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博览2
44303400000015

第15章 西方文明的产生(14)

从16世纪50年代起,沙皇伊凡四世开始在司法、行政、军事等方面改革,确立了沙皇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封建割据的残余势力受到约束,促进了俄罗斯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伊凡四世的扩张

在对内厉行改革的同时,伊凡四世积极对外扩张。1550年和1552年,伊凡四世两次出兵进攻喀山汗国,迫使喀山汗向俄国称臣。1556年,他又兼并阿斯特拉罕汗国,占领全部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和乌拉尔山以西的领土,统治了鞑靼人、玛里人、楚瓦什人、乌德摩尔特人、巴什基里人、摩尔多瓦人等各族人民。在对外扩张的基础上,俄罗斯开始成为一个沙皇统治下的多民族国家。

农民处境恶化

从伊凡雷帝去世到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建立的将近30年间,俄罗斯一直处于混战状态。贵族争权,政变频繁,外敌入侵,人祸天灾,国家处于极度动荡之中。1601至1603年,俄罗斯发生全国性大灾荒,粮价飞涨,饿殍遍野。据说,当时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民饿死,农民处境极度恶化,阶级矛盾尖锐,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波洛特尼科夫起义

1606年至1607年间的波洛特尼科夫起义,是俄国农民反对沙皇封建专制统治的农民大起义。16世纪末17世纪初,俄国封建压迫非常残酷,加之连年饥馑,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尖锐,全俄各地频频发生农民起义。1606年夏,农奴出身的波洛特尼科夫在乌克兰北部领导了农民大起义,号召人们“杀死贵族和所有的商人”,同时提出要一个“好皇帝”的口号。起义军声势浩大,许多市民及哥萨克人纷纷响应,多次挫败沙皇军队。起义席卷了70多座城市,兵锋直逼莫斯科,震撼了封建统治中心。11月27日,起义军中小贵族出身的帕科夫率众倒戈,致使起义军失利,退往卡卢加。1607年5月初,起义军攻占图拉城,沙皇纠集大军包围该城。英勇抵抗了四个月后,起义军弹尽粮绝,波洛特尼科夫被俘牺牲。

罗曼诺夫王朝的建立

1611年,波兰军队攻占俄罗斯的斯摩棱斯克,瑞典占领诺夫哥罗德。俄罗斯面临亡国的危险,各地人民掀起了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斗争。1612年10月,俄罗斯人民军光复莫斯科,波兰军队投降。1613年1月,在缙绅会议上,贵族、商人、教士和哥萨克上层的代表推举罗斯托夫总主教菲拉列特的儿子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为沙皇,是为罗曼诺夫王朝之始。

西班牙

15世纪末,西班牙形成统一国家后,国力强盛,拥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16世纪前期,西班牙的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但专制政体是西班牙城市自治权的最大障碍,也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资本主义的萌芽

16世纪前期,西班牙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随着丝绸、皮革、造船及陶瓷等行业逐渐兴盛,西班牙开始发展对外贸易。但16世纪的西班牙,封建生产方式仍占统治地位,阿拉冈、卡塔罗尼亚甚至还保持着农奴制。封建反动势力和行会制度的压制,使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难于进马德里一步成长。16世纪后期,托勒多绝大多数毛织和丝织作坊倒闭,萨拉戈萨的呢绒生产几乎全部停顿。全国呢绒产量骤减,丝织品仅能供应本国需要的十分之一。

捍卫城市自治权

查理一世即位后,削弱大封建主势力,取消城市的自治权,激起了诸多自治城市和贵族的不满。1520年6月,卡斯提爆发城市起义,托勒多贵族胡安·德·巴狄利亚等人任起义军首领。7月,卡斯提11个城市以托勒多城为首组成了号称“神圣议会”的革命军事同盟,一部分贵族和教士也参加了起义。1521年4月,在维拉拉战役中,政府军击溃由市民和农民组成的起义队伍,巴狄利亚被俘牺牲,城市相继失陷。1522年夏天,4000名德国雇佣军进入西班牙,彻底镇压了这次起义。城市起义被镇压后,城市自治权被取消。查理一世压制城市的自由,并以封建贵族作为王权的依靠,使西班牙的专制政治更具反动性。

腓力二世的铁腕统治

腓力二世即位后继续执行强化中央集权的制度,中央政府开始剥夺阿拉冈、特别是加泰罗尼亚等王国和民族的独立性和自治权,用严厉手段镇压了1590至1591年阿拉冈为保持其自治地位而发动的暴动。

