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三高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44862000000030

第30章 高血脂实用疗法与保健(6)

锌在人体中含量大约为2~3g,以辅酶形式存在,对机体代谢起着广泛的调节作用。锌参与代谢的途径如下。

(1)作为合成或激活体内多种酶的主要成份(如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氧酶等)。

(2)与一些非酶的有机分子配合基形成复合物,并对其结构构型产生影响。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日锌摄入量成人为15~20mg。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饮用硬水人群血清锌水平降低,可能与硬水中含钙(Ca2+)和镁(Mg2+)较多,锌与钙形成复合物有关。此外,增加膳食中钙含量会使骨中锌沉积增加(锌从肝向骨转移),也引起血清锌水平降低。膳食中过多摄入精制食品同时胃肠外营养锌摄入量不足、嗜酒、肝硬变、胃肠疾病等均可影响锌的代谢吸收或从体内丧失的锌增加,从而导致缺锌症。缺锌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已被大量实验研究所证实。

2.铜(Cu2+)

铜在生物代谢的某些酶中起催化作用,凡依赖于铜的酶都是金属蛋白酶(如细胞色素C氧化酶,过氧化物歧化酶,多巴胺-β羟化酶等),以金属蛋白酶的形式转运参与体内亚铁(Fe2+)变为高铁(Fe3+)的氧化反应。

人类血浆中正常的铜含量约为100μg/dl,成人每日摄入量应为2~3mg。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缺铜的动物体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升高。在遗传性铜转运紊乱的患者体内,铜含量严重低下,而血清LDL-C异常升高,这也说明铜对血脂代谢有一定影响。由于肝在铜代谢中的调节作用,通常不会发生铜缺少,但对腹泻、吸收不良并伴有低蛋白血症,或接受胃肠外营养者,可产生铜缺乏。膳食中的氨基酸和新鲜植物组分,有助于铜的吸收,若过量摄入铜,可经胆汁排出。

3.铬(Cr3+)

铬常以有机复合物形式存在,称为葡萄糖耐量因子,是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的必需微量原素,易被吸收,成人每日需要量为0.05~0.2mg。铬存在于麦胚、麦皮、未精制多糖和酵母中。体内铬相对缺乏的原因通常有以下两点。

(1)铬盐或其复合体在肠道碱性基质中仅能吸收0.5%。

(2)精制的米、面、糖及脂肪可丢失大部分铬。

进食精制的碳水化合物(蔗糖、葡萄糖等)仅能补充少量的铬,势必动用体内储存的铬到血浆中去,从而导致铬含量的净丧失。临床试验报道,给健康者服用氯化铬200mg/天,12周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对照组升高,而血清TC、TG(甘油三酯)下降。

4.锰(Mn)

锰是参与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的多种酶的激活剂(如丙酮酸羧化酶、超氧化物岐化酶、葡萄糖酰基转移酶等),锰化铁也是合成鲨烯和胆固醇的羟甲戊酸激酶的辅因子。动物组织中锰的浓度与年龄的关系相当恒定。锰在组织中的恒定水平主要依靠排泄途径来调节和维持。成人体内锰的含量约为10~20mg,推荐成人每日必需摄入量为2.5~5mg。研究发现,锰能抑制实验家兔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缺锰与缺铬相似,会引起葡萄糖耐量降低及脂质代谢异常。在西方国家,锰与铬的缺乏均与长期进食精制的碳水化合物有关(如小麦磨成精粉可能丢失86%、精制米可丢失75%、精制糖可丢失89%的锰)。然而,目前有关锰缺乏对脂质代谢的独立作用与机制尚未阐明。

高血脂患者不宜口服避孕药

二十几年前,科学家观察到:高血脂患者服用口服避孕药会引起体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增高。据报道,三酰甘油水平可以上升50%,总胆固醇水平可以上升5%~7%。而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可以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最终可能导致或加重冠心病。另外,伴有高血压或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以及严重吸烟者,使用口服避孕药后,其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正确服用调脂药

据估计,我国高血脂患者已接近1.6亿,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近300万。在心脑血管疾病中,高血脂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调脂药成了降低此类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杀手锏”之一。

然而,如此重要的药物,却仍有许多患者不清楚其正确的使用方法。《生命时报》进行的一项随机调查显示,很多人不知道“何时需服调脂药”,更多人不知道“调脂药需要长期服用”,对调脂药的不良反应也是一无所知。

