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44399400000044

第44章 陈、林、黄、郑四姓的入闽及其在闽台的兴盛(3)

在唐代,从河南固始进入福建邵武的主要有两支:一为黄惟淡后裔峭山派(禾坪黄氏),一即黄膺派(邵武仁泽派)。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后带领家族随王潮、王审知兄弟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迁居邵武,占籍邵武平洒乡(今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邵武黄峭派《禾坪黄氏大成宗谱》载,为海内外黄姓万派共宗的邵武黄氏大显祖黄峭山,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

邵武仁泽派黄氏入闽始祖黄膺,也是与兄长黄敦一起随王潮、王审知兄弟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入闽的。建立闽国后,兄长黄敦移居闽清盖平里凤栖山,成为虎丘黄氏入闽始祖,弟弟黄膺初居长乐青山,成为青山派黄氏入闽始祖,后迁居邵武仁泽,又成为邵武仁泽派黄氏入闽始祖。

唐朝末年,黄敦带着弟弟黄膺参加王潮、王审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福建。弟弟黄膺奉命率部镇守今邵武、顺昌断后,哥哥黄敦随王审知率领的一支农民起义军从河南一路南下,转战到福建,最后攻克福州,并在福州建立闽国。后来人们把留在闽北的弟弟黄膺后裔这一支称作“江夏黄”,将后来迁居到闽清的黄敦后裔这一支称作“六叶黄”。闽国建立后,黄敦辞官归隐,隐居在闽清县塔庄镇秀环村凤栖山,结庐躬耕,生有六子:黄宗、黄礼、黄凝、黄勃、黄启、黄余,世称“六叶”。闽清六叶祠就是六叶后裔为缅怀入闽先祖黄敦“筚路蓝缕,奠定基业”伟绩所立,该祠位于闽清县坂东镇干上村松柏林下。

由于战乱、经商、致仁等原因,六叶后裔从唐末五代十国始,就开始从闽清纷纷外迁全省和南方各省各地,有的还漂洋过海迁移到台湾、潢港、东南亚和世界各地。这在宋朝时尤为显赫,黄裳、黄洽等为其显者。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黄乃裳,甲午海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致远”号副管带黄乃模等,也是六叶后裔。

黄峭山,为海内外黄姓万派共宗的邵武黄氏大显祖。其名,其事,虽不见于经传史志,但在黄氏族人中、在黄氏家乘中,他事迹独特,名望尊显,流传久远,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据禾坪谱,黄峭山是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惟淡学富五车,传说他以五经教子,五子各通一经,时人因称他为“黄五经”。其第三子黄知良由邵武平洒乡分居邵武禾坪乡(今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成为邵武黄氏禾坪分支的始祖。黄知良曾任贵溪县令(今属江西),生有五个儿子,长子就是黄峭山。黄峭山名黄峭,宇峭山,又名岳,宇实登,号十郎。

而据宝安坪山谱和鹳薮谱记载,黄峭山是固始入闽始祖黄裳的第22世孙,父黄锡,祖父黄贵华。黄峭山,名岳,宇仁静,号青岗,又名峭,号峭山。

黄峭山于唐懿宗咸通十三(871年)农历四月十五日生于邵武禾坪里鹳薮,卒于后周广顺三年十一月初十日(953年),享年82岁。

黄峭山娶妻三位,三位夫人各生七子,其后繁衍出100个孙子,13个孙女,334个曾孙,116个曾孙女。随着邵武黄氏黄峭山公家庭的迅速发展壮大和人口的急剧繁殖增长,分家逐渐提到议事日程。

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初二日,正处在新春佳节的喜庆之时,年已80岁的黄峭山公置酒备席,广邀亲友,大宴宾客。席间,黄峭山公将21房子孙召集齐全,并当众宣布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将黄家数十代积累的祖产——铜钱80万贯,金银800余两,一并均分为21份,除官、吴、郑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外,其余18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令其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今黄峭山21房子孙徙居之地遍及福建,也有在江西等地者。

