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最好的管理者
4460000000008

第8章 面对部属,做好“带头大哥”(1)

(第一节)言行一致,获得部属尊敬

管理者不一定很聪明,有些人看上去甚至傻乎乎的,却取得了成功。

原因就在于他们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

一书中说:“言行一致、坚定不移、正直并且强有力的领导人才是优秀的领导人,才能攀越高峰。”当年我到格力电器讲课,当时的董事长朱江洪曾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白教授,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只有一条——吃亏文化。”他所说的“吃亏文化”,就是尽量让利于经销商。

在“先帮他人成功,自己就会更成功”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朱董事长承诺对经销商让利多少就是多少,从来没有因为看到经销商赚钱容易就把价格抬高。结果,尝到甜头的经销商主动到格力采购更多的产品,并努力将产品销售出去。这样,格力电器的市场占有率得到迅速提升,一跃成为中国著名的家电品牌。

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是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通常情况下,部属在评判领导时,更多的是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看他说了什么。所以,管理者要想让部属信服,就得时刻提醒自己做到言行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部属感受到自己的领导是能让人信赖的,从而获得部属的尊重,引发部属更强的责任感。

联想集团创立时,为了规范开会制度,做了这样一个规定:开会时,谁在没请假的情况下迟到就要罚站1分钟。上自领导层,下至部属,一视同仁。结果,第一个被罚站的人是总裁柳传志的老师。柳传志后来回忆道:“当时我说‘完了我到你家给你站1分钟!’他站了一身汗,我坐着也一身汗。当时的确尴尬,但是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其实,柳传志本人也曾先后被罚站过三次。其中有一次,柳传志被关在电梯里面,那时没有手机,没法请假,只好认罚。柳传志说:“罚站是件挺严肃、挺尴尬的事情,开小会的时候,你得独自站着。更大的会场,你迟到了,会都停开,全体人员静默,都看着你站1分钟。”“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说起来简单,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因为管理者往往将重点放在“怎样让部属服从我”,而不是“我应该怎样做才能赢得部属的尊重”。

很多管理者喜欢信口开河,随便答应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比如,他会许下诺言:“各位伙伴跟我好好干,等公司将来上市了,我一定让老板给咱们分多少多少股票。”结果公司上市了,股票却没有兑现。还有的管理者会许诺“好好干,用不了几年就让你升到哪个职位,给你配房配车”。

如果没有兑现,这样的领导还有谁愿意追随,有谁愿意继续跟着走啊?

还有一些管理者表面上大谈特谈部属的重要性,天天讲“以人为本”“人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实际做法却截然相反。他们不愿意倾听部属的抱怨,对部属的个人问题漠然处之,或听任优秀的部属离去,没有为挽留他们做过任何努力。再比如,一些管理者一面宣扬高标准的诚实,一面却常常虚报费用账目,或假公济私,或总是迟到、早退。

当部属看到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时,会怎么想?而且部属是会有样学样的,领导无法做到言行一致,久而久之,部属也就习惯了自我放松。

当他们成为管理者的时候,也只会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种行为一旦成为习惯,无论是对企业的发展还是对个人的进步都没有任何好处。

(第二节)用绩效、负责任赢得追随者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有绩效和贡献才会有真正的追随者。”假如管理者对部属说“我将带着你们去外地旅游”,部属肯定会问你“去哪里啊,那里有什么好玩的景观?”如果你说“我也不知道,到地方再说吧”,部属还怎么会心甘情愿地追随你呢?老板把任务交给你,部属把领导的位置让给你,就是想看你有没有办法把绩效提上去,有没有办法为企业做出贡献。

一、具备“五利”精神

要想赢得追随者,管理者需要具备“五利”精神。

所谓“五利”精神,是指管理者必须兼顾国家、社会、客户、股东及部属等五方面的利益,不能顾此失彼。有人说:“不赚钱的企业是罪恶的,但只知拼命赚钱,不能赚得更高附加值、兼顾道德的企业更是罪恶的。”第一,利国家。如果企业的所作所为对国家没有好处,或有损于国家利益,那么国家就没有让企业存在的必要。

第二,利社会。如果企业做出来的产品对社会不利。比如加了三聚氰胺的毒奶粉,社会能允许企业继续存在吗?所以,企业要对社会有利,不仅要生产合格乃至品质优秀的产品,还可以设立奖学金奖励贫寒家庭学子、为希望工程捐款等,让更多的人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

第三,利客户。客户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企业的所作所为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就无法转化为利润,企业也就不可能生存下去。

第四,利股东。股东对企业投资,就是希望从中获得利益。若是无法获利,股东就会撤股,企业也就不可能发展壮大。

第五,利部属。部属是企业的内部客户。既然也是客户,就要照顾他们的利益。只有让部属满意,他们才有动力服务外部客户,才会努力提升企业的业绩和形象。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如果把部属都当成顾客,他们就像顾客一样,会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主管的内心虽然不平,却必须尽量使他们满意。因此,当心态转变,即使是无理的要求,也会以感激的心情接受,就可以将所有的纠纷自然化于无形。”假如部属看不到希望,就会离企业而去,那么,企业的稳定与发展又从何说起呢?

