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国学经典(三十六计)
44858200000041

第41章 练眼

有了很深的学识,很宽的胸怀,很大的胆子,还要有深远的眼光。跟光深远对于一个智谋者十分重要。眼光深远,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一天,曾国藩在家里吃完饭出去遛弯,李鸿章带了几个人要推荐给他。到他府上一看,他出去遛弯了,这几个人就站在过道的走廊里等候。曾国藩从外面穿廊而过,又回到正堂,李鸿章跟着就进来了,说我给老师领几个人来,想请你见一下。曾国藩说,哦,就是门外的几个?他说对。曾国藩说,我看过了,在我右边的那一位,我走过来的时候跟我点头哈腰,两眼乱闪,我一走过去,他的腰马上就直起来了,这个人是反复无常的小人,不可重用。我左边这个人,我进来的时候向我鞠躬,鞠得很深,我走过了以后,他还没有起来,我已经进了大堂,已经要落座了、转弯了,他的腰还没有伸直。这个人为人赤忠,老成,可信,管钱、管物、管人都行,可为管家。后面那一位大汉子,腰杆绷直,目不斜视,这个人刚直不阿,可以领兵为将。此后不久三个人的表现正如曾国藩所言,一点儿不差。当然,曾国藩这种观察人、考察人的方法对于现代干部的考察使用来说不太合适,但在当时那个特定的时代下,是相当独到,也是相当高明的。民间相亲上当的故事中,塌鼻子要用花来掩饰,瘸子要用骑马来掩饰,就是相亲者不会观察,不善观察。如果有曾国藩的眼光,你骗得了他吗?一眼就看穿了。我们练眼,不妨学学那些老中医。我认为老中医观察事物的方法非常对头。中医的基本原理就是“望闻问切”,首先就是用观察的办法看病人。隔老远走过来一个病人,老中医根据病人是什么穿戴,什么走相,就能看出这个人是什么家世,什么阶层,甚至于什么职业。大家不信吗?打鱼的、砍柴的,或者城里玩鸟的那些纨绔,走路都不一样,穿戴都不一样。我们看小品,赵本山演的那个农民企业家,他刚进城时穿着西服,却不伦不类。

英国人说,承认某个人是贵族,要查他的三代。为什么这么说啊,因为第一代、第二代再有钱,他那个贵族的气质不容易养成啊。

对一个人的职业身份,有什么毛病,老中医可以看出来。可是,他还要走近了再看看,看看这个人多胖,多瘦,脸色怎么样。这个人胖乎乎的,脸色红润,这个人就容易得冠心病,血压血脂等“三高”少不了他。这个人面黄肌瘦,消化道疾病就少不了他。这个人如果脸色铁青,肝和胆上可能有点儿毛病。他走近了看脸色,看胖瘦,看出毛病来,可是他还不说,他还要通过闻来验证。闻是什么?用鼻子用耳朵都是闻。武则天进宫,大臣就说你咳嗽一声,声如凤鸣,一声咳嗽就看出她身体好不好。你老抽烟,老喝酒,咳嗽一声试一试?你会声如凤鸣吗?你咳不出那个凤鸣之声,因为你的五脏六腑不清新。这就是闻你的声音。此外,还要闻你的气味,即,不仅是要用耳闻还要用鼻闻。每个人的气味都不一样,病人身上都有病人的味道。大家都知道,经常在伙房做饭的,身上就有油烟味;经常在药房工作的,身上就有药味;带孩子多的,身上就有奶腥味。每个人身上有不同的气味。西方在两千多年前有个叫苏格拉底的医生,就用闻味来看病,他根据不同的人身上不同的呼吸的味道的不同来判断病情。你要是喘气有糖味。搞不好就有糖尿病;你喘气有臭味,肯定口腔有毛病,有溃疡或牙龈炎。所以,他望过了以后还要用闻来验证,还要用问来验证。问,就是问你哪儿不舒服?有什么表现?实际上,他望的时候已经把疾病的方向切准了。望闻问之后,还要去切脉。这切脉是中医的看家本领,但是一个上午要为几十个人看病,都那么静心给你看病,也办不到。所以,老中医望的功夫是前提,是基础。把眼睛练好了,才是当一个好中医的基础功夫。