服用调脂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先改生活方式后吃药

当血脂出现异常,首先应尝试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等,如果仍不能使血脂降至理想水平,就需要开始药物治疗了。药物治疗开始的时机、血脂控制的目标也是因人而异的,要根据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检测结果、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合并症等情况综合判断。

例如一个没有其他合并症的年轻人,LDL-C>;160mg/dL,则需要开始药物治疗;而合并冠心病或糖尿病者,LDL-C>;100mg/dL就需要药物治疗了。大家应找医生咨询,先判断血脂异常的危险程度,再以此确定服药时机。

此外,有些人自己没有冠心病,但家属有血脂高,就担心自己也会得病,虽然目前血脂、血压属于正常范围,也开始服用调脂药以提前“预防”。这种行为大可不必,如果血脂正常,甚至轻度异常,只要还没达到服药标准,还是应首选改善饮食、生活方式,加强锻炼的方法进行预防。

2.调脂药需长期服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调脂药分5类: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树脂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其中他汀类使用最多。他汀类药物的出现不仅能降低“坏胆固醇”浓度,还能轻度升高“好胆固醇”浓度,并有保护血管内皮和抗炎的作用。如果患者同时合并甘油三酯轻度升高,主要用他汀类药物即可,显著升高者可加用贝特类药物。

服药一段时间后,即使血脂已经达到了理想水平,降脂药也需要坚持服用,一旦停药,血脂又会回升,影响治疗效果。在血脂达标后,大部分病人仍需用原来的剂量持续服用,部分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小服用剂量,找到最低有效剂量后长期服用,可以减少副作用。

此外,由于人体的脂类合成主要在夜间进行,所以在晚上睡觉前服用调脂药效果最好。

3.肝功能稍高不需停药

很多人不愿长期用药,是因为担心会伤肝。有些人看到药品说明书上列着一大串副作用,就会望而生畏。应该说,所有的药物都有不良反应,他汀类调脂药也不例外,它的确可能会对少数病人造成肝功能和肌肉的损害,但只要严密观察,早期发现,停药后多可康复。因此,大家不要因为担心这些不良反应而拒绝用药。

而且,不良反应大多出现在用药初期,早期无不良反应者,长期服药也应该是安全的。另外,服药期间应该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肌酸肌酶。刚开始服药时,1个月检查一次;一段时间后,可以每2个月查一次,以后逐渐延长间隔。

如果肝功能只是轻度异常,不需要停药,可以严密观察或同时加用保肝药、减少药物剂量来调整,也可以使用另一种他汀类药物。如果肌酸肌酶升高到正常值的5倍,就应该加以注意了。当转氨酶升高到正常值的3倍,或者肌酸肌酶升高到正常值的10倍时,必须停药,并接受医生的治疗和监护。停药后要坚持每周复查化验,直至完全正常。

值得一提的是,肌酸肌酶的水平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应该只检查一次轻度升高就轻易下结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复查,然后再做决定。

对于老年患者,应像年轻人一样给予调脂治疗。那些肝肾功能正常的老年人,一般无需特别调整用药剂量;但有些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就诊时应向医生说明情况,由医生来调整药物的具体使用剂量。

走出降脂误区

中国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数量在逐年上升,但目前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率仍很低。即使是在接受降血脂治疗的患者中,也大约有一半人并没有达标。

原因何在,除了需要更强效的降脂药物外,患者还应走出以下降脂误区。

1.重视甘油三酯和血黏度,忽视胆固醇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是血液脂肪含量的指标,但是在一些人眼中,降低甘油三酯的指标似乎成为首选的降脂目标。这种只抓甘油三酯不抓胆固醇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胆固醇是血脂指标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尤其是高危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胆固醇指标需要降到比一般标准更低。

2.化验单上的数字在正常值内,就代表没事

对正常人来说,160mg以下的“坏胆固醇”含量属正常。对冠心病人来说,100mg以下才达标。对同时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的病人来说,则必须把它控制在80mg以下。

3.过分害怕他汀类药副作用

很多人还记得,他汀类药在降脂领域曾出现过副作用,以致于很多人到现在还不敢轻易使用。事实上,他汀类药物的肝损伤副作用被过分渲染,因为这类病人临床中并不多见。另外,该类药物的另一种副作用横纹肌溶解,同样也并不多见。很多患者因为害怕这类副作用,就拒绝“持久战”,而他汀类药物是需要长期服用的。服用他汀类药物,只要定期观察血脂情况,尤其是在服用早期观察肝功能和肌肉情况,就能对副作用问题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遏止。

