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最好的管理者
4460000000001

第1章 面对挑战,确定管理风格(1)

(第一节)拥抱变革,勇于改革创新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赚钱的路子也在不断更新。俗话说“有新点子才有新银子”,所以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不能故步自封,必须不断强化企业内部人员的创新能力,不断以“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来激励团队和个人,才能使其创意不断,开发出各种具有新材质、新技术、新功能的产品,以迎合各层次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一、为何抗拒变革

及时变化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好处,但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变革或恐惧变革,这主要源于无知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恐惧。

清朝时,四川有一个富有的商人到处做买卖。有一次,他在云南做完生意打道回府,在路过一处偏僻的小村庄时,发现一个年轻人正拿着一把斧头劈柴。这个年轻人一边劈柴一边骂:“老爸,你既然没有能力养我,就不要把我生下来;既然把我生下来,你没有留下财产就不要离开啊。你看你走了,除了这把破斧头,什么也没有给我留下。我为了谋生,不得不每天一大早去山上砍柴,再挑到集市上卖,只有卖完了,晚餐和第二天的早餐才有着落,所以只能日复一日地砍柴。”商人一看年轻人手里的斧头,眼前不禁一亮:哎呀,这不是一般的斧头,而是一件稀世之宝。随后他想:假如我能够把它买回去,摆在私人博物馆里,就可以经常邀请亲朋好友来观赏,这样我多有面子!于是他下定决心要买下这把斧头。

商人对年轻人说:“小兄弟,我们来谈一桩生意。你说你这把破斧头一文不值是吧?我愿意出一两银子买下来。”结果年轻人不回应。商人接着说出十两、二十两,直至一百两,年轻人一直都没有回应,继续砍柴。

最后商人干脆把全部盘缠拿出来摊在地上,一共一千零六两银子。他把六两放在右边,把一千两放在左边,又跟年轻人讲:“年轻人,我知道这把斧头的价值最起码超过二千两,但是我出门在外,不方便带很多钱,所以我现在先拿定金一千两给你,这六两让我当盘缠回四川老家。你凭着这个字条到成都找我,再拿走剩下的一千两银子,行不行?”年轻人听罢突然把斧头一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号啕大哭起来。商人纳闷道:“小兄弟,我买你东西你应该高兴才是,为什么哭啊?”年轻人答道:“我在哭我不懂事啊。你刚才出一两银子,我都认为太多了,你又不断加价,从十两到二十两,再到一百两……我还认为你是傻瓜,是在跟我开玩笑。

没想到你玩真的,竟然愿意出二千两银子买这把斧头。而我却把它当成一文不值的东西,我真不是人啊。”这个年轻人犯的错误就是无知。这是真无知。在现实中,还有另外一种无知,是出于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于是假装不知道,假装看不到。

之所以会出现恐惧,一是对自身缺乏自信,二是缺乏承担风险的资本——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对于前者,最终的解决办法只有增强自信,或者干脆“破罐子破摔”——大不了就是比现在还差!反正现状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正如“I have nothing to lose”,只要有破釜沉舟的胸襟和气魄,那就没什么好纠结的了!

对于后者,就是要勤学,勤奋地学习。今天学明天用,今天不学明天没得用。向同行学习不是丢脸的事,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你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其实你知道的只不过是浩瀚的知识海洋里的一个小水滴而已。

二、将变革视为机会,勇于创新

身为管理者,要想追求更大的成功,就要把变革视为机会。只有这样,才不会对变革感到恐惧,甚至会感到高兴。

成功者与失败者是不同的,失败者普遍存在以下五种状况。

第一,善于狡辩,善于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第二,不忠于自己。能,说不能;行,说不行。

第三,没有明确的目标。

第四,沟通态度不良。

第五,执行不到位。

成功者不一样,他们把变革当成机会,认为不变不行。成功者既然认定要做某件事,即使有千难万险,仍然会跨过去。他们的脑袋里永远想着“没有跨越不过的海洋,没有攀登不了的高峰,越困难我越要挑战”。

“苹果”之所以卖得这么好,产品更新换代快是原因之一。自第一代iPhone于2007年面世以来,截至2013年iPhone5C及iPhone5S的出现,iPhone已经更新了七代。每一代之间的时间间隔都很短,尤其是iPhone4、iPhone4S跟iPhone5,相差不过几个月。

在现在这个时代,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品的真正生命力约为三个月,如果新产品推出去三个月还卖得不好,那就很可能要成为库存了。

要想避免被对手淘汰,创新是唯一途径。不管是营销手法,还是技术研发、人力资源的运用等,凡是能创新的环节都要创新。

(第二节)转换思维,更新管理思路

“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是众所周知的至理名言。管理者必须转变思维,更新管理思路,才能在管理岗位上做得更好。

