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同源一脉》载:“民国三十年,安溪县警察局局长陈岫祥明目张胆,企图强行毁没开先祠,改建警察局……乡亲父老立状投书国民党行营蒋委员长……后复信批示:‘查安溪詹敦仁氏确系开先县令,有功于民,于县署前东偏立生祠一座,每逢春秋二祭,该祠堂被警察局欲毁没原基,令饬安溪县查明,核办此批。’”
九、公元1998年,重建“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于凤冠山麓。
“文革”期间,“开先祠”被毁。改革开放以来,侨台胞返乡谒庙不遇,原址复建之声日盛。公元1998年安溪县人民政府批复择地重建于凤冠山麓,并易今名。
试观今日“詹敦仁纪念堂”的性质,显然为“詹氏祖庙”,笔者造访当日有许多外地的詹氏后人特地前来上香。比较特别的是捐献者一律为詹姓,据说并不接受他姓人士的捐款,而捐款者不但扩及福建以外其他省份,而且尚有来自台湾、马来西亚等地侨胞之捐献。重建纪念堂无疑再次汇集世界各地詹姓人士出钱出力,成为团结詹姓氏族的一种动力。然而,参与盛会者尚扩及他姓人士(如笔者等),因而也不排除今后有再度改变其目前以血缘为基础的宗祠性质而成为区域性民间信仰之趋势。
第三项的“参观访问”,乃笔者此次田野的主要重心以及最大收获。参观访问的内容依序如下:詹敦仁陵墓、詹琲(詹敦仁子嗣)故居、詹仰庇(詹敦仁21世孙,官至刑部尚书)故居、台建工程(凤形祖宇、上厝祖宇,均为台湾人詹记德独资)、白玉衡落成揭匾(台湾人詹锡富独资)、灵惠庙(詹敦仁故居)。参观白玉衡时,当地人无分老少,皆前来迎接,白玉衡祖宇所在地的新寨小学更出动了部分学生约300人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手拿旗帜队伍整齐,高喊着“欢迎、欢迎”,而自动前来看热闹的村民更是几乎挤爆了现场。然而,当地人士有相当比例的人并不知道“詹敦仁”、没去过就在附近的“灵惠庙”。相反,外地来的与会者却是对詹敦仁的杰出事迹与高尚情操了如指掌。对于此一现象,笔者推论,或许是受了“文化大革命”破除迷信的影响,消减了当地人进庙上香的习惯;而受邀而来的外地宾客,则是受到邀请文宣之感化。另一方面,主要出资者的台籍人士,无可讳言应是本着中国人落叶归根想要衣锦还乡的传统观念,加上近年两岸热络交流下所出现的必然举动。
五、结语
众所周知,总括地探讨某个传统文明或社会的时候,分析该地区所存在的信仰文化,是一项重要的课题。自唐宋以来,道教与民间诸神崇拜的结合,使之与基层社会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素为移民原乡祖籍地之安溪地区,千年以来的“詹敦仁信仰”随着移民的海外发展,与中国人传统的落叶归根思想,加上詹敦仁的爱国主义情操今日又被当地政府塑造为一面永远召唤国家统一的旗帜,“詹敦仁信仰”今后的发展与隆盛应是毋庸置疑的。
据安溪县祥华乡人民政府之资料,目前詹氏人口(包括移居台湾者)已逾四万。由于詹敦仁具备移民神特质之“开基祖”身份,势必汇集血缘与地缘之向心力,成为海外詹氏宗族以及安溪人士之精神依归,也必然会带来原乡经济效益之繁荣。詹敦仁以其无比的人格魅力,造就了深厚的信仰力量。因而,论及“詹敦仁信仰”的社会功能性,首推团结宗族、繁荣乡里与促进经济,而其汇集海外詹氏宗族与安溪人士向心力之功能,亦对两岸之和平交流有显着的正面作用。
信仰文化虽然属于意识形态,然而意识形态却也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而且,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民间信仰,则必能巩固其世俗的地位与利益,像这样的“功利”性质,其实放诸官方与民间皆然。“詹敦仁信仰”吸引台胞的慷慨解囊,以及“詹敦仁纪念堂”之兴建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都是这个道理。透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宗族与信仰文化的发展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而神话与传说为信仰传播时的重要催化剂,经济效应则是伴随而来的成果。