我们要想提高智谋水平,不妨像曾国藩那样观察事物,要像老中医那样去观察事物,也要像福尔摩斯办案时那样观察事物。一次福尔摩斯办案时,华生和他一起坐在小楼上面,看到下面一个邮差来送信,邮差的肩膀上有一个小锚图案,他就断定说这个邮差是刚刚从南亚退役回来的海军上尉,马上将给我们送信来。华生不相信,说你怎么知道他是刚刚退役的?还是一个小上尉呢?送信的一上来,华生一问,果然不错。为什么呢?福尔摩斯说,这个人的年纪有三十来岁,像个上尉的军龄。他的皮肤黝黑黝黑的,邮差不可能到海边去洗澡,现在在南亚正在发生一场战争,他肯定是从军服役受过了暴晒以后,皮肤才这样的。而他穿着一件衬衫,衬衫上面是一个海军的那个小锚图案,可断定他是个海军,是在南洋服役刚刚回来的;他这个年纪只有是上尉的可能;他的家庭还不在附近。所以,这个人的邮差职务,他一眼就看清了。这种眼光就非常深的。

(一)提高洞察能力

拿破仑曾经说过:一位将军若是只会用他的眼睛来观察一切,那他就永远也不配指挥一支军队了。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是说指挥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洞察力。洞察力指的是智谋主体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事物内在本质或意义的才能。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道:“……在行动过程中大多要求立即定下决心,人们没有时间重新了解情况,甚至常常连仔细思考的时间也没有……要想不断地战胜意外事件,必须具有两种特征:一是在这种茫茫的黑暗中仍能发出内在的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二是敢于跟随这种微光前进的勇气。”克劳塞维茨在这里所说的“内在的微光”即是指洞察力,它可以帮助指挥人员准确而迅速地辨明真相,从而定下尽可能正确的决心。美军非常崇尚和重视克劳塞维茨的这段话,他们认为,“具有洞察力是取得一切成功的关键”。

如何提高洞察能力?一是据疑思察,见微知著。据疑思察,见微知著,就是指要注重把握事物发展中的“疑点”、迹象和细微变化,发现其掩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相。

有这样一个例子:1949年8月29日黎明,随着一声巨响,一朵硕大的蘑菇云从地面腾空而起,莫斯科随即向全世界发布公告,宣称苏联进入了核时代。后来的资料证明,苏联之所以能如此神速地造出原子弹,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年轻的空军中尉弗累洛夫。早在1940年,在空军某基地任职的弗累洛夫,就很关注世界核武器的研制进展情况。有一次,他到附近的一所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当他翻阅了当时所有的科学期刊后发现,有关核原子研究的世界名人,如费米、西拉德、特勒、安德森、惠勒、威格纳等都从杂志上消失了。弗累洛夫根据这一“疑点”,得出了唯一可能的结论,那就是核研究已成了美国的国家机密,他们的科学家正在研制原子弹。弗累洛夫把这一重大发现直接写信给斯大林,报告了他的推测和依据,并建议尽快研究、制造原子弹。原子弹试爆成功后,斯大林曾由衷地称赞弗累洛夫是“对苏联核武器研制立下大功的人”。作为年仅28岁的基层军官,弗累洛夫的建议之所以引起苏联高级决策者的重视,并很快付诸行动,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的推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而这种推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据疑思察、见微知著的能力。

《左传》中对曹刿的描述是:“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从这短短五六十个字的精彩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曹刿见微知著的本领。