一、压力是成长的开始

很多人怕压力,压力却是无处不在的。美国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压力是成长的开始,安逸是组织最佳的安眠药”。

已故台塑集团主席王永庆在面对外界指责他施加给团队的压力过大时曾经说过,“谢谢你的指教,但我非常清楚:我们的团队不靠着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不会有活力;没有活力,就不会产出真正的效率。所以,我们要有效率,必须要有活力,要有活力,必须要有驱动力,要有驱动力,就要有压力”。

什么时候会有压力?时间不够用,压力来了;能力不足,压力来了。

管理者要想缓解压力,方法很简单:第一,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能力,多角度地学习,做到触类旁通;第二,广结善缘,多结交专家,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找他们来解决问题。绝对不要把所有问题都压在自己身上,那就真的变成压力了。

杰克.韦尔奇在讲到压力时曾举过一个例子。如果水族箱中的鱼儿经常死亡,只要在水族箱里放一只螃蟹,鱼儿就不会死了。原因很简单:

螃蟹会咬鱼儿,鱼儿怕被咬,只得不停地动,这样,其活力也就被“逼”了出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鲶鱼效应”。所以,管理者一定要明白:要想让企业发展得更好,企业里面就一定要有“鲶鱼”存在,一定要有压力存在。

二、以差异化服务赢得客户

什么叫差异化服务?就是要想客户所想,满足客户需求。假如一个企业咨询顾问只在合同里写明帮助客户安装系统、建构制度、培训人才,即使出的价格比别人低,品质比别人好,也有可能失败。如果客户对你说:“老师,现在有一个管理者突然向我递了辞呈,但我手头没有能接他班的人,这个时候他走了,我的企业就垮掉了。你能不能帮帮忙说服一下,让那位管理者留下来?”这一要求虽然没有在合同里体现出来,但你还是要展现出自己的热心、真诚,帮助客户把人才留下来。这就是你提供的额外服务,这就是差异化的服务方式。如果有客户对你说:“老师,我们打算去台湾考察几天,与那边的企业进行交流。虽然旅行社给我们安排了行程,但我们想去看看几家同业,你能不能帮我们安排一下?”如果你应承下来,就是为客户提供了差异化服务。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我为什么要帮助你,我帮助你有什么好处”的话,就错了。现在可能没好处,但不代表明天也没有好处。当管理者面对顾客时,一定要像卖棺材的人那样想:今天你不买,明天可能会买;明天不买,后天可能会买,总之,总有一天会等到你。

服务的本质就是帮助他人,只有先帮助他人成功,自己才会更成功。

这就是我的价值观。很多人都讨厌被人利用,但退一步想:有人利用你,是看得起你;没有人利用你,就是瞧不起你。所以作为管理者,你有能力帮助他人时,你应该尽量帮忙。今天你帮助了他人,就等于帮助了明天的自己。

管理者一定要明白:打败竞争对手的关键不是价格,也不是产品质量,因为这两点都很容易被复制;只能靠差异化服务,做别人做不到的事,做别人不想做的事。在这方面,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就是极好的榜样。

王永庆小学毕业后,由于在家乡找不到工作,所以在15岁时,通过叔父的介绍,到嘉义米店当小工。但是他珍惜这份工作,除了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外,还细心观察米店老板的经营诀窍,为日后创业做准备。这股浓厚的企图心,转变成一股学习的推动力,一年之后,王永庆通过父亲向亲戚借到200元做本钱,在嘉义开了一家小小的米店。

基于创业的毅力和决心,王永庆改变只在店里等客人的方式,主动出击挨家挨户拜访,争取试用客户,并在米的质量与服务上下苦功夫。

他不但把米堆里的砂石等杂物捡干净,才将米卖给客户,更主动将米送到客户家里。他会先将米缸中的旧米倒出,用抹布将米缸四周擦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再把旧米放进去。这种处处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做法,在客户眼里就是一种服务的特色化和差异化,从而使客户倍感亲切。

王永庆的服务差异化还不限于此,当他把米倒进客户的米缸后,随即掏出一个小笔记本,记下这户人家的米缸容量,并向客户请教家中人口及1天的用米量,然后告诉客户“下一次您不用到我们店里来买米,我们会自动将米送过来,您看可行吗?”这一来,不但客户省事,可确保永无断米之虞,米店也会永远有生意可做。客户高兴,王永庆更高兴,因为他的生意就在这种差别化的服务下愈做愈大,甚至在自主创业一年后,他就累积了一些资金,于是买了一些碾米设备,由米店扩大为碾米厂,改变了纯粹卖米的苦境。

