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轻松看透经济,实现你的财富自由
44836200000041

第41章 杂谈(4)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讨论均为理论探讨,切不可理论脱离实际。经济理论来源于实践,当它指导实践的时候,要时刻观察效果不断调整。社会不断发展,理论也要随之更新,调控方法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信用

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基本都进入了“信用社会”。请注意,千万不要理解成“诚信社会”。因为“诚信”是道德领域的词汇,而“信用”是经济领域的词汇。

人们在长期的经济合作中,逐渐能够根据一个人的财力和一贯表现,对他未来的表现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如果你对他的“信任程度”通过货币进行衡量,便是他拥有的“信用”。

比如,你的一个收入一般,关系也一般的朋友想向你借钱。如果他借3千元,你基本可以接受,因为他一定有能力还你。但是如果他借500万元呢,你心里就没底了。心说:我最多借他2万元。OK,2万元便是他在你这里的“信用”。

信用包括“信用限额”、“信用期限”、“现金折扣”、“可接受支付方式”四个方面。

所谓信用限额,是指赊销或者信贷中,允许借款人欠款的最高限额。

在“消费信用”中,表现为信用卡的透支额度;买房子、买汽车首付款的比例,以及贷款额度;家具、电器,甚至教育、医疗、各种劳务的赊销额度等。

在“证券市场信用”中,表现为股票、期货、期权等金融交易中的最低保证金率(在相关章节中讨论过)等。

在“资产信用”中,表现为资产抵押的贷款率。打个比方,你抵押100万元的资产,究竟能贷出60万元还是70万元,就是贷款率决定的。这里的资产不仅包括动产、不动产,还包括债券、股票、期货、期权等的金融资产,甚至包括无形资产。只要能用货币衡量的资产就可以。

所谓信用期限,是指允许借款人还款的期限。比如信用卡善意透支的期限;买房子、买汽车的最长按揭等。

所谓现金折扣,是指是否鼓励借款人提前还款。有人问:对于放贷的人来说,提前还款不是件好事吗?那可不一定。提前还款实质是一种违约行为,它能使放贷的人损失利息收入,因此一般要罚点款;但是,如果通货膨胀很厉害,或者贷款人的经营状况很不好,你急着收回贷款,就可以不用罚款,甚至还可以奖励他点钱。

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如果希望刺激生产,加快货币流通,就鼓励提前还款;如果想减慢货币流通,就不鼓励提前还款。

可以接受的支付方式是指,除了现金以外,你是否愿意接受借款人以支票、汇票、汇款、本票等形式还款。万一这些票据是假的呢,万一银行发生挤兑呢,万一你觉得这些票据入账太麻烦呢?另外,这些票据由于有银行做担保,可以在市面上像货币一样流通,增加了货币流通量,因此,是否鼓励和限制使用,成为国家调控货币流通量的手段。

需要说明的是,前面提到的借款人不但包括个人、企业,也包括商业银行,因为商业银行也需要向中央银行贷款。

信用原本是市场自然形成的,但是日益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比如有的国家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提高购房首付款比例,缩短按揭时间;或者在股票市场不允许买空、卖空等,都属于国家信用调控的方法。

搅局者是金融天才吗?

对于制造金融恐慌的搅局者,很多人既憎恨又崇拜,因为他们是那么聪明,对金融系统那么了解,操作是那么复杂和隐蔽。他们可真是金融天才呀!果真如此吗?

举个例子,社会上很多亡命之徒可以在瞬间杀死别人,你能说他们是武林高手吗?当然不能,因为他们之所以胜过别人,是基于社会上大部分人是善良的,社会秩序是好的,别人并没有防备。

金融界的搅局者和暗杀者差不多,躲在暗处,策划袭击,充其量是天才杀手。真正的天才应该是那些在长期商业活动中创造金融、创建金融秩序的人。

但是,这些搅局者确实精通金融,虽然没有创造性,却可以检查出金融的漏洞,并通过攻击发出警报,从而保证金融健康发展。其实金融界早就知道漏洞何在,只是不挨揍就没有动力去弥补它。从这个角度讲,这些搅局者又是当之无愧的“二流天才”。

金融学的漏洞

人们总是认为金融学充满神秘,对金融工作者崇拜不已。虽然对金融公式头昏脑胀,对金融的复杂敬而远之,但是相信,金融学一定是一门非常严密的科学,不应该存在漏洞。可是,怎么会屡次发生金融危机呢?

