热带,它还可通过昆虫和鸟吃的虫子而传播,所以气候适宜的地区,疟原虫感染的危险性也随着鸵鸟饲养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诊断可采取贫血鸟的血液作血涂片检查。磺胺-6-甲氧嘧啶可以有效地防治该病。有人曾从巴西动物园的美洲鸵体内发现一种尚不知名的疟原虫,能引起较严重的寄生虫血症。这种寄生虫的发现,说明美洲鸵可能对好几种疟原虫敏感,美洲鸵血液寄生虫见下表:

美洲鸵血液寄生虫

美洲鸵血 寄生虫 寄生虫 宿主分布

住白细胞虫 鸵鸟 南非

住疟原虫 鸵鸟 苏丹

疟原虫属 鸵鸟 南非

疟原虫属 美洲鸵 巴西

四、球虫病

罗斯动物园的鸵鸟中曾发现等孢子属球虫,在南非鸵鸟球虫病较少见,还没有发现粪便中的卵囊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然而,最近在纳米比亚通过粪便漂浮和肠黏膜染色法从鸵鸟体内发现了卵囊,但幼鸸鹋则很少感染球虫病。球虫病患鸟临床表现贫血,精神沉郁,盲肠肿大,肠腔内充满凝血块和盲肠黏膜碎片。家禽的球虫并不传染鸵鸟,治疗可用克球多、氨丙啉。

五、隐孢子虫病

隐孢子虫是一种小的球虫性寄生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的呼吸道和胃肠道黏膜上皮微绒毛区内,引起隐孢子虫性肠炎。

隐孢子虫病患鸟,临床表现咳嗽、喷嚏、呼吸困难,胃肠道表现轻度病变,病理变化为气管、支气管微绒毛脱落,上皮细胞增生,单核细胞及一些异嗜细胞浸润,这种隐孢子虫可感染整个大肠和小肠,尤其是法氏囊。有些成年鸵鸟的粪便中可检查出隐孢子虫卵囊。

禽隐孢子虫的分类地位还没有确立,所以还不能肯定地证实从鸵鸟体内发现的隐孢子虫是否与感染家禽肠和法氏囊的隐孢子虫一致。然而,这种隐孢子虫很可能具有广泛的宿主。

六、小袋虫病

小袋虫是一种常见的人和猪共患的寄生虫病,严重感染时可引起肠炎,有人曾采集一些青年鸵鸟发炎的盲肠和结肠的近端,在显微镜下发现大量与小袋虫非常相似的纤毛虫。

七、道氏利比亚圆线虫病

道氏利比亚圆线虫

是一种较小的蛔虫,它能引起鸵鸟蠕虫性胃炎。其雄虫大小为51毫米,雌虫大小为42毫米。其第三期幼虫尾部尖端有一小隆起。虫卵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60小时就可以发育到可感染状态。含有成胚的虫卵可抵抗干燥长达3年,感染性的蚴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9个月或更长时间。虫卵在鸵鸟体内发育成熟需33天,第一次通过粪便排出虫卵是在第36天。

致病性与症状:道氏利比亚圆线虫寄生于腺胃腺体和肌胃的凹陷处下面,并在这里吸血并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和贫血,导致胃积食,口腔黏膜变苍白。因为这种寄生虫很小,所以容易忽视。

诊断:怀疑线虫感染可通过显微镜检查粪便虫卵或者用Smit方法来确诊。取新鲜的鸵鸟粪便放入装有半杯水的玻璃杯内,然后用盖盖住,放半阴暗房间2天,假若受到线虫感染,则能在玻璃杯内侧水面边缘看到活动的虫卵。

治疗与控制:治疗线虫病可用左旋咪唑(30毫克/千克),或者用磺苯咪唑(5毫克/千克),或者伊维菌素(02毫克/千克),这些药物能有效地驱除线虫。假若在饮水中加入001%~006%的左旋咪唑能起到驱虫和预防的作用。

鸵鸟假若是放牧饲养,牧场应将鸵鸟同绵羊、山羊或牛轮流放牧,污染的牧场在特定期间不应饲养鸵鸟。因为线虫卵在外界需3天发育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每天应及时清除粪便,防止牧场或畜舍受到污染。另外,新建的鸵鸟饲养场应避免带虫鸵鸟的引进;同时应防止参观人员或饲养人员通过鞋底将虫卵带入饲养场。

八、鸵鸟球口线虫病

鸵鸟球口线虫呈白色,其长度约15毫米,该线虫寄生于鸵鸟的结肠,具有感染性的蚴进入鸵鸟体内后发育成成虫,这种线虫只能在鸵鸟体内寄生。

症状与诊断:该线虫对鸵鸟的危害不大。诊断该病可取新鲜粪便置于装有半杯水的烧杯中,加盖后在半阴暗的地方放置2天,然后检查烧杯内侧水面的边缘,假若受线虫感染,则可见到活动的虫卵;死后剖检检查成虫也可以作为诊断依据。

治疗与控制:治疗与控制该病的方法同道氏利比亚圆线虫病相同。

九、鸵鸟候杜绦虫病

病原:鸵鸟候杜绦虫多寄生于鸵鸟的小肠,其长度可达60厘米,呈节片状。通常情况下这种绦虫传播需要中间宿主来消化绦虫虫卵,但是目前尚不清楚什么是中间宿主,很可能是生活在牧场的螨类或者某种昆虫,当鸵鸟吞食了这种昆虫或螨类时,则虫卵在鸵鸟体内发育成成虫。这种绦虫专一性寄生于鸵鸟体内。

症状:幼鸵鸟最易受到这种绦虫的侵害,鸵鸟表现倦怠、嗜睡和轻度腹泻。

病理变化:鸵鸟倦呆、贫血,在小肠中可见到绦虫。

诊断:主要是通过死后剖检来诊断,也可用漂浮粪便的方法,有时可在粪便中见到虫卵或绦虫的节片。

治疗与控制:可口服灭绦灵25毫克/千克,或者磺苯咪唑5毫克/千克或羟溴柳胺(雷琐太尔)130毫克/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