4.药物治疗和饮食治疗失衡

有些患者不敢用药,总觉得有副作用,于是只重视饮食;另一些患者则是见什么药都买,觉得吃了药就没事了,照样大鱼大肉。这对于治疗都是不利的。据了解,目前治疗高血脂主要用他汀类药物,其副作用几率都在1%以下,比较安全。但合理饮食更是治疗根本。若是单纯高胆固醇,则要少吃蛋黄、动物内脏等;若是单纯高甘油三酯,则应限制食物总量,尤其避免吃碳水化合物。

5.血脂降下来就不用再管它了

可以说,高血脂是伴随一生的。但如果它是糖尿病、肝病等病症的伴随症状,就能在原发病控制或停药后恢复正常。否则,一旦饮食稍不规律或停用降脂药,血脂马上反弹。如果是单纯肥胖导致的高血脂,调整饮食后是可以恢复正常的。但一般来说,绝大部分高血脂人群都有代谢异常因素,必须在控制饮食的同时长期服药。

不要忽视儿童高血脂症状

在人们心目中,高血脂是成年人的“专利”,与孩子似乎相距甚远。那么,我们的孩子究竟有没有受到这样的威胁呢?高血脂离儿童到底有多远呢?

关于儿童高血脂症的判定,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一般推荐使用1992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专家委员会制定的2岁以上儿童高血脂症诊断标准为判断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儿童血脂的理想标准是血清总胆固醇<;4.4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86mmol/L;如果血清总胆固醇≥5.2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38mmol/L则为高血脂。介于这二者之间的称为“临界高值”,即可疑为高血脂。根据这个标准,近年来国内部分地区调查报告的儿童高血脂检出率,广东韶关为5.3%、北京为7.0%、哈尔滨和大庆为7.35%、深圳为12.5%、长沙为16.96%。

儿童高血脂对健康有什么危害呢?首先,它是引起动脉粥状硬化和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的罪魁祸首。虽然这些病主要发生在中年以后,但其病理改变却在儿童期已经出现。其次,肥胖症、脂肪肝、胆石症、急性胰脏炎、糖尿病等也都与高血脂症直接有关。

儿童高血脂症的引发原因

1.心血管疾病阳性家族史

如果家族中有高血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那么这个儿童就应当从小更加受到关注,最好定期监测血脂水平。

2.不良的饮食习惯

例如经常摄入的高脂肪、高热能、高蛋白饮食;喜食甜食、油炸油煎食品、带皮的鸡、鸭等禽类食品;爱吃零食,不爱吃菜蔬和水果,不喜素食等。

目前已经有学者提出,对于儿童高血脂的防治,除了控制总热量以外,还应该重视脂肪在膳食中所占的比例。应选择低脂,尤其是低饱和脂肪酸和低胆固醇的饮食(动物五内和蛋黄中含胆固醇较高),建议饱和脂肪酸(主要是动物油脂)供应的能量应少于总热量的10%,每天食入的胆固醇应少于300mg(每100g鸡蛋中约含胆固醇680mg,每100g鸡蛋黄中约含胆固醇1705mg)。

3.不良的运动习惯

例如活动时间过短、运动项目过少、体力活动量过小等。

4.肥胖和超重

儿童肥胖是成人肥胖的高危原素,肥胖与高血脂症等密切相关,因此应对儿童肥胖予以高度重视。

对可能发生血脂异常的儿童应进行早期筛查、早期干预。由于测定血脂必须采静脉血,这对儿童来说既不方便、也容易引起恐惧,所以通常可以将上述4点作为一般观察指标进行判断。如果一个儿童符合以上4点中的任何2项或2项以上,就应当到医院进行血脂测定,并定期复查。更重要的是,如果符合上述4项中的任何一项,即使化验血脂水平不高,也必须及早开始相应的干预,改变不良生活模式和行为,否则,高血脂的发生只是早晚的事。

预防儿童肥胖及高血脂的3个关键期

1.妊娠末期3个月

在妊娠末期3个月,孕妇一定要注意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以免使胎儿过重而造成肥胖儿。目前普遍认为,新生儿体重控制在3~3.5kg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