此前我们讨论过,金融学建立的假设前提是有很多。比如,人都是理性的,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都会谋求长远发展;再比如,个人资金量在整个市场交易中所占份额很小,不会对价格起太大的影响作用;还比如,人不会做违法的事情……

建立在这些良好愿望基础上的金融系统,一定会存在漏洞,一旦遇到非常规的行为,比如违法,比如金融大鳄,比如利欲熏心、鼠目寸光的商人,就一定会受到冲击。

和社会发展一样,由于我们总是以人的常规行为来管理和判断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人们才把希特勒称为“疯子”。但实际上,这些搅局者从来没有背叛过自己的梦想,只是背叛了社会的愿望。

请记住,每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都建立在社会丑闻的基础之上。这些搅局者会不断增加金融系统的免疫力,也只有在此基础上,金融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否定金融的正面力量。

金融有多重要

有一部分人总以自己懂得一点金融学而沾沾自喜、高高在上,好像金融成为了国家的命脉。真的是这样吗?

从刺激经济发展的角度,金融确实有加速社会生产的强大动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知道,金融学诞生之初就带着运行的漏洞,监管不力会造成极大的负面作用。而且,过度注重金融,忽略基础产业,这才是极大的错误。

真正最重要的是农业;人们不饿了才会去发展工业;工业发展了才需要销售途径,才有了商业;商业发达了才需要更多资金和更多形式的支持,因此才有了金融业。

离开了金融,无非是发展迟缓一些;离开服务业,我们的生活品质会下降;离开商业,我们会缺医少药,物资匮乏;离开了工业,人们会回到刀耕火种的贫困闭塞的时代;而离开了农业,人们会饿死,什么也谈不上了。

因此,经济学家把农业列为第一产业,把工业列为第二产业,把商业列为第三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又诞生了服务业,而金融业只是服务业的一个分支。这些产业摞起来就像一座宝塔,金融是塔顶。但是真正伟大的还是塔身和基座,失去了支撑的金融业,只是空中楼阁。

总之,高级产业促进基础产业的发展,而基础产业是高级产业的基石。

欧元能走多远

我们已经形成一种直觉,一个主权国家通常不会放弃自己的货币发行权。秦始皇使用战争暴力才统一了度量衡,使汇率问题2000多年都没有烦扰过中国人。

如今,世界上存在着数以百计的不同主权货币,货币超发问题和汇率问题,给国际贸易带来诸多的麻烦。难道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次统一全球的世界大战吗?真是太可怕了。

2002年,欧盟各国同时放弃货币发行权,欧元正式流通。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众多的不同主权国家使用同一种“信用”货币。

它的发行好像颠覆了人们的传统理念,曾经让全世界欢欣鼓舞,认为统一世界货币的目标不远了。但是后来,希腊、西班牙等几个欧盟成员国发生了欧债危机,又使很多人对欧元的走势表示怀疑。到底欧元系统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了?

我们先看看“欧债”究竟是什么东西。欧债就是国债,在债券中我们讨论过,国债就是政府债,和老百姓没关系。老百姓去国外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也不至于去欠外债。

政府税收的钱不够花,财政出现了“赤字”,通过发行债券融资借钱花,就形成了国债。但是债务要还本付息,这钱还得从税收里出。如果政府不能及时调整税收、改革机构、削减开支,债务的雪球就会越滚越大。

那些不能促进国内科技、经济发展,导致税收不足的政府;国有机构臃肿,背负过多社会负担的政府;失去了货币发行权,无法靠增发货币弥补赤字的政府;私自向国外举债的政府,怎么可能不负债累累?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欧债问题就出在某些欧盟国家政府的“执政能力”上。

有人问:一个幅员辽阔的主权国家,一定存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这些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也有差异,并且也会融资举债,为什么没有出现债务危机呢?

