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第十七章第三节忠于自己的思想,大声喊出你自己
我们总是习惯于批判自己的思想,即使它是对的,我们也常常给它扣上“胡思乱想”的帽子。心灵的声音尽管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可它们还是常常被忽略。所以我们不得不从别人撰写的书籍中寻找自己的声音,受到自己已经早就领悟了的启示。于是,我们感谢那些伟人,羡慕他们可以不受外界的困扰,说出一些自己的东西,尽管这些东西是大多数人早就领悟了的,可是只有他们把这些话说了出来。
一个人应该学会发现和洞察从内部闪过心灵的微光,而不是诗人或者圣贤已经找到了的光彩。可是我们就那么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思想,就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所以总是得不到重视。在天才的作品里,我们找到了自己抛弃的思想,它们带着某种威严回到了我们的身边。伟大的艺术也不过如此。它教导我们:即使周围很嘈杂,别人的声音将你深深地掩埋,你也要忠于自己的思想,大胆地喊出你自己。
只有信赖自己的人,才能不被别人牵引,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只有相信自己的人,才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创造出人生的奇迹,而不是充当生活的看客,欣赏着别人创造出来的辉煌。
有一次,3岁的儿子正在学着自己穿鞋。
“来,孩子,你穿得太慢了,妈妈给你穿。”妈妈抱过儿子,三下两下系好鞋带。面对妈妈熟练的技巧,儿子感到自己很笨拙。他灰心了,伸着脚让妈妈帮他把鞋穿上。
4岁的时候,儿子看到妈妈给花草浇水,他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拿起水壶,想要帮助妈妈。“孩子,别动。”妈妈喊道,“小心把水洒到身上,弄脏鞋子。你还小呢,让妈妈干吧。”
儿子要帮妈妈收拾桌子,妈妈吓坏了,赶紧夺过碗碟:“小宝贝,你会把碟子摔破的,还会划破手。”为了不使碟子破碎,儿子再一次丧失了学习的机会。
当孩子自己穿衣服的时候,妈妈说:“穿错了,穿反了。”当他自己吃饭时,妈妈说:“看你把衣服弄得多脏。”然后把勺子拿过来,喂他吃。就这样,妈妈让儿子看清楚了自己是多么的不行,妈妈是多么的能干。如果他不高兴,不肯张口吃饭,坚持要自己吃,妈妈还要大发脾气。妈妈认为孩子弱小,怀疑他现在还没有这个能力。儿子就在妈妈这种过度的呵护下慢慢地长大了,他已经习惯了这一切。
后来,等到妈妈离开人世时,儿子走上社会,才发现世界是那样的陌生,因为最爱他的妈妈把他的自信也全部带走了。
就如同故事里的妈妈,生活中总是有人剥夺了我们的自信,让我们变得悲观、失望,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可是如果因为一时的不如意,或者是暂时的困难,就任由别人的想法来左右自己的决定,那么我们永远也不能尝试自己的判断力,不能在困境中发挥自己的能力。长此以往,我们就会渐渐地忘记了自己,再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了。
诚然,我们的成长需要别人的扶持,可是人生的道路还是要依靠我们自己。所以,一定要学会信赖自己,按照自己内心的指引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