再看夷陵之战中陆逊的表现。公元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数十万大军,大举伐吴。出巫峡天险之后,为了尽快与吴军决战,刘备每天派人到阵前叫骂。可是,陆逊却稳坐帐中,置之不理。刘备见激将法不灵,遂令人带领数千老弱将士,进到吴军阵前平地设营,企图诱敌出战。吴军将领见此情景,纷纷请战,但陆逊不允。数日后,刘备埋伏在山谷中的8000兵力,由于不能克服长期宿营和供应的困难,只得撤了出来。蜀军平地设营引诱吴军进攻的企图也暴露了,吴军将领们这才意识到陆逊的远见卓识。从以上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据疑思察,见微知著,确实是指挥人员智谋素养高的重要表现。

二是未雨绸缪,提高预见力。预见,是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和情况,对某一事物发展变化的预想和推测。它是智谋运用的前提条件,也是保持主动、夺取作战胜利必不可少的环节。高明的智谋家,无一例外地具有惊人的预见力。姜太公垂钓渭水,胸中早有兴周灭商的韬略;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大势;毛泽东坐镇陕北,却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大体进程了然于胸。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元帅朱可夫也是一个具有卓越预见能力的指挥员。1941年5月,朱可夫仔细分析了德军的一系列行动,预感到苏、德大战不久就将开始,他向苏军各部门和各集团军发出警告:“整个3月和4月,德军统帅部一直紧张地把部队从西线和德国中部地区调到邻接苏联边界地区。”但斯大林和苏联最高统帅部的一些高级将领们,有着先入为主的观念,不愿相信各个方面向他们提供的德军将在1941年6月发动对苏战争的情报。结果,德军的进攻开始后,打得苏军措手不及。一个多月后,朱可夫根据苏军的抵抗能力,分析德军突击态势,预见到德军将要吞并基辅地区,进而向莫斯科进攻。为了保存苏军实力,他于1941年7月29日向斯大林提出放弃基辅,并尽快把西南方面军整个右翼部队撤到第聂伯河东岸。斯大林听后,怒斥朱可夫胡说八道,并解除了朱可夫总参谋长的职务。朱可夫在前线进一步了解敌情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又三次向斯大林提出建议。他最后一次向斯大林强调说:“斯大林同志,无论多么令人痛心,基辅也必须放弃。我们别无其他出路。”当斯大林注意朱可夫建议时,已经晚了,态势果真按朱可夫的预见发展,苏军百十万大军覆灭,仅被俘人员就达665000人,其中苏军西南战区总司令、政委和参谋长都死于战场,断送了整个基辅集团军的前程。

我军的雷英夫同志也是一个善于预见的高级参谋人员。朝鲜战争爆发时,他担任周恩来总理的军事秘书,战争爆发后,他没有为朝鲜人民军的一时得胜而迷惑,而是在全面考察国际形势、悉心分析作战态势、仔细研究双方指挥员的特点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美军可能在仁川实施登陆作战的预测,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赞赏。

三是善权利害,趋利避害。利与害是一对哲学范畴。利指有利,好的方面;害指有害,坏的方面。趋利避害是一切生物行为活动的规则,只不过对于人类来说,这种规则往往体现为有意识的行为,而对于其他生物来说,这种规则体现为自发的,无意识的行为。欲达趋利避害之目的,首先要尽知利害,诚如孙子所言:“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发动入侵科威特战争前,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就没有充分认识到战争的有害性,一厢情愿,悍然发动战争,最后导致巨大灾难。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尽知利害指的是通过各种手段,全面了解和掌握敌我各方面的情况,分析其利弊,以做到心中有数。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刚开始时,就充分认识到中日双方的利弊所在,从而正确地指导了战争。从战役战术的角度来看,尽知利害,指的是作战前指挥人员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比如天候、地形、士气、社情、敌我态势等。总之,尽知利害是趋利避害的前提和基础。不能尽知利害,就不能做到趋利避害。然后是善权利害。认识和察知了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指挥人员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正确地权衡利害。权衡利害有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从其轻”。也就是说:利有大有小,害亦有大有小;当大利与小利冲突时,弃小利而就大利;当大害与小害共存时,避大害而就小害。英阿马岛之战,英军早就破译了阿军的密码并查知了阿军指挥所的具体位置,但英军并未轰炸阿军的指挥所,而是留着它,让其与阿国内保持联络,从而侦知其重要情报,这就是弃小利而就大利。我们常说的“丢卒保车”,就是就小害而避大害。这种明显的利害趋避是普通指挥人员都能掌握的。高明的指挥人员往往更进一步,他们能从不利中看出有利,从有利中觉察不利。孙子就说过:“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袁曹官渡之战,曹操因缺粮少兵,后方不稳,处境困难,打算退保许昌。而谋士苟或则认为:我以劣势兵力,阻击袁军达半年之久,眼下袁军力量已经衰弱,局面必将发生变化,正是出奇制胜的绝好时机。曹操乃绝顶聪明之士,立即采纳了这一建议,决心坚守危局,伺机而动,不久,奇袭乌巢得手,取得了胜利。