实际上,这些地方政府一定出现过债务危机,只是有人替他们及时弥补了。这个人是谁呢?中央政府。

暂且不说中央政府的货币发行权,单靠地方政府缴纳的中央税(在税收中我们讨论过),中央政府就有极其可观的可调配资金。因而,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款”或者“转移支付”等方式,给那些出现债务危机的地方政府以喘息之机,并有权要求地方政府限期调整工作部署。

国内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老百姓不易察觉,即便察觉也不会有太大意见。无论是中央政府支持,还是地方政府之间互相援助,发达地区的老百姓总认为那是同胞亲情,不会过于计较。

但是欧盟与幅员辽阔的主权国家不同,欧盟不能向成员国收税,因此也没有像样的共有资金可以调配,看着不景气的成员国政府也无能为力。成员国发行的债券要自己完全负责,每一张债券都是别人的投资。

再者,欧盟由许多主权国家组成,欧盟无权勒令成员国改变执政方式,提高效率。出现债务危机的成员国政府依然可以我行我素。

另外,欧盟主权国家之间必然有明显的利益分割,老百姓不但没有同胞亲情,相反还会有历史的仇恨。任何无偿援助或债务削减,都会招致非议。

难道说统一的货币和不统一的主权就永远也无法调和,欧元真的已经走到历史尽头了吗?不尽然。

刚才我们提到,出现债务危机是政府的事情,不关老百姓的事情。但是,如果欠发达国家政府想退出欧元区,重新印刷自己的货币,那可就真的触动了自己老百姓的“奶酪”了。

首先,老百姓更愿意使用信誉好、流通性强的欧元,不再愿意使用本国的货币。更重要的是,一旦重新使用本国货币,政府就可以通过增发货币弥补赤字,造成通货膨胀。

一个民选政府可能做到退出欧元区吗?欧元是在探索以和平的方式统一欧洲吗?或许,这也是欧盟核心成员国政府良苦用心之所在。

欧元注定要磕磕绊绊前行,作为人类伟大的探索,它究竟能走多远,时间会告诉我们一切。

“边际”的概念

历史上有很多雷厉风行的改革总会引起社会的动荡,最终失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伤及了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换句话说,就是动了社会利益的“存量”。而成功的改革一般采用的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虽然会经过很长时间,但是没有动社会利益的存量,只是动了社会的“增量”。随着时间的流逝,存量会逐渐消失,而增量反映的是发展趋势。

现代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最大的差别就是主要研究“增量”。具体地说,就是研究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因素所引起的相关变化。

在经济学中,人们把“增量”叫做“边际”。

边际研究的方法也很简单,用“相关事务变化的幅度”除以“变化因素的变化幅度”就可以了。

举几个例子就好理解了。

边际消费倾向

我们已经在“货币”篇“印钱的理由”里已经提到“边际消费倾向”,可以参阅。它是研究人们最后赚得的一元钱被花出去的可能性。经济学家发现:随着你收入的增加,所赚取的最后一元钱被花出去的倾向在降低。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研究方法是:“花销的变化幅度”除以“收入增长的幅度”。

边际产量

人们总是说:人多了好干活。人多了,干活就一定多吗?效率就一定高吗?或许工作岗位不适合很多人干,人多了,会人浮于事。

还有,持续提高工人工资,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就一定会持续上升吗?不一定,工人在富足的生活环境下,是否再涨一点工资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另外,延长劳动时间,就一定会提高产量吗?那可不一定,磨洋工的事情都会干。

影响产量的因素有很多,究竟哪种因素增加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产量最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