1929年9月,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席卷日本,而当时日本刚刚在两年前经历了金融危机,整个市场一片萧条。为了应对危机,企业纷纷裁员,当时的松下也面临产品销量锐减、库存激增的情况,经营步入困境。

但松下幸之助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通过裁员解决问难,而是决定:

生产减半,工时减半,但不解雇任何一名员工,且员工薪金还按全天上班时间照发。同时鼓励员工上半天工作,下半天可自愿选择出去帮助公司推销库存。

这一对策使员工陡生风雨同舟之感,他们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

牺牲了休假,不但对分内的工作全力以赴,而且努力推销库存产品。短短两个月,原来堆积如山的库存产品就被销售一空,工厂也恢复了正常生产。在经济萧条时期,他们甚至还得拼命赶工,唯恐供不应求。

松下幸之助的这种生产减半而不减薪、不裁员的方法,虽然牺牲了企业短期的经济利益,却促进了长期收益的增加,为企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可见,对企业来说,员工是资产而不是负担。只要管理者从员工的利益出发,员工就会为企业加倍回馈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敢于为部属的错误承担领导责任

有效的管理者应该为部属的错误承担起领导责任,而不是当“不粘锅”。“不粘锅”就是“部属的错跟我没关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打个比方,如果孩子在外面为非作歹,身为家长的你当然有管教不严的责任。而部属就好比是你的孩子。既然你聘用了他,就有把他带上正路的责任。如果部属做了危害企业利益、危害社会的事,你就有管理不力的责任。总之,部属的错就是你的错。

此外,假若你只在意部属的缺点,一天到晚用抓小偷的心态来面对部属,不仅是愚蠢的做法,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管理者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身份是教练,而不只是裁判。当你发现部属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仅仅指出来是不够的,还要帮助他改正缺点、完善不足。要明白,你与部属是一荣俱荣、一辱俱辱的命运共同体。只有他好,你才会好。

三、提升部属愿景、价值观

作为部属的领导,管理者负有提升部属愿景、价值观及信念的使命,也就是说,你要许给部属一个梦。

比如,你若是打算带领部属去台湾旅游,就要先向他们描绘旅游的美好场景:在台湾,你们可以看到101大楼,吃到士林夜市的小吃,到阿里山看神木,到日月潭看清澈的潭水,还能感受台湾的人文素养……有了这些美景的指引,部属一定会对即将成行的台湾之旅充满期待。若部属问你台湾哪里好玩,你说“我也不知道,去了再说”,那谁敢跟你去啊?

同样道理,若想让部属与你一起为企业发展同心协力,你就要为部属描绘企业美好的未来。比如,在一块还没有规划的土地上,你要为部属构筑建筑蓝图:“这里将盖起一座86层楼的金融中心。将来你们的办公室就在最顶层,旁边有旋转餐厅,还有健身房。上班累了,你们可以到餐厅去喝咖啡,也可以去健身房健健身。”部属肯定会被你描述的未来吸引,心想:这么好的公司我一定要留下来,一定要为这个目标努力工作。

愿景来自哪里?来自价值观: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让企业步入那个境界。要把这些分析清楚,就要有坚定的信念。假若你想去台湾旅游,但一会儿担心到了那里碰到台风,一会儿又担心飞机失事,这样信念不坚定,干脆不要去了。

信念与价值观结合起来叫观念。观念不是一切,却是一切行为的总开关。我从1992年进入大陆讲学,可以说是第一批进入大陆讲学的人。我从北京、上海一路上讲到广州,对当时的企业老板讲过一句话:

“天冷、人穷、企业苦。”天冷冷在风里,没有风天不会冷。我到日本富士山旅游,即使零下40摄氏度也不觉得冷,但在台北,零上12摄氏度也让我觉得冷飕飕,就是因为有风,才会觉得冷。

人穷,穷在债里。欠了人家的债,天天要还债,当然就穷了。

企业苦,苦在观念里。观念的落后,往往会葬送一个企业的前程。

如果管理者的价值观是赚钱,但信念不对,结果就会事与愿违。比如,温州炒房团的目标是为了赚钱,但他们却把信念压在炒作上,既没有短期目标,也没有长远计划。当房市萎靡,房子卖不出去,他们只好变成房东。这就是没有远见、没有规划的结果。

