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重建问题
(1)管理思维的滞后
教学常规管理沿用传统模式,尤其是在旧有教学观制约下的管理思维滞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方式与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很好协调,在某些方面甚至于完全不能适应。管理要适应现实的教育存在,要适应教师观念的现实发展水平,生搬硬套政策道理、高谈阔论教育发展理论,对于学校教育管理没有效应,对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少有实际价值。因此,“摸着石头过河”,重建一个新的教学常规管理体系已成为学校的现实需要。
(2)价值体系的背离
问题:究竟是为应试教育而教,还是为素质教育而教。这涉及价值体系所面对的问题。
一方面,在现实社会条件下,要求教学面对学生的实际需要,首当其冲的是升学、就业、生活,将来的发展无不与今天的成绩、分数紧密联系,这是每一个人(包括高谈阔论者)都心照不宣的想法。
另一方面,要求教学以素质教育为转移,教学过程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要有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以这样的尺度来衡量,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思维,服从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遵循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文件。
教学及其管理在现实面前面临着两难选择。
于是,在艰难的狭缝里,教学与社会意识形态只表现出概念上的一致性,教学常规管理具有双重价值标准。这就导致了教学常规管理所具有的针对性、实效性都不强,学科教学的目的要求过高,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体现不够,教学实践与管理与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脱节,不考虑主体属性与学科教学价值体系的相互作用关系。
(3)教学方式的陈旧
在学习方式上,表现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现象,学生处于被训诂、被灌输、接受学习的课堂氛围里。表现在追寻教学质量、对应考试上,依靠题海训练来获取分数的状况普遍存在。
(4)教学评价的单一
关于教学评价,几乎就落在了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上,教学评价的单一、单调、整齐划一,束缚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束缚了学生潜能的多样性发展。还有,学业评价过度地凸现了选拔功能,过于强调分数,以学业成绩来甄别教育对象,对学生进行分类。
学校是一个主要的操作层面。在这一层面上,旧有的教学常规管理显得模式化,强调管理的统一尺度,致使教学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也难以适应教师的讲授,不照顾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多样兴趣、爱好、潜能的实际。
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正说明了推进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2.教师适应性问题
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教师对于教学的理解程度和适应水平,就决定着教学运行的质量水准。近年来西昌市教学改革的实践,反映出教师对教学实施的低适应性。究其原因,还在于教师综合素质上存在的5个问题。
(1)知识储藏量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着学历高文凭与知识能力低水平的事实。文凭的含金量很不足,不能反映执教者的真实水平。近几年来,这一问题在局部地区尤为突出。
(2)教学效价
反映在相当多的课堂上,表现出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教师花了不少的工夫,也占据了学生许多时间,消耗了本来应该用在有效学习上的精力,但教学效率偏低。教学效价低,教学方法陈旧呆板,课堂教学的注入式、单向灌输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
(3)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的技术手段是一种“原始”的操作方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基本上沿用“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这一传统的方式。这一方式,与孔夫子时代的教学运行方式没有多大差异。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运用都还很陌生。
(4)育人观念
对于认同、接纳时代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不少的教师表现出不适应。例如,沿袭旧有的育人思想,应试教育的习惯思维方式,创新意识的缺乏,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教育质量、学校的生存、乃至于教师自身的精神面貌。
(5)师德修养
师德,是教师立业之根本,是教育教学的第一因素,无论是古代或是当今,是东方或是西方,都是这样来定义教师教育的。在并不规则的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冲击下,“向钱看”、拜金主义、不合时宜的西方生活方式等,都冲击着教师的师德素养。教师职业道德的滑坡,作为新时期教师应该具有的爱岗敬业的精神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亟待升华。
五、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内容
教学常规是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教学基本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认真贯彻教学常规,可使教学工作纳入规范的轨道,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为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和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管理,促进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凉山州、西昌市教育局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但在贯彻执行过程中,这些文件存在着被不同程度地弱化的现象,在一些学校,文件的贯彻执行只是过多地落在口头上。向执行力要教育教学质量,各中小学、幼儿园要把近三年以来州、市教育局关于新课程改革、教学常规管理、远程教育、民族教育质量的相关文件都找出来,仔细梳理一番,加强执行力,认真贯彻,落实到课程改革教学常规管理的微观层面。
1.制订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工作计划在开学前或第一周内就需要制订出来,并由学校教导处(教务处)备案。制订教学工作计划是加强教学工作计划性的重要措施。制定计划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及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
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应包括:
(1)学期教材内容体系分析
学期教材在学科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期教材的基本结构及系统,学期教材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
(2)学期教学任务
提出学期教学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的渗透三个方面的目标和要求。
(3)班级与学生情况
分析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及学习能力、习惯等基本情况。
(4)教学进度
按教学内容顺序,写出章、节或单元的教学时数,包括复习、检测、实验、参观的时间安排。