四是明辨虚实,因敌制胜。何谓虚实?孙子曰:“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又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与“实”是智谋运用中一对重要的辩证范畴,“虚”与“实”相互对立,相互转化。一般来说,“虚”与“实”的对立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客观上的。兵强为实,兵弱为虚;器优为实,器劣为虚;有备为实,无备为虚;气锐为实,气惰为虚等。另一种情况是主观上的。真者为实,假者为虚。认识到客观上的“虚”与“实”只是基础,能掌握和洞悉主观上的“虚”与“实”,才算真正掌握了虚实的真谛。主观上的虚实又分为“我之虚实”和“敌之虚实”。“我之虚实”旨在通过虚实互换的诡诈手段,或隐藏实力,能而示之不能;或隐真示假,实而虚之;或假而示真,虚而实之;或真而示真,实而实之;或假而示假,虚而虚之,目的是迷惑或麻痹敌人,让敌人不明真相。察敌之虚实,是考察指挥人员洞察能力的真功夫。明辨虚实,是为了避实击虚,因敌制胜。避实击虚历来是兵家用兵作战的法则之一。其重要性诚为管子所云:“凡用兵者,攻坚则轫,乘瑕则神。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意思是说,指挥者用兵作战,攻击敌人强点就会碰钉子,而攻击敌弱点则会起神效。硬打敌之强点,则敌之弱点为强点,巧攻敌之弱点,则敌之强点也会变为弱点。管子寥寥数言,切中真味。在这里,“坚”即为实,“瑕”即为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吴如嵩同志将避实击虚分为战略、战役法、战术三个层次,并以楚汉战争为例进行分析。他写道:“公元前206年,田荣起兵反楚,占领三齐(在今山东)之地,自立为王。西楚霸王项羽‘后院起火’,发兵攻齐,无暇西顾。困守巴蜀的刘邦趁机‘决策东向,争权天下’,大举进攻项羽。这就是战略层次上的‘击虚’。汉军在战略进攻阶段中,韩信暗渡陈仓,还定三秦可以视为战役行动上的‘击虚’。楚汉相持阶段,韩信攻魏、破赵、灭齐三次水上作战都是战役上避实击虚的成功运用。对于楚汉战争中一些战术层次上‘击虚’行动,文学家也有所记述。例如,韩信破赵之战中,汉军背水列阵属于战役范围,而隐伏在赵军大营附近山中的汉军,趁赵军空壁出击之机,乘虚夺占赵营,就是一次典型的战术范围内的击虚行动。”其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智谋素养高超的指挥人员,总能避开敌人的强点或“实处”,抓住敌人的弱点或“虚处”,取得成功。

