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那儿,师生关系变成了给予和接受、上级和下级、甚至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人本主义教学思想的体现偏移到了教师的一方。由此推论,有人认为,“建立在‘教师中心论’基础上的教学活动,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精辟见解反倒被湮没了”。
19世纪末叶,资本主义发展正处于上升时期,大工业的发展,要求迅速发展中等教育,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由于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也由于反映了教育的某些规律,对世界各国的普通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教师中心论”的后来研究者对学习心理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探究学生心理内在动力的形成过程与途径,认为培养学生的执著精神第一,激发兴趣第二,激发兴趣要服从于执著品质。
3.“维-列-奥学派”的活动交往论观
20世纪50年代后,作为极端的教师中心说与极端的儿童中心已经不多见了,但两派学说中的合理内核并没有被历史风尘掩没,在新的理论背景下,二者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其学派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列昂节夫、奥苏贝尔等人,有人称之为“维-列-奥学派”。
“维-列-奥学派”则从智力行为发生学的源泉是外部的物质行为这一观念出发,他们认为:心理活动是在人的头脑中变形、移植的实践活动。因此,人只能从指向于外界对象的外部物质行为出发才可能获得组成新的心理活动的内部智力行为。
——维果茨基认为,一切教学活动都需要坚持“活动-交往”的原理,遵循“认识最近发展区”这一规律属性,知识的发生和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认识主体的自主活动,这一命题是讨论教学活动主体地位的立论之本。由此,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既要重视成人、教师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也要重视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活动,于是主体地位于教师、于学生都应该是相对的、交互的、移变的。在重视儿童自主活动问题上,摒弃了杜威关于儿童本性(能力、兴趣)自然成熟的观点,十分重视成人(教师)在儿童认识能力掌握中的作用。“儿童对任何物品、现象、能力的掌握,只是在他们与成人交往中,在与他们的共同活动中才有可能”。
按照这一解释,在一堂课上,此时学生拥有“学”的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以学生的活动为转移;而彼时,交往过程发生了变化,教师又拥有“教”的活动的主体地位,学生明显地服从于教师,接受性学习的存在是合理的。
——列昂节夫认为,学生的自主性是认识发现第一属性,由自主活动而认识世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自主性达成交往性的过程,课堂教学由“活动-问题-尝试-结论”的系列环节所构成的。“为了掌握物质属性的知识或者物质变化的现象,应当倡导学生积极地进行与该物质或现象有关的内涵性活动。”
现代哲学、认知心理学从认识发生的机制上证实了学生自主活动性及与成人(教师)交往的不可缺少。从建构主义学说来看,认识的建立不是外界客体的简单复写,也不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而是一个由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地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结构的集合。因此,应当在行动中找到一切认识的来源。
——奥苏贝尔是接受式教学方法的拥护者,其接受式学习是通过活动探究来实现的,在接受式学习的教学活动中,积极的认知活动是十分必要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的活动认知设计过程,创造机会和条件。
小资料
奥苏贝尔特别指出,在概念的同化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至少有四种:
一是必须确定认知结构中已有哪些观念,对新的学习是否有适当关系。
二是当新旧知识存在矛盾时,必须进行调节。
三是重新表述新的例题,以适合整个个体经验背景、词汇和观念结构。当学习者在调节新旧知识间产生矛盾时,如果他找到了可以接受的基础,必须对自己认知结构中更概括和更广泛的知识进行综合和改组。
四是知识、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与人的交往活动。
依据“维-列-奥学派”教学理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问题得到了比较恰当的处理,师生关系的协调性增强了。同时,一些高度重视学生主体性活动课程、教学方法被设计出来,如“活动-交往”、“活动-探究”、“活动-发展”等。
4.主导与主体的统一
(1)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心理如何发展、向哪里发展,并不完全由儿童心理内因本身来决定,而主要是适合于儿童心理内因的教育条件来决定。从这一立场出发,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的主导性作用。这里既不能放任自流,任其能力兴趣的自然发生,也不能站在学生背后当顾问、忠告者。但选择和指导必须是与儿童认识结构相适应的。
(2)使学生具有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主体作用是否发挥,首先取决于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把握,一是直接的正面的刺激,二是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对后者,布鲁纳认为要立足于下列三个子条件:
——教学时,应使伴随探究的负效应缩小到最低限度。教学要有效,那么处于指导之下的某种学习,就应当是一种个别学习,一种负效应低的学习。既不伤害身体,也不丧失面子,也不由于自卑而变得萎靡不振,应当尽快地减少这类有损身心的因素。
——教学时应使学习者从自身学习和失败中学到最大的信息(教训)。在学习过程中,当学习者陷入迷乱或信息过剩时,往往容易使学习积极性下降,缩小必要的探究范围。如果儿童在学习上失败了,而又不能获得有助于纠正失败的信息时,他们将陷入迷乱,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的概率也很大。所以当我们展开教学时,必须考虑适当地选择教材;还要抓准时机,使儿童发现其错误并及时修正。就是说,当儿童碰到学习上的失败时,要通过提供有关他失败的信息,帮助儿童减轻迷乱。
——教学时,应努力使学习者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免受世间习俗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家庭和文化方面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或者束缚或者放纵学习者的求知欲的事例,层出不穷,当碰到这种恶劣影响时,如何将儿童的求知欲改变为理想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教学所应当解决的一个课题。
5.移变过程中的教学把握
“元认知”、“认知策略”,即自身认知过程的意识及方式,是“学习活动的一般方式和手段”,这对于教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启示。
为了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独立的、积极地从事学习活动的技能和技巧,除了理解学过的材料以外,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学习活动的一般方式和手段”也是很重要的。在任何学习材料中都应当区分出它的内容,学生在掌握这一材料时,需要使用的方法、方式和手段,以及有意采纳的学习动作。他们甚至认为,让学生掌握这些动作也比内容更重要。
教师主体的作用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学生年龄的递增,认知能力的增强,呈剪刀差式的变化。即教师实践(改造学生)的作用越来越小,而学生认识的作用越来越大。