三、成功始于愿景与价值

如果一个人连梦都不敢做,不敢梦想在北京买房子、开奔驰,认为自己一辈子也不可能当上总裁,总是自我设限,怎么可能成功呢?所以,你要对自己说:“我不甘心做一般人,我不甘心做一个小角色,我希望能够服务更多人,影响更多人,改变更多人,用双手推进社会的进步与文明。”为此,你要在心中的蓝图中勾勒出自己五年之后会怎样,十年之后会怎样……

当你设定好愿景,就要考虑这个愿景对自己有什么价值,对父母能产生什么价值,乃至对团队、国家、民族、社会有什么价值。有价值的事才值得干,没有价值的事不要干。

四、选对路,再远也能达到目标

我常常说:“企业的问题都出在‘前三排’,根本还在‘主席台’。”所谓“前三排”,是指企业的管理者,而主席台,是指老板。众所周知,司机在上路时,第一件事是选路,看看哪一条路走起来比较顺,不太可能堵车。对于企业来说,选路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而决策力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看家本领之一。一旦决策失败,后果会很严重。路选对了,再遥远也能到达目标;路选错了,甚至南辕北辙,那就只能是白白耗费力气。

而选路的过程就是做对的事,用对的方法,选对的人。满足了这“三个对”,才有可能选对方向;否则,再怎么拼都没用。

五、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瓶颈

企业发展的瓶颈永远在“瓶子”的上方——管理者。所以,管理者的领导风格决定着团队的盛衰。俗话说“一只老虎带了一群绵羊,绵羊变成老虎;一只绵羊带了一群老虎,老虎变成绵羊”。可见,管理者强,则手下无弱兵;管理者弱,则底下皆散兵。所以,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要有成功的CEO,要有成功的老板。

六、格局决定了结局

对于管理者来说,将来的成就有多大,跟心灵格局有关。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回归素直初心,才能走上无限宽广的发展道路。”可见,未来会发展到哪个境界,有多大的成就,取决于你的心灵、态度,取决于你的胸襟雅量。

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当你的眼睛看到一个省,就只能做一个省的生意,但是当你的眼睛看到十八个省,就能做十八个省的生意。

这一点在我身上得到了充分验证。我从台湾地区开始做起,带领我的团队将业务扩展到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我们在为这些国家及地区的企业进行贴心服务的过程中,总结出企业管理的精髓,然后再带着队伍进军大陆企业。我首先协助台商企业发展,再协助温州、广州、“长三角”以及渤海湾等沿海城市的企业发展,随后涉及中部地区,最远到达新疆的乌鲁木齐。我一路走来,视野开阔了,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我的胸襟也因此变得广阔起来。

管理者一定要敢用跟自己屡唱反调的人,因为在与这类人的合作过程中,思路会得到修正,犯错误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我作为一名企业咨询顾问,经常去企业做辅导。对于我的意见,企业里有赞成派,也有反对派,基本上反对的人比赞成的人多。为什么?

因为我若不把“锅盖”掀开来,里面到底是大鱼还是小鱼,他们心里不清楚。所以老板就需要找一个专家来“掀锅盖”。

我在为企业导入“实战KPI绩效管理”时强行加入了“三合一”,即绩效、能力及态度。绩效主要通过目标卡来实现,占67分;能力包括领导力、企划力、成本管控力及部属教导能力等16项,共16分;而态度是指,当我把某个文件交给下一个流程,如果下一个流程对我的某些做法不满意,需要我做出解释,我就可以开一张KM单(知识管理绩效考核单),把需要他理解的东西摊到桌面上,让他了解问题出在哪里,这一项占17分。

就目前来讲,这是全世界最好的绩效管理模式。这些东西本身很好,但问题是,一旦跟管理者的切身利益相关,他就会不愿意用,会向老板抱怨:“要填三张表单太累了,有没有不填表单的方法?”老板就此事问我,我反驳说:“世上有哪家公司在管理过程中不需要填表单?”经营靠战略,战略靠管理,管理靠制度,制度靠表单,表单靠流程,流程靠信息化,这是稀松平常的事,但我也会尽量考虑使用者的正当要求,将烦琐或不合理的细节简化、删除掉。

你一定要用善念去看待那些反对你的伙伴。如果你用恶念去对待他们,你的心胸就会变得狭窄。当你的眼睛里容不下对方,心坎里也不能接纳对方,对立关系就出现了。

人生苦短,人来到世间是来交朋友的,不是制造仇家、敌人的,所以管理者应尽量不与他人发生冲突、产生对立,而要协力朝一个方向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