(二)掌握思维技巧

技巧指巧妙的技能。智谋思维技巧是指巧妙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方法以达成智谋目的的技能和艺术。这种技能艺术,就有“存乎一心”的东西,但并不是说就没有规律可循,比如说,指挥艺术虽然是指挥者自身才能、智谋、意志、情感、风格的一种体现,但它毕竟是实践的产物,自然有其内在规律和表现形式,其他指挥者可以通过学习、借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智谋思维技巧同样如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其他高明智谋者的学习、揣摩、研究、借鉴,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一般来说,指挥智谋思维的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从宏观上把握具体。这种思维技巧就是从全局出发,去思考局部,从未来出发,来把握现在。高明的棋手所走的每一步棋,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都是在关照全盘的前提下,或主动攻击,或积极防守,或批亢捣虚、直逼要害,或丢子弃子、保持主动,总之,他走的每一步“棋”都是有利于全盘胜利的高明之招。高明的智谋主体也是如此,他们总是把全局作为思维的出发点,去思考每一个具体的局部。他所采取的每一步行动,都有利于总体作战目标的实现。粟裕大将就是一个善于从宏观上把握具体的高明的智谋家。解放战争后期,为了达成“把蒋军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的宏观目标,他设想、建议、谋划并实施了一系列具体的战役。第一,1948年7月,他率部组织了豫东战役,歼敌9万余人,改变了中原战局,达成了协助刘邓大军改变困难处境的战略目的。第二,1948年9月,他指挥了济南战役,取得了歼敌10万余人的巨大的胜利,使华北与华东连成一片,从而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第三,1948年11月,他指挥华野部队首歼黄百韬兵团,后来又发展成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的总前委领导的大规模的淮海战役,歼敌50余万人,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他的这种从宏观上把握具体的智谋思维技巧,值得我们学习。

二是站在对方的思维立场,反观以求。这种思维技巧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思维互换,设身处地地推想对方可能采取的最佳行动。其实质就是对敌人的作战思维进行分析,使己方能够及时地预测到敌方的意图,从而因敌设谋,克敌制胜。“兵者,诡道也。”作战行动中,敌对双方都在千方百计地算计对手,以求战胜对手。我因敌设谋,敌亦欲识我之计;我想发挥优长,敌也力避其短;我想巧用地形,敌也想抢占先机,这就是对抗的本质。所以高明的智谋者,总能在掌握客观情况的基础上,运用换位思考法,揣度出敌人的真实企图,使己方时时处于主动地位。苏联著名元帅朱可夫就是善于利用这种思维技巧的指挥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突击部队推进到离柏林很近的奥得河时,与后续部队脱节,人员和物资供应不上。朱可夫对他的坦克集团军司令卡图科夫说,假设你是柏林的战役司令官,你有23个师的兵力,其中有7个坦克师和摩托化步兵师,在我兵临城下,而后续部队在150公里以外这种形势下,你会怎么办?卡图科夫经过仔细思考后回答说:“那我就用坦克部队从北面攻打,切断你的进攻。”卡图科夫认识到这一点后,采取了弥补措施。朱可夫就是用这种“反观以求”的方法,准确判断出了德军的行动,提醒了卡图科夫,从而弥补了这次进攻作战的一大漏洞,使柏林战役得以顺利进行。

三是进行视角转换,多方位思考问题。这种思维技巧的实质是要求思维主体善于从多种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问题,观察同一现象,思考同一对象,目的是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问题,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智谋运用中,经常会用到这种思维技巧。前面所说的“反观以求”,实质上也是一种视角转换,只不过其针对性更强,同时视角转换的含义也更丰富。楚汉时期的张良就是一个善于运用这一思维技巧的智谋家。公元前204年,楚汉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双方都有一点精疲力竭,项羽略强一些,想趁机击败汉军,便举兵进攻刘邦驻守的荥阳。刘邦有点恐惧不安。正当进退为难之时,手下谋士郦食其向刘邦献了一条计谋,他让刘邦仿效汤武立桀纣后裔为王的办法,立即分封原被秦所灭的六国的后裔为王,说这样天下人就仰慕刘邦,称臣于汉,项羽也就不攻而自垮了。刘邦情急之下,竟采纳了郦的计策,并让人刻制了六国印章,准备分封。张良闻后大为吃惊,忙问:“谁为陛下划此计者?陛下事去矣。”并随手拿过刘邦吃饭用的筷子,从多个视角比划分析形势,一连说出了“八不可”,断定不能分封六图。刘邦听后顿时醒悟,立即下令销毁已经制作的印章,不准再议复立六国之事。张良高超的智谋思维技巧不仅避免了刘邦的失误,而且对以后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汉王朝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直觉和灵感