海尔集团前身是由两个小厂合并而成的青岛日用电器厂,由于技术落后、管理不善,人员素质差,企业举步维艰,1984年亏损达147万元。

张瑞敏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大量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他选择冰箱作为突破口。在国内已有40多家冰箱定点生产厂的竞争态势下,海尔以最后一名的身份,一开始便确定了正确的竞争观念。张瑞敏认为,改变企业面貌和方向的最难点是人的观念问题。因此他本着“起步晚,起点高”的理念,从哲学的角度,把握辩证关系,提出了许多理念,构成了海尔集团企业文化观念系统,将理念融入企业人的具体行为中。

现在很多管理者之所以管理不见起色,企业利润上不去,真正的原因不在于缺少资源、技术,而在于缺乏追求卓越的新观念——使命感、责任感和方向感。

(第三节)帮助部属认识人生及工作目的

一、帮助部属认识人和人生

要让部属活得更自在,努力工作,就要让其从根本上认识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生。

1.“人”的精义

中国人有一种造字方法是从字形上就可以让人理解其含义,非常形象。比如小偷的“偷”字,就是一个人站在屋檐下,拿着一把刀割肉。

“人”字也一样,由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组成。在这个世界上,假若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那我们就没有任何关系,也不可能合作。但实际情况却是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我们必须产生关系,建立合作。所以,“人”字的一撇一捺必须相互支撑。

对于管理者与部属来说,一撇代表管理者,一捺代表部属,二者是相互支撑的关系。假如只有管理者,没有部属,管理者就是“光杆司令”,无法行使领导职责;若只有部属,没有管理者也不行,部属没有了靠山和指挥者,就如一群没头的苍蝇一般。

2.“人生”的精义

人生,顾名思义就是人的一生。那么,人的一生到底应该干什么?

以我的理解,人来到人间就是为了感恩、修补学问。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父母需要花费无数的心血,所以,人生的第一个目的是还债、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国家和社会给予的恩惠。只在口头上表达感谢是不够的,还要有实际行动,这就需要报恩。如何报恩呢?就是要有生存的本事,不要让父母为你的生计担心、操劳。

人生的第二个目的是修补学问。正如日本田边经营顾问公司总经理竹原义郎所说:“日日是人生,人生靠经营,经营靠创新。”要创新,要改变,就要坚持终身学习。

二、帮助部属搞清楚为什么而工作

假如你问部属“为什么要工作”,可能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为了求生存”。这个答案并不错,但若人只为生活而工作,很容易感到疲累。所以我认为,工作应该有三个境界:为生活而工作,为理想而工作,为兴趣而工作。管理者应当帮助部属提升工作境界,最终达到为兴趣而工作的境界。

当你为理想而工作时,就会不怕苦不怕难,为理想出生入死。假若为了兴趣而工作,就会永远斗志昂扬,不知疲累。在这方面,员工最好的榜样莫过于自己的老板:在企业建立之初,老板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老板的眼光就不再只盯着赚钱,而是为了理想、愿景和使命工作。最后,他会为了兴趣而工作。

在这方面,有两位老先生最令我佩服。一位是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先生。虽然他已经83岁了,可还是每天准时上班。而另一位是死在“战场”上的台塑创始人王永庆先生。2008年的金融海啸令当时已经92岁高龄的王永庆坐立不安。为此,他不远万里飞到美国,亲自检查工厂的运作情况,结果因心肺衰竭而过世。

上文案例中的两位老先生显然不用再为生计发愁,但他们依然在勤奋工作。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工作的最高境界——为兴趣而工作。

(第四节)开导部属,对部属永远不说“No”一、对部属永远不说“No”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开导部属。要开导部属,就需要掌握类似“芝麻开门”的通关密语。其实,这个通关密语很简单,就是对部属永远不说“No”,而是说Yes……But……先做同化才能加以感化。

比如,当部属提出自己的意见时,你可以这样说:“是,这样做有你的道理,但是你看这样做的话绩效会很差。你回去再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身为管理者,不是直接给部属一条线,而是给他一个范围,引导他靠自己找答案。

二、用善解、包容、感恩开导部属

当部属做得不够好时,管理者应从善解、包容和感恩的角度看。善解就是凡事往好的方向看——“结果很糟糕,他肯定也是不想的”;凡事包容——“没有他也许我们这个部门会更糟糕”;凡事感恩——“虽然他的表现不是很出色,但起码已经尽力了”。

当部属“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管理者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他实现“柳暗花又一村”。这需要管理者帮助部属从善解、包容、感恩的角度看问题。

我担任过好几任台北市市长的市政顾问。有一任市长上台时,开了一个三天两夜的愿景共塑生活营,议题就是讨论怎么把台北改造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当时我就被聘请为台北市市政变革的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