为了更利于王室直接获得税收,腓力二世还取消了一些城市的自治法规,对尼德兰低地国家实行毫不妥协的铁腕统治。

在腓力二世的统治下,西班牙的国力达到巅峰。

霸权的丧失

腓力二世不但在国内进行反动统治,而且还以“消除异端”为借口,任意干涉别国内政,不断对外进行战争。在对尼德兰、英国和法国的战争中,腓力二世遭到惨败。

对尼德兰革命的镇压,耗尽了西班牙国内及其美洲殖民地历年的税收,尼德兰北部7省的独立使西班牙在政治上、经济上都遭到严重打击。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国,几乎全军覆没,从此海上霸权落入英国手中。

1589年,西班牙又出兵干涉法国胡格诺战争,历经10年,兵败被逐。

一连串的战争加剧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致使其财政崩溃,国际地位每况愈下。17世纪中叶,西班牙在欧洲的霸权地位完全丧失。

尼德兰

16世纪的尼德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但西班牙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残酷剥削,严重阻碍了尼德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激起了尼德兰人民的极大愤慨,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资本主义的发展

16世纪,尼德兰资本主义生立关系迅速发展,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繁荣发达,特别是呢绒业,与英国、波罗的海沿岸各国以及俄罗斯等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资本主义关系已经深入农村,土地大部分掌屋在大富商和新兴资产阶级手中。

他们或者直接经营农场、牧场,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或者把土地租给佃户,收取货币地租。有些贵族也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场,农民变成自由的自耕农和佃农,资本主义农场发展起来。尼德兰南方城市安特卫普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业和信贷中心之一。但西班牙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残酷剥削,使尼德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严碍。

“贵族同盟”

1565年11月,在奥兰治亲王威廉的支持下,一批与资产阶级利益有关联的贵族在布雷达集会,成立“贵族同盟”,公开抨击西班牙的统治违反法律和人性。1565年,贵族同盟派代表到西班牙去面见腓力二世,要求其改变专制统治政策,停止政治压迫和宗教迫害,但遭到拒绝。这时,加尔文教派资产阶级领袖开始与贵族同盟接触,商量合作。贵族同盟派代表出访,寻求德国路德派诸侯和法国胡格诺派当权者的支持。各地人民都对西班牙的反动统治义愤填膺。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1566年8月中旬,尼德兰人民起义爆发。弗兰德尔的市民首先行动起来,他们冲进教堂和修道院,捣毁圣像、圣骨之类的“圣物”,有的还打开监狱,释放被囚的新教徒,强迫当局限制天主教僧侣的活动,允许新教徒信仰自由。有些地方的农民还焚毁田契,建立革命武装。8月底,运动波及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大城市和荷兰、西兰等地,尼德兰17省中有12省卷入运动。起初,运动是自发的,但许多地方都有加尔文派资产阶级和贵族同盟的成员参加。到10月底,起义军捣毁教堂和修道院5500多所。至此,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陷于瘫痪。这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和独立战争的真正开端。

游击战争和北方起义

尼德兰革命爆发后,西班牙政府组织军队进行镇压。尼德兰人民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吓倒,他们组织成游击队,如“海上乞丐”和“森林乞丐”等,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1572年4月1日,一支海上游击队突袭并攻占了西兰岛上的布里尔城。

这一胜利使海上游击队有了坚固的据点。到1572年夏,几乎整个荷兰省和西兰省都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

革命运动的扩大

北方的胜利推动了南方各省的革命运动。1576年9月4日,布鲁塞尔市民在德·黑兹领导下发动起义,起义者占领议会大厦,逮捕国务委员,解散国务会议,摧毁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最高统治机构。

1576年,尼德兰南北各省代表在根特举行会议并签订协定,重申各城市原有的权利和贸易自由的原则,决定南北各省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西班牙。之后,革命斗争继续发展。

1577年秋,南方布鲁塞尔、根特和安特卫普等城市的人民又发动新的起义,建立“十八人委员会”革命权力机关,采取一些民主措施。与此同时,在佛兰德尔、不拉奔等省的农村,农民运动也蓬勃兴起,起义农民抗交封建租税,夺取贵族和教会土地,摧毁贵族城堡,给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南北分裂

轰轰烈烈的尼德兰革命引起了南方贵族、天主教僧侣的恐惧,他们阴谋与西班牙妥协。与西班牙有经济联系的资产阶级保守派也不愿与西班牙断绝往来。1579年1月6日,南方反动贵族在阿图瓦省城阿拉斯组成“阿拉斯联盟”,承认腓力二世为“合法的统治者和君主”,天主教为唯一合法的宗教。他们企图同西班牙国王勾结起来,向革命势力展开反攻。从此,南北方分道扬镳。1584至1585年,根特、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先后被西班牙军攻陷。至此,南方革命失败,尼德兰南方重新恢复了西班牙的统治,南北分裂的大局已定。