直觉指直接的觉察、理解和认识,也可以理解为没有经过分析推理的观点。它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方式。从古至今,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试图揭开直觉的奥秘,所得出的结论五花八门,有的认为是“神赐”,有的认为是“天生的”,有的认为无法解释。现代哲学认为,直觉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同一切精神现象或意识形态一样,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从表面上看,超常思维过程没有一般思维的所谓“间接性”,但实际上,直觉思维正体现着由于“概括化”、“简略化”的作用,是高度集中地“同化”或“知识迁移”的结果。直觉在思维领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人们通过它,常能有意无意地调动自身全部的知识和经验,直接察觉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在很短时间内抓住问题的实质。正因为其重要,人们才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加快自己对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情况的分析、判断和反应速度,以培养自己的直觉。

灵感指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即不用平常的感觉器官而能使精神互相交通,在心理学上又称为“远隔知觉”。灵感主要是用来解释这样一种现象:人们有时对一个问题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却总也找不出解决的办法,然而,在偶然的时机,由于受到某种事物的启发(这种事物甚至可以与思考对象毫不相干),突然顿悟,茅塞顿开,而使问题得到创造性的解决。灵感在军事领域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军事家往往能想出奇谋妙计,在很多情况下得益于灵感的发生。军事历史上,田单妙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朱可夫巧用探照灯震慑德军、埃军巧用高压水龙头“冲破”巴列夫防线,都是灵感发生的结果。其实,灵感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它只属于长期坚持艰苦劳动并善于思考的人。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经形象地说: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因此,有志于培养灵感的人,只有平时养成勤思考、善用脑的习惯,在危急关头,灵感之光也能放射出来。

提高智谋水平,如果把眼光练到了他们这样的水平,你何愁什么人、什么事物看不透?所以说,提高智谋水平,需要练什么?就是要练识、练心、练胆、练眼。当然,仅仅是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在其他方面加以注意。

一是掌握辩证方法。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反映了物质世界最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它教导人们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据此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要提高智谋能力就必须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这是因为,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诸多方法中最为科学、最为合理的一种。首先它主张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智谋的生成,无不依赖于对事物内部及与其相互影响的诸事物的关系的切实把握上。也就是说,只有把握事物的内部发展规律,把握事物相互联系的诸矛盾,才能产生正确的计谋与策略。其次,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矛盾着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或多个方面,它们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联结、依存,同时又互相排斥、斗争,又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渗透、转化。正是由于对立面的既统一又斗争引起了对立面的转化,事物才发生质的变化和飞跃,矛盾的统一体才发生分解和破裂。而智谋的生成,正是建立在对这一规律活用基础之上的,只有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认识事物,并确定指导原则和方法,才能产生高超的计谋与良策。因而,要提高智谋能力就必须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掌握辩证方法,一是要正确掌握“两分法”的法则。即看问题要全面,要从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甚至多个方面,多视角观察认识事物,既看树木,又看森林。表现在工作上,则是不但要看到成功,还要看到挫折;不但要看到有利因素,还要看到不利因素;不但要看到经验,还要看到教训;不但要看到对手的优势,还要看到对手的弱点等等,从而权衡利弊,比较长短,择优去劣,辩证思维。孙子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明智的领导者,在考虑问题时,必须兼顾事物利害两个方面。充分考虑到有利的条件去利用它,促成事业的成功;充分考虑到有害的条件去消除它,避免意外的祸害。这是领导者智谋所应把握的原则之一。诸葛亮说“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曹操说“在利思害,在害思利”。这就是说,要辩证地去权衡利弊,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对待利与害。二是要正确把握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原则。作为领导者,要具备较高的智谋能力,就必须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时,不带主观性,既把握个别,又把握一般,运用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方法,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问题,并善于从个别中寻求一般,从一般中寻求个别。智谋之所以能以奇制敌,妙就妙在它既具有普遍性,更具有特殊性,而其特殊性的指向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恰恰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促成事物发生质的变化。三是正确地把握主要矛盾规律。任何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组成的综合矛盾体,但其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矛盾,它关联着事物的性质,决定着事物的发展与运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智谋的意图指向正是针对这一主要矛盾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因而,作为一个高明的权谋者,绝不能形而上学地看待利与害。经营上的竞争也好,战场上的对垒也罢,如果工作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不仅工作是低效的,也往往给事业带来损失。四是要善于“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据日本有关统计:在想从事发明的人们中,每一万人只有不到一个人有发明的具体成品;而1000个有发明成品的人中只有不到100人能申请专利,这100件专利被用于事业的还不到10件。