邵武黄氏有许多着名分支,宁化客家黄氏即是其一。

宁化客家黄氏是黄峭山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黄峭山的第九子黄化。嘉应州即今天广东省的梅州市一带,是全国着名的桥乡,也是当今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区,被誉为客家之乡。据黄氏族谱记载,嘉应客家黄氏是宁化客家黄氏的一个重要分支。

嘉应州黄氏自始祖黄僚传十余代到明朝末年,有裔孙名叫黄文蔚,又从梅州分出,定居于嘉应州城东攀桂房,称为攀桂房人,以别于嘉应州黄氏。攀桂房黄氏后来出了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诗人、思想家和外交家黄遵宪。

明代有大儒黄道周,是宁化客家黄氏开基祖黄化的后裔。黄遵宪是宁化客家黄氏分支攀桂房黄氏始祖黄文蔚的第8世裔孙。

北宋末年,中原人随高宗南迁者众多,其中也有黄姓大族。

据民国《川沙县志》卷2《户口志》记载,川沙黄氏始祖黄彦,宇符一,宋南渡时为康王府侍卫亲军。随驾至浙江临安。致仁后,黄彦隐居嘉定之滕阳,再迁青浦县。历六世至黄文明,昆仲三人,文明居长,今高行宗祠即奉其为始祖。又八传而至黄学禄,与兄侍泉同迁上海高行镇。黄文明18世孙黄典谟,即黄炎培的祖父,清光绪初年迁居川沙城厢“内史第”,是为黄氏川沙城厢支始祖。居今川沙高行镇东北的一支,为黄文明19世孙黄琮的后裔。黄氏另有一支则迁居九团。

黄氏今已发展成为上海市的大姓,居全市第8位。浦东新区(即川沙县)黄氏为第4大姓,以黄姓为地名的有黄家浜、黄家宅、黄家湾、黄家楼、黄家竹园等等。现浦东高桥地区,黄姓人数居首位。民国时期民主人士黄炎培就是川沙黄氏后裔。

十一

黄姓由闽入台多在明清时期。

今台湾台北有黄氏大宗祠,位于台北淡水潘湖渡头村。据福建《金墩黄氏宗谱》记载,晋江黄姓系唐开国公黄岸之裔。黄岸裔孙黄光渊等于清康熙年间到台北淡水潘湖渡头定居,被认为是该地黄姓之始祖。在康熙到嘉庆的158年间,晋江潘湖黄姓就有3万人迁居台湾。

福建石狮市宝盖镇塘后村是有名的黄姓村落,塘后黄姓为唐代黄守恭的后裔,号称“紫云衍派”,约在南宋时期就迁居此地。清代,石狮先民大量迁居开发台湾,据《黄氏家谱》记载,早在300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塘后村黄姓中一位名叫黄钟的元祖就是其中的移民之一。此外,在台湾经商并定居的还有生于1733年的黄廷佛、生于1742年的黄廷文等支派,他们主要聚居在台南、彰化、淡水、新竹等地。在清代正式开放与鹿港对渡后,更多人迁居台湾,他们不仅保留祖籍地使用的“辈分排行”,还把老家敬奉的“集福堂”信仰文化带入台湾,并集资在台南建造庙宇。为了表明一本同源之情,直接使用老家“集福堂”的名称,即现在的“集福宫”前身。集福宫位于台南市西区信义街83号。

台湾移民大部分从闽迁出,《福建省志·人口志》指出:“宋代以前,以北方人口迁入为主,宋代以后逐渐变为向国外和台湾省迁出人口为主。”1953年台湾户籍统计,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族谱记载其先祖来自河南固始,其人口共670512户,占当年台湾总户数828804户的80.9%。1955年台湾史学家陈绍馨在《台湾的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中指出:“福建移民多以菲马与台湾为其目的地,故至今台湾与菲马之华人百分之八十籍贯属福建省。”1979年台湾公布,全台1740万人中汉族共1710万人,占98%,其中80%是由福建去台湾的河洛人。

黄姓今已遍布台湾各个地方,目前,台湾的黄姓人接近180万人,约占台湾人口总数的6%,是岛内仅次于陈姓(占11%)和林姓(8%)的第三大姓。与福建黄姓占其总人口的比例(5.5%)近似。

文献来源:2008年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陈建魁,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