其实,像这样的“移民神”,推论在闽南应是不胜枚举,然而为外人所熟知尚仅是数中取一罢了。中国人千年以来,因政治等因素,曾有数度大举南迁的移民潮。移民为了追求在社会上的生存,血缘性的亲族关系相对强势,因而,自宋元以来,福建民间家族制度和家族组织的发展,相对之下,也比中原地区来得更为严密且完善。这种社会的构成过程与基础,同时也反映在信仰文化的场域里。在福建一带,宗族与庙宇的结合性较强,而且福建因为开发的时间较晚,许多在移民过程中有功的人,往往也被供奉为神,因而造就福建等地区无数移民神信仰的发展,如“开闽圣王”、“开漳圣王”等比比皆是。甚至沿袭闽俗的台湾,也在当地发展出隆盛的“开台圣王信仰(郑成功信仰)”。“詹敦仁信仰”的例子,就今日之发展现况而言,实则是透过宗族(宗亲会)的推动而传播的。在中国人传统的“落叶归根”思想下,“詹敦仁”或许仅是世界詹姓人士精神层面上的代表性先祖,这个情形就有点像是陈支平教授在《福建六大民系》大作中所提的“蔡襄与蔡京”的例子,中国人素来在追本溯源的时候,总有“把好人归自家”的习惯。其实安溪当地的村民尚有相当比例并不清楚詹敦仁的年代、也不知道詹敦仁的相关事迹,然而经过学术的鼓吹,“詹敦仁”在外地声名大噪,成为詹姓人士光宗耀祖的代表人物,而吸引大批詹姓后人前往安溪朝圣谒祖。终将詹敦仁这一位历史人物,神化为该地之“移民神”。本论仅以台湾人较为陌生的“詹敦仁信仰”作为闽南地区“移民神信仰”研究的一个开端与实例导入,从信仰文化串联中原语闽台的渊源,借由庶民信仰文化的研究,让全世界的中国人共同体会同是炎黄子孙的感动。
参考文献
一、史料
《左传·成公十三年》。
《清溪詹氏族谱》卷二十三。
弘治《八闽通志》卷五十八《祠庙》。
安溪县志编委会编,《安溪县志》(据乾隆二十二年重修之刊本重印),台北:台北市安溪同乡会,1967年。
二、论着
丁荷生、郑振满,《闽台道教与民间诸神崇拜》,《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73,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1992年。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福建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安溪县分卷》,北京: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福建卷编辑委员会,1998年。
石奕龙、郭志超,《文化理论与族群研究》,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
林炼金:2001年11月24日《东南早报》。
范纯武,《双忠崇祀与中国民间信仰》,台北:台师范博论,2003年。
卿希泰、詹石窗,《道教文化新典》,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徐晓望,《闽国史》,台北:五南图书公司,1997年。
陈支平,《民间文书与台湾社会经济史》,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
陈支平,《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陈支平,《历史学的困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高致华,《明清淫祠浅论》,《第九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傅衣凌教授诞辰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高致华,《郑成功信仰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高致华,《台湾文化“鬼”迹》,台北:三民书局,2001年。
詹柳金,《缅怀开先令开创新业绩》,《詹敦仁学术研讨会2004年安溪会议论文集》,2005年。
滨岛敦俊,《总管信仰》,东京:研文出版,2001年。
瞿海源,《宗教信仰与家庭观念》,《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59,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85年,第111页。
文献来源:2011年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2011年11月。
作者简介:高致华,厦门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副教授、台湾宗教研究通讯编辑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