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数都不会自学、主动地学习,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充分发挥其主体的改造作用,一步步地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促成主体地位向学生转换。这时,我们强调的是教师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增强,学生主体能动性也日益增强,教师的主体作用应呈减弱趋势,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日益增强。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美国的一位学者也幽默地说:教师的责任就是为了彻底地逃避学生。这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思:教师要把塑造主体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五、提高教师素质
1.教师素养的内涵
“名师出高徒”。教师本身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水平。在现阶段,教师应该具备下列基本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应该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珍视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热情地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勇于坚持真理,积极引导学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探索和掌握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
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毫无保留地献身教育、甘为人梯;要热爱每一个学生,诲人不倦,在各个方面严于律己,成为学生的表率。
(2)学科知识素质
教师应该具备比较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学科素养的形成包括学生时代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岗位上的自修,尤其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教师学科知识素质的完善具有特别的作用。
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能按照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技巧,提高工作效益;要有比较广博的学科知识,了解科学技术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情况;要掌握基本的美学知识,有正确的审美标准和健康的审美情感。
(3)教育教学业务素质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能正确深刻地理解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体现教育意图,使教育活动有序、紧张、和谐、有效;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能准确、严密、生动、精炼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能通过参与科研活动,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能保持与社会、家长的联系,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共同作用于学生素质的发展;教师还应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各种情况下不失教育者的风范;有较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有一定的制造、运用教具的能力;有一定的借助现代教学工具、手段组织、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
(4)身体心理素质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做到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反应敏捷,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昂扬振奋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轻松愉快的心境,幽默平静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
(5)人际交往素质
对教师课堂教学量化打分,其总体得分高低不单与教学能力和水平相关,还与教师的人格有关。虽然量化问卷只是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判,但往往是大家公认的、教学水平最好的教师得不到最高分,而那些课教得也许相对差一点,但人格力量很强的教师得分最高。
反映在教学效果上,一位教师的人格力量与他的教学成绩正相关。这一切,言明了一个道理:教师的师德状况、人格水平是他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能力固然很重要,但人格修养同样很重要。
2.让教师远离庸俗
案例分析:吃饭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班主任老师被一位学生家长请到饭店吃了饭,家长还硬送给他一件小礼品,希望他能关照自己的孩子。此事被孩子知道了,他认为可以得到老师的关照,便产生了一些不良表现,此班主任一开始碍于情面轻描淡写地批评了学生,但并不起作用,后来忍无可忍,严厉地批评该学生,学生竟在同学们中间说:“某老师真不够意思,请他吃了饭,送了礼物,也不给面子。”这在全班引起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班主任工作陷入了被动。老师的教育力因此大打折扣,不但影响了一个学生,还对全班的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另一位老师也被家长请到饭店,酒桌上,家长对教师说:“我的孩子你就当是你的,打他、骂他你随便,孩子就交给你了。”此家长并没有将请老师的事告诉学生。过后,老师真的按家长的意思去做了,把该生“当自己的孩子”去管教,对该生要求特别严。结果有一天,孩子突然提出不上学了,问他为什么,他说:“教师老是找我的毛病,批评我,就看我不顺眼。”教师、家长的一片良苦用心,反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但没有对孩子成长起到好作用,反而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点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特别是像一些重点中学的教师,如果稍微一放松,刚入学怕孩子受歧视得不到照顾的要请,请过的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照顾的还要请,就是天天吃请都有机会。
但是,教师当对某一个孩子给予特殊关照时,你将如何面对其他孩子?作为一个教师,你吃了家长的请,受了家长的礼,你如何面对你的学生?大多数学校有规定:禁止教师吃请受礼。有些在社会上看来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拿到学校来就不合适,这也是学校这个精神特区的特殊之处,教师要远离庸俗。
后来,该教师所在的学校制定了对学生的5个“一视同仁”:学生长得好看难看一视同仁;男生女生一视同仁;家庭出身优劣一视同仁;学习成绩好坏一视同仁;有礼的和无礼的(是否冲撞过教师)一视同仁。
3.让教师远离铜臭
案例:家教的故事
在一个暑假里,某学校一位很有经验的教师,在社会上散发了一则广告:招收课外补习班。招收的学生有校外的,也有本校的,有的甚至就是该教师直接教的学生。办班使该教师“一周的收入远比一个月的工资多”。
对此,该学校做出了快速反应:要求该教师做出检讨。对于这个决定,许多人不理解,包括那位老师。下面是这位老师与校长的一段对话:
……
教师:家教自愿,根本利益在学生……因此,学校不应该过多限制。
校长:家教不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目的、动机都是为了挣钱,这不好。
教师:“动机是为了挣钱”,这不是直接目的和原初动机。我的认识是:家教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至于挣钱,是间接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