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察法
1.含义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研究的对象,包括研究的人、事物和现象;并把观察的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作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后来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他一生撰写了很多著作,著作中的许多资料是靠长期观察、思考得来的,所以他的著作非常生动、具体、
实际。
例如,他为了研究道德教育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追踪研究。新学生进校了、在学校学习与生活、毕业离校了……一届又一届地观察、记录、总结,再观察、再记录、再总结,积累下了极其丰富的一次文献资料。在毕生的教育实践中,他观察记录了3700余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表现、闲谈话语、心理状态,他甚至能够指名道姓地说出25年中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当年的学习生活趣事或成长的曲折历程。
虽然我们大多数教师不可能做几十年的观察记录,但这种研究方法对于研究一、二年或三、四、五年的课题,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在今天技术发达的情况下,观察还可以采用技术手段。要注意的一点是,科学研究的观察是根据预定的研究计划,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的,这是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不同的。
2.特性
(1)能动性
科学的观察是具有能动性的感性认识活动,它与一般所说的观察不同,即不是简单反射式的感觉,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与研究。
能动性的要求:
——能够主动确定某个现象,主动思考、筹备需要的条件;
——能够详细描述所观察的现象;
——能够科学地分析和说明所研究的事物。
也就是查明现象及其发展的条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和关系,为此,在观察之前,应根据科研任务制订好计划,包括确定观察对象、观察条件、观察范围和观察方法,以保证观察有目的地进行。这样的观察是自觉而不是盲目的,是能动而不是被动的。它要求观察者充分发挥观察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2)选择性
科学的观察并不是一般地认识现象和事实,而是从大量客观事实中,选择观察的典型对象,选择典型条件、时间、地点,获得典型事物的现象和过程。只有把注意有意地集中和保持在经过选择的观察对象上,把观察始终和有意注意结合在一起,不为无关现象所分散,尽量排除外界无关刺激的干扰,这样的观察才能获得预期的成效。
例如,进行某班级学生学习态度和精神现状的观察。根据观察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作为观察对象,选择反映学习态度和精神的主要指标(如时效性、求知欲、创造力、自强、意志力、学习习惯等);主要指标中又应选择典型指标以及主要的二级指标,选择几个主要的时间、场所。只有把观察集中在经过选择的几名学生、几项主要指标、几个主要时间和场合等对象上,才有可能达到科学观察的目的。
(3)客观性
即要使观察所获得的现象和过程能正确反映客观事实。观察所获得的事实材料是认识事物的依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即获得事实材料的观察是否具有客观性的品质。观察中获得的结果,实际上是观察者通过观察手段对观察对象的现象或过程的一种反映和描述。
客观性对观察的要求:
——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
要确保观察在自然存在条件下进行,绝对不能影响被观察者的常态,这样才能得到自然条件下的真实情况,否则所得到的事实材料反映反常的情况,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也有这样一种情况,观察对象意识到自己在接受观察,这就有可能使观察对象预先考虑给予观察者以一定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消除对观察者的陌生感,以尽量控制观察对象的异常状态。
案例分析:
某民族学校的一位教师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心理研究,选择了一名曾经有过偷窃行为的学生进行观察。尽管这位学生这些不良行为发生在年少不懂事的年龄阶段,并得到了周围同学、老师的谅解,该生已经在开始告别过去,思想和心理逐渐回归到正常状态,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但是,其曾经的不良行为使自己的心灵受到创伤,经常自责而自卑,对学习、生活不时流露出一种自卑情绪,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自信心,看不到希望所在。
为了唤起该生生活信心,教师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较为系统的教育措施,制订了为时一年的教育措施序列表。一方面由教师多进行正面教育,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鼓励其奋发向上,从低落情绪中走出来,另一方面暗中派了两名好学生,与该生经常接触,有意识地开展交流,多聚集在一起。
在被观察者保持自然常态的情况下,进行了大半年时间的观察,记录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绘制出了该生自卑心理状态下情绪升降变化的曲线图。
然而,在后来继续进行的观察研究中,由于观察者的不慎,被观察对象意识到自己被跟踪、被作为观察的目标,一些行为语言被作了记录,该生一下子震惊了,由惊诧、愤怒、不信任到不满,到后来辍学。观察研究的自卑心理状态下的情绪曲线变得毫无意义,已经获得的教育效果也几乎化为乌有,观察只好终止。最后,经过观察者本人和另外的师生出面家访,动员复学,经过多方努力,好不容易才使其回到学校读书。
——观察结论要实事求是
观察要如实地反映现实情况,观察者不能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不允许掺杂个人的偏见,否则就会掩盖对观察对象情况的真实反映。观察要取纯客观的态度,不许有丝毫主观的偏见掺在心里,若有一点,所观察的便会走了样子。
——重复观察,也要求观察对象能重复出现
观察要在重复出现的情况下进行,要对观察的现象或过程进行反复的观察。一方面是被观察的现象或过程只有在重复出现的情况下,观察才有客观性。对于那些稍纵即逝的现象和过程,则不适于单独用观察法去研究。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观察者无法复核和确定观察结果是否正确。另一方面,要长期、连续、反复地进行观察,否则就不易分辨事物现象或过程哪些是偶然的、哪些是一贯的,哪些是表面的、哪些是本质的,哪些是片面的、哪些是全面的等。反复观察的次数越多,越能准确反映客观事物。
案例:心理强迫行为的观察分析
某教师在进行“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中,对来自于两个班级的部分学生的心理卫生集中进行观察。他发现,有一个学生有洗手的异常行为。当时正是甲肝流行,该生的行为是适应卫生要求的正常行为,还是属于心理不健康的强迫行为?
