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家迪尔与甘乃迪解释道:“如果员工知道他们的公司代表什么,知道所拥护的标准是什么,就能作出支持这些标准的决策,也会认为自己是公司内重要的一员,他们会因为在公司工作对他们具有意义而受到激励。”
一个对企业忠诚的员工,在进入企业初期,就能够迅速积极融入。
当一个员工能够融入企业当中时,说明他对工作已经有了归属感,就是觉得自己属于某一个组织、地域或者群体,觉得自己和它息息相关。你对一个城市有了归属感,你会决定停下漂泊的脚步,待在这个城市,甚至在这个城市里安家;你对一个企业有了归属感,你会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为企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会心甘情愿地听从企业的召唤。
刘梦飞是北京某所重点大学英语系大四学生,为了避免自己在毕业找工作时毫无经验优势,他从大四上学期开始寻找实习机会,用他的话说“不给钱也要干,只要能够学到东西”。
经过简历投递和面试,刘梦飞成功找到了一份网络编辑的实习工作,在暑假旺季,与北美留学相关的市场营销推广是重头之一,刚进部门一周,他已经感受到工作的快节奏、高强度,晚上10点多看到同事发微博说刚加完班赶最后一趟地铁回家,觉得他们好辛苦。
刚实习一周时,刘梦飞做的还都是基础类的工作,就是从网上搜集整理与北美留学、考试相关的文章,然后编、转,并在一些论坛、网站上加以推广。同事忙不过来时,他也会帮他们赶一些急活。良好的学习态度,使刘梦飞迅速融入自己的实习岗位,周围同事们也愿意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
一个月之后,刘梦飞开始接受一些市场营销的直接宣传工作,开始在执行力上表现出色,并能够独当一面。两个月的实习结果后,领导对刘梦飞是直接留用,第一个月就给予其不错的正式工资,这是同届的毕业生都梦寐以求的。
刘梦飞因为能够积极融入公司,而迅速和同事们打成一片,也因此在工作上表现出良好的执行力,这种把实习当成正式工作,对公司忠诚负责的态度是应该受到所有人尊重的。人们永远尊重忠诚的人,就像永远尊重对自己的人格负责的人一样。
有些人之所以能进入一定的相对较高层次的职业领域,是因为他们将自己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与他们的工作融为一体了。对于任何一个员工来说,在一个公司工作,不管你是否真的喜欢这家公司,除非你选择离开它,否则就要接受它。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接受公司其实就是在接受自己。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观念。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就必须学会认同公司,将自己的目标融入公司的目标。
赵心语是一个企业的中层干部,原来也是独当一面担任部门主管的“大员”。但是,两年时间过去了,赵心语却越来越被边缘化了,脱离了企业的核心圈子,最后只好自己辞职走人。
回顾自己的这次经历,赵心语感触最深的就是自己过于“独立”了,显得与老板和同事格格不入。公司组织年终拓展,赵心语觉得这并不能对日常的工作真正起效,就没参加;公司组织到泰山旅游,赵心语又觉得周末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路上,没意思,并且冷嘲热讽地说“公司抠门,既然想给员工一个旅游的福利,就应该做得大方些”;老板组织中层聚餐,赵心语觉得没有共同话题,也不参加……
为赵心语的不参加,老板还亲自找她谈过,告诉她这些不仅仅是活动,也是工作,但是赵心语并没有改观。到后来,“不参加”成了赵心语的品牌,老板也就随着她了。这些让赵心语在同事们中显得“独树一帜”,甚至有点怪异。
因为参与企业的活动少,与同事的交流少,很多时候考虑问题都不是一个前提。而且原本赵心语所在的企业就竞争比较激烈,很多人都在为跟上企业的发展脚步而努力,赵心语和周围同事的沟通越来越少,以至于后来,人们都忘记邀请她参加活动。
从开始的主动放弃,到后来的被动放弃,赵心语只有被边缘化了。
员工要获得更大忠诚度的关键,在于个人与公司的价值观能否密切相连。当员工认同公司的价值观时,他们就会对工作充满热忱,减少抱怨,他们会认真完成工作任务。可想而知,在多次缺席重要活动后,领导很自然就认为赵心语是对公司缺乏足够的热情和耐心,忠诚度可见一般。所以就算赵心语不自己主动打包走人,也终究会有一天被公司领导“劝退”。
接受公司、认同公司绝不是靠外力强加于自己的,而是员工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需要,这种积极心态在成功公司表现得非常突出,如员工在第二天就要离开公司的情况下,前一天依然会很认真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在公司中,员工不能做一个旁观者,而要有融入公司的意识,树立“公司兴衰与已有关、公司发展我发展”的思想。只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公司的建设中,才能在追求中升华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奉献中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忠诚的员工明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将个人的发展和公司的存亡紧密相连。将忠诚进行到底的员工,在公司这个大舞台上,一定能够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