因此,日本松下公司的经营策略是:不发明,只改进。实践证明这是成功之道。放弃自我发明新产品,而直接向国外购买适合本公司发展的专利权,再对外型重新设计,改良质量,降低成本,就会使产品价廉物美,更具竞争力。不发明只改进的策略,有效地克服了开发新产品经费庞大、不易成功,且成功产品寿命短的困境。可见,作为一个高明的智谋者,切不可利无轻重,害无大小,凡利皆趋,凡害皆避。这样往往因小失大,得不偿失。五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对立统一。作为一个高明的智谋者,对于复杂的智谋对象,既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单凭感官去感知事物暴露的、外部的、表象的东西,也不能脱离现象去看本质,仅凭热情去把握事物隐蔽的、内在的、深刻的东西。把本质和现象割裂开来,就会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唯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准确地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牛顿正是在研究了大量类似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这样的现象之后,运用抽象思维,才揭示了其本质的内在的原因是地球的引力,从而揭示了万有引力定律。所以,作为一个高明的智谋者,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在掌握了大量现象材料的前提下,运用抽象思维,对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综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定下正确的计谋和策略。六是要树立全局观点,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在一定的关系和范围内,全局和局部总是对立的。全局不是局部,局部不是全局。谋划者在运筹智谋的过程中,应分清主次、轻重、先后、缓急,做到一般服从重点,次要服从主要,后行服从先行,缓需服从急需。只有这样才能从全局出发,正确地观察和处理每一个局部问题,才能从各个局部入手,完成和实现全局的要求。从另一个侧面讲,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也就是不仅要懂得局部性工作的指导规律,还必须懂得全局性工作的指导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有正确的工作指导,并为谋划确立正确的立足点。

二是大胆想像。我们说丰富的想像力,是生成奇谋良策的“金翅膀”、“合成器”和“加速器”,正如爱因斯坦所讲到的:“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想像力是科学决策中的重要因素。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领域,无处不有想像力驰骋的广阔天地,无事不需想像力去获取成功的奇谋良策。事实也正是如此,想像力是智谋能力的核心,任何智谋的产生,都要借助于想像,想像的过程也是智谋最初形成的过程。在现实当中,一个优秀的智谋者的头脑,绝不只是一部录像机,只把遇到的情况录下来再不走样地放到屏幕上,而应当是一架会科学处理亿万信息的活电脑,能将经过处理的信息用想像的方法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构想出事物运动的图式,逐步完善地映出事物的全貌及一系列的成事对策。如果缺乏这一点,那么,他占有的信息、资料、情况再多,也难以拿出高超的计谋与策略。之所以说丰富的想像力是生谋成略的“合成器”,是因为人的头脑如同一个生产智谋、计划、命令等产品的加工厂,而丰富的想像力则犹如一架合成器,不断地将各种矛盾、信息、对策等,按照不同的工艺要求加以科学地调和,生产出胜敌的计谋与策略。