只有反复观察才能得到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该教师进行了个别观察与访谈。
经过两个阶段(甲肝流行阶段和一个月后甲肝流行得到了遏制的控制阶段)的观察后,该教师有了新的发现。原来,该生在每次开关教室门、收缴作业本(他是科代表)、使用公共用具、与同学进行手接触后,都带有紧张的心理去洗手,并且一洗再洗。两个阶段的观察结果无区别。在访谈交流中,教师了解到一个事实:该生知道自己的手是干净的,但难以解脱一种“不洗手就有一双肮脏的手”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自己产生“强迫性洗手”的行为,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成为一种习惯。
由此,才确认了该生的洗手行为属于心理强迫行为。
可见,只有经过反复观察,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3.研究局限
观察法具有许多优点:如运用方便,可以随时随地采用,可以保持观察现象的自然状态,不加人为干涉,可直接取得从生活中来的材料,可以不妨碍被观察一方的正常生活或正常的发展过程,因此也不会产生不良后果等等。但是,观察法也有如下的局限性:
(1)人的生理局限
主要表现为:人的感官使观察范围受到局限。
——人的感官活动的范围受到限制。
——人的感觉的空间精度受到局限。感觉有一定的阈值,超过一定的阈值水平,就听不到、看不到、感觉不到。人们常常只能凭感官对观察对象做出大概的估计。例如,人的听觉对振动频率的敏感区域是16~20000Hz。
——人的感觉的时间速度受到局限。对于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的事物的现象或过程,人们也常常观察不到。
——人的感觉局限于对事物表象的观察。观察不能直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难以分辨是偶然的事实还是有规律性的事实,这是观察法最主要的局限。
(2)观察仪器的局限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在凭借感官直接观察的同时,也借助于先进的科学仪器进行观察,大大地提高了观察的广度、深度和精度,然而,观察仪器的认识功能也有其局限性。其主要表现为:
——缺乏直观性,间接观察还不能完全取代直接观察。
——仪器设计的精度有限,或仪器对观察对象产生干扰,都会导致观察误差的产生。
(3)观察过程受主观认识的影响
——观察者对事物认识惯性,导致观察结论不同。
这是受主观认识的惯性使然,观察过程就带上了主观色彩。例如,观察黑板上画的一个空间立方体,距离观察者眼睛最近的一个平面是哪一个?有的学生总意识到是底面,有的学生却意识到是左侧面。
为此,在运用观察法时,除了尽力提高观察法的功能,如灵活移动观察位置、转换观察背景、延长观察时间以及增加观察次数等等,以改善观察结果,另外,还要结合统计方法,对多次观察数据进行科学处理。
——观察受客观环境的干扰,导致主观错觉的产生。
例如,观察三角形的内切圆,总觉得三角形的三条边不直,向内凹陷。又例如长度观察,等长的、垂直相交的两条线段,总觉得水平线段要短一些。
四、调查法
1.含义
作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调查法,与日常工作中的调查法有所不同。其主要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调查法,强调调查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同时注意数据的收集,注意调查资料的数量化,并用统计、测量等手段对调查资料进行定量分析。
在调查开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比如,要确定调查的问题,选取调查对象,起草调查提纲,指定调查计划,组织好调查班子。
调查的具体方法有:开调查会,访谈(访问),发问卷,填调查表等。
调查的种类很多,有常模调查与比较调查、事实调查与征求意见调查、口头调查与书面调查、综合调查与专题调查、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包括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
调查结束时要写出调查报告。
调查法要与别的方法配合使用。因为,调查统计有局限性,如资料来源是否有代表性、可靠性,统计者是否对数学模型真正理解等。另外,一般的调查只能反映现象之间的相关程度,无法解释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2.特性
(1)时空局限性小
基本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条件限制,而间接地研究某一教育问题。在教育实践中,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全部教育现象,也不可能全都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如研究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师生关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如何为社会服务、社会如何参与学校教育等等,一般均可采用调查法,通过间接地掌握实际情况(或材料)去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或现象。
(2)调查方式的多样性
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材料。采用调查法,收集资料的手段多、速度快,涉及人数和问题的范围广。它可以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等多种手段向熟悉研究对象的第三者或当事人了解情况;也可以通过测验、收集书面材料等途径了解情况,掌握教育现状。
(3)无变量而简便易行
教育调查法是在自然状态中进行的,它主要通过考察现状收集资料、进行研究,而不是像实验法那样通过控制实验因素的方法进行研究,所以调查法比较简便易行。
(4)容易描述调查对象
采用调查法,可以对客观的教育现象(或现实)进行描述和解释。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无所不有、复杂多变的,要研究它,就得进行调查研究,变复杂为有序、变模糊为清晰,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整体概况,以便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
由于教育调查法具有上述特点,因此,可以用它去研究范围较广、涉及面较大、时间较长的教育现象,如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问题,研究学生的职业取向和价值观问题等。
虽然调查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应用广泛,但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即它只能揭示事物之间的某种关联(相关关系),而不能可靠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3.遵循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调查时,调查者应该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实本身,必须无条件地尊重事实,如实记录、收集、分析和运用材料。调查者在实施调查计划时,对调查对象不抱任何成见,收集资料不带主观倾向,对客观事实不能有任何一点增减或歪曲,这就是教育调查中必须遵循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是从事调查研究最基本的一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