联省共和国的成立

1579年1月23日,尼德兰北方的荷兰、西兰等六省和南方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和根特等城的代表,成立“乌特勒支同盟”,奠定了联省国家即荷兰共和国的基础。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国惨败;1589至1598年,西班牙出兵干涉法国胡格诺战争以失败告终。

此时的西班牙已无力镇压尼德兰革命。1609年4月9日,西班牙与联省共和国缔结《十二年休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共和国的独立。1648年的《威斯特发里亚条约》则正式承认荷兰独立。至此,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在北方胜利完成。

革命胜利后的荷兰

革命胜利后,荷兰成为联邦国家,以三级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首都设在海牙。荷兰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7世纪初期,刚独立的荷兰工商业和航运业突飞猛进,莱登的呢绒、哈连姆的亚麻布驰名欧洲。同时,荷兰也走上了殖民掠夺的道路,于1602年成立东印度公司,排挤葡萄牙在印尼的势力,垄断香料贸易;1621年成立西印度公司,垄断西非和美洲的贸易。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海外殖民掠夺的加剧,荷兰国内的阶级矛盾也尖锐起来。农民不时掀起暴动,雇佣工人和小手工业者组成工会,为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同资本家展开斗争。

三十年战争

1618至1648年,一场战争断断续续地打了三十年,被称为“三十年战争”。它对德国和欧洲都有深远的影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这场战争的主要战场在德国,起初是德国诸侯之间、诸侯同皇帝之间以及德国封建统治阶级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冲突,后来西欧和北欧的主要国家也先后卷入其中。

战争的历史背景

16世纪末,德国仍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商业贸易渐趋衰落。诸侯之间的政治斗争在“宗教纠纷”的掩盖下,以争夺教产为焦点展开,并日益具有国际性质。欧洲大国都注视着德国,企图乘机掠夺德国领土,德国成为西欧列强眼中的肥肉。1618年发生在捷克的“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掷出窗外事件”

捷克当时是“神圣罗马帝国”

的组成部分,德国皇帝兼任捷克国王,但捷克保留有极大的自治权。

斐迪南公爵是德皇马提亚的侄子。

1617年,斐迪南公爵成为捷克王位继承人。翌年,斐迪南禁止布拉格新教徒集会,根本不承认捷克人的政治和宗教权利。捷克国会中的新教徒代表于1618年5月5日集会,拒绝承认斐迪南为捷克国王,并向德皇马提亚抗议。马提亚拒绝新教徒的抗议,并宣布捷克的新教徒为暴民。于是,捷克人民掀起了反抗德皇的斗争。1618年5月23日,当国会代表正与费迪南的两位钦差进行谈判的时候,愤怒的布拉格群众冲进王宫,按照捷克惩治叛徒的惯例,把钦差从窗口掷入壕沟。这就是著名的“掷出窗外事件”。它是捷克维护民族独立斗争的表现,是捷克新教贵族公开反抗哈布斯堡王朝斗争的开始,也是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第一阶段的战况

1618至1624年,是三十年战争的第一阶段。“掷出窗外事件”

发生后,捷克摆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1619年8月19日,捷克议会选举德国新教联盟首领普法尔茨选侯弗里德里希为捷克国王。162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1619~1637年在位)依靠德意志天主教同盟军的支持入侵捷克。采尔克莱斯率领的天主教同盟军与西班牙军队一起出兵普法尔茨。1620年9月,天主教联盟军队2.4万人在约翰·蒂利伯爵率领下与波兰骑兵配合,于11月8日在白山战役中击败捷克和普法尔茨联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很快占领布拉格。弗里德里希逃亡到荷兰。捷克重归奥地利统治。同期,休战十二年的西班牙和荷兰在1621年战火重燃。三十年战争第一阶段宣告结束。

瓦伦斯坦反击丹麦

1625年,三十年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即丹麦阶段。2月,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率军攻入德意志,占领卢特城。危难之际,德皇任命瓦伦斯坦为武装部队总司令,迎击丹麦侵略者。瓦伦斯坦实行以战养战政策,在被征服地区征收特别税,迅速建立起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的军队。瓦伦斯坦于1626年在德绍击败与丹麦结盟的新教诸侯军队,并协同天主教联盟军总司令蒂利收复卢特城。1627年春,瓦伦斯坦率军攻入西里西亚,迫使丹麦军败退,后在蒂利的支援下将丹麦军赶出了德意志。瓦伦斯坦继续进军日德兰半岛,1628年攻占梅克伦堡和波美拉尼亚,强攻斯特拉尔松德要塞,把帝国势力扩大到波罗的海南岸,迫使丹麦于1629年签订《吕贝克和约》,保证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务。

瑞典时期

瑞典时期是三十年战争的第三个阶段。

这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同盟的势力向北扩张,促使新教国家瑞典采取军事行动,与法国结成同盟。