猫与军事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官发现法军阵地上有只名贵的波斯猫,他们由此想像:只有贵族才养这种猫——这只猫的主人可能是高级军官——高级军官所在地可能是法军的高级指挥所——摧毁敌高级指挥所关系重大。于是命令炮兵猛烈轰击,结果摧毁了对方一个旅指挥部。由此可见,想像之妙,就在于合理地将猫、主人、阵地、指挥所及作战的目的性结合起来,加以想像,从而达到了预期目的。之所以说丰富的想像力是生成奇谋良策的加速器,是因为想像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奇妙境界。科学的想像,对于认识事物、揭示本质、预测发展变化、模拟处置过程、优选最佳方案,可谓最便利、快速的方法。这里所说的想像不是智谋者记忆形象的简单再现,而是自己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科学知识之上的想像。

智谋者所应具备的想像力,一般有以下四种:一是逻辑想像能力,即通过事物的前因,依据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运用逻辑思维方式想像事物的后果,做出符合事物一般发展规律的预测,以此制定自己的制胜策;二是联系想像能力,即通过想像,把要解决的问题与头脑中储存的诸多经验性知识及智谋模型联系起来,从而在新的交叉点形成一个新的计谋策略;三是批判想像能力,即运用多维思考,敢于求异,敢于突破单一思维定势,超常规进行想像,反常识制定制胜策;四是创造想像能力,即通过对诸多经验与“智谋模型”的超越,在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崭新领域,寻求具有独立性、新颖性和首创性的制胜之道。

培养想像力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而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有广泛的兴趣。任何想像都是建立在广博学识之上、植根于丰富实践经验之中的。人的头脑好比一个神秘的“黑箱”,人的智能结构和想像力也是一个他人无法完全了解的“黑箱”,而兴趣则是开启黑箱的钥匙之一。一般人都把“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视为生理上的必然结果,其实不然。据研究:年龄大的人记忆力差一些,主要是年龄大的人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相对降低的缘故。也就是说,当人们对某一事物缺乏兴趣时,头脑的反应就特别迟钝。相反,兴趣愈高昂,头脑的活动就愈灵活,随之而来的想像力也就愈丰富。日本有个科学家叫西乡和友,他在四个十年中四兴其趣,均获成功。他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十年成为卓有建树的航空技术专家;第二个十年他更弦易张,对绘画发生兴趣,经一番努力,成为一个抽象派画家;第三个十年,他又别开生面,成为一个生物学家;第四个十年他又成为著名的服装设计师。无数事实证明,当你相信可以做好某一事情时,你的大脑将展开想像的翅膀,由此为你铺平成功之路。二是要刻意求新。不要让传统观念麻痹你的大脑,不坐井观天,不故步自封,对新思想采取开放与接受的态度。三是要不断进取。日本通用电器公司有这样一句口号:进取,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一个有作为的智谋者,应把进取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启用“我可以做得更好”的哲学,会使你更具有神奇想像的效用。当你问自己“我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时,你的创造力便会涌现出来,如何把这件事做得更好的主意也就应运而生了。四是要不断开阔思路和视野。思路和视野开阔,能使你得到许多新的启发。积极与那些能帮助你想出新主意、新方法的人交往,与那些与你职业不同、兴趣不同的人交流,会开阔你的视野,激发你的想像力。

以上所说的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也好,激发想像力也好,都是从逻辑层面上讲的,而直觉思维、顿悟灵感也好,则是从非逻辑层面上讲的。关于智谋的修养还有很多内容,这些内容需要个人在学习中,在实践中去领会,去悟。通过自己的悟,做智谋实践的有心人,才能在工作实践中、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