(5)课外活动与组织措施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活动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教学应根据教学计划和学校要求,确定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时间安排。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应在学校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在开学初按学校的规定时间完成并交教导处备查。
课外活动的组织实施,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制订详细的安全责任措施,并交学校分管领导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
2.备课规范
备课是课堂教学准备和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模拟,“一次想象中的上课”。备课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其基本根据应是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辅资料、考试走向、学生认知基础的实际、教师的教学特色与特长,最后形成《教案》。一般要求提前一周备课,《教案》在周末要经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审核签字,方可在下一周使用。
备课,决定着后续教学过程的实施状态和质量水准,因而被称为“优化教学过程的第一个核心环节”。
对备课的要求是:
(1)认真研读材料
包括认真阅读、思考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教参、教辅习题等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明确单元、课时教学目标,把握教材内容及结构,确定重、难点知识,发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阅读参考书,更好地掌握教材,充实教学内容。
教师应认真学习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仔细研究教学计划,有考试任务的学科的科任教师要认真钻研等级考试的标准。在熟悉教材、掌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基础上,拟订课时计划、学期授课计划,进行教案的编写工作。
(2)了解和分析学生
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方式、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兴趣情感等,对学生的后来学习过程有一个初步正确的预期;了解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对后来的课堂组织有一个合理的设计;了解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的建构程度,特别是学习本单元知识所需的预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备课时要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对本课的兴趣爱好、接受程序、学生的学习方法及习惯、思想状态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仔细地分析研究,以确定应该突出和强调的实践性应用性教学内容,采用比较适当的教学方法。
(3)参加集体备课
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年级备课组主要是进行单元备课。它的要求是:讨论并确定教学目的,研究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分析并确定教材的重难点,交流教学方法。
备课要备教师自己。自己的教学习惯、课堂用语,自己的教学方法、“拿手好戏”以及感到比较棘手的问题。只有首先对自己要心中有数,才可能谈得上写出上乘的课案。教师对本门学科授课所用的教具、挂图等教学辅助手段或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预先准备就绪。
(4)精心设计教案
教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课堂时间的分配,课堂反馈的形式和方法设计,例题的选择,板书设计及作业的确定等。新教师应有较详细的教案。
在备大纲、备教材、备实验、备学生的前提下,编写完整、正确、整洁的教案。教案一般应由授课日期、课题名称、教学目的、教学的重点、难点、课的类型、教法、教具、教学进程、作业或思考题等部分组成。不宜以提纲或讲稿代替教案。一般应提前写好二周的教案。
(5)作好课前准备
课前应熟悉教案,熟悉所需教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如有故障应及时解决。对于演示实验应预先进行演示,保证实验一次成功。准备好必须的小黑板、挂图、电教器材等。
3.上课规范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教学过程究竟进行得怎么样,自主性、互动性、探究性、双向信息传递等怎样贯彻、学生掌握得如何,听课以后是否顺利地做功课作业,以及考试的成绩有多高,这些,都紧密相关于上课,因此,上课被称为“优化教学过程的第二个核心环节”。
对上课的要求是:
(1)教学目标科学、合理、明确
教学应通过必要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正确贯彻教学的七大原则,即,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巩固性原则、全面发展性原则。)
(2)恰当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表达
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课堂组织要严谨,不要松散,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要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每节课应始终紧扣教学目的,做到内容正确,概念清楚,条理分明,解决问题的关键,完成课时计划。
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与表达,要注意思想性。教师不得利用课堂发泄牢骚,也不得宣扬自己感兴趣但脱离教学内容的事物。
(3)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及手段运用恰当、合理,课堂各环节组织严密、有序。应重视课堂教学的调控和反馈,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实践等自主活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各种心理品质,并把学法指导寓于教学之中。
(4)注意思想品德教育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要注意根据学科特点,联系学生实际,有机结合,有所侧重,讲求实效。
课堂上教师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发现课堂中学生有违纪现象时要采取灵活方法及时制止、纠正,但不得在课堂上因一人违纪而影响全班上课,训斥学生,课后,做好违纪学生思想工作并及时与班主任交换意见。
(5)讲求教学艺术
教学语言准确、精炼、条理清楚、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富于启发,教态亲切、自然,充分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课堂板书应工整、布局合理,语言表达力求准确、清晰、简练、生动,力求做到讲课的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6)热爱学生,以身作则
教师上课要衣着整洁,力求端庄、朴素,不穿奇异服装,从容大方,精神饱满,严肃认真,维持好课堂纪律。仪表端正,精神饱满,态度亲切,坚持正面教育,关心和热爱全体学生,模范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压堂,严谨执教。
教师上课应提前到教室,准时进入教学、准时下课。教师在上课时,无特殊情况下不得随意离开课堂,亦不得无故缺课。
4.布置与批阅作业规范
通过对学生的作业布置、批改,获得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速度,补充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优化教学过程的第三个核心环节”。它对了解教学情况,形成和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及良好习惯的养成,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